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大传
9519300000048

第48章 两宫宾天(1)

光绪帝被幽禁于瀛台。他成了慈禧太后的十足的傀儡。他深知,他的生命完全操纵在慈禧太后的手里。珍妃之死,使得他更加了解到了慈禧太后的心肠之狠和手段之毒。于是,他便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他终于病崩了。

她得知光绪帝确切的死亡消息的前一天,便开始立醇王之子溥仪为嗣,命醇王为监国摄政王。

慈禧以一天之差,离世界而去。

第一、光绪驾崩

光绪帝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崩逝于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其实,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就成了慈禧太后的一个十足的傀儡。召见臣工时,他只有陪坐的份儿,被剥夺了任何发言权。只是在慈禧命他问话时,他才说上一二句不关痛痒的话,且声音极低,有时需太后重复,臣子方能听见。对此,吴永有极为形象的记载:“先相对数分钟,均不发一言。太后徐徐开口曰:‘皇帝,你可问话。’乃始问:‘外间安静否?年岁丰熟否?’凡历数百次,只此两语,即一日数见亦如之。二语以外,更不加一字。其声极轻细,几如蝇蚊,非久习殆不可闻。” 他这样做,一方面固然是怯于慈禧的淫威,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他是有意在韬光养晦,以求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因此,他在慈禧面前表现出来的是忠顺、木讷,好像对政治已完全失去了兴趣。这是他深自愧悔呢,还是韬光养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则不得而知了。

光绪帝死后,不到24小时,慈禧太后亦宾天。即不到24小时,两宫相继死去。而且,光绪帝在先。这就使人们自然地产生了诸多疑忌。联想到他们之间十几年的恩恩怨怨,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巧合?是不是其中有鬼?因此,私家记载便生出了种种猜测,其中一种说法是光绪帝是被毒死的。

而其凶手又说法不一。

第一是袁世凯。

袁世凯因戊戌政变告密有功,颇受慈禧及荣禄的赏识。李鸿章病逝后,袁世凯被任命为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了李鸿章的班。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又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又兼商务大臣、电政大臣及会办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又训练出了北洋六镇新军,兵力骤增至九万余人,形成了以他为首脑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因其势力急剧膨胀,遭到满洲亲贵的疑忌,慈禧亦担心其尾大不掉,酿成后患。为此,于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1907年9月4日)免去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授为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其目的是剪除其令人担忧的兵权。但不管怎么说,袁世凯仍隐握兵权。袁世凯虽然官运旺达,如日中天,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心病,即他深知,因戊戌政变,光绪帝是对他切齿痛恨的。吴永根据亲眼所见的记载,是很有说服力的。他记道;“宫监对于皇上,殊不甚为意,虽称之为万岁爷,实际不啻为彼辈播弄傀儡。德宗亦萎靡无仪表,暇中每与诸监坐地作玩耍,尤好于纸上画成大头长身各式鬼形无数,仍拉杂扯碎之;有时或画成一龟,于背上填写项城姓名,粘之壁间,以小竹弓向之射击,既复取下剪碎之,令片片作蝴蝶飞。盖其蓄恨于项城至深,几以此为常课。” 这里生动逼真地画出了光绪帝对袁世凯的仇视。光绪帝如此痛恨袁世凯,袁世凯自然心中有数。如果光绪帝死于慈禧太后之后,袁世凯就有被光绪帝杀头的可能。为此,由袁世凯主谋暗害光绪帝也是极有可能的。当时人就有这种猜测。宣统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细分析这段话,溥仪是听老太监说的,老太监是听别人说的。因此,这段话不能作为凭据。

尽管袁世凯有作案的动机,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任何确凿的证据。因此,不能指认袁世凯是谋害光绪帝的凶手。

第二是李莲英。

李莲英(1848-1911年),原名李英泰,字灵杰,道号乐元,入宫后赐名李连英,后被误写为李莲英。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1848年11月12日)李莲英生于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家境贫寒,兄弟五人,李莲英行二。李家村紧靠在子牙河边上,是个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带。只要小雨连绵,便颗粒无收。因为穷,这里许多人家便把孩子送去当太监。清宫里的太监大多是这一带人。李莲英的父亲李玉,因生活无着,就携带全家迁到北京。先在西直门外开了个熟生皮子的作坊,叫永德堂李皮作坊。人称皮硝李。后来全家搬到海甸大有村定居。咸丰四年(1854年)7岁净身。咸丰六年(1856年)9岁进宫。入宫后分到懿贵妃名下,在储秀宫当了一名小太监。李莲英机警聪敏,很得慈禧好感。咸丰十年(1860年)12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随驾去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年)13岁,咸丰帝死,随两宫太后返京。有人说,在辛酉政变中李莲英给慈禧与奕传递密信,因而立了大功。慈禧把这样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13岁的小孩子去完成,这是不可能的。同治六年(1867年)19岁,被封为二总管。同治八年(1869年)22岁,安德海被杀,李莲英晋封为大总管。一个22岁的青年便得此殊荣,不能不说,李莲英有非同常人之处。这正如《李莲英墓葬碑文》所记:“此掖廷人破格之举,自开国以来未有若是之光荣者也。”慈禧还竟然不顾祖制,亲赐李莲英二品顶戴,贵穿黄马褂。李莲英深得慈禧宠幸,权倾朝野,炙手可热。更有甚者,慈禧不顾舆论反对,居然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亲派李莲英以监军的身份,同醇亲王奕、北洋大臣李鸿章一起去视察北洋海军。9月,奕、李鸿章、李莲英查阅了旅顺、威海卫、烟台等处炮台及水陆操练。《李莲英墓葬碑文》记道:“当醇邸观兵海口,公从之,维持左右。”这就开创了有清以来太监干政的恶劣先例。但是,李莲英城府很深。他深知,太监干政是违犯清朝祖制的,有杀头的危险,而且安德海便是前车之鉴。为此,他在出行前,便把二品顶戴换成了四品顶戴。因清朝祖制太监最高不得过四品。而且,据《宫女谈往录》载,在海船上,他不住给他专门准备的仅次于七王爷的豪华的客舱,而是住在七王爷的套间里。同时,不同任何官员接触。平时只是在奕身边站班侍候,低眉敛目,不置一词,自认为是太后派来伺候七王爷的。晚上,亲自动手给七王爷奕洗脚。就这样,一行下来,他反而博得了奕和李鸿章的好感。

作为大太监,李莲英并没忘乎所以。他如同走钢丝,始终小心行事,瞻前顾后,不敢恃宠而骄。

但是,因李莲英为慈禧之宠监,人们便猜测光绪帝衔恨李莲英。传说在慈禧患病时,李莲英为保全自己,同慈禧合谋毒杀了光绪帝。慈禧御前女官德龄在《瀛台泣血记》里写道:“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账,不如还让自己先下手的好。经过了几度的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近来奴婢听许多人说,万岁爷的身子很不好。’凑某一个机会,他就悄悄地向太后说,语气是非常的奸猾。‘奴婢愿意去瞧瞧他看,或者可以使他的身体好起来。’他这一串说话的深意,当时太后究竟有没有听清楚,实在没有人敢断定了。但为稍存忠厚起见,我们不妨姑且说她因为病中精神恍惚,所以没有窥测到李莲英的真意。就在李莲英说过这一番话的第二天,光绪便好端端地也害起厉害的病来了。当下少不得就召御医进宫诊视,无奈他们谁都想不到其中会有下毒的阴谋。诊下他的脉,一个也说不出是什么病症。只得随便煮一些开胃安神的药让他喝喝,只有光绪自己心里是明白的。他料定必是给李莲英在饮食中下了毒,存心要谋杀他。但李莲英究竟下了什么毒呢?应该怎样才解救得转,他就无法可想了。那时只有一个人是可以救他的,那就是太后。可惜太后到底不曾出来干涉。于是她就在无形中帮助李莲英达到了目的。” 胡思敬在《国闻备乘》里说:“德宗先孝钦一日崩,天下事未有如是之巧。外间纷传李莲英与孝钦有密谋。予遍询内廷人员,皆畏罪不敢言。” 他们的记载都是耳闻,而非亲见。这就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我们进一步思索,也找不到光绪帝仇恨李莲英的动机。尽管野史记载李莲英如何苛待光绪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李莲英身为太监,他自知是个地位卑下的奴才。他既怕得罪太后,又怕开罪皇帝。因此,他在光绪帝面前始终是诚惶诚恐的。这是在预留地步。慈禧洞烛其心。为此,李莲英曾一度宠衰。只是李莲英仍像没事儿似的示之以诚,才逐渐恢复了原来的地位。总之,说李莲英谋害光绪帝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实在拿不出任何确凿的证据。

第三是崔玉贵。

崔玉贵为慈禧御前的首领太监,也深得慈禧宠幸。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在逃跑前命崔玉贵将珍妃从软禁之地北三所提出来,然后扔到井里。珍妃是光绪帝之爱妃。崔玉贵是杀害珍妃的刽子手。回銮后,慈禧为取悦西方列强,便着意改变自己的形象,放风说本不想杀害珍妃,而是崔玉贵误听懿旨,擅自所为,并将其逐出宫去。后来风声小了,又将他召回宫中。崔玉贵自知,如果光绪帝亲政,他是逃不过一刀的。人们也是这样分析的。自然,他便成了杀害光绪帝的嫌疑犯之一。但是,任何人也拿不出像样的证据。

第四是奕劻。

胡思敬在《国闻备乘》里记道:“迨奕劻荐商部郎中力钧入宫,进利剂,遂泄泻不止。次日,钧再入视,上怒目视之,不敢言。钧惧,遂托疾不往。谓恐他日加以大逆之名,卖己以谢天下也。” 奕劻为什么无缘无故要谋害光绪帝呢?这显然是道听途说。

第五是慈禧。

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里记道:“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既然如此,慈禧似乎就命人将光绪帝先行谋害。但细究原委,这仍然是一种传说,无法指实。

以上人们传说的五名凶手,充其量也只是令人怀疑的嫌疑犯。因为没有任何使人信服的理由证明他们是真正的凶手。

我们知道,如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指令或默许,任何人也是不敢对光绪帝下毒手的。谋害皇帝是大逆不道,要祸灭九族的。即便某些人有这种图谋,也是不敢轻易出手的。

那么,慈禧是不是一定要杀掉光绪帝呢?种种迹象表明,慈禧虽然痛恨光绪帝在戊戌政变期间的叛逆行为,但经义和团事件、仓皇西狩及顺利回銮这样历史的大震荡,也许是光绪帝的养晦之计起了作用,也许是慈禧年事已高,反正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太后常劝勉皇帝鼓励精神,有顾恤之意。”“太后此时,知皇帝已无反对太后意旨之心也。帝病亟,太后戒饬太监,以后帝来请安时,不可使久候于外。又命令议国政时,免他跪地迎送之礼。” 慈禧这样做也许是故意给别人看的。但不管怎么说,慈禧自信是完全可以驾驭光绪帝的。她同样自信是完全可以活过光绪帝的。鉴于此,她为什么非要害死光绪帝呢?

其实,光绪帝确实是患病而亡的。

这从朱金甫等著《从清宫医案看光绪帝载湉之死》和《慈禧太后之死》等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光绪帝4岁入宫,照顾他的是太监和宫女,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细心照料,自幼便体弱多病。在如同铁男人似的慈禧的严苛管教下,光绪帝的身心俱受到不可逆转的戕害。

前文已经提到,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日(1898年10月18日),法国驻京使馆医官多德福曾赴瀛台为光绪帝治病。光绪帝把自己亲自书写的《病源说略》当面交给了多德福。《病源说略》承认自己有病。多德福听诊后,诊断其为“腰败”。“按西医名曰:腰火长症。”同时指出,光绪帝的遗精之症,因“少腹皮肉既亦虚而无力,不克阻精之妄遗。宜先设法治腰,然后止遗精”。当时的光绪帝虽只有28岁,但已是疾病缠身了。

以后他的病情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愈益加重。清宫档案中便存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光绪帝自书的《病原》:“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渐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痿弱遗精之故,起初由于昼间一闻锣声即觉心动而自泄,夜间梦寐亦然……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酸,夜间盖被须极严格……其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其耳鸣之声,如风雨金鼓杂遝之音,有较远之时,有觉近之时。且近年来耳窍不灵,听话总不真切,盖亦由于下元虚弱,以致虚热时常上溢也。腰腿肩背酸沉,每日须令人按捺……此病亦有十二三年矣……行路之时,步履欠实,若稍一旁观,或手中持物,辄觉足下欹侧荡摇。” 很明显,37岁的光绪帝几乎全身是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的病情更为严重。宫中御医无计可施,只得征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虽经多方调治,效果仍不明显。四月初四日(5月3日)两位名医在会诊的脉案中写道:“皇上脉弦数较减,轻取重按皆虚弱无力。审察病由,耳响作堵,有增无减,足跟作痛,有减无增。现在腰痛不止,上连背部,下及胯间。考腰为肾府,封藏有亏,肝木上升,脾湿下陷。偏于右者,以左属血、右属气,气血不能流贯,风湿两邪,窜经入络。” 从脉象看,病情愈益严重了。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再次向全国征求名医。五月初八日(6月6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有名的封疆大吏发出急电,催调名医入京。电文曰:“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

这次征召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钟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杜钟骏曾著《德宗请脉记》一书,详细记述了他为光绪帝治病的经过。

七月十六日(8月12日),杜钟骏首次在仁寿殿给皇帝请脉。当时,慈禧也在座,以示关怀。

皇上问:“你瞧我脉怎样?”

杜答道:“皇上之脉左尺脉弱,右关脉弦。左尺脉弱先天肾水不足,右关脉弦后天脾土失调。”

皇上问:“予病两三年不愈,何故?”

杜答道:“皇上之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虚者由来渐矣……”

杜钟骏认为光绪帝的病由来已久,不是轻易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