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33

第33章 失败的征伐 (1)

1.文永之役

至元十年(1273年)2月,襄阳城守将吕文焕“惧而请降”。元军终于攻破南宋的大门,统一中华大地指日可待。与此同时,高丽的叛乱也已经平息。在忽必烈看来,征讨日本的时机已经成熟。

公元1274年4月,忽必烈派两位使者去高丽征兵。最终,元朝与高丽的征日联军达3万人,其中,元军15000人,高丽军8000人,另外还有水手6700人。

征日联军原定7月出发,但因为高丽国王王禃突然去世,所以拖延到10月才成行。10月3日,在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的率领下,联军乘坐900条战船从高丽合浦出发(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直奔日本而去。

两天后,联军袭击了对马岛。当时驻守对马岛的日军只有80人,所以,联军很快就把他们打败了。10月17日,联军开始攻打一歧岛。日军守将平景隆率领100骑兵英勇迎战,最终也被打败。两周之后,征日联军已经抵达博多湾(今福冈附近),并开始从博多湾西面登陆,他们打算从西往东挺进,最终占领博多。

联军在博多湾遭遇了由幕府驻博多守护、镇西奉行大友赖泰和武藤祐吉指挥的

一支由御家人组成的军队。日本的史料没有提供这支军队的详细情况,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比联军的规模要小得多。日本历史学家石井进的估计是,这支由御家人组成的军队大概有6000人。

征日联军所使用的武器,比如,淬过毒的箭矢以及爆炸装置,日本人以前从没有见过。日本武士一对一单挑式的作战方式,在集团作战的联军面前显得毫无用处。而且,虽然是跨海长途奔袭而来,联军似乎并没有感到疲累。所以,尽管取得过一些小规模的胜利,就总体而言,镰仓幕府的军队完全处于下风。

日本的一幅题为《蒙古袭来绘词》的画卷生动地描述了这场战争。这幅画卷是肥后国的御家人竹崎季长委托一名画师画的。

公元1274年10月20日,竹崎季长正在参加箱崎湾的战斗,当他听说博多遭到了袭击,就立刻带着四名随从赶到那里。等他们到达博多时,已经有很多其他地方的武士到达那里。这时,指挥官武藤景佑下令联合反击。由于竹崎季长只有五个人,他确信这场战争不能带给他荣耀,因而带着随从去了赤坂战场。在那里,肥后国的武士菊池武房正率军撤退。这正是名扬日本的机会。竹崎季长迅速投入战斗。但是,他的一名随从很快中箭了,他本人和其他三名随从也身负重伤。肥前国的武士白石通泰救了他。白石通泰手下有一百多号人马。

竹崎季长的表现为日本武士树立了榜样,但并非所有武士都像竹崎一样,把个人荣誉放在第一位。在文永之役结束之后,幕府曾经批评某些武士,说他们虽然身在战场,但是却拒绝作战,或者在结束一场战役之后,拒绝赶赴下一个战场。

10月21日,文永之役到达了高潮。日军放弃了博多和箱崎地区,撤退到水城的一个古老要塞,以保卫太宰府的安全。太宰府距离海岸只有16公里。但是,征日联军的损失也不小。元军左副帅刘复亨被武藤景佑射伤。

由于过高估计了日军的数量,再加上联军资源损耗较大,后勤保障也跟不上,

蒙古统帅忻都作出了撤退的决定。《元史》记载,联军之所以撤军,是因为“官军不整,又矢尽,惟掳掠四境而归”。

但是,一场突然袭来的罕见大飓风,把元朝高丽联军逼入了绝境。现在仍然不清楚的是,在遭遇飓风袭击的时候,联军舰队是仍然停留在博多湾,还是在经过一歧岛和对马岛返回高丽的途中。据《高丽史》记载:“军不还者无虑万三千五百余人。”[1]

2.弘安之役

“文永之役”结束之后,幕府势力得到极大扩张。由幕府武士统治的国(相当于州),增加了11个,其中8个国的守护由北条家族把持,其余3个国由足立守及其盟友把持。日本的防务完全被幕府监管。

因为担心蒙古人会再次来袭,幕府很快组织了防御工作。公元1275年,九州岛的下臣们接到名为“异国警固番役”的命令:将两到三国的兵力组成联合部队,每支联合部队每年都要进行3个月的防御巡视。

幕府还在博多湾修建了长长的石头墙。这道长度约20公里的防御墙距离海岸线约50米,它大约1.5米到2.8米高,墙的底部约1.5米到3.4米厚。幕府原先的计划是,从公元1276年3月开始建造,花5个月时间建成。但是,实际上花的时间更长一些。比如,萨摩国负责的那一段城墙直到1277年初才建成。负责建设这道墙的不仅有九州的御家人,还有各类庄园官员,他们肩负的责任大小,与他们

[1]郑麟趾:《高丽史》卷二十八,《世家》第二十八。

拥有土地的多少成正比。

除了安排海岸线防御任务,幕府还采取措施、调配兵力,以保卫京都安全。德高望重的北条时盛和许多知名武士被派往京都。山城国的所有武士,包括御家人和非御家人,都被责令执行“大番役”,即保卫京都的任务。

另外,为了避免增加民众的负担,幕府鼓励武士和朝臣过节俭的生活。幕府还命令寺庙和神社作特别祈祷,在精神上帮助他们保卫国土、打败敌人。

据日本史料,公元1275年年底的时候,幕府甚至曾计划攻打高丽,以复仇的方式进行防御。他们打算次年春天就动员武士、准备战舰、招募水手,而且,他们不仅招募幕府的武士,也招募不属于幕府的武士。但是,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实施。

公元1275年2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出使日本。4月,元朝特使到达的地方是长门(今兵库县附近),而不是太宰府。幕府的态度比以前要强硬得多。8月,幕府传唤所有元朝的随行人员。9月,幕府在镰仓郊区将元使全部处死。但这个消息直到1280年2月才传到元朝。

公元1279年初,南宋已经完全被消灭。而宋朝的灭亡,又使元朝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这时,征讨日本再次提上日程。

公元1279年,忽必烈命令江南建造600艘战舰,并与南宋降将范文虎讨论了行动的细节。忽必烈得到的建议是,再派一队特使去出使日本并警告他们,如果不臣服于元朝,将遭受南宋同样的命运。1279年6月,特使周福、栾忠等抵达日本,但和前次一样,朝廷和幕府拒绝接待他们,所有使臣在博多被处死。

灭宋之后,元朝接管了南宋海军,已经能够直接从大陆出发,跨海袭击日本了。但是,忽必烈仍然希望高丽出力。公元1279年正月,元朝在高丽设置了艾州、东京、柳石、孛落四个驿站。6月,忽必烈命高丽王王賰(即王谌)“造战船征日本,

以高丽材用所出,即其地制之”。

公元1280年,当得知杜世忠等人被日本处死的消息后,忽必烈加快了征讨日本的进度:对南宋新附军(即投降的南宋军队)进行整编,并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计。

公元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攻打日本:东路军由征东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帅金方庆指挥,共计有蒙、汉、高丽军4万人,以及一万多名水手和900艘战船;江南军则由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海、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张禧等率领,共计有南宋新附军和临时征集的江南士兵10万人,有3500艘战船。

次月,诸将前来向皇帝告辞。忽必烈对他们说道:

因为日本扣留我朝使者(指的是周福、栾忠等人),所以派你们走这一趟。我曾听汉人说过,占领别人的国家,就要得到别国的百姓和土地,如果杀尽了百姓,就算得到了土地也没有用处。

从这几句话不难看出,忽必烈对这次出征抱有极高的期待,他所要的不仅仅是一场胜仗,而是彻底征服并统治日本。大国一个个都被自己消灭了,更何况是这个小小的倭国?忽必烈自然会有这样的信心和期待。但是,他同时也有一丝不祥之感。他对行将出征的将军们说道:

还有一件事,我实在是担心,就是担心你们不和。如果日本人要与你们谈判,你们要同心同谋,就像是一个人似的。[1]

[1]《元史》卷二百○八,《外夷列传一》。

忽必烈的担心后来果然应验。

元朝在做出征准备之时,日本也在厉兵秣马。日本的史料说明,镰仓幕府知道入侵正在迫近。幕府曾在一封信中提醒九州守护大友赖康,元军的入侵可能会在1282年4月,要求他夯实自己的国防戒备。显然,元军来得比他们预计的快得多。

日本的动员方式与“安永之役”时相同。九州武士在博多湾集结,指挥官是大友和武藤。他们把新建成的石墙当作屏障。日军的确切规模并不清楚,但应该比上一次战役时更为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