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61

第61章 失败的同盟

在欧洲基督教世界与蒙古帝国之间,是否存在或者存在何种联盟关系,一直是西方史学界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双方有过一系列的联盟的尝试,但总是错过联盟的机会。比如,20世纪的以色列历史学家普劳尔认为,“十字军与蒙古人结盟的努力失败了。”英国历史学家尼科尔则直言,那个时代的主角是蒙古人和马穆鲁克人,西欧基督徒只是“大国游戏中的人质”,蒙古人则只是基督徒的“潜在的盟友”。[1]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双方存在事实上的联盟关系。即便是持后一种观点的历史学家,在一些细节上也存在分歧。比如,法国历史学家理查德认为,双方的联盟始于公元1263年左右;而另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德米尔热则认为,直到公元1300年双方才真正结成了联盟。

不少西方历史学家都为双方错过联盟的机会感到遗憾。按照20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朗西曼的说法:

[1]Nicolle,David,The Crusades(Essential Histories),Osprey Publishing,2001.

如果西方人真与蒙古人结盟,并且诚实地贯彻了盟约,十字军国家的寿命将极大延长。马穆鲁克即便不被消灭,也不可能成大器。波斯地区的伊尔汗国将作为西方国家和基督徒的强大盟友而存在。

美国历史学家阿特伍德则如此总结西欧与蒙古人之间的关系:“尽管有无数次使节往来,尽管存在结盟以对抗共同敌人的明显逻辑,教皇与十字军从没有实现这个经常被提议的对抗伊斯兰教的联盟。”

至于西方没能与蒙古人结盟的原因,西方历史学家已经有过大量讨论。

英国历史学家杰克逊在其著作《蒙古人与西方:1221—1440》中列举了结盟失败的多个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蒙古帝国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西部战线:在公元13世纪下半叶时,蒙古帝国正陷入分裂之中,诸汗国之间此起彼伏的内战,压缩了在叙利亚前线的兵力;此外,在成吉思汗时代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人,已经越来越习惯定居的生活,他们的重心是治理天下,而不是继续进行征服。

导致双方结盟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欧洲人对十字军东征的兴趣衰减。公元1187年耶路撒冷被萨拉丁夺走之后,十字军曾多次与埃及人交战,但通常都是以失败告终,致使他们对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失望。

欧洲的君主们经常表示要东征,以此吸引国内民众的热情,然而,他们总是在准备很多年之后,才会真正将东征计划付诸实施,有时甚至完全不兑现东征承诺。于是,东征的热情被消磨殆尽。

此外,频发的内战分散了欧洲贵族们的注意力。他们将更多的兵力留在国内,而不愿意将其投入到东征之中。

越来越高的东征成本使欧洲贵族的积极性大受打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虽然对蒙古人联盟出兵的要求很有兴趣,却不愿意真的贡献出自己的军队和资源。

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因为担心十字军发起下一轮攻势,每次在攻陷一座城堡或港口之后,埃及马穆鲁克人不是占有它,而是彻底地摧毁它,这样它就不会被十字军所用。于是,这就增加了十字军制定军事行动计划的难度。

蒙古人表现出来的征服野心,让欧洲人对结盟有所顾忌。毕竟,在外交渠道建立之初,蒙古人希望的不仅仅是合作,而是希望欧洲人臣服。蒙古人的征服之路,也似乎不会止步于圣地,而在于主宰整个世界。尽管后来的外交姿态更加温和,但在蒙古人的外交语气中,命令成分仍然多于商量成分。

欧洲人认为,如果蒙古人与西方人成功结盟,并消灭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他们肯定会进一步征服非洲,而且会势如破竹,在占领摩洛哥之后,会转而征服欧洲人的塞浦路斯和拜占庭帝国。即便是极力鼓动欧洲人与蒙古人结盟的小亚美尼亚国王,也直率地承认蒙古人不会听从欧洲人的建议,而且,即便双方能共事,欧洲军队与蒙古军队也要避免接触,因为蒙古人太傲慢了。

英国历史学家杰克逊还指出,在伊尔汗国的官方历史学家中,少有人关注这个汗国与基督教西方的往来,他们甚至都不曾提到过欧洲人。这说明蒙古人明显没有重视与欧洲之间的沟通往来。

对于合赞时代的伊尔汗国来说,这种沟通或许是一件难堪的事情。原因在于,合赞及其后数位可汗都是穆斯林,为了对付同是穆斯林的马穆鲁克人而寻求异教徒的援助,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蒙古帝国的历史学家提到外国领土时,他们通常或者将其归类为“敌人”,或者将其归类为“被征服者”或“反叛者”。欧洲人与埃及人一样,都属于将被征服的敌人。“盟友”的概念对蒙古人来说是陌生的。

在欧洲,支持与蒙古结盟的人并不多。公元1306年,当教皇克莱门特五世要求圣殿骑士团团长莫莱、善堂骑士团团长维拉里特等首脑提交十字军行动方略时,

两位骑士团都没有考虑与蒙古人结盟的可能性。后来曾有几份议案简要提过蒙古人,但都是将蒙古人视为一支可以入侵叙利亚并吸引马穆鲁克人注意力的力量,而不是视为一支可以合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