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12

第12章 内科病证(4)

【方药】茯苓9g甘草6g黄芩炭9g炒杭芍15g粉丹皮9g鹅枳实12g全瓜蒌9g法半夏9g广郁金9—12g延胡索9g川楝子6—9g北沙参12g白蔻仁4—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缓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广郁金、北沙参、鹅枳实、全瓜蒌、法半夏清肺利气,宽胸降逆;川楝子、延胡索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顺气。

【加减】口苦、咽干、舌苔黄厚腻者,去茯苓,加柴胡9g,平胆疏肝以退热。口干欲饮、舌苔白厚腻者,去全瓜蒌,加天花粉12g,清肺生津以止渴。郁热不退、发烧者,加龙胆草6—9g,清相火而退郁热。

(二)胆结石

病久反复发作、上热较轻而肝阴虚象较显者多系胆结石。症见胁痛重滞,痛连右肩胸背,重则绞痛骤作,头汗淋漓,头昏头晕,心慌气短,口舌干燥,胸胁闷满,纳差食减。脉现细濡,滞涩,稍缓,关寸大,舌苔白腻,或见舌边尖暗红。

【治则】健脾疏肝,理气宽胸,化瘀止痛,滋肝润燥。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18g陈枳壳9—12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6g川楝子6g天台乌9g白蔻仁4—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缓中;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滋肝润燥;广郁金、陈枳壳、炒杏仁、法半夏理气宽胸降逆;天台乌、延胡索、川楝子理气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顺气。

【加减】上热者,加黄芩炭6—9g,以清相火。腹胀者,加泽兰15g,川厚朴12g,行气化瘀以消胀。脾湿肝郁、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g,润肠以通便。

大便较稀、胁痛重者,加炙米壳5g,敛肠止泻,缓急止痛。下寒明显、纳差怕冷者,加炒干姜3g,温暖中下以祛寒。若无白蔻仁,以草果仁4—5g代之。

【忌宜】忌食肉、蛋、荤油及一切辛辣刺激之品,以清素饮食及植物油为宜。

【按语】胆胃病包括胆囊炎、胆结石等胆胃气滞疼痛之疾患。

胆囊炎、胆结石均因胆胃气滞、相火上炎而致。肝胆同气,胆火上炎,则肝家亦现燥热。火热壅滞,气机不利,木郁克土,故初病即见上热痛重。

胆汁之化生来源于肝,肝家燥热,则胆汁凝稠,复经相火煎熬,必有结晶析出,犹如煮海为盐者。胆囊蠕动,则结晶抟结,状如“砂”、“石”,是为胆结石。结石梗塞胆管,阻滞不通,故作绞痛。此多兼见肝阴虚象。治疗以平胆疏肝、宽胸降逆、化瘀止痛为主。初病兼清上热,久病兼滋肝阴。肝阴足则胆汁由凝稠而变稀薄,结晶溶解,则结石不复存在矣。

验之临床,此症除初起因胆胃气滞、火热之象明显者外,多伴有脾湿之象,所以本病病机,肝胆固属燥热,而脾肾多属湿寒,治疗需兼健脾渗湿,久病下寒者尚需酌用干姜以暖下。上热固当清泄,但须适可而止,以防寒凉伤中,助其脾湿。滋肝阴莫助脾湿、渗脾湿莫伤肝阴是治疗本病之大法。

【临床医案】

例1:薛某,女,32岁。1983年11月12日初诊。自诉:胃脘痛3年余。3年前因胃脘疼痛,呕吐,诊断为胃炎,经治疗效不显。近两年经常犯病,痛剧则大汗出,恶心呕吐,发迷。曾做“B超”提示:胆囊内有直径1cm大小之结石一块。脉细濡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浊阴不降。

诊断: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治则:平胆和胃,理气降逆,化瘀止痛。

处方:茯苓12g,炒白术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川楝子9g,广木香4g,草果仁4g,天台乌6g,肉苁蓉15g。5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二诊:药后胆囊区疼痛明显减轻,咽干不利,思饮,大便干燥,每日1次。脉细濡,关寸较大、稍弦,舌苔白腻。

上方加炒大黄3g。5剂,水煎温服。

11月22日三诊:药后胆囊区疼痛基本已除,大便已正常。咽痛,气拘。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炒杏仁,加全瓜蒌9g,炙米壳3g。5剂,水煎温服。

11月29日四诊:药后右胁下疼痛已除,白带多,咽干口渴,大便干。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芡实15g。5剂,水煎温服。

12月6日五诊:右胁下近日又疼痛,咽干痛,白带多。脉细濡,关寸较大、稍弦,舌苔白腻。

原方去肉苁蓉,加龙胆草3g。5剂,水煎温服。

12月17日六诊:右胁下疼痛减轻,白带多。脉细濡,稍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加乌贼骨12g。5剂,水煎温服。

12月24日七诊:胆囊区无明显不适,食纳、睡眠均佳,咽干痛,不红。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加乌贼骨12g。5剂,水煎温服。

12月31日八诊:咽干痛,晚上为著,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加乌贼骨12g。5剂,水煎温服。

1984年1月7日九诊:右胁下闷满不适,不恶心,白带多。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加乌贼骨12g,炒芡实15g。5剂,水煎温服。

1月24日十诊:胃脘部仍满闷不适,阵发性嘈杂时作。近1周未服药。脉细濡,稍弦革,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加桂枝6g。5剂,水煎温服。

1月28日十一诊:上方服后自感尚好,仍感咽痛,口干。脉细濡,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加桂枝6g。5剂,水煎温服。

2月14日十二诊:胆囊区时隐痛,白带多。脉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肉苁蓉,加炙米壳3g。5剂,水煎温服。

2月21日十三诊:未犯病,尚好。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肉苁蓉,加炙米壳3g。5剂,水煎温服。

5月5日十四诊:未犯病,胆囊区无明显不适,大便稍干。4天前,起风疹片,痒甚。脉细濡、稍促,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白术、延胡索、木香、川楝子、台乌、肉苁蓉,加甘草6g,生地炭9g,青浮萍9g,紫苏叶6g,鲜生姜6g,肥大枣4枚。3剂,水煎温服。

5月10日十五诊:风疹已愈,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台乌,加炙米壳4g。5剂,水煎温服。

10月27日十六诊:近来未服药,尚可,有时右胁下不适,咽喉夜间干燥、疼痛,头昏心烦。6月21日做“B超”提示:肝、胆、胰、脾、肾均未见异常。

脉细濡,右稍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广木香,加北沙参12g,番泻叶1g。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孟某,女,67岁。1984年3月24日初诊。自诉:右胁下疼痛,加重两天。素有胆囊炎病史,本月22日晚右胁下剧烈疼痛1次,伴恶心呕吐,赴某医院做“B超”,确诊为结石性胆囊炎。现右胁下及胃脘疼痛,恶心,嗳气,时泛酸,纳差食少,厌油腻,大便正常。脉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胆结石合并胆囊炎。

治则:平胆和胃,理气降逆,化瘀止痛。

处方:茯苓9g,焦白术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炒枳实12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川楝子6g,广木香4g,草蔻仁4g,炙米壳4g。5剂,水煎温服。

3月29日二诊:药后右胁下疼痛减轻,泛酸、恶心已除,大便正常,日1次。脉细濡、稍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4月3日三诊:右胁下疼痛已愈,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四诊:无明显不适,右胁下疼痛已止,饮食、大便正常。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干姜3g。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五诊:药后自感尚好,近日腹痛,下坠,大便稀,每天2—3次。

脉细濡,关寸较大,右稍弦,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干姜5g。3剂,水煎温服。

4月28日六诊:药后腹痛腹泻已愈,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川楝子,加柴胡9g。3剂,水煎温服。

8月6日七诊:间断服上方,未犯病,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川楝子,加丹参15g。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吴某,女,56岁。1988年5月28日初诊。自诉:右胁下及背痛近半年。曾做“B超”提示:胆结石,1.0cm×1.1cm一枚。经治疗,效不佳。脉细濡,关寸较大,滞涩,舌苔白,心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不降,气滞作痛。

诊断:胆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5g,粉丹皮9g,制首乌30g,炒枳壳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北沙参15g,夏枯草9g,白蔻仁5g,炙米壳3g,银柴胡7g。6剂,水煎温服。

6月4日二诊:药后后背、右胁下疼痛减轻。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满腻。

上方增北沙参为20g,减银柴胡为6g,加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

6月20日三诊:药后胁痛大减。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增制首乌为40g,加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

7月6日四诊:脉证均佳。

原方去泽泻、北沙参,减炒杭芍为12g,炙米壳为2g,加甘草6g,广木香2g,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五诊:近两月来,病情明显好转,一直没犯。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满腻。

原方去泽泻,减炒杭芍为12g,炙米壳为2g,加粉丹草6g。10剂,水煎温服。

8月10日六诊:脉证均佳。

原方去泽泻、炒枳壳,增银柴胡为9g,减炒杭芍为12g,炙米壳为2g,加炒白术9g,广橘红9g,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

8月26日七诊:脉证均佳。

原方去柴胡,减炙米壳为2g,加柴胡7g。10剂,水煎温服。

9月14日八诊: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炒枳壳、银柴胡,减炒杭芍为12g,炙米壳为1g,加炒白术9g,柴胡9g,广橘红9g,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嘱复查“B超”。

10月7日九诊:某医院“B超”提示:胆囊内未见结石,胆汁浓度高,欠清晰。脉细濡、弱,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炒枳壳、炙米壳、银柴胡,减炒杭芍为12g,加广橘红9g,丹参15g,茵陈12g,柴胡9g。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4:曲某,男,60岁。1984年2月1日初诊。自诉:胃脘痛,呕吐不止,反复发作,半年余。“B超”提示:胆结石。脉濡,右滞涩,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胃不和,肝胆失调,气滞作痛。

诊断:胆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止痛。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清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乌贼骨9g,广木香4g,砂仁6g,煨生姜6g。5剂,水煎温服。

3月3日二诊:药后无明显效果,仍脘痛呕吐。脉舌同前。

上方去广橘红、炒杏仁、清半夏、乌贼骨、煨生姜,加炒枳实9g,全瓜蒌9g,法半夏9g,天台乌6g,川楝子6g,肉苁蓉15g,炒大黄5g。10剂,水煎温服。

3月22日三诊:药后诸症减轻。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腻。

原方去广橘红、炒杏仁、清半夏、延胡索、煨生姜,加炒枳实9g,全瓜蒌9g,法半夏9g,天台乌6g,肉苁蓉10g。10剂,水煎温服。

4月24日四诊:上方服20剂,脉证均佳。

原方去泽泻、广橘红、延胡索、煨生姜,加炒白术9g,炒枳实9g,柴胡9g,丹参12g。10剂,水煎温服。

5月13日五诊:昨天做“B超”,提示:胆囊内未见结石。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4月24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张某,男,17岁。1977年11月11日初诊。自诉:右胁下疼痛1月余,纳差,失眠。做胆囊造影、超声波、肝功等检查,疑为胆囊炎、胆结石。

经治疗,效不显。胆囊区局限性压痛,有包块,腹直肌稍紧张。血常规:血色素72%,白细胞8400/mm3。脉细濡浑,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肝胆不调,气血瘀滞。

诊断:胆囊粘连。

治则:疏肝平胆,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柴胡9g,生杭芍9g,粉丹皮9g,白头翁9g,秦皮9g,川黄连3g,炒桃仁9g,蒲公英12g,甘草6g,青浮萍9g。3剂,水煎温服。

11月18日二诊:药后右胁下包块缩小,压痛减轻,仍纳差。脉细濡、稍弦紧,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

上方加川郁金12g。3剂,水煎温服。

11月23日三诊:药后大便稀,右胁下疼痛减轻,包块继续缩小。日前在某医院确诊为胆囊粘连。脉细濡,稍弦紧,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加减: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粉丹皮9g,大熟地9g,炒枳实9g,全瓜蒌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蒲公英18g,苦桔梗9g,草果仁6g。3剂,水煎温服。

12月21日四诊:右上腹疼痛已不明显,然右季肋下仍有痞块,食纳差,咳嗽,夜间重,清晨吐黄白色黏稠痰,小便正常,大便溏稀,内有未消化之食物。

包块已缩小至鸡蛋黄大小,压之稍感隐痛。脉细濡,右不柔,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麦门冬9g。5剂,水煎温服。

1978年1月4日五诊:右胁下可扪及如指头大块状物,已变软,压之不痛,食纳、睡眠均佳,除近日咳嗽痰多外,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1977年12月21日方加前胡9g,炙款冬花9g。5剂,水煎温服。

7月3日六诊:药后右胁下痞块消失,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1977年12月21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6:许某,女,54岁。1985年11月11日初诊。自诉:胆结石术后半年,胆囊区仍时感隐痛,呕吐,不思食。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胆结石术后遗症。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炒枳实12g,瓜蒌仁12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川楝子6g,广木香3g,草果仁4g,煨生姜6g。5剂,水煎温服。

11月18日二诊:药后好转,呕吐已止,胁痛减轻,已能进食,仍乏困无力。脉舌同前。

上方去炒枳实、瓜蒌仁,加广橘红9g,炒杏仁9g,丹参12g。10剂,水煎温服。

12月11日三诊:药后胁痛已愈,唯有时恶心。脉舌同前。

原方去炒枳实、瓜蒌仁、川楝子、广木香、草果仁、煨生姜,加广橘红9g,炒杏仁9g,北沙参12g,柏子仁9g,砂仁4g,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

12月30日四诊:尚好,善饥,气馁。脉舌同前。

原方去泽泻、炒枳实、瓜蒌仁、川楝子、广木香、草果仁、煨生姜,加甘草6g,广橘红9g,炒杏仁9g,北沙参12g,丹参12g,砂仁6g。10剂,水煎温服。

1986年1月13日五诊:病情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炒枳实、瓜蒌仁、川楝子、草果仁、煨生姜,加广橘红9g,炒杏仁9g,山楂9g,砂仁6g,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7:任某,男,32岁。1984年3月20日初诊。自诉:胃脘及右胁下痛半年,曾做“B超”提示:肝胆未见异常。经治疗,时好时差。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作痛。

诊断:胆胃气痛。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茯苓9g,炒白术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牡蛎粉12g,广木香4g,草蔻仁4g,炙米壳4g,柏子仁9g。5剂,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