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346000000013

第13章 经络辨证与时间性发病疾病 (2)

第7章 经络辨证与时间性发病疾病 (2)

地骨皮10g,桑白皮10g,黄芩10g,百合12g,柴胡8g,白芍10g,甘草5g,粳米1撮。水煎至米熟,临睡前顿服。

进1剂,次日病愈大半,连进3剂,病竟霍然,不再复发。

[杨醒. 定时发热治验. 四川中医,1986(7):41]

此案从症状上看,很难诊断为肺热,也很难进行准确的脏腑定位。因肺热一般均兼有咳喘气促,咯痰、胸闷,而此案无,除发热汗出外,也无其他脏腑病变的特征性症状。医家突破常规思维,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入手,其发病在寅时,寅为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之时,从而诊断为肺热,可谓独具慧眼。方以泻白散加黄芩、百合、柴胡、白芍等药。泻白散清泻肺热,加入黄芩增其功效,百合、白芍养阴,加入柴胡配黄芩对于定时发作性疾病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采用临睡前服药,取“迎而夺之”之意。半月病变仅3剂而愈。

由此可以看出,运用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气血旺衰节律进行诊病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当病变表现在某一脏或腑为主,且病证出现的时间性与这一脏或腑所对应的时辰相符合,或者病证表现涉及经脉、症状在所对应的时辰出现或加重,提示是与该时辰相对应的脏或腑经脉病变有关。

临床上常常碰到一些奇症、怪症,按照常用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常难以判断疾病症结所在,也就是说很难判定疾病的病位在何经、何脏、何腑。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明白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气血旺衰节律,就可依据疾病发生或加重的时间性来确立病位,每每使一些疑难杂症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孟景春教授曾治疗一夜半大腹奇胀的病人,十几年来四处求医无效,孟教授就是根据其发病在丑时,定位在肝,十几年的奇症寥寥两剂药就痊愈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此案,相信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某,女,42岁,工人。10年前开始患大腹部位胀满症,其胀满甚奇,白昼一如常人,饮食二便正常。但每至下半夜2~3点钟便突发腹胀,且胀势从少腹、小腹上逆冲至大腹部,在睡梦中常因此而醒,致不能入睡。挨至天明即渐舒。每晚如此,影响睡眠,甚为痛苦。10年来四处求医,迭经治疗,均未获效。索观前医所进之方,大多为理气、顺气或补脾理气之类,查其面部,尚无明显病容,舌质偏红,两边较甚,脉象右濡,左部弦劲。询知平时易于激动。细思腹胀服理气之类以消胀,本属正常治法,何以总不见效?便从发病时间上着眼,思夜半2~3点正值丑时,为气血流注肝经之时辰,腹胀当其时发作,与肝有关;且其气常从少腹、小腹上逆,此处为足厥阴肝经所过,左脉弦,平时易于激动,属肝气旺盛之象;舌质偏红,两边尤甚,乃肝阴不足、肝火内郁之征。肝气旺盛易于横逆犯脾,大腹属脾所司,故此证病所虽在脾,而本实在肝。治宜养阴柔肝以抑肝之逆而顺其气,补脾之虚以治其胀。方用:

生杭白芍15g,清甘草5g,生麦芽10g,赭石30g,旋覆花10g,沉香片3g,南沙参10g,紫苏梗10g,茯苓12g。

方中之所以重用杭白芍、甘草者,是因肝为刚脏,非柔养不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芍药、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为柔肝之要药。用生麦芽者,取其疏肝理气也。赭石、旋覆花平肝降逆,使上逆之肝气下行。沉香能理气消胀,又能降气,配以沙参有养阴之作用。此外在服药方法上,取“迎而夺之”之意,嘱其白昼停服,下午6时服头煎,9~10时服二煎。患者服药后泰然入睡,服5剂后复诊,述服至2剂,夜半已不再胀,患者十分欣喜。药既中病,再以原方加白术10g,嘱其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

[孟景春. 用子午流注学说治愈大腹奇胀症一例. 广西中医药,1981(3):5]

这个病案原案的分析过程很详细,我不再加以赘述了。但在这儿,孟教授提到了“迎而夺之”的服药方法,有必要加以说明一下。

迎而夺之治疗方法又称迎病截治法,先其发作的治法。即是在疾病发作或者加重之前的某段时间,或正在发作或加重的时候给予治疗,以截止疾病发作或加重,或减少疾病发作或加重的持续时间为目的。“迎而夺之”的治疗方法最初是针灸的治疗方法之一。由《灵枢·小针解篇》提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这段经文说明知道了正气的盛衰,疾病的逆顺,而能够断然采取措施,正确地选择针刺的穴位。迎而夺之,是迎着经气循行的方向下针,这是泻法。追而济之,是随着经气循行的方向下针,这是补法。但随着子午流注学说的发展,纳支法不仅应用了迎而夺之治法的原来含义,并且赋予了针刺时间概念,即当某经气血流注旺盛时给予针刺为迎而夺之,其实是泻法的一种。

以后人们又把《内经》治疟的择时思想融于“迎而夺之”治法。《内经》谈到治疟的时候说“病之未发者,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意在趁邪气未盛之时用药以攻邪,有利于制止邪气对人体的损害与影响。以后这种治疗思想被临床医家广泛接受,用于一些定时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其发作前服药,以达到阻止疾病发作或加重的目的。迎而夺之强调的是提前用药,因此,在临床不仅要了解疾病的发作时间,还应掌握药物入体后发挥作用的时间过程,以便确立迎而夺之的具体给药时间。其实临床上这样的给药方法很多,比如治疗失眠,多在睡前给药。治疗疟疾多在发作前2小时给药等。遗憾的是现在这种给药方法已经被众人所淡忘。大家看病,无论什么病,开出一个方来,都是每剂两煎,早晚各一服,呵呵。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夜半腹胀案,也是采用的迎而夺之给药法。

张某,女,53岁,农民,1977年3月10日初诊。每至夜半腹胀,辗转反侧,约2小时,腹胀自消而安寐。曾服眠尔通(甲丙氨酯)无效。病已半月,脉象弦滑,舌淡苔白腻。“胃不和则卧不安”,腹胀不得眠,每在半夜子时发病,按时辰观点进行推测,应属胆气郁滞影响胃气不和。治以和胃宁胆法。

酸枣仁18g,广陈皮9g,水煎一大杯,夜间10点钟迎病服下。

上方连服3剂,腹胀不得眠减其半,又3剂而痊。

[孙朝宗. 酸枣仁治疗夜半子时发病.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7(10):14]

患者发病在子时(23~1),服药在10点,即提前服药,以阻止疾病的发作,就是采用的迎而夺之法。

通过以上对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与时间性病症关系的学习,我想大家对子午流注时间辨证的经络脏腑定位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必能提高临床技艺,这些知识对于疑难奇症的辨证治疗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