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10

第10章 内科病证(2)

3月28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药尽痊愈。

例2:严某,男,60岁。1987年8月13日初诊。自诉:咳嗽咳痰,气短心悸多年,经治疗,时好时差。当地医院胸透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主动脉硬化。

经治疗,效不显,近又犯病。脉细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气不降敛。

诊断:咳嗽。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理气止咳。

处方:茯苓9g,甘草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陈皮12g,炒杏仁9g,法半夏9g,前胡9g,川贝母6g,北沙参15g,炙五味子9g,砂仁4g,白茅根9g,柏子仁9g。6剂,水煎温服。

8月20日二诊:药后脉症均佳。

上方增制首乌为30g,减广陈皮为9g。6剂,水煎温服。

10月18日来函称:上方服20余剂,诸症悉愈。

痰饮咳嗽

痰饮咳嗽因脾湿胃滞,肺气不降,化生痰涎,阻塞清道,痰阻气逆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胃冲和,燥湿不偏,肝胆不郁,肺气肃降,故而痰涎不生,咳嗽弗作,不病痰饮咳嗽。

素秉脾湿之人一旦伤风,失于表解,表邪入里伤肺,而致咳嗽。咳久缠绵不愈,则脾湿愈增而胃气愈滞,湿化痰涎,阻塞清道,肺无降路,其气必逆。

痰阻气道,咳嗽吐痰是病痰饮咳嗽。脾家湿旺,痰涎淫?,壅阻清道,而致肺叶胀满,故症见痰多色白,胶黏难出,胸盈气憋。肺虚不敛,宗气不固,君相浮动,故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心慌心悸,气喘息短,头昏失眠。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虚不能行血,血瘀脉络,可见口唇青紫。脾湿肝郁,疏泄不遂,故大便初干,或状若羊矢。湿阻气机,痰涎壅塞,故脉现细濡、滞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白厚腻,或见舌质暗紫而润。重则因痰涎壅盛,肺叶胀满,滞涩不通,而致关尺脉大。

【治则】健脾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化痰止咳。

【方药】茯苓9g焦白术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12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前胡9g川贝母9g柏子仁9g北沙参12g砂仁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焦白术健脾渗湿,和胃降逆;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北沙参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化痰止咳;柏子仁养心化痰;砂仁健脾行瘀。

【加减】脾湿重、面目浮肿者,改焦白术为泽泻9g,利湿以消肿。喘满抬肩者,加麻黄绒6g,宣肺以止喘。痰涎多而咳唾易出者,加炒苍术9g,健脾燥湿,以绝生痰之源。中下虚寒、大便稀溏者,加炙米壳3g,健脾暖肾,涩肠以止泄。

口唇青紫者,加青浮萍9g,通经活络以消瘀。咳痰带血丝者,加白茅根15g,清肺以止血。痰色黄而黏稠、咳唾难出者,加炒葶苈子6—9g,利气豁痰以止咳。

胸膈胀满、莫名其状者,加鹅枳实6—9g,行气开郁以消满。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g,润肠以通便。大便干结、状若羊矢难下者,加肉苁蓉15g,炒麻仁9g,滑肠润燥以通便。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按语】痰饮咳嗽包括肺气肿、“老慢支”等咳嗽胸盈之疾患。

肺气肿起于久病体虚,中气不运,脾家湿旺,而致痰涎淫?,阻塞于末端支气管,故以痰多咳唾不利、喘咳气憋、胸盈息短为特征,甚则因缺氧而见口唇青紫。

治疗此症首在健脾渗湿,以杜绝痰涎化生之源,清降肺胃,以止喘咳。中土健运,清升浊降,痰涎不生,则病可渐愈。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日久,肾气虚衰,肺胃气逆亦有导致肺气肿者,也以痰饮咳嗽论治。

【临床医案】

王某,男,64岁。1984年6月6日初诊。自诉:患气管炎10多年,肺气肿近5年。屡治不效,现仍胸闷气憋,咳嗽,吐白痰。脉细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肺气肿。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降逆止咳。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生地炭9g,粉丹皮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前胡12g,川贝母9g,北沙参12g,炙款冬花12g,砂仁5g,炙米壳3g,炙麻黄3g,柏子仁9g。10剂,水煎温服。

6月18日二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脉舌同前。

上方去砂仁、炙麻黄,增甘草为9g,生地炭为12g,加草果仁4g,天花粉12g。10剂,水煎温服。

7月9日三诊:药后咳嗽、胸闷继续好转。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炙麻黄,增甘草为9g,加天花粉12g。10剂,水煎温服。

8月15日四诊:近来又咳嗽。脉舌同前。

原方去炙米壳、炙麻黄、柏子仁,增甘草为9g,减前胡为9g,砂仁为4g,加白茅根9g,天花粉12g,麦门冬12g。5剂,水煎温服。

8月30日五诊:药后自感尚好。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炙款冬花、炙麻黄,增甘草为9g,加天花粉12g。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咳嗽吐血

咳嗽吐血多因脾湿肝郁,肺胃上逆,相火不藏,刑灼肺金,肺热不敛,热伤肺络所致。

【脉证机理】素患咳嗽及肺家疾患之人多系脾家湿盛。脾湿则中气不运,肝脾郁陷而肺胃上逆,胆火无下降之路,不能蛰藏而上逆,刑灼肺金,肺热不敛,而致咳嗽连声,咳痰如脓,热伤肺络,而致反复咯血,是病咳嗽吐血。

脾湿胃逆,胆火刑肺,故症见痰多色白,或痰黄黏稠,咳唾难出,纳差胸闷,心慌气短,头目昏晕,口臭口干,或渴而不欲饮,唯喜温水漱口。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传于大肠,肝主疏泄,肝郁疏泄不利,故症见大便干燥,或大便初干而不利。中气不健,气虚血少,加之反复咯血,故见面色虚浮,甚则白。脾湿肝郁,肺热气逆,故脉现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胖或紫暗。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敛肺止血。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5g粉丹皮9g生地炭9g广陈皮12g炒杏仁9g法半夏9g前胡9g川贝母9g炙五味子12g北沙参12g柏叶炭12g棕榈炭12g藕节60g白茅根15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生地炭、粉丹皮疏肝平胆;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北沙参清肺理气,降逆止咳;柏叶炭、棕榈炭、藕节、白茅根收敛止血;炙五味子敛肺止咳。

【加减】吐血不重、不思食者,加白蔻仁6g,开胃健脾,以增食纳,或以草果仁5g代之。大便干结、舌苔黄腻或黑腻者,加炒大黄3—6g,以泄大肠燥热。

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9—12g,清肺以利尿。咳剧吐血、气虚欲脱者,改炙五味子为山萸肉15—30g,敛肺以固脱;痰中带血、零星不断者,改藕节为荷叶炭12—20g,清肺以止血,用白茅花更佳。吐血久久不止者,加三七粉(分两次冲服)2—3g,血竭粉(分两次冲服)1g,化瘀以止血,用血竭末塞鼻亦佳。

【忌宜】忌烟、酒、辣椒,忌食大荤、大腥之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按语】咳嗽吐血包括支气管扩张等咳嗽肺胀、反复咯血之疾患。

支气管扩张多因慢性支气管炎经久不愈,或其他肺部慢性疾患迁延而成。

此症多系中土湿旺,上热下寒,痰涎壅盛,阻塞清道而成,以咳嗽、吐脓痰及反复咯血为特征。一旦劳累或感冒风寒多即犯病。治疗以祛痰为主,痰去则阻塞减轻,诸症随之而减。而生痰之源,在于脾湿,因而健脾渗湿为治疗本病第一要务,佐以清上温下,敛肺止血,可渐而向愈。

【临床医案】

周某,女,32岁。1987年10月11日初诊。自诉:自孩提时起,即经常咳嗽。10年前患肺结核,经治疗,已钙化。3年前咳嗽吐血,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经多方治疗,效不显,每因劳累、伤风即咳嗽吐血。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花腻。

辨证:脾虚肝郁,胆胃上逆,肺气不敛。

诊断:支气管扩张。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敛肺止血。

处方:茯苓9g,炙甘草9g,炒杭芍12g,生地炭9g,制首乌20g,广陈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棕榈炭9g,川贝母9g,北沙参15g,炙五味子9g,白蔻仁5g,白茅根9g,牡蛎粉12g,柏子仁9g。10剂,水煎温服。

11月6日二诊:药后吐血已止,诸症明显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陈皮、牡蛎粉,增棕榈炭为12g,减炙甘草为6g,加广橘红9g,炙款冬花9g。10剂,水煎温服。

12月28日来函称:上药服20剂,再未吐血,咳嗽等症已不明显。

肺结核

肺结核多因素本燥热偏盛之体,或因发汗、利小便,重伤津液,致使肺家燥热,其气不清,痨虫乘机袭肺所致。

【脉证机理】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土湿而阳土燥。平人脾胃调和,胃之燥以济脾之湿,脾之湿以济胃之燥,故而燥湿不偏,肺气清肃,痨虫无由袭肺,所以不病肺结核。

肺以手太阴而化气于足太阴脾,喜温润而恶燥热。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素体瘦弱之人,主令不敌从令之强,故脾家多不偏湿而胃家偏燥。胃为化气之源,胃燥则肺不从脾家化气而为湿,反由胃家化气而为燥,致使肺胃燥热,其气不清。或因发汗、利小便,亡其津液,致使肺家燥热。当此之时,若痨虫乘机袭肺,则病肺痨。肺热气逆,故症见干咳,或咳嗽痰少。热伤肺络,故症见痰中带血,或咳血、咯血、胸痛。肺热不敛,胆胃上逆,木火刑金,故症见日晡潮热,骨蒸夜热,手足心热,颧红心烦,易怒梦遗。肺虚不敛,营郁外发,故而盗汗。脾主肌肉,肺胃燥热,劫夺脾阴,脾阴亏虚,运化失司,故而纳差食减。化源不足,无以充养肌肉,故日渐消瘦,甚则骨瘦如柴。热伤津液,无以濡润,故口舌干燥。久则肺虚不能生水,水源乏竭,而致肾之阴阳俱虚,君相升炎,肺热叶焦,而成肺痿。至此则咳嗽咯血,夜热骨蒸,消瘦盗汗,形寒畏风,自汗而喘,甚者咯血不止,已成危候。肺热不敛,亡血伤津,故脉现细濡、较弦,关寸大,舌苔白燥而涩,或黄腻而燥。至成肺痿,阴阳俱亏,则脉现滑数,关寸脉毛而不显,两尺脉动,或脉现革象,舌苔白薄或无苔,舌质暗红。

【治则】培土生金,平胆疏肝,清肺理气,润燥止嗽,敛肺止血。

【方药】茯苓9g甘草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生地炭9g广陈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前胡9g川贝母9g柏子仁9g北沙参12g白茅根15g草果仁5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培土生金;炒杭芍、生地炭、粉丹皮平胆疏肝,润燥退热;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北沙参清肺化痰,理气降逆,润燥止嗽;柏子仁养心安神;白茅根清肺止血;草果仁开胃进食。

【加减】燥咳过重、舌苔涩腻者,加麦门冬12g,或加天门冬9g,润肺以止嗽。吐血者,加三七粉(分两次冲服)3g,棕榈炭12g,藕节60g,清肺扶伤以止血。痰涎多、胸闷者,改广陈皮为广橘红9—12g,清肺利痰以宽胸。夜热盗汗者,加地骨皮9g,山萸肉15g,泻火敛肺,以退热止汗。身体瘦削、动则气喘、痰中带血者,加炙五味子9g,荷叶炭9—15g,生白及9g,敛肺扶伤以止血。

口气腥臭、舌苔厚腻、脉现关寸虚大者,加天门冬9—12g,麦门冬12—15g,清润肺胃,复其肃降以退热。虚嗽、吐痰不利、气短者,加红人参(另煎)6—9g,益气生津,以利痰涎。遗精气短者,酌加生龙骨9—12g,牡蛎粉12g,敛精藏神,并促其钙化。浸润性肺结核,加炙百部6—9g,以杀灭痨虫。病久年深、脾湿中阻、阳不潜降者,改甘草为炒苡仁12g,或加焦白术9g,和胃健脾,以助阳之潜降。熟地等滋阴之品,可酌情加用。禁用姜、桂及一切辛辣之品,以免助其燥热。

【忌宜】忌辛辣、酒、大寒、大热之品,鸡肉、猪肉等均不宜食。食以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甘缓养胃之品为宜,宜食高蛋白食品,植物蛋白尤佳。患者居处,需空气清新。开放期要隔离,以防传染。

【按语】肺结核系因体质虚弱、正气亏损、结核杆菌乘机袭肺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中医学有“肺痨”、“肺痿”、“痨瘵”诸称。

远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本病之记载。《金匮要略》中的肺痿极似空洞性肺结核之类疾病所引起的肺叶枯萎之疾患,并指出系因“肺热”而致“叶焦”使然。在治疗方面,其提出培土以生金之大法。葛洪的《肘后方》称之为“传尸”,认识到此证有极强的传染性,并提出治疗方法。

后世医家称之为“肺痨”或“痨瘵”,已认识到燥热伤肺而致阴虚实质,在治疗上强调滋阴。

此症虽为燥热伤肺,清金润肺为不易之法。然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中土不健,化源不足,正气必虚,无以抗邪,虽以清润,不能尽愈。当以健中培土为主,调其阴阳之偏,使清阳升而浊阴降,则病可渐而向愈。中气不败则有向愈之机,中气一败则大势去矣,绝无延年之望,所以不可肆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伤中败土,而绝生金之源。

此症脉现弦而短者,为胆火亢旺、木火刑金之诊,肺家必燥热,而致阴虚,为难治。若脉现数象,且兼促动,虽非佳象,然较弦短阴虚为易治。

【临床医案】

张某,女,40岁。1986年3月16日初诊。自诉:患肺结核数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痰中偶尔带血,消瘦,盗汗,乏困无力。脉细数,不柔,关寸大,舌苔白腻,质较红。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气不降。

诊断:肺结核。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降逆止咳。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生地炭12g,粉丹皮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前胡9g,川贝母9g,北沙参12g,炙款冬花9g,草果仁5g,白茅根9g,刘寄奴6g。10剂,水煎温服。

3月31日二诊:药后咳嗽好转,未吐血,仍胸痛。脉细濡、不柔,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川贝母,增炒杭芍为15g,刘寄奴为9g;加浙贝母9g,炒白及9g。

10剂,水煎温服。

4月14日三诊:药后咳嗽减轻,吐血已止,唯有时左腹部痛,大便不干。

脉细濡,稍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贝母,增炒杭芍为15g,刘寄奴为9g;加浙贝母9g,炒白及9g,炙米壳3g。10剂,水煎温服。

5月5日四诊:药后诸症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贝母、刘寄奴,增炒杭芍为13g,加浙贝母9g,炒白及9g,牡蛎粉15g,炙米壳3g。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二、消化系统疾病

胃脘痛

胃脘痛多因脾家湿旺,二木不调,贼克中土所致。

【脉证机理】土分戊己,己土主升清阳,在脏为脾,戊土主降浊阴,在腑为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又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木分甲乙,乙木主升发,在脏为肝,甲木主降潜,在腑为胆。己土升则乙木随之亦升,戊土降则甲木随之亦降。脾胃之气,谓之中气,中气健旺,则肝脾左升,胆胃右降。脾胃冲和,肝胆调畅,痛何由生!

由于饮食不节,过食寒凉,伤及脾胃,则升降失常。脾土不升,则抑遏肝木生发之性,而致肝郁,肝郁则横克脾土;胃土不降,则阻碍胆木下行之路,因而胆木横冲,必克胃土;或因情志所伤,肝胆郁滞,克伐中土,则病胃脘痛。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胃痛而呕也。”又云:“脾……在志为思,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则气结。”即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