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54

第54章 教皇的联盟构想 (1)

1.祭祀王约翰的传说

公元1245年3月13日,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写下一封书信,并将它交给方济各会修士卡皮尼。他命令这位修士出使蒙古帝国,将书信交给蒙古大汗。教皇在信中表达了他对请求和平的渴望,他希望蒙古人停止入侵基督教世界,并询问了蒙古大汗未来的打算。

显然,这位教皇希望能获得蒙古人的信任,虽然他并不明白,在蒙古人的字典里,“和平”与“屈服”是同一个词。[1]

[1]Jackson,Peter,The Mongols and the West,1221—1410,Pearson Longman,2005.

这是英诺森四世写给蒙古大汗的第二封书信。就在8天之前,也就是这一年的3月5日,他写下了第一封书信。

教皇在信中仔细阐述了基督教信仰,并希望蒙古人能接受洗礼。据德国历史学家罗登伯格考证,教皇将这封信交给了自己的特使、多明我会修士劳伦丘斯。但奇怪的是,这位修士的出使记录并未见诸历史,故而许多学者怀疑这次出使并未成行。

[1]卡皮尼修士的出使记录以及教皇与蒙古大汗的往来书信,成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主要史料。

公元1180年,卡皮尼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马焦内。也就是说,他奉教皇旨意出使蒙古时,已经是一位65岁的老人。但是,遥远、艰苦而危险的旅程阻挡不住这位方济各会高龄修士的出使决心。

方济各会是天主教下的一个年轻教派,其创始人意大利人圣方济各是一位富豪子弟,但他决心成为穷人的奴仆。他坚持仿效耶稣那样的生活。在捐献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后,他穿着破旧的衣服走遍意大利,为包括流浪汉在内的穷人行使牧师职责。圣方济各的精神让他的朋友卡皮尼深受感动。虽然卡皮尼比他还年长两岁,却甘愿成为他忠实的门徒。

重视苦行以及对异教徒的感化,而不太重视传教的形式和礼仪,是方济各会早期的主要特点。公元1220年,这个在当时显得十分另类的教派,得到了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支持。

公元1245年4月16日,也就是复活节这一天,卡皮尼从法国里昂启程。在接受出使蒙古的使命前,他主要负责德意志教区的教务。蒙古大军征伐波兰和匈牙利的时候,他就在距离战区不远的科隆。卡皮尼身上兼具的丰富阅历及苦行精神,让英诺森四世对这次出使抱有很高的期待。

在公元12世纪的欧洲,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穆斯林与异教徒的东方世界里,存在着一个基督教王国,它的统治者是祭祀王约翰,这个王国将拯救基督教世界于水火之中。

[1]Gregory G.Guzman,“Simon of SaintQuentin and the Dominican Mission to the Mongol Baiju:AReappraisal”,Speculum,Vol.46,No.2.

公元1145年,德意志帝国主教、编年史记录者奥托将这个传说写入了《两城编年史》(Chronicle or history of the two cities)。而这位主教的职务及其显赫的身世,又极大地增加了这个传说的可信性。

奥托的母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儿艾格尼丝。在嫁给奥托的父亲、奥地利的利奥波德之前,艾格尼丝曾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一世的妻子,并为后者诞下一子,即德意志帝国皇帝康纳德三世(1137—1152年在位)。换句话说,奥托主教是德意志皇帝康纳德三世的同母异父的兄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1155—1190年在位)的叔叔。

根据奥托主教的记载,在公元1144年,他遇见了从安提俄克(古叙利亚首都,现土耳其南部城市)来向教皇报告耶路撒冷情况的一位名叫雨果的主教。这位主教对他说了下面的故事:

在远东有一位叫约翰的人,他既是国王又是基督教徒,他的国民都皈依了基督教的聂斯托里派。几年前,他打败了波斯的某个兄弟国家,并征服了埃克巴塔拉(今伊朗西部城市哈马丹)。而后,他率军前往耶路撒冷,打算拯救这块圣地,但是,底格里斯河的大洪水迫使他回国了。这位基督徒国王是“三贤士”(the three Magi)的后人。他的权杖是由纯粹的祖母绿打造的。[1]

关于祭祀王约翰传说的确切起源,西方史学及宗教界至今仍无定论。许多学者认为,这个传说的灵感或许与《约翰福音》记载的圣多马的故事有关系。根据基督教的传统说法,作为耶稣十二圣徒之一的圣多马,曾经去波斯帝国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宣传基督教。[1]

[1]Catholic Encyclopedia:Prester John.

至于祭祀王约翰皈依的聂斯托里派,出现于公元5世纪上半叶。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将其定性为基督教异端。[2]之后,这个教派主要在亚洲地区传教。大概在7世纪时,这个教派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至12世纪时,景教已经在蒙古与突厥等草原部族中发展了不少信徒。

公元1221年,正当第五次东征的十字军在围攻埃及城市达米埃塔受挫时,他们听到了成吉思汗统治的蒙古帝国迅速扩张,并打败伊斯兰教的花剌子模帝国的消息,于是,关于“祭祀王约翰”的故事再度流传开来。[3]据西方历史学家考证,在公元1221年6月20日,教皇何诺三世甚至在一封信中提到过“这支要拯救圣地的来自远东的力量”。[4]

蒙古人在十几年后对罗斯、波兰和匈牙利等国的入侵,原本毁灭了教皇对蒙古版“祭祀王约翰”的幻想,但是,穆斯林世界的施压——埃及阿育布王朝的穆斯林于1244年从基督徒手中夺走了耶路撒冷——迫使教皇采取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这是教皇派卡皮尼修士出使蒙古的重要原因。

[1]H.C.Perumalil and E.R.Hambye,Christianity in India:a History in ecumenical perspective,PrakasamPublications,1973.

[2]以弗所会议:公元431年召开的全基督教宗教会议,主持者是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斯二世(TheodosiusII),地点是小亚细亚省的以弗所。约200名主教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将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托里创立的学说定性为异端,因为它过分强调了耶稣基督的人性,而由此否认了耶稣的神性。会议决定耶稣即是人又是神,两者是统一和一致的,圣母玛丽亚生的是成为人的神,耶稣的神性与他的人性并不相对,而是统一的。

[3]Foltz,Richard,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Overland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from Antiquity tothe Fifteenth Century,2000.

[4]Runciman,Steven,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Vol.3,Penguin Books,2002.

2.卡皮尼的使命

卡皮尼修士从法国里昂出发时,有一位名叫斯蒂芬的修士陪同。但是,当他们走到卡涅夫(位于今乌克兰中部)的时候,斯蒂芬因伤无法继续行进。后来,在卡皮尼的老朋友、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一世(即前面提到过的波兰公爵亨利二世的小舅子)的帮助下,波兰的方济各会修士本尼迪克继续陪同他前行。本尼迪克的工作是照顾年老的卡皮尼并充当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