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39

第39章 李沆“巢林一枝聊自足”

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孳孳已成辉。——《淮南子·缪称训》

李沆(947—1004年),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雍熙三年(996年),知制诰。四年,迁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淳化三年(992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出知河南府,俄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真宗咸平初,自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初年改中书侍郎,又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景德元年卒,年58岁。谥文靖。《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宋朝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宰相李沆病逝,终年58岁。真宗闻知后,极为悲伤地哭着对左右说:“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宗时历官通判、知制诰(掌管起草文书诏令的文官),因家中十分清贫,为养家糊口,借了别人不少债。真宗时,李沆升任同平章事。这时,他虽然俸禄多了,官做得大了,但他生活仍然十分俭朴,为官谨慎致密,不图名誉。每次上朝,他都将全国各地的水旱灾情以及骚扰各地的盗贼情况,如实奏知皇帝,以便使皇帝警醒,能体恤民情。由于李沆为官奉公廉洁,所以一般无人敢因私事向他求情。

李沆做宰相后仍住在原来的宅子里,厅前十分狭窄,仅够一匹马转个身。身为宰相却居住这样的陋室,与身份不太相称,有人好心劝李沆重建一座宽敞、气派些的房子。李沆听后答道:“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李沆虽然这样想,他家里人就未必有他的风格了。家中房子小且不说又年久失修,所以墙壁破损,围墙颓败。李沆却不以为然,从不把此类事放在心上,他的夫人心中颇为不满。有一次,堂前的栏杆坏了,仆人请示要修理,李沆的夫人却告诉仆人先不要修理,且看李沆是什么态度。一个多月过去了,李沆每天都看到已经损坏的栏杆,可是却视而不见,一句也没提起此事。夫人忍不住只好直接问他,为什么看到栏杆坏了不管,李沆答道:“岂可以此动吾一念哉!”

其实不仅他的夫人,全家人都觉得住宅太窄又破,有损于李沆的身份,一遍遍地劝他盖一所新居,他却从不理睬。李沆的弟弟又一次谈话时顺便提起此事,也劝兄长翻盖新居,李沆回答说:“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德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一番话道出了李沆清雅高洁的本质,“巢林一枝,聊以自足”,也成为后世传诵的名言。

故事感悟

李沆奉公廉洁,从不徇私枉情,为官简朴,不图名誉。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李沆的简朴生活,让真宗都为之感慨。

史海撷英

“澶渊之盟”的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文苑拾萃

伏睹禁林新成盛事辄思歌咏不避荒芜上李学士

(宋)李沆

禁庭多士列华簪,严乐辉光冠古今。

御笔腾骧题玉署,宸章照耀咏辞林。

虚堂挂后传千载,翠琰刊成直万金。

振复文明知对作,尊崇儒术见天心。

增修一院烟霞丽,曲宴群英雨露深。

自我昌朝为盛事,鳌山清峻重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