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如参加夏令营等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培训孩子交际能力的方式。参加集体活动是提高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现象: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孙卫东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和同龄的小伙伴比,学东西和自理能力都显出优势,不怎么让父母和老师操心。但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却总是喜欢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很少顾及到其他人的感受。在与同学相处时,孙卫东总是要大家迁就他,处处要以他为中心,听他指挥,一不如意就大发脾气,还经常取笑别人的成绩不如他,渐渐地,其他同学看见他来就躲开,他很生气,见到别人玩得高高兴兴的就去捣乱。
孙卫东非常喜欢玩跳棋,但他却不喜欢和别的同学一起玩,常常一个人霸占跳棋。每次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要先走三步,中间还得再多走两次。
如此“用心”的结果,是他十有八九欢呼自己得了第一,偶尔失败,便大呼小叫着“不行”,生气地一把将棋推倒不玩了,或者脸憋得通红、满脸泪水地缠住爸爸妈妈再玩一遍、两遍、三遍……直到他赢了才心满意足。
孙卫东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即便是人家真的超过了自己,也要大喊大叫地口头上占上风,经常因此和同学闹得不欢而散。
探因:性格太过倔强
自我意识即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从两三岁起,儿童的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起来,所以,培养孩子认识自我、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性格太过倔强。孩子的性格太过倔强,也是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一种表现方式。往往表现为:父母为孩子做出种种安排,孩子却偏不高兴去做,喜欢顶牛。比如,吃饭时间到了,你让他吃饭,他非看他的动画片不可;该做作业了,父母叫他关掉电视,他就非要看电视,不去做作业。如果说多了,他就说:“我就是不去。”
虽然孩子倔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倔强的孩子往往有他的独立见解和个人意志,孩子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即表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为了加强和发展自己地位的表现。你若以粗暴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就会“顶撞”父母,倘若听之任之,则更助长他的“犟脾气”。
喜欢争强好胜。孩子总想和身边的人一争高低、不甘落后,说明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萌发了自我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高不可攀和难以企及的概念,什么事情都愿意尝试且底气十足,以期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张扬自己的独立人格,在他人面前树立起自己非常“能干”的形象。这些孩子通常自尊心极强,内心又相当脆弱和敏感,喜欢听好话、乐于拔尖,而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心里会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实在没用且很无助,所有的不高兴立刻写在脸上。如果是性子急,绝对要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一吐为快。因为,他们还不懂得顾及同伴和他人的内心感受,只知道不假思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太过溺爱娇惯。不少孩子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绝对中心的地位保证了他们吃的、喝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说话做事也是百分百正确。太多的夸奖掩盖了孩子身上的不足,即便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家人也因宝宝年龄小放宽“政策”,给予了无原则的宽容,他们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永远是“宝宝最好”的信息。长此以往,孩子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也就成了天经地义,并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我是天下最好的,别人不能比我强。当同伴或家人在游戏中有一两次超过了他,童年的单纯注定了他的第一反应是难以接受,表现为耍赖或强词夺理。
建议:帮助孩子认清自己
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乐观向上,开朗活泼,富有进取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容易成功。但是如果引导得不正确,也可能使自我意识强的孩子向极端发展,变成专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天下独我、自高自大的性情。只有正确引导,才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个性,才能对自己做出适当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
帮助孩子认清自己。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能学会评价自己,并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一定要坚持说理,要明辨是非,说清楚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为准则,作为孩子判别自己行为的依据,让他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朝着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行为控制能力,有意识地、逐渐严格地对孩子提出要求,使他能依照家长的正确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行动,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发现不良倾向,应及时加以调整。不能迁就、顺从孩子的各种欲望,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而要及时地消除孩子在家庭中的优越感。要教育孩子在家庭中把自己放在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尊重和关心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常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友好相处,使孩子在与同学相处的活动中,学会与人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淡化自我中心意识。
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宽容、忍让。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改变只顾自己,无视他人的坏习惯,克服狭隘、自私思想。让孩子有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机会,有团结互助的习惯,懂得互惠互利。多为孩子提供结交朋友和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提高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是改变自我中心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孩子严格要求。家庭过分的娇惯、溺爱,是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的发源地。家长应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做事应替他人着想,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孩子在空余时间适当地做一些家务和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帮同学、邻居做好事,使孩子在别人的赞许声中体验为他人服务所获得的喜悦。
父母在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培养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增强劳动观念,克服懒惰、依赖情绪。因为,优越的物质生活不仅容易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而且容易使人变得贪婪、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培养勤劳朴实的性格是克服自我中心的关键所在。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主张纠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在正餐的时间内给孩子吃父母所做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到下餐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闹,也不要给任何东西吃,不出三天,孩子就会接受父母所给的食物,不再偏食。在这种情形中不迁就孩子的任性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现象:孩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手工课上,同学们在用火柴搭高楼,这是一个互相配合、合作的游戏。每组两人,由同桌的两人共同完成。
突然,有个女孩哭着举手说:“老师,我没有材料,她不肯跟我合作。”老师的目光被这无奈的声音吸引到了第二排的两位女同学的身上,只见一个女孩桌上放着制作的材料,而另一个什么也没有。
“你为什么不把材料分给她?”老师用责备的口气问带有材料的女同学。
“这是我的东西。”她用无辜的眼神看着老师。
这一句话让老师一下子不知说什么好,老师心想:是呀,这是她的材料,她有权支配。
这时,老师以商量的语气对女孩说:“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个游戏必须要两个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你们俩一起搭,一起完成,好吗?”
“老师,我不愿和她一起搭,我要自己来完成。”
最后,这个女生决意自己来完成,但是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怎么也没有办法往更高的层次搭,最后失败了。
探因:自我封闭心门
一个人一生中同时要扮演多重角色,要处理与长辈、晚辈、子女、学生、部属、父母、上司、兄弟姊妹等不同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孩子来说,仅要他们处理与伙伴之间的关系,都是很困难的,这是为什么呢?
自我封闭心门。有些天生性格孤僻的孩子,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也有的孩子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有些孩子虽然渴望友情,但却往往自我封闭。比如,把同学的一句无关紧要的玩笑话当真,甚至引起打架;有时同学真的想帮助他,而他却视为敌意,不让同学接近,从而失去了友情。
孩子具有攻击性。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玩具)等。有些孩子喜欢欺侮其他同学、戏弄他人、故意挑衅,从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比如,当他们想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小组时,他们经常会采取强行进入的办法,从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们缺乏相应于游戏情境的交往策略,研究证明,模仿他人的行为、显示出一致、说与游戏有关的话等,都是加入游戏小组的有效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孩子自身有许多缺点。一些孩子不善于处理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孩子自身。譬如有的孩子非常自私,有什么玩具、好吃的零食,甚至是学习经验等,都不愿意和他人分享;有的孩子性格急躁,常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就造成了彼此之间的不愉快;有的同学比较较真,当与别人的一些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就会固执己见、极力争辩,因而也影响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不懂得关心他人。关心他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但是,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想事情、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以我为中心”,习惯于别人对自己的照顾,而不懂得和不会关心别人。有的父母也很少花时间去鼓励孩子关心自身以外的人和事,虽然偶尔也会因为孩子不肯为自己倒杯水之类的事情责备孩子一两句,但父母往往发现问题,却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解决问题就更无从谈起。
专家告诫我们的父母,不会关心别人,对孩子将来的性格发展及人际关系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有关专家认为,有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乃至命运的走向,必须从孩提时代着手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专家认为,让孩子多交一个朋友,就等于帮助他们多打开一扇窗,使其视野开阔,心胸宽广。而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比如,欢迎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并热情接待这些小客人;又如,对孩子的朋友感兴趣,引导孩子谈论与朋友交往中的事情;谈论朋友的长处,告诉孩子千万不能天天盯着别人的短处,长此以往,自己就不能和朋友们友好相处,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和人品也就不如人家了。
鼓励与同学和睦相处。孩子之间相处,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一旦孩子与朋友之间发生不愉快,父母要及时劝诫孩子,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讲原则、讲友谊、讲谅解,以他人之乐为乐,为他人之喜而喜,才可以调节矛盾,友好相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孩子或开朗,或深沉;或曲隐,或坦率;或豁达,或缜密,千差万别。因此,在同学相处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采取不同方式,使他们感到你的善意与温暖。
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孩子们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交往起来特别投入,他们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常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正确的常用语,如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怎样请求别人帮助,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表示歉意,等等。孩子不但学会了礼貌用语,而且还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交往行为。
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集体中成长的,集体需要各种各样个性鲜明的孩子,这样,集体这个大花园才会百花齐放、绚烂多彩。但更重要的,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具备集体意识。在集体中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慧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
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常常以“自我”为圆心,以“个人主义”为半径,就会画来画去都离不开“自己”的小圈子,心中没有他人,心中没有集体,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一个缺乏集体意识的孩子,是无法热爱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无法融入到任何团体中去,始终会有一种孤独感、失落感,最终为社会、他人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