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对于一些轻易不能把握的问题,我们最好能从三个或者更多的角度加以研究,在不同的角度均能得到证实的结论就比较可靠了。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实用的方法,这个世界上既没有绝对可靠的所谓真相,也没有绝对不能确认的事实。前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实际上是一些人眼睛里面的道理而非真相本身;而世界上的道理再复杂,我们毕竟要去确定某些情况,推动事情的前进,因此我们可以在权宜上采取相对比较靠谱儿的多角度检核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对一些不确定的事物得到某种相对确定的假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像律师,可以在不同角度寻找支持自己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有这样灵活的认识能力,而是习惯了只从自己利益的角度来认识与表达问题,因此我们就缺少考虑别人道理的弹性,也缺少设身处地的同理心。如果我们能用魔鬼辩护的方法--经常先站在我们的敌人、对头的角度把人家的道理想一遍,那么实现和平与和谐就比较有可能了。
真相往往令人尴尬
我们的生活是由实证的生活与思辨的精神构成的,很多时候,精神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指导的意义,却也不乏误导的作用。认识精神的那一面非常重要,因为精神不只有智慧与正确的部分,也有谬误与偏差的部分。
1.真相往往令人尴尬
很多的事情我们维持在不知道真相之中--也许我们的市长没有那么清廉;之所以一件事情被说成是好的,是因为被要求说成是好的;原来有那么多的偶像陷入了艳照门。当我们知道真相的时候,我们会问自己:事情怎么会是那样?
2.隐私最可能被公开
公开了的信息对我们没有太多的价值,甚至连吹牛的谈资都用不上,而恰恰是那些最不希望被传播的隐私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在任何一个单位可以听到八卦,社会上有专门的狗仔队打听名人的隐私,隐私者最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情,却传播得最广。
3.做的和说的可能正好相反
我们因为还没做到而说;或者为想做到却做不到而说;或者为鼓励大家做到而说;或者为羡慕别人能做到,期望自己也能做到而说,无论哪一种,做到比说到难,做到了,说的价值就少了,而做不到就总是可以让更多的人说,有些人甚至都习惯只是说说而做就不必了。
4.出于爱心但错了
爸爸妈妈出于爱心老为小孩儿做事情,结果他们的小孩儿自己就不太会做事情了,甚至不知道怎么选择。人们因为爱而帮自己的孩子处理与其他孩子的纠纷,因为爱而偏袒争议中自己的亲友,因为爱甚至挪用公款帮助情人。是的,也许这是出于爱,但爱不能证明正确,同时这样的爱也不能拥有明天。
5.很美但恶
我们的世界为化学所充斥,它们为我们的装修、服饰、运动提供了适用而美观的产品,但与此同时,它们是严重的污染来源。美女帅哥的脾气也许要比一般人大,自然资源禀赋好的地方更容易缺少自我警惕,这些都会导致缺少自律而显得比缺少者嚣张。
6.自然的却是难以忍受的
我们很容易被那些很原生态的地方所吸引,但吸引力可能很难延续很长的时间,因为你没法儿忍受那些刺激你感官的厕所,吃饭时乱飞的苍蝇,怎么也抹不净的尘土,周围大人、孩子似乎从不洗澡而带来的味道。
7.历史的重演从来罕见
我们每个人自己能够证明,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自己身上从来没发生过第二次,即使再次发生,条件、样式、后果也各不相同,所以说“日光之???,并无新事”实在是不确切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如何把握未来,学习一点未来学的研究方法,那样我们就在未来的商机、学机、官机、情机上都会占有优势。
8.规矩带来稳定,但不带来成功
规矩代表在任何领域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也代表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分配资源的方法,很多人守规矩成了习惯,但是不会考虑规矩之上与条件变化之时的新机会,因此,挑战者往往是被惩罚的对象,但也往往是获得最大成功机会的人。墨守成规者永远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记。越轨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但也是令人荣耀的来源。
规范的代价
我是一个经常的空中旅行者,我曾经痛感飞机的不准点,也曾经觉得这大概是不能克服的普遍现象,但是在最近几个月中,我所乘坐的绝大部分的班机都很准点,也因为准点,我好几次都没有赶上飞机,因为我离飞机最后关闭舱门的时间差了那么几分钟。要在以前,多和换票的服务人员说几句,那还是有可能给办的,问题是一个一个的补办者就可能把飞机延误,可见以前航空公司的误点多少也有我自己的责任。现在好了,停办的时间严格了,飞机准点了,而我因此错过飞机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因此,规范不是只有好处而没有代价的--如果交通警察都严格执法了,我们因为违规而被罚分、罚款甚至拘留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如果高考录取只有机器自动投档了,我们即使有朋友在名校的招生办,能用上的机会小了,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戚朋友的小孩儿去上普通学校。这就是规范的代价,规范像一把刀,它可能切到那些不老实的别人,但也可能切到不老实的我们。在日益规范的时代,我们需要警戒自己的行为惯性,否则任何一种不规范包括我们自己不规范的成本就变得高了。
我一直觉得当官的人其实也很辛苦,因为你可能一向接受的是高标准的意识形态化的道德教育,在那样的教育里面,真的是口口声声严格执法与认真守规矩,但是你的亲戚朋友们却可能一向视拜托你办点私事或者照顾点为当然,那样则意味着你必须成为一个坏官或者贪官【其实不只是官,你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即使你是在私营企业或者只是一个小小的能接近领导的司机】,因为是亲友所托,你很多时候甚至都没有选择的余地,此外,你还面临着至亲道德的压力,所以在这样的与规范要求有冲突的世俗压力下,我们很多人是眼睁睁地被自己亲爱或者亲近的人送进社会公共期望的反面的,但我们公众的每一个人又都有那种违反规范的文化基因。我自己出来创业,很多时候能感受到这种反规范力量的作用,而当我每每不循其道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白眼与那种没有说出口的谴责。但是我还是幸运的,我有那么大的家庭、那么多的同学、那么多的好朋友,他们绝大部分人成全了我的原则,我也感谢我的同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也支持与认同我的职业理想,站在支持规范的一面,即使有的时候要付出一些代价。
无聊的用处
无聊也可以很美的呢。对于一个繁忙惯了的人,偶尔的无聊算放松,可以有精神的超脱,不再为那些事务与责任所羁绊,发现一种空白里面有很自然的享受,在持续的节奏里面有一种停顿的放松,在与许多人的联系里面有一种超然的无关,那样的无聊就是一种休息,一种解放。
我是一个很少无聊的人,我崇尚积极的休息法,在任何空间里面给自己转换一样活动或者信息的内容,然后就能在不同的注意点中间转换,非常像一个旅行者,在飞机、轮船、汽车、马背、三轮车、步行、自行车,或者独轮车之间的转换。难得有一次完全停顿,啥事情也不做的时候,会愣愣神,会发发呆,会自言自语,会做一段白日梦,会迷蒙在远方不知名的山峦或者星星,在那无数的事情、活动、交谈、生意、应酬中间,无聊在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的单纯、空阔、不带功利,超脱日常的自己。我觉得,有聊里面的人是比较不一样的,而无聊的人可能会比较相近呢。
无聊也有感受上的分别,对于繁忙与长期处在有聊状态的人来说,无聊或者有美可言,甚至偶尔还会追寻无聊的感觉;但是对于一个本就极其无聊的人来说,无聊就成了常态,本来的常态会使天堂的魅力衰减,无聊就变成了极其讨厌的一件事情。如果有聊与无聊的配合可以产生特别的趣味,那么无聊人加上无聊的时候基本上就等于可恶了。因此,在我看来,人不可以那么怜惜自己,让自己轻省、慵懒、依赖、寄生到无聊的程度,因为人本来就是在世间人事的奔忙中发现自己的意义的,而如果纯粹在无聊中偷生,那么我们就会在本质上怀疑人生本身是不是就是无聊的游戏了。
我有些朋友是纯然有聊的,以至于总以为这个世界少了他们地球就不转了,他们的劳苦奔忙使得他们的事业成功黯然失色,我不以为那样的有聊,那样的无休止,那样的不停顿真的是值得的。我还有些朋友是纯然无聊的,不读书、不做事、不思想、不勤奋,一味地寄生偷懒,我觉得这样的无聊就是徒然给他人以负担,并不具有体会人生意义的能力。所以,我推崇那些有聊之间懂得享受无聊的人,也接受那些无聊极了就勉励自己寻找点有聊的人。其实人生是无聊与有聊的交错,是在创造聊的话题与作废聊的话题,因此我们把有聊做无聊的铺垫,把无聊做有聊的肥料,那样的人生就有点趣味。
乐观与悲观的自我证明
我有两个朋友均在美国的思想库工作,一个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另一个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非常悲观,问题是一个越来越乐观,一个越来越悲观。问题出在哪里呢?
悲观者立论悲观,假设悲观,研究也刻意或者不自觉地寻找悲观的论据,也多与其他悲观论者交往,寻找悲观论据或者传扬悲观论点,因此就更加悲观,我看他将一如既往地悲观下去了。乐观论者立论乐观,假设乐观,研究也刻意或者不自觉地寻找乐观的论据,也多与其他乐观论者交往,寻找乐观论据或者传扬乐观论点,因此就更加乐观,我看他将一如既往地乐观下去了。
我有两个朋友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一个对工作负面评价特别多,一个对工作的正面评价特别高,负面评价者老看到问题,无穷无尽的问题,平时就爱说问题,跟她在一起的其他人也喜欢发泄不满,她看到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爱说,她说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有人觉得她是公司文化的消极分子,她的意见就更不被待见,她也就更加负面地评价公司;正面评价者老看到机会,不断产生的机会,平时也愿意探索机会与争取机会,其他人与她在一起就会探讨发现与利用机会的经验,她看到的机会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她觉得这家公司值得她投放她终生的职业热情,她对人的感染与对人的激励,使得很多人觉得她代表生活的活力与希望,她也从公司得到正面激励,也因此对公司有更正面的评价。
其实世界客观上本来就有正有负,但是我们主观的立场选择却可以让我们站到同一个世界的不同侧面,最后似乎成了个人的宿命。
悲观的人爱看悲剧,模拟悲剧的感受与心态,甚至转化为自己的悲剧行为,最后有很大的可能演成自己的悲剧;乐观的人爱看喜剧,模拟喜剧的感受与心态,甚至转化为自己的喜剧行为,最后有很大的可能演成自己的喜剧。世界上的条件是死的,而人的利用模式是活的;世界上的资源是中立的,但人对资源价值的看法是有偏向的;世界上本没有所谓优点与缺点,我们人的看法与做法导致了优点与缺点。虽然这个世界上的人自然地分成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但是其实乐观者更受人欢迎,更能凝聚资源,也更能体会生活的美好,最后构成了这个世界正面的重要成分。所以我鼓励大家做乐观者,做积极争取的人,做正面看事情的人,因为你是怎样的人,你就得到怎样的世界。至少,我要永远做个乐观的人。
正反观
我曾经在公司里让每位同事说出自己的缺点,然后我告诉他们与每一个缺点对应的优点。比如内向的人一般比较沉稳,情绪化的人一般比较敏感,没长性的人往往更能关注与接受新鲜事物,爱八卦的人生活情趣可能强,缺乏专长的人往往不会很固执,没有主见的人更能听得下其他人的意见,虚荣的人会注意自我与组织的形象,小气的人会很节俭等等。
人的本性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在一个团队里关键就是要组合好,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地方。比如,谨小慎微的人应负保管查核的责任,而没有主见的人在执行性团队中是更好的人才;在找对象或者朋友组合的时候,也需要“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可能是同类相聚,也可以是异类相补,聚好补好那就都是好事,否则就净看到缺点了。还有很多人的特点在朴素地发挥,因此大家看到其缺点比较明显,而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有意识地发挥这一特点的潜在正面效用,所以,我们的特???并不必然表现为优点,除非我们自觉地发掘其正面的效用。
曾经写过《动物庄园》【《Animal Farm》一书的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说到同一事情从不同角度观察的差异时这样描述过:在我是提供帮助,在你就是多管闲事;在我是灵活机动,在你就是没有毅力;在我是爱好广泛、适应性强,在你就是缺乏钻研精神;在我是品德高尚,在你就是个假道学;在我是理想主义,在你就是只会纸上谈兵;在我是现实主义,在你就是没有原则;在我是注重实效,在你就是会出卖朋友;在我是浪漫主义,在你就是做白日梦;在我是很有说服力,在你就是咄咄逼人;在我是做事快捷,在你就是轻率冲动;在我是很敏感,在你就是太容易受伤害;在我是很直接,在你就是不够圆滑老练;在我是日省其身,在你就是自大虚想。可见对于人的特点也可能有完全相反的一种判断方式,而这种判断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也实在是经常能遇到的。而你怎么想象人家,怎么对待人家,就可能把人家真的弄成怎么样的了,所以我们的一念之别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怎么样把一个人的特点多朝正面方向去推动与利用呢?三个工具很重要:一是努力学会看人家的正面而不是反面的特点,正反观就是一个习惯,我们习惯了看正面就比较容易发现正面;二是能换位思考,我是你会怎么样?你是我会怎么看?三是尝试反省并永远记住人家的错中必然有我的一个责任,那是什么?只要我们能首先反思自己,在大半的情况下我们会看到很不一样的结果。
好人与坏人
总体来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因为做坏人比做好人难,越轨要求的实力强,尤其是要有坚强的神经和意志去背着大多数的口水和指责去干。做真好人比一般好人难,但是一不小心你就可以成了好人,如果你不长进的话,你就很容易成为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