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12164800000028

第28章 外治方 (3)

第三章 外治方 (3)

中药熏蒸

【药物组成】①湿热为主者(关节猝然红、肿、热、痛,口渴,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涩),处方:苍术30g,薏苡仁30g,红花20g,川乌15g,威灵仙15g,艾叶20g,木瓜20g,牛膝20g,茯苓20g。②痰浊为主者(关节肿胀,酸麻疼痛,舌胖,苔腻,脉缓或滑),处方:苍术20g,生半夏20g,天南星20g,艾叶20g,红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黄30g,海桐皮30g,葱须3根。

【治疗方法】取上药使用熏蒸机熏蒸患部,每日2次,疗程1周。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2例。痊愈16例(38.1%),好转25例(59.5%),无效1例(2.4%),总有效率97.6%。

【经验心得】本病可采用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且有不良反应;中药内服对消化道有不良刺激;中药外敷时有皮肤溃烂。中医学认为,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笔者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本病,方中苍术、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重用苍术祛湿热,川乌、艾叶、威灵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红花、王不留行活血化瘀,半夏、天南星豁痰。中药熏蒸是中医外治法之一,该法可使血中尿酸降低或恢复正常,可能是药物通过局部吸收之故,或因刺激了治疗部位的诸多穴位所为。

【方剂出处】施财富中药熏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04,25(9):34

点穴加针药法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全身放松,双目微闭,术者用示指快速点按患者痛处5min后,针取阳陵泉、阴陵泉、膝眼、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大都、隐白等穴。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

配合内服中药方:桂枝10g,赤芍10g,知母10g,白术10g,防风10g,麻黄10g,附子10g,炙甘草10g,生姜6g。水煎取汁150ml,每日分3次服,每日1剂,7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例。38例均获痊愈,经治疗1周后痊愈16例,2周后痊愈20例,3周后痊愈2例。平均疗程为2周。

治验:张某,男,51岁。患者双脚趾红肿,双脚掌不能着地,只靠脚后跟点地,舌质淡滑,脉浮紧,伴有低热,头痛畏寒,手不能触痛处,一旦触及产生剧痛,疼痛难忍。按上述方法治疗7d而愈。

【经验心得】本病属中医“风湿痹痛”“痛风”“历节风”“白虎历节风”“虎口咬”“箭风”等范畴。多由于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使气血经络被病邪闭阻而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畸形等症。根据中医“痛则不通”的理论,快速点穴,使风、寒、湿、热之邪外出。突然点穴往往患者不感到惧怕和痛苦,而起到激活受阻穴道之功能,促使气血畅通。针药齐下既能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温经散寒、清热除湿,降低血尿酸,调节人体平衡,促使受损的组织尽快得以修复。

【方剂出处】苏堂田点穴加针药治疗痛风3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13(2):33

电针加艾条温和灸

【穴位选择】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公孙、八风、阿是穴。湿热阻痹证配曲池(双)、阴陵泉(双);瘀热内郁证配血海(双)、合谷(双);肝肾阴虚证配肾俞(双)、太溪(双)。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所取主、配穴、所用针具及医者手指经常规消毒,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再将针柄与G6805-1型治疗仪导线连接,选连续波中频率,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出针并泻八风穴。出针后点燃纯艾条1支,分别在上述施针穴位上施温和灸(每穴10min),艾火距穴位约1寸,以施灸部位局部潮红又不产生灼痛为度。上述治疗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

【功效主治】清利湿热,活血祛瘀,疏通经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3例。治愈25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

治验:李某,男,38岁,于2000年3月26日入院。因左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疼痛3d入院。查:见左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灼热,拒按,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体温38.5℃,口渴,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示,血尿酸965μmol/L,血沉44mm/h。西医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属湿热痹阻。即采用针刺左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阿是穴配曲池(双)、阴陵泉(双)得气后将针柄与G6805-1治疗仪导线连接,留针30min,出针后针泻八风穴后同时点燃2支艾条依次选曲池、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与阿是穴施温和灸每穴10min,1次治疗后疼痛消失,但红肿未见消退,2次电针加艾条温和灸后红肿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共经7次治疗,复查血尿酸正常,血沉正常而出院。随访2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多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浸渍于肌肉关节,又兼外感湿邪,侵袭经络而致气血不通,瘀血凝滞,阻塞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关节红、肿、疼痛。其病机关键为湿热瘀血阻滞经脉。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两穴相配可加强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之功;阳陵泉既是足少阳胆经合穴又是筋之会穴,公孙既是足太阴脾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两特定穴相配更能健脾胃、调冲任、清肝胆、舒筋利节。合谷、曲池、阴陵泉、血海以助清热、祛湿、舒筋、蠲痹之功。3组穴合用,相得益彰,加强了健脾和胃、清利湿热、化瘀利浊、通络止痛的作用。电针的镇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增加机体的防御免疫作用同艾条温和灸的清利湿热、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健脾治本,以及艾灸加温有助于血尿酸的溶解,使血尿酸溶解经肾排泄的作用相结合,协同了健脾和胃、清热利湿、化瘀利浊、通络止痛,从而使筋脉通畅,气血调和则痹痛可蠲。

【方剂出处】陈英电针加艾条温和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3例四川中医,2007,25(1):105

电针加穴位注射法

【药物组成】电针取穴:患侧隐白、大敦、太冲、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穴位注射取穴:患侧足三里。

【治疗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刺穴位使之得气,再用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min。穴位注射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套上7号针头,吸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注入药液。电针和穴位注射均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d。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疏风散寒,通经活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6例。治愈44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为100%。

治验:毛某,男,60岁。右足趾突然红、肿、胀痛3d,曾用抗风湿药和消炎药治疗,未见好转。检查,右足第1趾关节红、肿、胀痛,紫红而发亮,触之灼痛,按之剧痛,行走困难,化验,血尿酸485μmol/L。诊断,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遂按上法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全部消除,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390μmol/L,随访1年后未复发。

【经验心得】中医学认为,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证、历节风等范畴,常因湿热内蕴,兼感风寒,内侵经络,郁而化热致使气血失和,瘀血阻滞所致,治以清热除湿,疏风散寒,通经活络。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选用足厥阴井穴大敦,足太阴井穴隐白,清泻经脉热毒,达到清热、凉血、消肿、止痛;太冲、三阴交泻肝脾湿热;阴陵泉能化湿通络;阳陵泉为筋会,有通络利关节的作用,使用电针可加强刺激。足三里既能清利湿热,又是强壮穴之一,具有调理气血和调节人体阳阴平衡的作用。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复方丹参注射液现代医学表明是改善血液循环的首选药,将其注射于穴位,即可产生双重效应,从而达到疏通经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在治疗期间,嘱患者饮食宜清淡,禁止吃高嘌呤食物。

【方剂出处】张静,等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6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32

电针法

【穴位选择】犊鼻、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病变局部阿是穴。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局部皮肤用75%乙醇常规消毒,用0.25mm×40mm毫针快速进针,直刺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35mm左右,患者有酸、麻、重、胀、痛感,足三里行捻转补法,使针感沿着足阳明胃经向下传导,取病变部位阿是穴若干个,用围针刺向病变中心,针用捻转方法。以上诸穴得气后均接通KND808Ⅱ电针仪,选用疏密波通电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疏经活络,化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例。治愈2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经验心得】在中医文献中,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白虎风等,属痹证范畴,与痛痹、风痹关系密切。《张氏医通》谓“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是广义的,包含了西医痛风的概念,认为其病因病机不外湿、热、痰、瘀、虚5种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凝滞、痰瘀阻络而成,其发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热毒、痰瘀为标,属正虚邪实之证。临床上痛风呈发作性,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感受外邪或关节外伤等诱发,本研究治疗痛风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着眼于脾肾,着重在湿热,遵循辨证施治的总则,依照《灵枢·经脉》“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以扶正固本,健脾化痰,通络止痛为其治疗大法,采用局部取穴与辨证选穴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起到疏经活络,化瘀止痛的作用,以上诸穴合用,能够激发经气,活血通络,驱邪外出,共奏标本同治之功效。

【方剂出处】闫滨,等电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0例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1):117

电针配合隔姜灸法

【治疗方法】电针:取患侧阴陵泉、三阴交、行间、大都、阿是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长40mm毫针捻转进针8~17mm深,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阴陵泉、三阴交穴接G6805-2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

隔姜灸:将艾炷(纯净艾绒用手搓捏成1.5~2cm大小圆锥形艾炷)置于备好的新鲜姜片(厚度0.2cm,面积2cm×4cm,中间以针刺数孔)上,后置于穴上,点燃艾炷,急吹其火,待患者灼烫难以忍受时(以不起水疱为原则),用镊子持艾炷在病变关节部位缓慢移动,待艾炷熄灭后,更换艾炷,每穴3炷。

以上治疗每日1次,4次为1个疗程,2~3疗程后评定疗效。

【功效主治】清热健脾,利湿解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4例。痊愈(局部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正常)25例,占73.5%;好转(关节红肿发热消失,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比治疗前下降,接近正常)9例,占26.5%。总有效率为100%。

治验:患者,男,67岁。左踝关节、左第1跖趾关节红、肿、灼痛7d。7d前,因饮酒后夜晚左足肿胀灼痛,落地后加剧,晨起即到附近医院静脉滴注青霉素,口服去痛药和别嘌醇片(具体用量不详),治疗7d以来无明显缓解,夜间疼痛尤甚,难以入睡,行走活动明显受限。查体见痛性面容,体温36.6℃,左踝关节及左第1跖趾关节皮肤红肿灼热,疼痛剧烈不能触碰。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增高。诊断为痛风(湿热蕴结)。以上治疗1次,当夜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连续治疗3疗程痊愈。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热痹”范畴。多因进食膏粱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失健,湿浊内生,郁久成湿热,湿易趋下;再加外邪侵袭,劳损而致气血不通,瘀血凝滞,阻塞经脉而致。病机关键为湿热瘀血阻滞经脉。作者用电针和艾炷灸相结合的方法,意在加强治疗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穴,《针灸甲乙经》:“三阴交主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阴陵泉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电针二穴,具有清热健脾利湿之功效,再配以电针止痛效果明显。“荥主身热”,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之荥穴行间和大都穴,加上局部阿是穴具有清热祛邪,通络止痛之功效。而艾炷灸上述经穴,能起到清除寒湿,温阳化气,疏通经络,消肿止痛之功效。而且局部加温有助于血尿酸的溶解,促进血尿酸经肾排泄。

【方剂出处】陈明,等电针配合隔姜灸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34例上海针灸杂志,2006,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