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346000000014

第14章 奇经八脉辨证概述 (1)

第8章 奇经八脉辨证概述 (1)

奇经八脉辨证临床使用是一个难点,当今中医能熟练使用十二经络辨证指导者已非常少见,能熟知奇经辨证者更是凤毛麟角了。然而在临床上很多疑难杂症都需要用到奇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在临床上很有实用价值,认真总结和探讨其用药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源流

奇经八脉即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其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记载了冲、任、督脉的起止。关于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特别重视冲、任两脉对女子生育的作用,认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据此,王冰精辟地总结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素问》中还记载了奇经八脉的病证特点。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灵枢·脉度篇》《灵枢·大惑论篇》《素问·缪刺论》诸篇,讨论了“目不合”“疾而不得卧”“病目而不得视”“目痛”等病证,均与跷脉有关,认为跷脉不仅具有濡目而司开合的作用,而且因其为营卫运行于表里的必经路径,所以与睡眠亦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篇》已经认识到奇经有虚实之分,如任脉之别络为病,“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督脉之络脉为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灵枢·海论篇》称冲为血海,若“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由此可知,《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证表现已有不少论述,但属散载,诚为一憾!

在治疗上《灵枢·邪客篇》治阳跷脉满目不暝用半夏秫米汤。《素问·腹中论》记载,因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伤肝,以致月事不来之血枯病,用四乌贼骨一芦茹丸,皆为其代表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用乌贼骨、鲍鱼、雀卵等药物,辛咸温润,味厚气浊,能入下焦,开后世用动物药血肉有情之品入奇经治病之先河。

《难经》鉴于《内经》所述散漫,特列专章以论八脉之循行及生理病证,使其条理分明,从理论上发皇奇经之说。《难经》对奇经八脉有很多重要论述,认为“人脉隆盛,入于八脉”,犹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因其“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也。”《难经·二十八难》对奇经八脉的起止论述集中而精练,对奇经病证亦作了归纳和补充。《难经·二十九难》 说:“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此后,晋·王叔和又继《难经》之论进一步阐明奇经病机,在《脉经》中补充了许多奇经八脉的病证,但多限于营卫气血之说而无新论创立。

至东汉张仲景已将奇经理论用于临床,如用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用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冲气上逆,面翕然如醉;用甘姜苓术汤治带脉的肾着病;用温经汤治妇人崩漏,暮即发热,少腹里急,唇干口燥等症,乃冲任虚寒,阳维失调所致。从临床上丰富了奇经的证治内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妇女经带疾病,最为重视冲、任两脉,他认为妇人月水不调的主要病因是寒温乖适,风冷乘之,邪搏于血,以及冲任之气虚损。许叔微、陈自明等医家多从其说。

金·张洁古论二维、二跷病证多与营卫、脏腑表里相关,并对奇经病证的治法有所涉及。如提出以桂枝汤治阳维病,以理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治阴维病等。张从正论述带下病机,责诸冲、任、督、带,而以客热郁于带脉为主,治疗上善用吐、下之法上下分消。李东垣论治脾胃内伤病时亦多涉及奇经病变。他认为督、任、冲三脉为病,皆胃气虚弱所致,而逆气、里急、躁热等冲脉之气上逆之证,是脾胃病常有的症状,常以补中益气汤与炒黄柏、炒知母、炒黄连同用,以平泄冲脉之气。

元·滑寿著《十四经发挥》在奇经八脉中最重任、督两脉,将任督与十二经并论,重点阐述十四经的循行路线穴位,并论气血流注与奇经循行关系。元代以前论经络学说多以十二正经为主,至滑寿始认为督脉为阳脉之纲,而任脉为阴脉之海,将两者并列于十二正经而称之为十四经,自此,任督两脉对人身的重要作用,逐渐为医界所重视。

李时珍是明代医家中对奇经八脉最有研究者,他上考坟典,下及百家,发《灵枢》《素问》之秘旨,著成《奇经八脉考》,对八脉分布路线作了系统整理,阐述了奇经为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提出奇经病变的辨证施治要点,认为治病与养生皆须明了奇经八脉之理。李氏之说,更为切合临床实践,奇经八脉理论始有较为完整的构建。奇经八脉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渐为广大中医同仁所公认。

自明以后,奇经病证论治逐渐普遍,如武之望、傅青主、马培之、叶天士、尤怡、陈修园、吴鞠通、俞根初等均善于使用八脉辨证,但用于妇科较多。唯叶天士对奇经论治的阐发最富代表性,其治病每多讲究奇经,以通补为法,扩大了奇经证治的范畴,从而大大地促进了这一学术体系的发展。

其后沈金鳌《杂病流源犀烛》条列奇经八脉证治流源,在方药治疗方面较《奇经八脉考》又有所充实。严西亭等人又明确提出42味药物归入奇经,对开拓奇经用药很有参考价值。

然至近代医家,能将八脉辨证用于临床者很少,一般多囿于妇科病为多,如张锡纯、朱小南等。结合临床并从理论上阐发奇经辨证之书更觉缺如,仅有钱远铭之《奇经八脉研究》、朱祥麟之《奇经八脉条辨》,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奇经八脉证治规律,对于继承和发扬奇经证治来说,其功不可没。

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生理作用:

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同十二经脉的某些经脉交叉衔接,从而紧密地沟通了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奇经八脉错综分布,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而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或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渗灌和供应于全身组织,予以补充。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将奇经喻为“湖泽”,即指其有调节气血作用而言。《灵枢·逆顺肥瘦篇》指出,冲脉上行能“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则“渗三阴”“注诸络”,亦是说明奇经有渗灌、溢蓄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

3.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其中女子胞和脑髓主要与奇经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都起于胞中,带脉则环腰一周,使它们互相沟通,成为一个相互联络调节的系统,其与肝经相通,又和盆腔内的生殖器官相联系,故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密切相关。

三、病证

《灵枢·经脉篇》对奇经病的辨证,简要分为虚、实两型。因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各种致病因素,而疾病的发展则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强弱和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为根据。从奇经八脉的病候分析,实证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慎,跌仆损伤以及痰瘀等原因导致奇经气血阻滞不得畅通而病;虚证多数由于七情内伤,先天不充,后天失调或大病、久病致精血内耗,脏腑功能衰退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虚实夹杂之证。奇经八脉的病证在相关章节有详细论述,在此仅简单地归纳,使大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督脉病

实证:腰背脊膂疼痛,头痛,颈项强直,中风,角弓反张,癫 ,癫狂,手足拘挛,癃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