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青岛
14341700000031

第31章 保卫青岛(3)

其实,这是一支被我地下党掌握了的伪警察队伍,在人民解放军未入城之前,他们实际上已经负起了保卫这座城池的重担。

说起这支伪警察队伍,还得先说****敬。

****敬和刘仲让曾是一对割头不换的好友,他俩在抗战时期,曾一同在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经济委员会任委员,同事多年,情投意合,人称是一对掰不开的好兄弟。

后来,****敬到了崂山,当了国民党胶东公署主任李先良的副官,抗战胜利后,李先良出任青岛市市长,****敬也被任命为青岛市警察局消防队长。

刘仲让则脱离了国民党阵容,几经辗转,于1948年初,投奔胶东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后又经胶东军区联络部派遣,来到了青岛敌占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在敌营中开展地下工作。

他首先找到好友****敬,指出国民党政权腐败,大势已去,很快就会垮台,而共产党一心为国,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会有出路。直说得****敬口服心服。

时机成熟后,便将自己的真实身份直言相告,鼓励****敬投身革命。

****敬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我党在青岛的一名地下工作者。

自从与刘仲让建立了地下工作关系后,****敬利用自己所任职务的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方式,在消防队员中广泛宣传。“约法八章”,使许多消防队员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天,****敬正在浏览报纸上的消息,他对最近的时局有一种预感,认为国民党统治青岛的日子不会很久了,该做一下迎接青岛解放的准备了。恰好这时,刘仲让来到了消防队。

“啊呀,树楠兄(刘仲让字树楠),这么长时间你也不照面,你上哪儿去啦?许多事我正等着你拿主意呢!”

一见面,****敬就拉着刘仲让的手急切地说。

刘仲让观察了一下室内外的情况,见确实没有可疑情况后,才压低声音说:“我回了一道老家。”

****敬听后,明白地点了点头问道:“家里有什么打算?”

刘仲让下意识地看了眼日历牌接着说:“上级让我转告你,青岛即将解放,你的任务有三条:一是要保全消防队建制和设施;二是维持战时治安:三是随时准备扑灭火灾。有什么困难吗?”

****敬听后严肃地说:“请你转告家里人放心,我一定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好!”。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革命战友间的信任与支持。

刘仲让交待完任务后匆匆离去。

刘仲让走后,****敬也马上开始行动,他找来了平时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文书赵青山和办事员史纪明,将青岛即将解放和“留青不撤”的主张直言相告。赵、史二人对****敬一向十分敬重,况且“留青不撤”对他们自己也有好处,谁也不愿意离乡背井地南迁他乡,便爽快地表示赞同。

三人凑在一起,研究制定了一套具体行动计划。这套计划包括维修车辆,筹措汽油和枪支及战时灭火、巡逻、设岗等。

青岛地下党组织掌握下的国民党警察组织,在为战时的青岛做着迎接解放的准备。

5月24日,人民解放军突破了国民党青岛守军的外围防线,迅速向市区逼近。

天天都有国民党军溃败的消息传来,散了的军心已经无法收拢。

根据事态的发展,****敬估计青岛解放在即,该是向全体消防队员们“揭盒”的时候到了。傍晚时分,他召集全体消防队员在曲阜路4号消防队队部院内柞树下开会。

他站在树旁的一个台子上,借着暗淡的月光,还能听到前海沿传来的涛声。此刻正是大退潮,海面上波涛汹涌,浪头高达二三米高,呜呜哇哇的涛声,在压倒一切地吼着,好像整个大海要翻过来似的。****敬环视了一眼神情各异的队员们,高声说道:

“弟兄们,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眼下战事日紧,兵荒马乱的年头,火灾难免,有火我等理当扑救,不然将有罪于民。咱们都是山东人,撇下老婆孩子到南方去,人家能容得下咱们吗?再说,人生地不熟的,往后怎么办?老婆孩子怎么办?谁来管呢?就为这,我今天才召集起大家来拿出个办法,看该怎么办?我个人的意思是不随警察局南撤,不知大家伙儿赞不赞成?”

本来队员们就不愿意南撤,都怕丢下一家老小无人照管,这些天许多人正在为这事发愁。一听队长这么一说,似乎看到了一线光明。对!留下来。****敬的话音刚落,就得到了一片响应,不知是谁高喊道:“马队长,我们听你的,你说咋办就咋办!”

“对!,我们跟马队长干!”那真是一呼百应。

****敬平时就在队员中很有威信,队员们都很敬重他。消防队员共有一百多人,大多数是山东人,****敬的一席话入情入理,在队员们的心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加上前段时间又都程度不同地受过****敬的教育,对“留青不撤。有一定的精神准备,几乎齐声喊道:“不走啦!”

****敬见“揭盒”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便郑重宣布了纪律:“弟兄们,谢谢大家这样看得起我,既然大伙儿都同意不走,那好,从今天起任何人都不得请假,不得擅自行动,到时候听我命令,应付突发事件。”

散会后,****敬把各分队长留下,对战时的人员配备,设岗地点和巡逻路线作了周密安排。

6月1日晚。

人民解放军攻抵李村、板桥坊一带。

大炮沉闷的爆炸声,由远而近。

青岛市内一片混乱。

逃命,逃命,除了逃命还是逃命。

市内的大街上,满载国民党兵的汽车和身负箱裹、跌跌撞撞的行人混杂在一起,骂声、喊声、哭声、喇叭声,间或还夹杂着一两声零碎的枪声,人流潮水般涌向码头。孩子哭,老婆叫,谁也顾不了谁。

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国民党树倒猢狲散。

****敬焦急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着步,他在等候派往各重点保护目标去观察动态的队员电话。

“叮铃……叮铃……”

电话铃急促地响了起来。

****敬急步上前一把抓起听筒,不等对方开口,便急切地问道:“情况怎样?”

“报告队长,警局的人全跑光啦!”

“好,你先守住那里,不准放生人进去,我马上派人过去。”

“叮铃……叮铃……”

刚放下电话,铃声又起。

各路观察哨接二连三不断报告:市政府、法院、财政局、中纺公司、粮食仓库等重点部门均已人去楼空,整个青岛市区已处在一片“真空”状态之中。

****敬抬腕看了看手表,指针的指向是——6月2日凌晨3时半。

青岛即将解放,青岛的天就要亮了,在人民解放军入城前,维持市区社会治安的重任就落在了****敬指挥的消防队的肩上。

****敬放下电话冲出办公室,三步并作两步跑进了值班室,对等候在那里的消防队员们下达了命令:“立即出动!按原计划上岗。”

消防队员听到队长的命令后,十分麻利地佩带上印有“消防队”三个字的红色袖章,荷枪实弹地分头前往各重点部位,设置武装岗哨,严防坏人趁机破坏。

上午8点多钟,分队长宋乃席、燕玉桐和警长孟宪仁各带一部消防车出动巡逻。行至面粉公司后海沿分库时,发现许多人正在哄抢,便摇起警笛,对空鸣枪。那些趁乱发财的人,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多警察一下子“冒”了出来,吓得抱头鼠窜而去。

人民的财产保住了。

这些特殊身份的警察,连同青岛解放的日子一同写进了青岛的历史。

人民解放军进入市区以后,敌人完全丧失了抗击的能力,只顾仓皇逃命,我军一鼓作气,直取大港和团岛,迫敌乘船南逃。

中午12时。

人民解放军占领团岛,青岛全境解放,被三代帝国主义盘踞数十年的青岛,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市民们欢欣若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潮涌街头,迎接解放大军入城。他们给子弟兵送水、献花,亲切交谈。那热情洋溢、亲如一家的军民情谊,令人水志难忘。

****敬站在临街的窗前,望着这动人的场面,心中不禁涌起了胜利者的喜悦。

各路接管大军紧随解放军部队入城,按既定部署,有条不紊地进入各自的接管部门。

下午3时。

接管国民党警察局的青岛市公安局局长周鸿恩、副局长葛申率部进入市警察局大院,随即召见了****敬及全体消防队员,对他们的行动予以嘉勉。

第二天,青岛市公安局在消防队召开大会。

市公安局领导在会上,高度评价了****敬及全体消防队员在青岛解放之时,同国民党政权毅然决裂及在维持治安、保护重点生产、生活设施和要害部门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宣布了市公安局的命令:一百零七名消防队员全部留用,成为光荣的人民公安消防战士。

****敬被任命为解放后青岛市的第一任消防队队长。

人民解放军入城之后,为了不打扰居民,露宿在街头,宣传党的政策,保护国家资财,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进城的当天,战士们急行军三十里,一天没顾得上吃饭,没有人发一句怨言,仍然情绪饱满,积极执行警卫任务。

追歼逃敌时急行军,许多战士的鞋破了,为了快速追击及时歼灭敌人,有的干脆将破鞋扔掉赤着脚追赶。进城后,宁肯赤脚站岗,也不动用公家和私人鞋店的一双鞋;衣服破了,不动用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而将在追击中缴获的饭包、香皂、牙膏、肥皂、香烟等物品都做到了点滴交公。

老百姓见到此情此景都感动地说:“我们有生以来,还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军队。”

由于部队严格执行我军纪律,当时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奖励。如军区特务团第四连,就被军区授予“秋毫无犯连”的光荣称号。

部队进驻青岛后,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青岛警备司令部。

谭希林任司令,彭林任政治委员,刘涌任副司令。部署部队守卫青岛,维持市内秩序,保证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晴空碧海,云朵浮游,一群群海鸥在近岸处或起或落,追逐叫闹,十分活跃。在这大好阳光下,插遍红旗的青岛市,翻开了新的历史一页。

这一年,随着解放的炮声,青岛市去台人员共有六万人。

结束语这一去,就是几十年,有的就这样客死在他乡。

故乡,是一曲难忘的恋歌,她蕴藏着人间深沉的爱,不论故乡是通都大邑,或是穷乡僻壤,在故乡度过的生活,都会在心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离乡背井愈久,故乡的亲情和风貌,更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回荡于心田。

当时那种斗争环境,没有人给他们当中的任何人发放奖金,更没有评定职称这一说。他们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的,随时都准备着流血牺牲坐牢掉脑袋,但没有一个人有半句怨言和牢骚。

这就是先辈们的革命风范。

这就是革命者的人格力量。

转眼,五十年过去了。

波光,帆影,沙滩,太阳伞,爵士乐,迪斯科,花花绿绿的游泳衣,泛着白沫的女士香槟。

一顶顶硕大的太阳伞下,收录机里迸发出一串串欢乐的飞旋着,充满活力的优美旋律。

急速的旋转,疯狂的节奏,臀部和肩部的快速扭动,红男绿女狂热地起舞。

一双双****的脚丫,亲吻着涌动的潮水。

波浪扑上来,舔着沙滩,把一行行刚踩上去的清晰脚印填平,又退了下去,周复往返,毫不嫌累。

哗——哗——小贩吆喝着——烤羊肉串,正宗的新疆风味烤羊肉串,咬一口直冒油。

刚开瓶的青岛啤酒,往外直喷白沫子。

1998年的夏天,当人们漫步青岛前海沿时,已经丝毫找不到当年旧青岛的痕迹了。

青岛早已换了人间。

海水浴场里的男男女女,洗够了海澡之后躺在沙滩上,像一条条美人鱼,枕着温暖的沙子,在欣赏着那个高高挂在天上的骄傲的太阳。

曾经与许多人攀谈过,问及他们的信仰追求事业以及对过去的怀念,他们中的大多数,尤其是年轻人,都知道大气物理、流体力学、宇宙、天体、黑洞、星云。知道光是几进向,空间是几度维的。还知道原子裂变,库伦电场和基本粒子,知道萨特、加缪、弗洛依德……可当问及知道青岛是哪一年哪一天解放的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年轻人,听到我的问话后,突然好像一下子关闭了思维的闸门,望着我显出一脸的困惑。

能回答出青岛是1949年解放的青年人是极少数,答案前边还要加上“大概是”或者“可能”之类的字眼。

至于6月2日,这个青岛解放的日子,能够确切回答出来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任道治、于淑明、秦大丰这些名字对于新一代来说,更是陌生的了。

汽车流、自行车流,人流,生活流,生命流。

在这里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的前辈们,我们应不应该忘记?假若没有他们当年的奋斗,我们会不会有今天的幸福?

这似乎是一个十分简单并不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否有人去面对它深深反省过呢?

在布满繁星的苍穹,是另一个遥远然而真实的所在。

在那个充满奥秘的世界里,有标志着地球在太空中运行轨道的大小星座,有星云状的灿烂星河,有正在发育的恒星,有划出一条弧线拖着一条尾巴消失的流星,当然也有黑洞,一个向无穷尽延伸的世界。

人与自然一样,每个人都如一颗星体,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转。我的困扰和思索就和这海一样,既有太古洪荒的混浊,又有岁月嬗变所折射的明澈。在这波涛的深处有一个不安宁的精灵,我要捕捉它并整个地将它植于我的作品之中。

今年流行的是绸裙。

薄如蝉翼,五彩斑斓,数不清的款式,新颖漂亮而又美丽。卷发披肩发马尾巴式学生短发;男人留长发,女人理平头,耳环项链手镯脚链脚镯,后跟像锥子一样尖或跟树桩一样粗的高跟皮鞋,软鞋绣花鞋便鞋休闲鞋,中国花露水和外国香水。

新潮,新潮,新潮……

难道光写这些东西,就是向现代化进军了吗?

共产党打败国民党那是历史,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是人们所希望实现的现实,化干戈为玉帛并不等于忘却历史的回忆,统一与分裂,正义与邪恶,当年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财富能像泼洗脸水一样随便泼出去吗?

回忆是不老的常青树。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写我们一次走近了大海。青岛,一座越来越开放的现代化口岸都市正在迅速崛起;当站在世纪之交的太平洋西岸,聆听着那蔚蓝色的韵律,伫望着历尽沧桑的这座百年老城,一个现代化大青岛的巨幅蓝图,流水般倾入我们的眼帘,冲撞着我的心灵。那通衢大道、林立大厦、不断拓展的城市新区,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日益美丽的海滨城市风光,无不展示着这个跨世纪城市迈向未来的有力节奏。她在用一种凯歌般的旋律,演奏着五十年来岛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全部内涵。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步伐,敲击着21世纪的大门,昭示着下一个世纪百年岛城的灿烂未来。

大青岛,一个正在变成现实的世纪之梦。

现代化不仅仅是一种外在,更多的是一种内涵。

我们在建设这座城市的时候,也正在学会用崭新的理念,来管理和美化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这座走向现代化的城市的背后,是日益“现代化”的人和日益现代化的管理。

在胶州湾与太平洋融合的大潮中,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的碰撞中,一个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崭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穿过太平洋的波涛,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强劲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