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轶事
14158200000047

第47章 祭流落敦煌的西路军战士们(2)

5.蒲成孝,原名王成孝,男,汉族,1898年元月出生于四川南部县园坝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幼年读完小学后,即在家务农。1917年,王成孝为生活所迫,到县城当小商贩以补家用。1933年7月,工农红军到达南部县,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动员扩红时,王成孝深受感动,欣然报名参加了红军,被编入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机枪连任文书。1933年8月行军至四川阆中,在德阳寺驻防期间,王成孝由机枪连刘指导员和陈正华排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的五军、九军、三十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奉命西征,血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红军从梨园口进入祁连山。石窝分兵后,王成孝被编入左支队。4月,左支队出祁连山后又在安西城、王家营、白墩子、红柳园等地与马家军再次浴血拼杀。王成孝在白墩子战斗中被打散,流落安西。后王成孝被马家军捕获,在押送途中多亏一位好心的长工向玉亭见义勇为,才使他侥幸脱险,到安西踏实乡常汉章家边帮工边避难。后马家军搜查越来越紧,向玉亭又把王成孝辗转送到敦煌,介绍给五墩乡四川人蒲吉安。蒲吉安为人忠厚,欣然将其接纳。为了掩人耳目,蒲吉安主动提出并征得王成孝的同意,认王为兄弟,王成孝便易主姓为蒲姓。从此,蒲成孝在蒲家帮工,两年后,入赘城内寡妇田秀英。1939年4月起,蒲成孝在县城里邓玉龙的药铺当店员十多年,直至敦煌解放。

1950年,蒲成孝离开药铺,迁往杨家桥兰州大队务农二十多年。1971年3月30日,蒲成孝因病去世。

6.杨占奎,男,汉族,1917年出生于甘肃岷县哈达铺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少年时,杨占奎在家放牧。1930年至1931年,杨占奎当驮夫,常年往返于兰州与四川的崇山峻岭之间。1933年元月,杨占奎赶脚去四川江油,途中遇到红军。经红军战士权华宣传,杨占奎认识到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便欣然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三十军二六八团一营机枪连。不久,杨占奎任副班长。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血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红军从梨园口进入祁连山。石窝分兵后,杨占奎被编入左支队。在安西白墩子战斗中,左支队被打散,杨占奎流落安西农村。

1937年4月后,杨占奎在安西探寻部队去向,一边逃避敌人搜捕,一边干活糊口。1938年7月,杨占奎辗转流落敦煌,在杨家桥杨志明、杨全兴家帮工。1945年,杨占奎与杨全兴之养女结婚。杨婚后继续与岳父家生活在一起。1950年2月,杨占奎被党河习滩村农户何万清请去帮工。次年,在土地改革中,杨占奎在杜家墩村分得房屋田地后,便将家属接到该村定居。1952年,杨占奎响应党的号召,在杜家墩办起第一个互助组,带头为国家出售余粮。1958年,杨占奎响应政府号召,全家迁往东湾荒滩垦荒建国营农场。1961年,东湾农场撤销,杨占奎重返杜家墩。1976年,敦煌县民政局安排杨占奎去看管市烈士陵园。1984年,敦煌县民政局给杨占奎颁发了“红西路军老战士光荣证”,并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40元,将其本人及子女户口农转非。1986年2月28日,杨占奎因病与世长辞。

7.李发育,男,汉族,1913年11月出生于四川平武县桥庄仓一户农家。李发育童年时给地主樊顺家打杂3年。1923年11月,又给地主赵尔顺家扛长工4年。1933年8月,工农红军到达桥庄仓,李发育听了几次宣传,认识到红军是工农的子弟兵后,即报名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三十军二六九团二连二排,任排长,后随军长征。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红军从梨园口进入祁连山。石窝分兵时,李发育被编入左支队。在安西白墩子战斗中,队伍被打散,李发育流落安西上家沟,在王保民家扛长工近两年。1939年9月,李发育辗转来到敦煌,先后在地主高占全、王生海家扛长工,直至敦煌解放。

解放初,李发育积极参加了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1954年,他又在本村串联农户组织了互助组。后,他又把他的互助组带进了合作社。1957年,在转渠口西沙门大队,李发育由杨占文、刘克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东沙门初级农业合作社转高级社后,李发育当选生产队长,4次获奖。1965年,李发育代表敦煌出席甘肃省贫下中农代表会议。1973年冬,他被敦煌县民政局安置到县招待所担任门卫。1980年去世。

8.刘杰山,男,汉族,1916年元月出生于四川蓬溪县,少时在家务农。1928年,刘杰山在蓬溪县城学理发。1933年2月,刘杰山在巴中县参加红军,被编入红四方面军九军特务连当战士。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经三次过草地,终于到达甘肃会宁,与一、二方面军会师。旋即,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血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在梨园口战斗中,由于敌我悬殊,弹尽援绝,刘杰山被俘,编入马家军补充团。后开小差逃往兰州市,在幸福理发馆当工人。1949年后,刘杰山先后在兰州、武威、酒泉以理发手艺为生。1957年10月,刘杰山来到敦煌市,继续从事理发。

“文革”中,他遭诬陷,被遣往孟家桥落户。1978年元月,刘杰山恢复工作,至1982年退休。1984年,刘杰山的待遇由退休改为离休。

9.杜耀华,男,汉族,1912年8月出生于四川通江县杨北河村一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读书两年后,便辍学放牛。1932年12月,红军根据地发展到通江。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杜耀华认识到工农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于是,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当战士。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血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部队在梨园口战斗中被打散后,杜耀华流落高台,继而逃往临泽、永登,最后落脚陕西汉中,在一公路道班当养路工。1939年,杜耀华在嘉陵江架桥一年。1941年,他又在陕西宝鸡当养路工。1943年,杜耀华辗转来到甘肃省,到安西公路段修路。1948年,杜耀华来到敦煌,在南疆公路上当工人。

1949年敦煌解放后,杜耀华重新参加革命,先后在县公安局、粮食局工作。1958年,他任南湖粮管所所长,曾同意时任南湖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王爱向粮管所借粮,通过会议决定,开仓借粮3万斤,救了人命。后,杜耀华又到县面粉厂工作,1977年退休。1984年,杜耀华由退休改为离休,家属子女户口农转非。

“祁连滴泪悼忠骨,黑水涌波抚英灵。”

回首历史,西路军的战士们生于忧患,赴于血火。他们三次过草地,几次翻雪山,经历了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最伟大的长征。他们历经围追堵截、千辛万苦之后,又走上浴血拼杀的战场,演出了一幕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悲剧。他们之中的9个人,死里逃生流落敦煌,得到憨厚的敦煌人民的呵护,最后等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心灵得到最后的安慰。

上世纪80年代,原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在高台烈士陵园凭吊战友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出挽词:“你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军无上的光荣。”曾任西路军三十军政委、带领左支队最后打到新疆、建国后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1987年在高台烈士陵园题词道:“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曾是西路军前进剧团的老战士,在张掖战斗中被俘,后逃出魔爪回到革命队伍,成为建国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夫人的王定国老人,对那些当年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在马匪屠刀下的烈士,对那些弹尽粮绝、负伤被俘或流散了的西路军战友,几十年来总是魂牵梦萦,难以忘怀。上世纪90年代初,她来到河西。故地重走,睹景伤怀,她在高台烈士陵园题诗:“烈士陵园物候新,巍峨遗像见成仁。将军虽死山河在,留取丹心照后人。”

王定国老人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又回忆起当年那血与火的拼杀,深深地怀念着当年的战友。在鸣沙书画社,她挥笔题写了“续西行”三字,令陪同者和围观者深为感叹。

回首历史,心潮起伏。当年西路军21800名铁血将士在河西走廊顽强奋战,浴血拼杀,欲急进而不能,欲速退亦不可,弹尽援绝,惨遭失败,伏尸盈血,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一页。这段历史,至今读来,仍使人不禁仰天长叹,潸然泪下。原军委副主席洪学智说:“长期以来,西路军由于被当作是‘张国焘路线’的牺牲品,其史实及研究都被视为‘禁区”尘封了半个世纪。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备受压抑和屈辱,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1981年11月和1982年2月,陈云先后两次指出:“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西路军渡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供给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我今年77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

李先念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和陈云的建议,在组织人员查阅大量历史档案的基础上,于1983年2月写出《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并选出五十多份当年中央与西路军往来的电报作为附件。《说明》明确指出:“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因此,西路军问题同张国焘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问题性质不同。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和打通苏联,不能说是张国焘路线。”同年3月,邓小平批示:“赞成这个说明,同意全件存档。”

斗转星移,潮起潮落,经过50年的思索,我们终于认识到西路军浴血河西,虽败犹荣。我们终于走出历史的禁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熟,体现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自己所进行的事业的无比自信。安息吧,那些倒在古浪城头的西路军将士们!那些牺牲在黑河岸边的西路军将士们!那些长眠在祁连山麓的西路军将士们!那些抛骨于安西白墩子、红柳园旷野上的西路军将士们!

(作于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