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9251400000015

第15章 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2)

一个小女孩偶然发现蚯蚓断成两半后,两半都在蠕动,感到特别好奇。她把断了的蚯蚓分别搁进两个有土的花盆里,想观察一下断了的蚯蚓还能不能活。妈妈非常生气,说:“一个女孩子,摆弄什么泥巴,没出息!”于是,把有蚯蚓的两块泥巴扔出门去。

建议:引导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引导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也一样,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学得更快,更好。有乐趣才能有兴趣。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去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可否认,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有遭遇挫折、困难、挫败的时候,这就要看对待学习的态度是怎样了。此时,有的人在学习上开始力不从心,而有的人则享有了学习的快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谁都会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遇到险阻,而学习只是当中微乎其微的一点,如果连这一点都克服不了,那还有何快乐可言?许多知名人士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有的幼时曾是口吃,可是经过顽强的努力,他们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有的年少时家境贫寒,可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们拥有了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财富。

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孩子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迟到早退,喜欢上学。上课时能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能够及时地完成课内外的作业,并能主动的自学。对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就会影响他在今后的一切学习行为习惯。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现在许多的家长都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了打算,认为孩子只要按照他们所设计的路线,便会“幸福”的成长。然而家长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根据孩子本身的实际,往往是一相情愿的,脱离实际的家长个人的行为。按照家长理想化的设计给孩子施加压力,使孩子的兴趣爱好无法得到实现。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兴趣和爱好能使人进发出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足以克服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和挫折。因此,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家长就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它。因为孩子健康、向上的兴趣和爱好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一生有重大的影响。

现象: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

在美国,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份作业: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父母的第一个反应是,“这哪是作业,分明是在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然而,这个父亲并没有立刻抱怨,而是静下心来寻思其中的道理。他发现,老师正是在这一连串的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找。

父亲看着12岁的儿子为了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找资料的样子,不禁想起了当年自己学“二战史”的情形: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对书中的结论明知道迂腐也当做圣经,不然就无法通过考试,拿不到文凭。他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感叹:“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这个例子说明,求知欲来自于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主动追求知识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知识能带来快乐,而不是挫折。为了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父母应该努力帮助孩子,不断获得知识的欢乐。

探因:孩子对知识缺乏兴趣

求知欲,实际就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在自己的心里编起一张知识的网,并通过不断学习来弥补漏洞。只有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孩子们才不会在无边的题海中迷失方向,真正在学习中掌握好知识的要点。

孩子对知识缺乏兴趣。生活中,许多孩子被学习的重担压得失去了眼中的光彩,同时也失去了对一切知识的兴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重者可能患厌学症,对学校、对书本都有非常强烈的抗拒心理;轻者也会在繁重的学习中不知所措,成绩越来越差;失去求知欲,会带来很多可怕的后遗症。

有一个名叫陈霖的孩子,今年已经10岁了,但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明明知道答案,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举手,他说他不想。

而且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很少问为什么,不管老师怎么引导他,他也感到毫无兴趣。

为了鼓励他,有一天,他妈妈向他宣布了一个喜讯:只要他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哪怕是回答错误了,就会在暑假期间带他去北京看他最想看的天安门。可是,面对这么充满诱惑的条件,陈霖仍无动于衷,好像对学习与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兴趣和激情。

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对知识不感兴趣而造成的。养成了这种习惯的孩子在学习中,往往左耳进右耳出,知识根本无法储存进大脑,即使勉强装进去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也无法正常提取出来。那么导致孩子在学习中缺乏求知欲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灵深处没有对未来的一种渴望,一种梦想,同时学习过程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该怎样为了目标而努力。对于这种孩子,父母一是要启发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并告诉孩子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二是要通过激励和赏识,让孩子找到榜样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三是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并指导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步骤,一步步实现目标。

语文课上,坐在最后一排的赵业同学伏在课桌上,无精打采,有气无力。老师暗示了好几次,他仍无动于衷。课后,老师心平气和地跟他谈心:“别的同学都在朝自己的奋斗目标,按自定的学习计划努力着,你怎么对学习还是这样漫不经心呀?’’赵业难过地说道:“我基础差,学不好,再多的目标计划都没用,而且爸爸妈妈对我的学习成绩永不满足,老是说我不努力……”

缺乏成就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孩子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和收获感,没有尝到学习的甜头,心理上没有实现付出和回报的平衡,自然就不爱学了。

有位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一群孩子一起上课,然后给他们布置作业。第二天一部分人做得全对,老师做了表扬,结果这些学生对学习会有极大的兴趣,而做错的学生则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开始厌倦。

可见,这个试验对于多数学生具有普遍性。学习兴趣与提出问题和成功的解决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孩子能从学习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和知识的力量,假如他们经常遭受失败,体验失败的痛苦,那么他们就会逐渐的逃避学习,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

建议: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具有求知欲的。这种求知欲好比一株“幼芽”,如果家长能精心保护、耐心引导、科学地为之施肥浇水,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就会使之遭到摧残,甚至被扼杀。

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经常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诸如出些简单的题目让孩子思考,安排些孩子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其操作,使孩子从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起孩子的兴趣。

在一次自然常识课上,老师请学生观察蚯蚓有什么特征,经过观察后同学们开始发言:

一个孩子说:“蚯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老师说:“你观察得很仔细。”

另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

老师说;“对,我很佩服你。”

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进喉咙,过了一会儿,我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此时,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激昂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这种勇敢的求知欲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但以后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目标。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今后具体实施计划的指南。比如就学外语一事,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出国留学;有的希望孩子将来在学校里正式学习时能轻松些;有的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看到别人的孩子学外语,就带着孩子去学。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同一个外语学习班上,或采用同一种方法、同一套教材,必然会产生很大差异。

目标的魅力有如爬山。刚开始爬山时,总是无法理解为何许多人会喜欢做这么累人的事。就在此时,一位由山上下来的青年说:“上面的风景很漂亮,好似一幅画,而且还有可口的泉水。”就因为这句话大家步伐变得轻盈起来,想早点见到美景,想早点喝到可口的泉水,几乎忘记了登陡坡的辛劳。这真是句带有“魔法”的话!这实际上就是目标的魅力,它能使人对爬山产生兴趣,为了目标不管多累也要爬上去,而且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目标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到目标,然后将它迁移到学习兴趣上来,激励孩子一步一步前进。

满足孩子的成就感。成就感通常来源于对困难和逆境的不断克服,以及反复成功之后的不断获得认同与反馈。满足了孩子的成就需求之后,就会获得稳定的成就感。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做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等。

现象: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东东今年6岁了,一天,他发现院子里的太阳花和月季花开得格外灿烂,便突发奇想。他把那几朵开得最艳的偷偷地摘了下来,然后悄悄地埋进泥土里。第二天,他发现太阳花的小花朵开花了,以后渐渐冒出新枝;可月季花看着就耷拉下来,没几天,花瓣完全枯萎。同样的种法却是不同的结果,这个问题令东东百思不得其解。他只得跑到书房,对正在读书的爸爸问道:“爸爸,你说为什么我的太阳花活下来了,可月季花却死了呢?”爸爸把事情弄清楚以后,没有立即回答东东的问题,连忙跑到花园,看到自己精心培育的花被摘了,将东东狠狠地骂了一顿。

探因:好奇心被无情摧毁

对于涉世之初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学习的原动力。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好奇心被无情摧毁。我国大多数家长不约而同地有一种理想,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家长们不断地“设计”孩子的行为,规范他们的思维,不许他们有任何“出轨”的举动,尤其不许频繁地问“为什么”。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使孩子丧失了天生的好奇心。

孩子常问父母,“为什么鸟儿可以飞上天?”对这种幼稚的问题,有的父母不屑一顾:“这问题太简单了,有什么好说的?”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很忙,下班回家又有很多家务要做,因此对孩子的好奇提问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不懂装懂,错误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这些做法有可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有的则可能会扼杀孩子探索事物的积极性。

平平是个聪明漂亮的女孩。一天,她问妈妈:“为什么别人都夸我漂亮?”

妈妈自豪地说:“你每天喝一袋牛奶,牛奶最有营养,能让人变得漂亮健康。”妈妈一说完,平平立刻把一袋牛奶“哗”地倒进鱼缸里。妈妈见状,当即骂开了:“那是人喝的东西,怎么能倒进鱼缸里?!你看,这水我刚换好,现在又要重新换,你真讨厌!”

沉重的学习压力。现在,沉重的学习压力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作业太多,时间太少,要玩耍根本就不可能。在这种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之下,孩子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童年,也压抑了他们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