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二诊:药后疼痛减轻。脉舌同前。
上方去炒白术、牡蛎粉、柏子仁,增炒杭芍为15g,减炙米壳为3g,加泽泻9g,川楝子6g,丹参12g,半枝莲12g。10剂,水煎温服。
4月22日三诊:药后脘胁疼痛明显减轻,当脐痛。脉舌同前。
原方去牡蛎粉、广木香、柏子仁,加乌贼骨9g,半枝莲9g,丹参12g,炒干姜5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噎食
噎食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胸膈所致。
【脉证机理】饮食劳伤,中土阳衰,脾湿增而肝气郁,胃气逆而肺气滞。气滞不降,积郁胸膈,痞塞不通,症见咽下梗塞不利,胸膈痞闷不舒,甚则饮食梗噎,咽下不利,是病噎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滞,则大肠结涩。肝与胆相表里,胆木逆升,则肝气郁陷,疏泄不利,因而症见大便涩滞不畅或干结。
气滞不降,故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平胆疏肝,理气宽胸,和胃降逆,清肺通便。
【方药】茯苓9g甘草6g粉丹皮9g全当归9g炒杭芍9—15g煨生姜6g法半夏9g瓜蒌仁9g广郁金9g陈枳壳9—12g北沙参12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平胆疏肝;广郁金、北沙参、陈枳壳、瓜蒌仁、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消满通便;煨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大便干结或涩滞不利者,加郁李仁9—12g,润肠以通便;或加川厚朴9g,破滞以通便。湿盛腹胀者,去甘草,加泽泻9g,或加泽兰15—30g,利湿消胀。中下湿寒者,改煨生姜为炒干姜6g,以温暖中下。肺热气滞,水源亏乏,不能濡润咽喉,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6g,或加川射干9g,或加苦桔梗9g,以清利咽喉。气滞不开、胸闷胀者,去甘草,加昆布9—12g,化瘀软坚以散结。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及过硬食品,以质软易消化之食物为宜。
【按语】噎食包括食道憩室、食道狭窄等咽下困难诸疾。
上述诸疾显然与食道关系密切。食道有上、中、下三段之别,其憩室之症状也有所不同,然病机均属气滞不降,因之均以胸前区胀闷、痞塞不通、咽下梗塞不利为主症。破滞气,利肠腑,则滞气开而痞塞除,憩室平而其病愈。
【临床医案】
王某,男,50岁。1976年6月10日初诊。自诉:咽部阻噎,吞咽困难1年,伴食道烧灼。某医院确诊为胸段食道憩室。经治疗,效不显。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食道憩室。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理气化瘀。
处方:茯苓9g,炒白术9g,炒杭芍9g,全当归9g,粉丹皮9g,广橘红9g,瓜蒌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泽兰30g,半枝莲9g,草果仁9g,煨生姜9g,昆布15g,广木香6g。5剂,水煎温服。
6月17日二诊:药后自感效果明显,食硬物仍有噎塞感,二便调。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
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6月24日三诊:咽痛,大便干,咽下尚顺利,余症同前。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改瓜蒌仁为郁李仁12g。5剂,水煎温服。
7月23日四诊:药后纳食佳,时泛酸,二便调。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瓜蒌仁,加郁李仁9g,淡吴萸3g。5剂,水煎温服。
8月7日五诊:服药后自感尚可,咽仍不适,头昏,其他症状减轻。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郁李仁9g。5剂,水煎温服。
9月6日六诊:咽下顺利,他症续减。脉细濡,关寸大,沉弱,舌苔白腻原方加肉苁蓉15g。5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七诊:药后诸症减轻,吞咽已利,大便干燥好转。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改瓜蒌仁为郁李仁9g,加肉苁蓉12g。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八诊:药后诸症减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瓜蒌仁,加郁李仁9g,肉苁蓉12g。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呃逆
呃逆因中气虚弱,甲木横冲,克伐戊土,胃气上逆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清阳左升,浊阴右降,上清下温,故呃逆不作。而阴之所以能升、阳之所以能降之关键,在于中气健旺。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是为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所以胃家之燥,常不敌脾家之湿。
由于饥饱不均,过食寒凉,或因情志刺激,损伤中气,致使胃阳虚而脾湿增。中土不健,运化迟滞,水谷停留,阻碍甲木下行之路,必然横克戊土。胃土被贼,失其顺降之性,逆而上冲,则呃呃连声不止,是病呃逆。胃气不降,胆木横冲,故症见胸脘胀闷,纳差气短,善太息。胆胃逆冲,故脉现细濡,两寸关大,甚者脉现弦象,舌苔白薄腻或白腻。
【治则】健脾和胃,平胆疏肝,宽胸降逆。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粉丹皮9g肉桂5—6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天台乌9g草蔻仁6g煨生姜9—12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止呃;肉桂、草蔻仁温暖中下;天台乌、煨生姜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加减】胃寒木郁而泛酸水者,去甘草,加焦白术9g,木贼骨9g,暖胃疏肝以除酸。胃寒苔薄者,加淡吴茱萸3—5g,荜茇1.5—3g,或加公丁香3g,暖胃以降冲逆。呃逆不止者,加炙米壳5g,暖中以止呃儿。气滞胸闷过重者,去广橘红、炒杏仁,加陈枳壳9g,瓜蒌仁9g,破滞降逆以宽胸。肺热苔厚、咽喉不利者,去煨生姜,加北沙参12g,柿蒂10枚,清肺理气,降逆以止呃。呃逆声重、连续不止者,加代赭石9—15g,旋覆花9g,炙米壳5g,暖胃顺气,镇逆以止呃。大便干结者,加炒麻仁9g,肉苁蓉15g,润肠以利便。脾湿重、运迟腹胀者,去甘草,加泽泻9g,利湿以消胀。不宜用大黄、厚朴,慎用二冬,以免败脾伤胃。
【忌宜】忌食生冷寒凉及不易消化之食物,避免情志刺激,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志舒畅。
【按语】呃逆是一种常见病,有轻重之不同,系因膈肌痉挛所致。此症多因脾胃湿寒、肝胆不调、胃失和降、逆而上冲使然。
胃喜温润,而主降纳,呃久不愈,则胃之温气随呃而亡失,必致胃寒,其气更逆,呃亦愈重。
轻而偶发者,调节饮食,涵养情志,使一时逆乱之气机,复其升降之常,可不药自愈。重而频发不已者,必须凭脉辨证以治之。治当首在温中,以培其本,兼调肝胆,使脾胃冲和,肝胆调畅,则逆气顺降而呃逆自止。
【临床医案】
例1:王某,女,43岁。1976年8月24日初诊。自诉:呃呃连声不止,伴心慌气短,胸痞,不思饮食,大便干,有时大便稀,多梦,胃脘隐痛半年余,外院诊断为膈神经痉挛。经治疗,效不显。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气不降。
诊断:呃逆。
治贝: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降逆。
处方:茯苓9g,焦白术12g,炒杭芍9g,粉丹皮9g,肉桂6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天台乌9g,石菖蒲9g,淡吴茱萸6g,煨生姜9g,荜茇3g,草蔻仁6g。3剂,水煎温服。
8月31日二诊:药后效不明显,仍呃逆不止,胃脘时痛,大便时干。脉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改肉桂为川芎9g,改淡吴茱萸为柿蒂10个。3剂,水煎温服。
9月7日三诊:药后效不显,仍呃逆,胃脘痛。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原方改肉桂为川芎9g,改石菖蒲为广木香6g,加柿蒂10个。3剂,水煎温服。
11月6日四诊:一直服上方,仍呃逆,脘痛,食纳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加炙米壳6g。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五诊:药后呃逆减轻,仍脘痛,二便正常。脉细濡,稍滞,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炙米壳6g。3剂,水煎温服。
11月20日六诊:药后无明显变化。脉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炙米壳9g。3剂,水煎温服。
11月27日七诊:药后效果甚好,呃逆减轻,大便仍干。脉细濡稍弱,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加炙米壳6g,广木香6g。3剂,水煎温服。
11月30日八诊:药后呃逆减轻,四肢仍乏困无力,时心慌。脉细濡、弱,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炙米壳6g,广木香9g。3剂,水煎温服。
12月21日九诊:服上方自感诸症减轻。停药半月后,又胃痛呃逆。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加广木香6g,炙米壳6g。3剂,水煎温服。
1977年1月11日十诊:呃逆减轻,头昏,睡眠差,脸肿胀。脉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广木香6g,炙米壳6g。5剂,水煎温服。
1月15日十一诊:药后呃逆已除,仍感头闷胀,脸肿胀,下午加重,咳嗽。
脉细实,寸关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广木香6g,炙米壳6g,减淡吴茱萸为3g。3剂,水煎温服。
1月29日十二诊:上方服9剂,面部浮肿减轻,胃痛好转,有时右胁痛,大便干,小便黄。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淡吴茱萸,加北沙参12g,炙米壳5g。3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2:黄某,男,35岁。1986年4月24日初诊。自诉:纳差,有时腹痛,打呃儿,半年余。在当地治疗,效不显。脉细濡、弦涩,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肝脾郁陷,肺胃上逆。
诊断:腹痛,呃逆。
治则:健脾和胃,疏肝升陷,理气降逆。
处方:茯苓9g,焦白术9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桂枝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乌贼骨9g,石菖蒲12g,砂仁6g,肉苁蓉12g,炙米壳3g。5剂,水煎温服。
4月28日二诊:药后平稳。脉细濡、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满腻。
上方去石菖蒲、肉苁蓉,增炙米壳为4g,加广木香3g。5剂,水煎温服。
5月4日三诊: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疑系肝脏病变,嘱查肝功。
原方去桂枝、石菖蒲,增炙米壳为4g,加柴胡9g,广木香3g。5剂,水煎温服。
5月11日四诊:药后病情好转,肝功正常,抗原阳性。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白术、桂枝、乌贼骨、石菖蒲、肉苁蓉,增炙米壳为4g,加泽泻9g,粉丹皮9g,北沙参12g,柴胡9g,煨生姜6g。5剂,水煎温服。
5月18日五诊:脉证均佳。
原方去白术、桂枝、乌贼骨、石菖蒲、肉苁蓉,加建泽泻9g,粉丹皮9g,北沙参12g,半枝莲9g,柴胡9g,煨生姜6g。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马某,女,15岁。1983年1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不欲食1年余。血色素6.8g。1982年7月开始,自感食欲不佳,每日进食5—7两,身体渐瘦。在某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效不显。
现仍不欲食,纳食后腹胀,精神不振,有时盗汗,大便每日1次,略干,小便正常,体重27kg,眼睑肿胀,面色白。脉沉濡弱,关尺略显,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胆胃不降。
诊断:纳呆,消瘦。
治则:健脾疏肝,温中暖下,平胆和胃。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粉丹皮9g,肉桂4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6g,广郁金6g,砂仁6g,炒川椒3g,炙米壳4g,党参15g,乌梅12g,炒干姜4g。3剂,水煎温服。
1月22日二诊:药后饮食略有增加,腹胀好转,精神有所好转,二便通调。
脉细濡实,关尺大,舌苔白,根稍腻。
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1月27日三诊:药后饮食渐增,精神好转,二便调,心烦,右胁下痛,体重增加0.5kg。脉细濡,稍涩,关尺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黄芩炭3g。5剂,水煎温服。
2月1日四诊:药后尚好,今晨头痛,体重30kg。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薄滑。
原方加鸡内金6g。5剂,水煎温服。
2月5日五诊:自感尚可,纳食知香,仍感腹胀。脉细濡、稍沉,关寸略大,舌苔白淡滑。
原方加鸡内金9g。5剂,水煎温服。
2月10日六诊:自感尚好,纳食知香,腹胀已除,仍感乏困。脉细濡、稍缓,关寸略大,舌苔白滑。
原方加鸡内金9g。5剂,水煎温服。
2月17日七诊:自感尚好,腹胀已愈,乏困减轻。脉细濡,较实,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山楂12g。5剂,水煎温服。
2月22日八诊:昨晚腹泻3次,稀水样便,伴恶心、呕逆、头痛。脉细濡,稍缓,右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炒干姜,加肉蔻3g,鸡内金9g,煨生姜6g。5剂,水煎温服。
3月1日九诊:腹泻已止,现无明显不适。脉细濡,稍弱,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淡黄,滑。
原方改广橘红为广陈皮9g,加鸡内金9g。5剂,水煎温服。
3月10日十诊:上方服10剂,近几天纳差,稍感腹胀,睑胀已愈,咽干。
脉细濡,稍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薄。
原方改炒川椒为鸡内金9g,加赤石脂9g,改炒干姜为川射干6g。5剂,水煎温服。
3月17日十一诊:饮食稍增加,精神好转,腹胀减轻,大便干,咽痛。脉细濡、稍弦,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
原方去肉桂、炒川椒,加鸡内金9g,川射干9g。5剂,水煎温服。
3月31日十二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查血:血色素92%,红细胞340万,白细胞3200,中性60%,淋巴40%。脉沉细濡,右寸稍弦,舌苔白腻。
原方去甘草、法半夏、广郁金,加炒白术9g,鸡内金9g。5剂,水煎温服。
4月14日十三诊:药后纳食增加,纳食后胃脘仍胀,口渴。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甘草、法半夏、广郁金,加炒白术9g,鸡内金9g。3剂,水煎温服。
乌梅丸3盒,每次1丸,每日3次。
5月19日十四诊:药后自感尚好,无明显不适。查血:血色素10g,白细胞3700,中性72%,淋巴28%,血小板13万。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减:茯苓12g,炒白术9g,炒苍术9g,炒杭芍12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6g,乌梅肉9g,炒川椒1.5g,炒干姜6g,炙米壳3g,草蔻仁4g。5剂,水煎温服。
6月30日十五诊:自感尚好,体重增加,纳食佳,无其他不适。近几天感冒。查血:血色素11g,白细胞4500,中性70%,淋巴30%。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减:茯苓9g,炒白术9g,炒苍术9g,炒杭芍12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6g,广郁金7g,丹参12g,北沙参12g,补骨脂7g,乌梅肉9g,草果仁3g。3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4:刘某,男,35岁。1986年11月26日初诊。自诉:吞酸烧心,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上逆。
诊断:吞酸。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肉桂4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天台乌6g,乌贼骨9g,广木香3g,砂仁5g,炙米壳3g,炮干姜4g。5剂,水煎温服。
12月26日二诊:药后脉证均佳。
上方去泽泻、天台乌、广木香、炮干姜,加炒白术9g,延胡索9g,炒苍术9g,炒干姜4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5:杜某,女,56岁。1987年12月22日初诊。自诉:吐酸水,食道不适,便秘,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结涩。
诊断:吞酸,便秘。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理气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