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32

第32章 战机贻误

1.日本对高丽的野心

在细说“文永之役”前,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是:高丽为何提议攻打日本?为何等了几年之后,元朝与高丽联军才征讨日本?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在汉朝的时候,日本分为一百多个国家,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当时,它还要通过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置的玄菟、乐浪等郡上交贡赋。但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在南北朝时期的日本,中国史书所谓的“倭国”,已经开始觊觎朝鲜半岛这块肥肉。《宋书》有记载道:

二十年,倭国王济遣使奉献,复以为安东将军、倭国王。二十八年,加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如故……兴死,弟武立,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太祖元嘉28年(451年),“倭王济”获得了都督新罗、任那、秦韩等朝鲜半岛国家军事的权力,后来,“倭王武”自称有权都督朝鲜半岛各国军事。

5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正值所谓的“古坟时代”的中期[1]。按照日本历史学家依田熹家的判断,“倭王济”和“倭王武”相当于《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允恭天皇和雄略天皇。现有的历史史料表明,正是在这一段时期,为了控制朝鲜半岛的南部,获得朝鲜的先进技术和铁资源,在日本大和朝廷与朝鲜北部的高句丽政权之间,还爆发过战争。

到了7世纪的时候,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日本与新罗曾多次交换使节,但由于日本想把新罗当作从属国对待,双方的关系急剧恶化,于是,日本的遣唐使船只不再由朝鲜半岛登陆,而是直接航向中国的江南地区。当时,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因与新罗对抗,曾多次向日本派出使节。

日本甚至还曾与唐朝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五代时期成书的《旧唐书》有记载,在公元663年8月,唐朝与日本爆发了一次海战,地点就在白江,即今韩国锦江入海口附近。这是中日两国的第一次战争。《旧唐书》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2]也就是说,唐将刘仁轨率领海军四战皆捷,把日本海军打得落花流水。

11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与高丽的关系发展迅速。在此之前,双方的关系仅限于在发生海难时,送还对方失事的船只与水手,但后来双方的贸易关系也逐渐发展起来。不过,两国并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差比较大,高丽出口

[1]古坟时代(Era of Great Tombs),又称大和时代,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从公元300年左右开始,迄于600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

[2]《旧唐书》卷八十四,《刘仁轨列传》。

日本的货物是原材料,而日本出口高丽的是制成品。到了13世纪时,这种不太平衡的贸易关系,使高丽限制了与日本的贸易关系。

另外,在13世纪逐渐猖獗的倭寇——日本海盗——也限制了日本与高丽的经济与文化交往,伤害了两国的政治关系。

见诸史料的倭寇第一次袭击高丽,是发生在公元1223年5月。郑麟趾所著《高丽史》记载道,高宗十年(1223年)5月,“甲子倭寇金州”。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倭寇频频袭击高丽南部沿海村落。

公元1227年7月,金州再次遭到倭寇袭击后,高丽派出特使去日本交涉。日本的态度相当正面。当着高丽特使的面,九州太宰府的守护武藤佑赖向部下发出命令,捉拿袭击金州的倭寇并予以斩首。但这并不足以对倭寇形成震慑。公元1232年,日本肥前国的倭寇卷土重来,袭击高丽并抢走了很多稀世珍宝。

蒙古进入并控制高丽之后,倭寇的气势才有所收敛。公元1251年11月,高丽在金州修建堡垒,以对付日本海盗的袭击。1259年高丽臣服蒙古之后,立即派遣特使去日本,要求幕府镇压倭寇。但是,倭寇的袭击并未停息。1263年2月,倭寇再次袭击金州,并劫走贡船上的货物。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恩怨,公元1265年,高丽人赵彝等人才向忽必烈谏言,“日本国可通”。也正因为存在这些恩怨,1271年,高丽的日本通事曹介升对忽必烈说,“若大军进征,则愿为向导”。

但是,因为蒙古与日本互相知之甚少,所以,虽然经过好几年的外交努力,双方却并没能建立和平的关系,最终,蒙古人选择了兵戎相见。

2.高丽平叛

但是,为何直到公元1274年,元朝与高丽联军才进军日本呢?前面提到过蒙古朝廷的外交努力,他们希望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日本人臣服,从而借助日本的军力进攻南宋,而不是分散进攻南宋的力量攻打日本。蒙古人的外交努力一直到1273年才作罢。这是对日本的征讨一拖再拖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是惟一的原因。

这与高丽国内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公元1269年6月,高丽权臣林衍发动叛乱,废了王禃的王位,立王禃之弟王淐为王,高丽上下顿时一片混乱。8月,高丽世子王谌到达京城汇报此事,于是,忽必烈派遣了两位使臣去高丽了解情况。9月,高丽枢密院副使金方庆随同蒙古使臣入朝商议平乱之事。王谌向忽必烈请命,愿率领三千兵马、备足五月粮草,随蒙古大军入高丽平叛。

但忽必烈不想鲁莽行事,毕竟,高丽内乱的原因还没有弄清楚。于是,忽必烈做了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他派兵部侍郎黑的等人诏令王禃、王淐、林衍等人于12月一同来蒙古朝廷对质,“听其是非”;另一方面,他又派大军开赴高丽,如果这些人“逾期不至,即当穷治首恶,进兵剿戮”。[1]

11月,高丽都统领崔坦等人以林衍作乱为由,带领高丽西京地区50多座城池归附蒙古军。之后,忽必烈又派人去高丽征兵,在听到高丽西京都统抱怨兵力不足后,这才加派蒙古兵力前去增援。

忽必烈的算盘很明白,尽量用高丽的资源来平复叛乱,一方面可以节约蒙古兵力,一方面可以削弱高丽兵力。道理十分简单:高丽虽然已经称臣,但是从以往历史上看,它是不会甘心归附的。对此,蒙古人的心里十分明白。

[1]《元史》卷二百○八,《外夷列传一》。

蒙古枢密院群臣在讨论征伐高丽国一事的时候,一位叫马亨的官员提出警告说,高丽现在虽然来行礼朝拜,但“其心难测”,因此,他建议以大兵借路去攻打日本为名,“乘势可袭其国”,然后把高丽作为郡县加以治理。但他同时表示,现在并非是讨伐高丽的好时机,应该在平定南宋之后,待高丽有异心之时,再回兵剿灭他们也不迟。现在朝廷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安抚并感化高丽的百姓。

最具有战略性思维的官员,当属前枢密院经历(从五品官职)马希冀。他在讨论会上说,“大抵藩镇权分则易制,诸侯强盛则难臣”,意思是说,如果藩镇内部存在若干势力,就可以利用这些势力之间的分歧,控制这个藩镇就容易得多,如果藩镇很强大的话,就很难使之真正臣服。因此,马希冀提出了一个天才性的设想:查清高丽各州城军民的多少,然后把高丽一分为二,让这两者权力均等,使它们自相牵制,然后再慢慢商量更妥善的办法。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实施。

总之,忽必烈的平叛战略很快就奏效了。11月,兵部侍郎黑的进入高丽之后,王禃很快就恢复了王位。一个月后,这位高丽王亲自到京城觐见忽必烈。公元1270年正月,王禃派出一个400人的庞大使团入朝参拜。

高丽内乱就此得以平息。其结果是:内乱首恶林衍被诛杀,胁从者“一无所问”,都被赦免了罪行,但是,仍有林衍的党羽不服,他们纠集了一些兵力,并且立王禃的庶子承化侯为王,逃亡到珍岛去了;蒙古则加强了对高丽的控制,高丽的西部边境由蒙军戍守,驻守高丽的蒙古兵力大幅增加,另外,蒙古还在高丽设置了屯田经略司,派忻都等人率领军队五千人在金州屯田,准备征讨日本的粮饷。

从现有史料上看,在公元1270年11月的时候,蒙古尚未最终确定先打南宋还是先取日本。根据《元史》的记载,忽必烈在当月下诏责备王禃说,高丽的征兵造船之事进度太慢,又说,无论是先攻打南宋还是先征讨日本,都希望高丽尽早备齐兵马、船舰、物资粮草。

3.幕府内讧

在高丽爆发内乱的这一段时期,镰仓幕府内部的冲突也在加剧。公元1263年,年仅37岁的北条时赖(1226—1263年),在幕府执权任上突然去世。此后,镰仓幕府“执权”之位空缺了五年,直到1268年北条时宗上任。在这五年期间,为了争夺“执权”之位,北条家族内部陷入分裂。

公元1269年4月,北条时宗重新设置了已于3年前解散的“引付众”,幕府内专门主管诉讼的机构。而他之所以要重设这个有权评判武士是非曲直的机构,就是为了平衡北条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重设的引付众由五个部门组成,它们都由北条氏的人把持。在具体人选的分配上,北条时宗煞费了一番苦心,试图既能让北条氏的主要家族满意,又能照顾到北条氏其他家族的利益。

但是,幕府内部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并在1272年爆发了“二月动乱”。

据东京大学历史学家石井进考证,因为在蒙古和其他问题上的看法有严重分歧,北条时宗同父异母的兄弟、主管京都六波罗南区的北条时佑,勾结引付众的主管北条时昭、北条乘时,在京都密谋推翻北条时宗的权威。2月11日,北条时宗派大仓赖季率领一班杀手去京都平叛,一个月之后,北条时佑、北条时昭等人都被诛杀。[1]

[1]Ishii Susumu,The decline of the Kamakura bakufu,Translated by Jeffrey P.Mass and Hitomi.

但是,在北条时昭被杀后不久,幕府突然又宣布他是无辜的。最终,五名对这次动乱负责的北条氏御内人——管理御家人的上层武士——被清除。到了该论功行赏的时候,大仓赖季既没有得到褒奖,也没有收到惩罚,得到的只有嘲笑。总之,事情的真相至今并未完全打开,但是,它充分反映了幕府权力结构的不稳定。

“二月事件”被平息之后,镰仓幕府向各国发布下令,要求提交大田文(土地监察报告),列明土地面积、所有者名单等事项,作为征税及征召御家人的基础。通过了解各国土地的详细情况,幕府可以了解御家人的经济状况。这件事表明,幕府开始调查人口和经济资源,开始评估日本的军事能力。

最早在1267年,幕府曾发布一项命令,禁止御家人将自己的土地出售、典当或转让给非亲属,并责令以原价退回已经出售或典当的土地。1270年,这项命令被废除。在大田文提交一年后,幕府发布了一项新的命令,保证无偿退还被典当的御家人土地,其目的是改善御家人的经济条件。幕府出台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御家人抵御蒙古入侵的积极性。

公元1271年的某一天,日本曾收到来自高丽的情报,这份情报提醒幕府注意蒙古人的动向,并建议日本加强军力和后勤保障。提供这些情报的是高丽的叛军,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报复蒙古人的军事扩张。9月,幕府下发了一道命令:

我们已经得到消息,蒙古人的入侵迫在眉睫。为了保卫你们的土地,所有在九州有土地的御家人必须马上返回九州。

这项命令之所以特别值得一提,是因为在这项命令发布之前,肩负保卫九州岛安全的责任的,只有居住在九州的御家人。毫无疑问,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御家人的到来,将极大加强九州的防御力量。

就在这道命令下发后不久,蒙古特使赵良弼携信抵达太宰府。天皇原本想作出正式的回复,但是遭到镰仓幕府的否决。幕府有自己的回应方式。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它派出26位特使随同蒙古特使回访蒙古朝廷。然而,由于双方彼此了解太少而猜忌太多,镰仓幕府的这次回访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