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于与孩子交流。目前,62%的中小学生每周与父母在一起交谈的时间不足一小时,平均每天不到10分钟,即使是在这有限的谈话时间内,父母与孩子交谈的内容也有一半以上是“与学业有关”。这一调查说明,我国大多数家长不重视、不善于与孩子交流沟通。
与孩子交流沟通,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如果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不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那我们的教育很可能无的放矢,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过多的埋怨、指责。每当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了,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了,一些家长听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孩子叫过来埋怨一通,指责一通,训斥一通。许许多多孩子犯了错误都很害怕,考试失误后都很内疚。他们渴望得到帮助战胜错误,走出误区的方法,可得到的偏偏不是想得到的,想得到的又偏偏得不到。家长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当初读书时考试失误,在学校本已不安,回到家再受到父母的一顿指责、训斥,那时我们不也是不喜欢吗?
建议:向孩子敞露内心
沟通和管教应以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基础,当孩子的好榜样,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接纳并体会孩子的感受及想法。对待孩子必须公平、公正,坦诚开放。
与孩子交流时鼓励孩子表达、并且倾听孩子的意见,坦诚信赖,言必有信。
主动与孩子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孩子不听话,或者出现孩子反抗或疏远的行为。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多父母都会以长者的身份,训斥孩子“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或干脆以“武力”解决问题。如果你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话,只会导致孩子更加叛逆,最终导致父母与孩子无法交流,距离越来越远。同时也说明了,作为家长,我们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愿意做什么。出现上述类似的情况时,家长应积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耐心倾听,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
向孩子敞露内心。父母向孩子敞露你的内心,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信赖,加强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间在感情上有这样的密切联系的,就容易沟通,这样才能使孩子顺利成长,而父母与子女问的这种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培养的。当孩子问父母“你为什么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
那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们就很随便地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关我们的事,正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关心父母。
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引发孩子倾诉。孩子的情感直接而外露,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身体的姿势,行为的变化等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一向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这个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还可以耐心地询问他:“告诉我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你开不开心?为什么?”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当他们讲完后,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最后,还要让孩子感到,凡事不能憋在心里,而应告诉爸爸妈妈,这样心里才会舒服些,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关心他的,也是会帮助她的。
教子心经: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父母应该走进童心世界;
聆听孩子的声音,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自由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没有天生叛逆的孩子
现象:孩子越来越叛逆
双健的妈妈已经是第三次被班主任老师请到学校就孩子的问题做单独交流了。她不明白自己的儿子怎么总给自己惹麻烦。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一句话还没说完,双健已经利索俏皮地把下半句补充完了,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瞠目结舌,他却在得意地望着天花板。为了提醒他注意,老师只好让他站着上课。站就站,双健好像正如心意。类似的事不止一次。这一次让老师忍无可忍:课堂上老师在精心授课,同学们在认真地听,而双健又在时不时地插科打诨,开始还是小声嘀咕,老师知道他的毛病,越关注越来劲,便故意不理他,后来双健见没有引起同学们更多的关注,便渐渐地加大了声音,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又吸引到他身上。
终于,老师发火了,严厉地要求双健离开教室,不要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而双健却似乎理直气壮与老师对峙,反而要老师出去,同学们愕然。当然,这堂课没有继续下去。
双健今年16岁了,正在读初中三年级。在小学阶段,双健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10名。但是自从双健升入初中后,却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还时不时地和父母、老师“叫板”。比如,晚上父母不让他玩游戏,他却怎么也不听,还以一句“你们管不着”来宣泄不满。他还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夹染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晓得这些为父母及老师所无法接受,但每当看到父母或长辈瞧见自己这般模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犹如自己打了胜仗一样。平时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还总爱和他们对着干。最近,父母甚至发现双健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有接触,有时通宵不归。
探因: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
孩子有严重的叛逆心理,做父母的自然苦恼。孩子长大了,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与父母的关系变得不那么和谐,甚至十分紧张,都是常有的事。比如,父母为孩子做出种种安排,孩子却偏不高兴去做,喜欢对着干,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有来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内在因素,也有因为父母教育不当,不理解孩子造成的。
叛逆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争吵、顶嘴、不服从,或蔑视老师、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他们只在乎和别人对抗时的快感,看见他们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一项调查显示,有大约73%的中学生在做错事后,面对家长、老师的指责,会产生烦闷、反感的心理。中学生叛逆行为除了听不进家长、老师的批评外,还表现在经常上课迟到、逃课、早恋、热衷于穿奇装异服、染发以及故意和人过不去等等。
缺乏沟通。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会使得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则认为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两代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慢慢地孩子变得反叛起来。有些父母从小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论什么事父母都随着孩子的性子来,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大人听自己的是理所当然,父母稍稍提出一些孩子不乐意的要求,就会引来孩子的抵触。有的父母常以专制的方法管教孩子,以命令的语气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个性较温和的孩子会顺服父母的权威,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反叛。这两种方式都会促使孩子形成叛逆的心理。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当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简单地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让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父母没有以身作则。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
翠翠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可是她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喜欢在看电视的时候边吃东西边看,为此,爸爸说过她很多次。后来,翠翠却发现爸爸也有这样习惯,而且看见他有很多次。翠翠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碰到爸爸看得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碰到他看得不高兴时,爸爸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翠翠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翠翠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望子成才甚至逼子成才,但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他们对自己,对孩子执行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标准;孩子每天放学后必须看书做功课,而自己下班后可以打麻将,泡舞厅……一句话: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
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建议: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
叛逆期的孩子,虽然都是对抗父母,但成因却各不相同,所以,对于不同成因的叛逆期的孩子,也要分类对待。
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我这是为他好,孩子为什么就不能理解?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苦恼,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不仅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反而让孩子更加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