虽然玲玲还算比较努力,但是她的数学成绩还是不太好。一天,玲玲到办公室请教数学老师,老师一看她拿着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显然有点不太耐烦。老师并没有告诉玲玲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不时地问她:要解答这个问题先要找到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现在找到了这些条件你觉得这个习题如何解?玲玲被老师问得有些紧张,嗫嚅着说不出所以然,脑门子渗出了不少汗珠。老师有些生气了,提高了嗓门:“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连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上课有没有专心听呀,这种类似的题目我都讲了几百遍了,居然还是不知道。”说完后,便自己动手把题目做了一遍给玲玲看,然后就让玲玲回教室了。
建议: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面对丰富多彩、复杂万变的大千世界,孩子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总想去认清它们,了解它们。“为什么”的不断提出,正反映了孩子认识能力的发展,说明他们已经具有求知欲望,标志着他们已经开始走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是很重要的。
有一次,牛顿问他母亲:“风车为何会转?”母亲回答:“那是风的力量,推着它转。”牛顿又问:“风是怎么来的?”母亲对他说:“你看,水不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吗?空气也是这样。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空气一流动,那就形成了风。”
鲁迅先生也很善于对待孩子的提问。海婴问鲁迅:“爸爸,你是从哪来的?”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这样,追寻到物种起源问题。鲁迅先生很耐心地为他讲了那一切。
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孩子生来比较胆小,实际只要家长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可以选择孩子能办的一件事,告诉他应该怎样办。他自己不敢去办,家长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办。由小事到较大的事,由简单的事到较复杂的事,几次下来,孩子的勇气和能力都增强了。或者,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串门或做客。如在双休日或寒暑假要让孩子到亲戚家、同学家多走走,不要老让孩子待在家里看电视。另外,还要多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参观。总之,要积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人。实践多了,胆子就大了,也就敢于问别人了。
鼓励提问,克服自卑感。从孩子能够与人交流开始,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不少的疑问,从而产生不断问问题的需要。正常的孩子一般都会有大量的问题提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孩子都理应是“问题多”的孩子。但为什么有些孩子似乎不爱问问题呢?这是因为他们在最初向大人问问题的时候,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甚至因为向大人们问的问题太多,“烦”了大人们而遭到冷落和斥责,因此不愿意再问问题,产生问题的冲动也会逐渐消解。正是家长和老师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提问题的欲望,而无意中丧失了开发智力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机会。
另外,对于孩子的提问,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提问的技巧,引导孩子学会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有疑而问;和孩子探讨怎样提问才能使老师明白你所提的问题,尽量做到表达清晰准确,口齿清楚;还要教育孩子提问时要注意礼节,懂礼貌;一时不懂的问题,不要灰心着急,回去思考之后再问老师等等。
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现象:孩子缺乏时间观念
杨好都已经上中学了,总是没有节制地玩,东张西望,无目的地乱翻书,与同学们闲聊。在家时,坐一会儿,站一会儿,无所事事,心神不定,或被电视机、录音机所吸引,在各种节目中消磨时光。
杨好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在家里做作业总是一边做一边玩,速度很慢,到了晚上八九点,作业还没有写完,又得磨蹭一两个小时。另外,他做事情也没有什么计划性,东一出西一出,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因此,学习的效果自然就跟猴子掰玉米捡西瓜一样,捡了这个,丢了那个。
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去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同学们都做得很好,可就只有杨好一个人没有制订计划。到杨好一忙起来,就晕头转向,到临考前,更是搞临时突击,恨不得一个晚上把整本书都放到自己的脑袋里。杨好力没少出。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当他考试时,越做越觉得什么题都不会。
杨好平时学习没有计划,不注意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一到临近考试就临时抱佛脚,一考完就又忘得一干二净。时间一长,学得多,忘得也多,临时突击的作用就越来越没有效果。
原因:学习没有计划
孩子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外乎课堂内外,若按长短划分,课外时间有长的,如节假日;有短的,如晚上的整块时间;也有零星的,如上课前后和路途中。
没有时间概念。孩子们和家长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大人总感到时间过得太快,总有做不完的事,而孩子们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时间在他们眼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军军今年6岁,个性像男孩子,没有一点时间概念。该回家了不爱回家,总是说“妈妈,我不回家”;该睡觉时也不睡觉,总是说“妈妈,我不睡觉”;现在,到了该吃饭时也说“妈妈,我再玩会儿”。早上去上学时,总是父母在一边不停地催促她快点,她却还要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上课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写完了,去玩玩具,她还是写不完,边写边看小朋友玩,也不知道着急。
不懂得珍惜时间。对于求学者来说,时间是知识;对于商人来说,时间是金钱;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时间是硕果;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就是未来。朱自清在一篇散文里写道:洗手时,时间从洗手的盆里过去,吃饭时,时间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里过去,我察觉它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它又从他遮挽的手边过去……时间是无法挽留的,就像那东逝之水,只可流去,不可流回,当一天结束时,时间不会留作明天待用。没有时间,计划再好,目标再高,能力再强,也是空的。时间是如此宝贵,但它又是最有伸缩性的——它可以一瞬即逝,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效力。因此,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可以有效地安排时间,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习没有计划。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不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认真、努力地学习。具体什么才叫做“认真努力”,我们可能都会举出很多例子: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多做练习题,多读书等等。然而,自己的孩子如何能够达到这种良好状态,具体根据什么来做练习,很多父母就不一定能说上来了。实际上,是否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指导孩子学习是否具有计划性,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孩子只有知道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的优势和弱势,知道自己每科在哪部分学得比较扎实,哪部分有差距,并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切实可行的“认真努力”,成绩也才能稳步提升。
建议:制定有效的计划表
利用最佳时间来学习。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虽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30~11:00,下午3:30~5:30,中午应让孩子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
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也不宜时间过长,否则会影响孩子入睡。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人在一天之内有4个学习的高效期:
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脑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没有新的记忆干扰,此刻认知、记忆印象都会很清晰,学习一些难记忆而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如语言、定律、事件等的记忆和储存。这是第一个高效期。
上午8点至10点是第二个学习高效期,体内肾上腺等激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脑具有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此刻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当把握战机,充分利用大脑兴奋来攻关。这是第二个高效期。
第三个高效期是下午6点至8点,这是用脑的最佳时刻,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全天学过的东西,加深印象,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
入睡前一小时是学习与记忆的第四个高效期,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以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同学们在学校的时间相等,环境相同,学习、活动、机遇一样,难以形成大的差异。但在业余时间内,情况就不同了,就必然会对学习成绩或特长带来不同的影响,出现不同的结果。一些大科学家在谈到成功经验时,总是少不了“业余时间的充分利用’’这一条。因此,要“出人头地”,必须用好业余时间:一是各种假日时间;二是课余时间;三是多种“空闲”时间。如等人时可看看书,乘车时背背英语单词。
譬如,在课前花一分钟想想自己复习、预习的内容,课后用一点时间回想一天所学的知识,在乘车船或在安全路段行走时,也可记.}乙相对独立的知识。还有,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然而,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这些零碎时间,背记一些单词、诗文,是很有益的。
我的同事从小就懂得教育孩子,在时间利用的方面也是如此,总是会把一些“业余”的时间合理地利用起来。比如,他和孩子在一起等公共汽车,就会让孩子拿一本他喜欢的书,在等车的时间里,小的时候这位同事就讲给孩子听,所以大了他也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出去,有可能的话,他总是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时间积少成多,就这样形成了他的快速阅读力。
制定有效的计划表。教孩子不浪费时间,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有效的计划表。比如,可以将每天必须做的事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当然这个时间表要与孩子商量而定,取得孩子的认同,符合孩子的兴趣和特点,不能一下子对孩子要求过高;还要考虑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学习、劳动、休息,还要有孩子的娱乐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孩子才可能有积极性去做。制定好计划表,父母则要对孩子的执行情况以肯定成绩为主,予以及时的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父母督促孩子一段时间,以后使孩子逐步养成习惯,成为自然。
王敏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而且她学起知识来一点也不吃力。同学们看到她学得这么轻松、快乐,简直都羡慕死了。一次,在学习讨论会上,王敏告诉大家说:
“我学习也没有什么秘诀,我全靠它!”边说着边拿出一张计划表来。她的计划表和别的同学们的计划表不一样,每天都用特别醒目的荧光笔标出。
在计划表的学习部分,王敏注重的是效果,最重要的是理解、运用、熟练掌握。每天王敏回到家,不是像别的同学一样先写作业,而是先把今天课堂上学的知识、课堂上做的笔记先复习一遍,然后再对照课本的例题,看明白了再写作业。
就能很轻松的做完作业了。不但效率高,而且记得还牢固。她每天的写作业时间就只用30分钟,然后再把新的和旧的知识点都画到一张结构图上,是在不看书的情况下画下来的,画的过程中,既把旧的知识点又复习了一遍,同时又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在计划表上,王敏还留出了半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来改错,把不对的题都抄到一个本子里,每天挑几道来做,当一道题目连续对三次时,就算对这道题完全掌握了。
礼貌是修养的外表
现象:孩子越来越不懂礼貌
一天,多多早早就去了学校,到了学校后,他发现语文课本忘记带了,于是就打电话回家让爷爷给他送过来。爷爷接到电话后,拿了语文课本,马上就骑着自行车往多多的学校赶去。多多的爷爷这几天都在生着病呢,可爷爷顾不了那么多,小孙子上课要紧,什么感冒不感冒的,管不了了。半小时过去了,爷爷终于到了多多的学校,气喘吁吁地把课本交给了多多。这时候的多多不但没有跟爷爷说声“谢谢”,反而还大声对爷爷说:“你怎么这么久才送到?”老师听到了就批评多多说:“多多,你怎么可以这么大声对爷爷说话呀,你应该谢谢爷爷!”可多多还是一声不吭。
还有一次,父母带多多去参加一次非常正式的晚宴,却发现他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别人还没入席,他先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生要可乐,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是多多最爱吃的,他居然整盘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虽然大家都说“没关系,没关系”,但父母还是看到了鄙夷的目光,真是如坐针毡。
原因:来自父母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没有礼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