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秘方妙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7800000036

第36章 综合病症(7)

方二

【主治】滋阴补肾,清热利湿。用于肾及膀胱结核久病体虚患者。

【组成】枸杞15克,黄精10克,山萸肉10克,百部15克,地骨皮10克,白薇10克,云苓15克,萹蓄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服200毫升,每日2次,30日为1个疗程。若见头晕、耳鸣、腰痛、午后潮热,加用龟板、鳖甲、银柴胡。

病毒性肝炎

方一

【主治】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克,郁金15克,虎杖3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云苓15克,佛手10克,车前子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煎成500毫升,分2次服,连服10日。黄疸深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金钱草、石苇;伴有发热者加银花、连翘、板蓝根。

方二

【主治】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

【组成】柴胡10克,香附子10克,麦芽20克,黄芪15克,枸杞15克,白术10克,山药15克,垂盆草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煎成500毫升,分2次服。

【附注】气虚神疲力乏加党参、炙甘草;纳呆便溏者加半夏、麦芽、内金;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柏子仁。

方三

【主治】清热解毒,养肝益肾。主治慢性活动型肝炎。

【组成】茵陈30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五味子10克,丹参20克,枸杞15克,黄精10克,鸡血藤30克,枳壳9克,川芎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煎成500毫升,分2次服。

【附注】失眠、遗精、盗汗者加山萸肉、金樱子、龙骨、仙灵脾;淤血者见蜘蛛症,舌质暗紫加赤芍、当归、三棱;腹胀、嗳气、肝区不适者加香附、青皮、萝卜子。

方四

【主治】活血柔肝,健脾利水。主治肝硬化腹水。

【组成】丹参30克,土鳖虫10克,莪术10克,鳖甲15克,生地10克,腹皮15克,泽泻10克,云苓15克,黑、白丑各10克,生黄芪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鳖甲先煎,每日1剂,煎取500毫升,分2次服。

方五

【主治】清热解毒退黄。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克,虎杖30克,大枣30克。

【用法】加水煎成100毫升药液,再加入红糖适量,分2次服,每日1剂,服至黄疸消退。

方六

【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慢性肝炎。

【组成】板蓝根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七

【主治】清热利湿保肝。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组成】猪肝60克,珍珠草30克。

【用法】共煎煮熟,食肝喝汤,每日服2次。

方八

【主治】清热祛湿解毒。用于急性肝炎。

【组成】龙胆草10克,败酱草15克,板蓝根15克,青蒿15克,车前草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九

【主治】清热退黄。用于黄疸经久不退。

【组成】青黛15克,明矾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分3次服用,1日服完。

方十

【主治】清热解毒,温补脾肾。用于脾胃两虚,湿热未尽型乙型肝炎。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虎杖10克,板蓝根10~15克,人参叶、太子参、麦门冬、淮牛膝各10~20克,山楂30克,肉苁蓉、仙灵脾、巴戟天、炒谷芽各10克。

【用法】水煎内服,每日1剂。

方十一

【主治】养阴补气,健脾疏肝。主治气阴两虚型乙型肝炎。

【组成】生地10克,黄芪、枸杞、太子参各10~30克,薏苡仁(生)、茯苓各20克,首乌、天门冬、麦门冬、黄精、白芍、生山楂、麦芽各10克。

【用法】文火水煎,取浓汁,加蜜糖收膏,每次15毫升,每日2次,3~12个月为1个疗程。

方十二

【主治】益气生津,凉血活血。用于气虚血热淤阻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早期肝硬化。

【组成】生黄芪12克,生山楂30克,葛根30克,白茅根20克,五灵脂、蒲黄各6~12克,三七粉3克,水牛角粉3~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内服,每日1剂,或共研末装胶囊每日3次,1次4粒。

流行性出血热

方一

【主治】清热透邪,益气固表。用于出血热发热期。

【组成】银花20克,连翘20克,贯众30克,马齿苋30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花粉15克,生黄芪30克。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沸15分钟,取药液300毫升,分2次内服。

方二

【主治】解毒,益气,固脱。用于出血热低血压休克。

【组成】生石膏30克,栀子10克,龙胆草2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玄参20克,煅牡蛎30克,水蛭10克(另用)。

【用法】将石膏、牡蛎煎沸15分钟,将余药入再煎沸15分钟,煎至药液300毫升,每日3次内服。水蛭10克焙干,研粉,日分3次冲服。

方三

【主治】清热通腑,泻下存阴。用于出血热少尿期。

【组成】生大黄20克,蒲黄30克,芒硝30克,厚朴20克,玄参30克。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沸15分钟,大黄后下,取药液250毫升,口服或高位保留灌汤,观察排便量若小于1800毫升,6小时后重复1次。

方四

【主治】补肾缩尿。用于出血热多尿期。

【组成】生黄芪30克,山萸肉15克,山药20克,益智仁10克,桑螵蛸10克。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沸20分钟,取汁300毫升,分2次服,可加盐汤少许同服。

【附注】如偏肾阳虚者,面觥白,小便多,大便溏,舌质胖,苔白腻,加用补骨脂、仙灵脾、炮姜;如偏肾阴虚者,头晕,耳鸣,口干,纳少,舌红降,苔黄腻,加枸杞、鳖甲、麦门冬、泽泻。

百日咳

【主治】温肺化痰止咳。用于痉咳期(肺寒型,久病体弱患儿)。

【组成】百部6克,百合10克,冬花9克,桔梗10克,干姜3克,党参6克。

【用法】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药汁,每日分2次服。

蛔虫病

方一

【主治】驱除蛔虫。

【组成】鲜苦楝根白皮,每千克体重5克。

【用法】缓火煎熬半小时后取汁,空腹服。

【附注】苦楝根有毒,过量可引起头昏、恶心、面红、内出血、肝功能损害。

方二

【主治】安蛔止痛。

【组成】乌梅5枚,细辛8克,干姜10克,当归10克,制附子15克,蜀椒8克,桂枝1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党参15克。

【用法】乌梅用醋浸一夜,去核打烂和入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加蜜成丸,每日2次,每服10~15克,亦可煎服。

方三

【主治】驱虫行气,散结。用于蛔虫性肠梗阻。

【组成】苦楝根皮6克,使君子10枚(炒去壳),乌梅5枚,槟榔10克,川朴10克,玄胡10克,大黄6克(后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成人每次200毫升,也可采用灌肠导泻疗法。

钩虫病

方一

【主治】杀虫燥湿止痒。用于钩蚴皮炎(粪毒)。

【组成】百部30克,蛇床子20克,苦参20克。

【用法】煎水并保持在53℃左右,将手脚发痒部位反复浸入,每次泡20分钟。

方二

【主治】消积杀虫,去脾燥湿。

【组成】鹤虱20克,苦楝根皮10克,槟榔10克,绛矾0.5克(研末),苍术9克,陈皮6克,红枣10枚。

【用法】绛矾单吞服,余药水煎服,5日为1个疗程。

方三

【主治】补益气血。用于钩虫引起的贫血。

【组成】熟地10克,白芍10克,当归15克,山药2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陈皮10克。

【用法】水煎服之。

蛲虫病

方一

【主治】止痒杀虫。

【组成】百部30克,乌梅下克,苦楝根皮15克。

【用法】水煎至200~300毫升,每晚睡前灌肠1次,连用1周。

方二

【主治】健脾补中杀虫。

【组成】乌梅10枚,红枣10枚。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早晚各50毫升,7日为1个疗程。

丝虫病

【主治】健脾利水消肿。用于丝虫病、橡皮肿。

【组成】黄芪30克,苍术10克,防己10克,丝瓜络10克,泽泻10克,昆布10克。

【用法】煎至药液500毫升,每日分2次服,30日为1个疗程。

【附注】对严重橡皮肿可加穿山甲、槟榔、冬瓜皮等。橡皮肿局部应洗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绦虫病

方一

【主治】驱除绦虫。

【组成】鹤草芽50克。

【用法】鹤草芽即仙鹤草的冬芽,深冬或早春采收,除去绒毛,晒干研粉服用。成人每次50克,小儿每千克体重1克/日,于早晨空腹服,一般服后5~6小时即可排虫。

方二

【主治】驱除绦虫。

【组成】南瓜子60克,槟榔60克。

【用法】先服南瓜子60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200毫升(槟榔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若4小时后仍无腹泻,可加服芒硝9克。

方三

【主治】涤痰散结杀虫。用于猪囊虫病。

【组成】雷丸6克,礞石6克。

【用法】雷丸、礞石研粉吞服,或制蜜丸,每日2次连服7日。

血吸虫病

方一

【主治】化湿杀虫,清肠腑积垢。

【组成】鸦胆子10粒。

【用法】装入胶囊,每日3次(10岁以下儿童减半),40日为1个疗程。

方二

【主治】清解毒利尿。用于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组成】半边莲6~48克。

【用法】每日6~48克,一般为36克,水煎制成10~20%煎剂服用。

方三

【主治】化淤去湿利水。用于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组成】蝼蛄粉(去头、足、翅)。

【用法】炙黄研细末,每日10克,1日3次,开水送服。

中暑

方一

【主治】清暑解热,除烦止渴。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9克,甘草3克,竹叶1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1日2剂。

方二

【主治】清暑化湿。用于中暑阳证兼夹湿轻症。

【组成】鲜藿香15克,鲜佩兰15克,香薷5克,六一散12克,连翘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5克。

【用法】水煎服,或煎汤代茶饮。

【附注】不宜久煎。

方三

【主治】通阳开窍。用于中暑昏迷症。

【组成】生葱适量。

【用法】用生葱去其根须,捣汁调水灌服。

【附注】灌之苏醒即可,不可久服。

方四

【主治】清暑止渴。治疗中暑身热,口渴多汗。

【组成】鲜荷叶适量。

【用法】以鲜荷叶适量,煎汤代茶,频频饮服。

方五

【主治】清热解暑。

【组成】冰片1片,生石膏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服1.5克,开水送下,每日2服。

高热

方一

【主治】解毒退热。用于急性传染性疾病高热。

【组成】大青叶50克。

【用法】生大青叶水煎浓缩至100毫升,1次服完,每日5~6次,连续3~5日,热退后续服2~3日停药。

方二

【主治】清热解毒,发汗退热。用于流感发热不退。

【组成】大青叶2千克,荆芥3千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约3千克,每服20~30毫升,1日服2~3次。

方三

【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退热。适用于乙脑及感染病毒性高热症。

【组成】大青叶50克,生石膏100克,蚤休20克,金银花20克,柴胡15克,生大黄10克。

【用法】先煎生石膏30分钟,后下诸药,煎沸5分钟即可,每日1~2剂。

方四

【主治】养阴退热,生津止渴。用于出血热发热期。

【组成】荸荠300克,甘蔗汁200毫升。

【用法】先以荸荠加水适量,煎取汁液200毫升,去渣,再加入甘蔗汁。每日服5~6次,每次服20毫升。

食物中毒

方一

【主治】涌吐宿食毒物。用于食物中毒时间不久,病人神志尚清者。

【组成】瓜蒂、藜芦、防风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5克,水煎徐徐饮服,以吐为度。亦可鼻内灌之,令其吐出毒物。

方二

【主治】催吐解毒。用于食物中毒,神志清醒者。

【组成】瓜蒂5克,玄参12克,苦参10克,地榆12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至涌吐毒物为止。

方三

【主治】解肉食毒。用于误食污染变质肉类中毒伴腹痛腹泻者。

【组成】大蒜20枚,马齿苋120克。

【用法】将大蒜捣烂,合马齿苋共煎,取药液2千克,每服10毫升,频频饮用。

方四

【主治】解毒止泻。用于食肉类中毒而腹痛腹泻者。

【组成】生大蒜5枚,雄黄6克。

【用法】上药共捣如泥,分10次冲服。

方五

【主治】解急性毒蕈中毒。

【组成】绿豆200克(打碎),生甘草50克,二花50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每日1~2剂。

方六

【组成】赤小豆适量。

【主治】解腐败肉类中毒。

【用法】以赤小豆适量,烧存性,研极细末,冲服,每服3克,开水送下。

休克

方一

【主治】益气生津固脱。用于心肌梗塞休克之阴脱症。

【组成】野山人参粉3克,生脉饮口服液2支。

【用法】用生脉饮口服液冲服野山人参粉。

方二

【主治】回阳救逆,益气养阴。用于阴阳俱脱之休克。

【组成】红参10克,麦门冬10克,五味子10克,附子10克,干姜6克,炙甘草10克,肉桂6克。

【用法】上药浓煎,每日3服。

方三

【主治】通腑救阳固脱。用于感染性休克之腑实脱症。

【组成】生大黄9~12克,厚朴6~9克,枳实6~12克,芒硝9~15克,红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

【用法】先将厚朴、枳实、红参、麦门冬、五味子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大黄,待沸4分钟后去渣,将芒硝冲入。

方四

【主治】强心升压。用于失血性休克。

【组成】蟾酥30毫克,茯神270毫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装入胶囊,分3次服。

药物中毒

方一

【主治】解中药中毒。

【组成】生甘草90克,白蜜90克,黍米粉30克。

【用法】先以生甘草加水2.5千克,煎取汁1千克,再入白蜜、黍米粉。熬成白粥食之。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