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31

第31章 外交努力

蒙古大汗并未放弃外交努力。毕竟,攻打日本需要耗费大量资源,而且,当时蒙古最艰巨的任务是攻打南宋。忽必烈心里十分清楚,如果能说服日本称臣,并得到日本相助攻打南宋,当然是上上之策。

前面提到过,《元史》提到潘阜等人的出访,是以“不得其要领而归”作为结论。于是,在公元1268年9月,忽必烈命殷弘、黑的再次持国书出使日本。这一次,二位侍郎抵达了对马岛[1],但日本人拒绝接纳他们,于是,他们捉了两个日本平民——塔二郎和弥二郎——回国交差。

两个平民显然不会有什么战略价值。公元1269年6月,忽必烈让高丽国将他们送回日本,并让中书省就这件事情致信日本,但日本方面仍然没有回应。12月,忽必烈又命令秘书监赵良弼出使,同时写信批评并警告日本国王:

日本素号知礼之国,王之君臣宁肯漫为弗思之事乎?……特命少中大夫秘书监赵良弼充国信使,持书以往。如即发使与之偕来,亲仁善邻,国之美事。

[1]位于日本、朝鲜之间的朝鲜海峡内,今属日本长崎县。

其或犹豫以至用兵,夫谁所乐为也,王其审图之。

意思是:日本素来号称是知礼之国,王之君臣怎么能随便做出这种不加思量的事情来呢?……(再次)特派少中大夫秘书监赵良弼担任国信使,持书前往。如果你国能派使者随赵良弼来我朝,咱们做个亲善邻邦,这将是国家的美事。如果犹豫不定,乃至兵戎相见,谁都不想。大王好好考虑一下。

这个赵良弼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在出发之前,还特地向忽必烈请求拟定与日本国王相见的礼仪。不过,忽必烈及参与廷议的群臣都认为,蒙古与日本的上下关系还没有确定,因此没有礼数可言。

但是,因为高丽国内发生了叛乱,王禃被权臣林衍赶下王位,赵良弼的出使拖了整整一年。关于这次叛乱的详细内容,后文将有专节进行介绍。在平息高丽叛乱之后,公元1270年12月,忽必烈下诏给复位的高丽王王禃,命令他一定要派人护送赵良弼,“期于必达”(一定要到达日本)。于是,王禃便派洪茶丘将军等人护送赵良弼去海港,再另派向导驾船送赵去日本。这一次出使仍然无功而返。

但是,赵良弼并没有放弃。终于,公元1271年9月,在一位高丽官员的引导下,这位特使的出访终有所获。日本派了一位叫弥四郎的使者来蒙古作了回访。但是,双方会面的细节至今都是一个谜。《元史》仅仅简单作了一笔交代:忽必烈热情款待了弥四郎一番后,又派赵良弼把他送回了日本。

公元1271年11月(阴历),忽必烈将国号定为“元”。公元1272年2月,赵良弼派人给忽必烈带回这样一条情报:

赵良弼与弥四郎一起回到日本后,太宰府西守护所接待了他。守护所的官吏还说,高丽人曾经欺骗日本人,说是蒙古将讨伐日本,但是,想不到蒙古皇

帝如此讨厌战争,还派使臣带来了国书,不过,京都距离太宰府太遥远了,所以,太宰府愿意再派出使臣,随同蒙古使臣一起回访。[1]

不久之后,随赵良弼出访的元朝使臣张铎,带着26名日本使者到京城觐见皇帝。但是,忽必烈对日本国情了解太少了,以至于认为,这些使者肯定是日本国王派来的,而不是由太宰府派来的。但他对自己的判断并不十分肯定,于是又征求姚枢、许衡等博学多才的大臣们的意见。结果姚枢、许衡等人都回答说,事实肯定如皇帝所猜测的,日本因为害怕我朝施加重兵,所以才派这些人来刺探我朝虚实。他们建议皇帝不要召见这些日本使者。忽必烈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日本使者在京城待了一个月后,皇帝就下了诏书,让中书省迅速把这些使臣送回日本去。就这样,镰仓幕府派来的庞大的使团,与之前蒙古派往日本的使臣一样,都是两手空空地回了国。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公元1273年6月,赵良弼又出使日本,到达太宰府之后,无功而返。日本的强硬路线让蒙古人最终认识到,武力是实现其外交目标的惟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蒙古大汗忽必烈知道,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不是王室,而是幕府的将军或执权,不知他会作何感想,又会采取怎样的战略:

他还会写信给日本国王吗?或者努力与镰仓幕府达成某种默契?又或者秘密联络日本国王,说服日本国王与自己联手,先帮王室除掉镰仓幕府,然后再控制日本国王,然后再联合日本攻打南宋?

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忽必烈了解当时日本的情况,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而已经发生的历史是,公元1274年10月,元朝与高丽的联军进军日本,日本史称之为“文永之役”。

[1]《元史》卷二百○八,《外夷列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