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志:励志自强
9431000000008

第8章 志存高远(1)

马援年老志更高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赵奢(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最初为战国时代赵的田部官吏。由于不满平原君家拒绝缴纳租税,赵奢按律治罪,前后杀死了其从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于是赵奢说服平原君说:“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因此认为赵奢是贤才,提拔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后来被任用做将军,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给部属。赵奢死后,赵王为追念他为赵国所建立的功绩,厚葬于邯郸附近的西山,时人称之为“马服君”。

马援,东汉名将,字文渊,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他为汉武帝平定边境地区立下很多战功,对东汉初年的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援一生兢兢业业,老年时死在疆场,是我国历史上老当益壮的典范。

马援小时候就向往在边疆地区策马驰骋,放牧牛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成年后,他担任扶风郡的督邮,官职不大,却十分同情受苦受难的平民百姓。有一次,马援押送犯人到长安去,他觉得犯人很可怜,便在半路上私自把犯人放了,因此遭到官府的追捕。马援东躲西藏,逃到北方隐蔽起来,开始实现少年时代的志向,开辟土地,放养牛羊。

后来朝廷大赦天下,马援得到赦免。获得人身自由后,他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大踏步前进,几年后就拥有了几千头牛羊,几万石粮食,成了富翁。

但马援并不看重财富,他把所有的财富都送给了亲朋好友,自己身披羊皮四处游历,边境地区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王莽篡权称帝后,被农民起义军杀死,陇西的隗嚣乘天下大乱之机起兵。隗嚣很器重马援的才华,封他高官,同他商议军机大事。但马援深知隗嚣是无能之辈,毅然投奔刘秀。刘秀早闻马援大名,求之不得,立刻予以重任。

刘秀称帝后,为了消灭隗嚣的割据势力,亲自率领大军征讨陇西。谁知山高路险,人地生疏,无法进军。这时刘秀召来马援,马援深知隗嚣内部不和,认为速战定能取胜。他依靠自己熟悉陇西的地形,为刘秀制定进军路线,提出作战计划。

结果,第一仗汉军就把隗嚣军队打得措手不及。接着,汉军连连取胜,隗嚣的军队很快土崩瓦解,刘秀终于平定西部地区。

后来马援被封为太中大夫,驻守凉州。不久陇西羌人作乱,光武帝刘秀调遣马援平定陇西,封他为陇西太守。

马援火急赶到陇西,顾不上休息,立刻率领3000步骑兵向羌人军队发动攻击,一举击溃羌军,缴获上万头牲畜,当晚8000多名羌军士兵主动投降。

第二天,马援率领一小队人马奔袭允吾谷,把羌军的家属和粮草全部扣押。接着他分兵两路,包围羌军主力占据的山头。自己亲自率领小分队从山后攻上山顶,火攻敌军营帐,擂鼓呐喊。羌军被杀得人仰马翻,仓皇逃窜。

战斗中,马援腿部中箭,但他仍坚持战斗。十几天后,马援彻底平定了陇西,百姓纷纷返回家园,恢复生产,安居乐业。光武帝闻讯十分高兴,派人送来牛马赏赐马援,马援立刻把这些东西分给手下将士们。

几年后,陇右地区的羌人和塞外一些游牧部族纠集上万兵马作乱,掠夺汉人财产,屠杀百姓。马援闻讯后,立马率领4000士兵前去征讨,把羌军围困在荒山上。几天后羌军饥渴难忍,一片恐慌,除了一部分逃往塞外,其他万余羌人全部投降。于是马援很快便平定了陇右。

不久,岭南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区征侧、征贰姐妹起兵造反,征侧自立为帝,南方几个地区纷纷响应,攻下六十几座城镇。马援被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率领大军乘海船抵达交趾,分兵两路,在浪泊地区大败敌军,俘虏近万人。接着马援乘胜追击,几天后就平定了岭南地区,抓获征侧、征贰姐妹。

光武帝接到捷报,大为兴奋,封马援为新息侯。马援接到赏赐后十分不安,犒劳全体将士。马援曾对他弟弟说,只要有衣有食,能得到乡亲称赞就行了,不要苦苦追求功名富贵。他能封侯,全仗着全体兵士的浴血奋战。全体将士都被他居功不傲的品格所感动。

马援62岁时,汉军去平定武陵动乱,结果全军覆没。马援向光武帝请求出战,光武帝看他年纪已大,劝他就不要再出征了。马援却以身体尚可,要求继续为国家效力。光武帝深为感动,令他率领4万大军征讨武陵。

此时正是暑天,骄阳似火,敌军守住山头,居高临下,汉军的船只被急流所阻,久攻不下。许多官兵中暑,军营疾病流行,马援也病倒了,但他仍坚持指挥部队。

由于马援没有采纳另一名部将的意见,那名部将报告朝廷,诬陷他指挥不当。朝廷派人来调查时,马援病重死去。

马援死在疆场,实现了平生的志愿。他生前常对朋友说:“大丈夫要有志气,越穷困,志气越要坚定,年老了,志气更要雄壮(老当益壮)!”

◎故事感悟

马援征战一生,一生杀敌无数,用生命来诠释心中至真至纯的意念——保家卫国,至死不渝。虽老年蒙冤,但无法泯灭这位老将红彤彤的赤胆忠心,更埋葬不了他不死的浩然正气。

◎史海撷英

马援诫子

马援侄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刺议论别人,并和侠客交往。

马援先前在交趾,写信告诫他们说:“我要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如同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嘴里不能说。”

“喜欢议论别人的优缺点,轻率讥刺时政,这是我最讨厌的,宁死不愿听到子孙有这样的行为。”

“你们知道我讨厌得厉害,所以再次提到原因,是要耳提面命,重申父母的告诫,想使你们不要忘记罢了。”

“龙伯高忠厚谨慎,嘴里没有不恰当的议论,他谦虚节俭,廉正有威信,我喜欢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学他。”

“杜季良豪侠仗义,替人分忧,与人同乐,轻重适宜,父亲的丧事来客人,几个郡的全到了,我喜欢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学他。”

“学伯高学不成,还可以成为谨慎严肃的人,就是人们说的雕刻天鹅不成还能像鸭子。”

“学季良学不成,沦落为天下轻浮的人,就是人们说的画虎不成反而像狗了。”

“到现在季良还不知会有什么结果,但本郡将军一到任就恨得咬牙切齿,州郡把这报告朝廷,我常为之寒心,因此不愿子孙学他。”

曹操五十立大志

◎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唐·白居易《反白头咏》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三国时,军阀袁绍以10万精兵称雄北方,对只有4万兵卒的曹操不屑一顾。袁绍骄纵蛮横,致使谋士许攸愤而投奔曹操,献出火烧袁军粮草之计。随后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袁绍也在不久之后暴病身亡。袁绍死后,曹操最大的威胁消除了。

曹操带兵凯旋,一路上,将士们都很兴奋,认为袁军败退,北方已定,大家可以弃甲归田,过安稳日子了。但是大胜而归的曹操却满腹忧思,郁郁寡欢。

黄昏时分,曹操的军队来到一高坡前。曹操策马上坡,远眺着苍茫暮色和万丈彩霞,不禁吟出:

岁月悠悠,老年已将来临。

转战南北,何时能回故乡?

天下没有统一,我的壮志未酬。

战马不卸下鞍,铠甲不离开肩。

这首诗荡气回肠,谋士郭嘉紧随其后,听后默默无言。可是不远处却传来战士们充满归乡情怀的悠扬的歌声。

原来,曹军上下都认为北方平定了,可以安享太平了。但曹操胸中的大志却是:平定中原,进而统一全国。郭嘉深知曹操之心,于是怒斥那些贪图安逸的将士,代曹操说出统一中原的大志。曹操见他如此知心,甚为相惜。

就在这时,探马来报: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已经投靠东北乌桓。曹操因势利导,趁机激励全军将士直捣乌桓。

在兵发乌桓的路上,连日干旱无雨,将士们口渴难耐。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天降大雨,曹操欣喜若狂。可谁知连日暴雨,洪水泛滥,行军速度异常缓慢。

这时,有谋士建议驻军休整,但曹操担心延缓时日错失良机,执意不肯。这时,郭嘉献出一计:丢弃重物,扔掉盔甲,轻装前进。

这一计策遭到众人反对,因为一旦遭遇敌军,后果不堪设想。曹操沉思片刻,下令依计而行。

可怕的事终于发生了:在地势险峻的白狼山(今辽宁喀刺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曹军遭遇乌桓三万骑兵的伏击!一时之间,曹军上下惊惶失措,乱成一团。曹操见此情景,拔出宝剑,高喊:“大家不要惊慌!随我来!”他带头纵马杀开一条血路,直冲白狼山头,在制高点上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将士们深受鼓舞,奋力拼杀,大败3万乌桓骑兵。

随后,将士们士气高涨,纷纷要求乘胜追击,但郭嘉却坚决反对,并说:如今诸侯割据势力矛盾重重,我们一旦进攻,他们就会联合抵抗;我们不进攻,他们反而会起内讧,自相残杀,到时我们只需坐收渔翁之利!曹操听后,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按兵不动。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乌桓毫无动静,曹操变得非常焦急。郭嘉深知其意,便宽慰他再等一等。曹操一听,大怒道:“等!我已经50岁了!再等我就……”

郭嘉终于明白曹操一直郁郁寡欢,是因为他担心自己已经老了,已经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了!

时隔不久,乌桓果然派人携袁尚、袁熙的头颅拜见曹操。曹操由此更加赏识、信任郭嘉。征服乌桓后,曹操信心大增,决定发兵南下。然而在南下途中,曹军却因缺水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军心开始涣散。对曹操打击最大的是,郭嘉因病去世了。此时,年过50的曹操扪心自问:要不要就此放弃?最后,他毅然决定继续统兵南下。

南下途经渤海时,曹操临海凭眺,看着惊涛拍岸,巨浪滔天,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自此之后,曹操便更加坚定了意志,再也没有消沉,直到统一中原。

◎故事感悟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枭雄。他戎马一生,胸有大志,为统一中原征战不已。即使50岁时还未完成抱负也不灰心,不气馁,而是勇往直前,终于成就了统一中原的伟业。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雄心壮志,再加上不懈的努力,无论多大年龄,成就伟业都是可能的。

◎史海撷英

曹操平定关中

赤壁大战大败后,曹操为了稳定军心采取了一些措施。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为了尽量把人才揽到自己身边,就提出了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他派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的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理非常疑惧,一下全都反了。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在潼关。

七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进军关中。九月,关中各军被攻破,马超、韩遂逃到凉州,杨秋逃到了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攻进安定,杨秋投降,至此基本平定了关中。

◎文苑拾萃

纵虎归山

东汉末年,处境艰难的刘备去投奔了曹操。程昱看出刘备非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

刘备为了麻痹曹操,装做不问政治的菜农。等曹操灭了吕布时,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于是曹操给了他5万军马。

不想,刘备一离开曹操后就自立旗号,并逐渐和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是纵虎归山典故的由来。

梁灏八旬中状元

◎坚志者,功名之主也。——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宋太宗(939—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弘殷第三子,是北宋开国君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本名赵匡义,太祖登基后改称赵光义,即位时又改名赵炅。宋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次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耶律休哥射伤宋太宗,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在位期间,爆发了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梁灏少年丧父,由其叔父抚养成人。梁灏自幼专志好学,曾立下誓言,决意要考中状元。结果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但他并不在意,他总是自我解嘲说考一次就离状元近一步。梁灏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状元。

那一年梁灏已经82岁了。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深得世人的赞赏。

梁灏满头白发才得中状元,并没有显得很高兴,尽管他终于达到了人生的目标,完成了心愿。为此,他曾写诗自嘲:

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

饶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

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唯有子孙迎。

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故事感悟

在苍凉的背后溢满了不被理解的悲壮情怀。活着只是为了圆心中不死的梦,逐日坚守,每天进步一点点,遥不可及的梦想原本与现实只有着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