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14

第14章 内科病证(6)

处方:茯苓9g,炒苡仁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乌贼骨9g,制香附3g,白蔻仁9g,肉苁蓉15g,姜厚朴12g。5剂,水煎温服。

12月29日二诊:药后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制香附、肉苁蓉,增乌贼骨为12g,减制首乌为20g,加煨生姜4g。

10剂,水煎温服。

1988年1月20日三诊:上方服10剂,吞酸、便秘基本已愈。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薄。1987年12月29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6:张某,女,50岁。1984年3月24日初诊。自诉:吐酸水,大便干,不利,1年余。服西药片,时好时差,至今未愈。脉细濡,关寸大、稍弦,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结涩。

诊断:吞酸,便秘。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理气润肠通便。

处方:茯苓9g,焦白术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肉桂4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乌贼骨9g,广木香4g,草蔻仁9g,肉苁蓉15g,炒麻仁9g。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二诊:药后诸症好转。脉舌同前。

上方去延胡索、肉苁蓉,增肉桂为5g,减广木香为3g,加天台乌6g,炙米壳4g。5剂,水煎温服。

5月1日三诊:药后好转。脉舌同前。

4月19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8月15日来函称:上方服20剂,诸症均愈。

胃下垂

胃下垂系因中气虚弱、脾湿不运、食停不化使然。

【脉证机理】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土阳旺,则胃气顺降而善食纳,脾气升运而善消磨。

由于饱食未化,或因长期站立工作,或因车马颠簸,或因产后下床过早,致使中气虚弱,脾胃不和,运化迟缓,久则脘腹胀满,下坠隐痛,是病胃下垂。

胃气滞而不降,故而食纳减少。旧谷不去,新谷难入,故症见不思饮食,食也难消。中脘壅满,胆胃上逆,故兼见头昏脑涨、心慌气短等症。肝脾不升,可见腹胀,大便先干后溏,或干结难下。气滞不降,故脉现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和胃,平胆疏肝,宽胸降逆。

【方药】茯苓9g焦白术9g炒杭芍9g粉丹皮9g炒苍术9—12g陈枳壳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草蔻仁6g炒干姜5—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苍术健脾消胀;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陈枳壳、炒杏仁、法半夏宽胸利气降逆;广郁金、延胡索疏肝止痛;草蔻仁、炒干姜温中暖下。

【加减】脾湿肝郁、下陷不升、脉现关尺大者,加桂枝6—9g,疏肝以升陷。

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g,润肠通便。胃脘痛胀者,加天台乌6—9g,理气止痛。胸膈闷满不适者,加薤白9g,利气宽胸。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者,加淡竹茹9g,焦山栀6—9g,清肺润燥,通利膀胱,以祛湿热。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及寒凉食品,以温性、高营养、宜消化食品为宜。

【按语】胃下垂属脏器下垂之一,医者多辨为中气下陷,以升提之药治之。

验之临床,脾湿重而胃气逆,脉现寸关大者亦屡见不鲜。从症治疗无效必须从脉,以健脾利湿、和胃降逆、疏肝化瘀之法,使滞气开而胃纳增,清气升而宿食化,中气健运,痞满消除,则病渐愈。不可一见“下垂”二字概谓之中气下陷,径用升提之法,使肺胃更逆。病不唯不愈,反而食纳全废,日渐危笃。

【临床医案】

例1:巴某,女,30岁。1986年6月21日初诊。自诉:鸡鸣泻,打呃儿,纳差,胃胀,消化不良,消瘦,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不敛。

诊断:幽门痉挛,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敛肠止泻。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桂枝9g,党参15g,赤石脂12g,炒干姜6g,炙米壳4g,肉蔻3g,补骨脂9g。5剂,水煎温服。

6月28日二诊:药后腹泻已止,仍呃逆。某医院“钡透”提示:幽门痉挛。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泽泻、桂枝、党参、炒干姜、煨肉蔻、补骨脂,减赤石脂为9g,加炒白术9g,肉桂4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砂仁6g,广木香3g,煨生姜5g。5剂,水煎温服。

7月4日三诊:药后平稳,纳食后胃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桂枝、党参、赤石脂、炒干姜、煨肉蔻、补骨脂,减炙米壳为3g,加炒白术9g,肉桂4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砂仁4g,延胡索9g,炒苍术12g,炮干姜5g。5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四诊:药后有时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党参、赤石脂、炒干姜、米壳、煨肉蔻、补骨脂,减桂枝为7g,加炒白术9g,广陈皮9g,炒杏仁9g,炒苍术12g,砂仁5g,延胡索9g,炮干姜5g,法半夏7g。5剂,水煎温服。

7月17日五诊:药后脉证均有好转。7月11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9月6日六诊:上方服15剂,尚好,近来大便又稀,消化欠佳。9月2日“钡透”提示:胃肠未见异常。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肉蔻,加炒白术9g,砂仁4g,石菖蒲9g。5剂,水煎温服。

9月20日七诊:上方服10剂,腹泻已愈,仍恶心欲吐。脉细濡缓动,关寸略大、不匀,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桂枝、赤石脂、肉蔻、补骨脂,减炒干姜为5g,炙米壳为3g,加炒白术9g,肉桂5g,广陈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砂仁4g,炒苍术12g,石菖蒲12g。5剂,水煎温服。

11月16日八诊:脉证均佳。9月20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陈某,男,18岁。1987年5月22日初诊。自诉:纳差,胃胀,体瘦,遗精,1年余。某医院“钡透”,提示:胃下垂、胃窦炎。服中药、西药,效均不显。脉细濡,关左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肾寒,肝气下陷,疏泄不藏。

诊断:胃下垂,胃窦炎,遗精。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敛精止遗。

处方:茯苓9g,甘草9g,炒杭芍9g,粉丹皮9g,桂枝9g,广陈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乌贼骨9g,广木香3g,白蔻仁5g,生龙骨5g,炮干姜4g。5剂,水煎温服。

7月17日二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脉细濡,稍缓,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甘草、广郁金、乌贼骨、广木香、炮干姜,减桂枝为6g,加炒白术9g,牡蛎粉12g,粉苍术9g,煨生姜4g。10剂,水煎温服。

9月2日三诊:胃痛已愈,纳食增加,他症均减。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甘草、广陈皮、广郁金、乌贼骨、广木香、炮干姜,减桂枝为6g,加炒白术9g,广橘红9g,牡蛎粉12g,炒苍术9g,煨生姜4g。10剂,水煎温服。

12月4日四诊:诸症均愈,体重增加10kg,气色精神如同常人。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

香砂养胃丸两盒,照说明服,以善后。

例3:刘某,女,27岁。1984年5月28日初诊。自诉:胃脘胀坠,纳食后尤甚,纳差运迟,半年余,某医院确诊为胃下垂。屡经中西医治疗,效均不显。

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

诊断:胃下垂。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茯苓9g,焦白术9g,炒苍术12g,炒杭芍9g,粉丹皮9g,广陈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乌贼骨9g,广木香3g,草蔻仁5g,炙米壳3g。5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二诊:药后纳食好转,他症也减。脉舌同前。

上方去延胡索,加天台乌6g,丹参12g。10剂,水煎温服。

7月30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脉舌同前。

原方去延胡索、广木香,减炒苍术为9g,加天台乌6g,黄芩炭9g,丹参12g。5剂,水煎温服。

9月10日四诊:一直服上药,诸症均愈,体重增加。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

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以善后。

再未来诊。

泻泄

泻泄系因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水谷不化,下陷二肠所致。

【脉证机理】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华归于五脏,是为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其清者化为津液,濡润四肢百骸。其浊者注于膀胱,而为溲溺。糟粕贮于大肠,水液渗于膀胱,盛满之时,肝木行其疏泄之令则为便溺。因而溺不至于闭癃,便不至于滑泄,故不病泻泄。

由于劳伤中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郁怒伤肝,或因外感寒湿之邪损伤脾胃,肝脾郁陷,致使水谷不分同趋二肠,摧注而下,是病泻泄。脾湿肝郁,运化迟滞,水谷难消,肝木愈郁,木郁则行其疏泄,故症见大便稀溏,或纯系黄水,或见完谷不化。脾主大腹,脾湿肝郁,必克己土,故症见大腹作痛。肝木郁冲,行其疏泄,故而腹痛即泄。泄后腹内舒和,肝郁遂减,故而泄后痛减。

移时大肠壅满,土木复郁,故痛泄复作。肝郁不得上达,盘郁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久泻不愈,摧剥脂膏,故症见便下清稀,兼杂肠垢白滑。肝脾下陷,胆胃必逆,故症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温暖中下,敛肠止泻。

【方药】茯苓9g焦白术9g甘草6g粉丹皮9g桂枝9g党参15g肉蔻3g炒干姜6g炙米壳5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焦白术、甘草健脾和胃,渗湿燥土;桂枝、粉丹皮疏肝止痛,升陷止泄;党参补中益气,升陷止泄;炒干姜、煨肉蔻、炙米壳温中暖下,敛肠止泻。

【加减】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g,疏肝以止痛。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g,敛肠以止泻。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g,鲜生姜9g,和胃顺气,降逆以止呕。久利不止,脘腹胀满,腹内奔气冲激鸣响,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质红如辣椒、无苔者,为火旺血热之征,去桂枝,加川黄连3—5g,清心火凉血。夜热者,去桂枝,加炒黄柏6—9g,川黄连3—5g,乌梅肉6—9g,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以止泻。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现细濡、稍弦数,关寸较大,舌苔黄腻者,径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加味(炒黄芩9g,法半夏9g,鲜生姜9g,炒杭芍9g,甘草6g,粳米9g),平胆和胃,降逆止呕以治之。

【忌宜】忌生冷,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忌腥荤,勿食不洁及难于消化之食品;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按语】泻泄系后世病名,先秦以远统称为“泄”,汉、唐之际称为“下痢”,包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以腹泻为主症之疾患。

泻泄多因脾肾湿寒,肝木郁陷,故治疗以温燥水土、疏肝升陷为主。若大肠寒滑不收者,用“桃花汤”,温暖中下,涩肠固脱以治之。若肝郁化热生风者,脾肾仍属湿寒,谓之厥阴下痢,用“乌梅汤”,温燥水土,润肝息风以治之。若外感风寒,太阳少阳合病下痢,中下不寒,但有上热者,谓之少阳下痢,用“黄芩汤”,平胆泄热以治之。凡泻泄而不受温燥者,皆少阳、厥阴下痢之类。

急性胃肠炎,上热重而兼呕吐者,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呕吐重者,用鲜生姜煎汤送服“藿香正气丸”;盛夏贪饮冷水,及饮食不洁,致使夜热毛蒸,出虚汗,腹胀泻痢,兼见完谷不化者,为腹内有寒积之征,巴豆两枚,焙黄,取霜口服,荡涤寒积,寒积去则痢自止。

【病案举例】

例1:寇某,女,14岁。1980年4月12日初诊。其父代诉:胃痛腹泻4个月,呕吐消瘦,两个月。1979年12月因食生冷食物,致使胃脘疼痛,腹泻稀便,逐日加重。近两月来,食后即吐,嗜睡纳呆,每天仅能强食1—3两,四肢酸软无力,明显消瘦,某医院诊断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扭转。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卧床不起,被迫停学。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32.5kg,精神萎靡,下肢肿胀。脉细濡、沉,关寸较大,苔薄白。

辨证:脾虚胃逆,大肠不敛。

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泻泄。

治则:健脾疏肝,敛肠止泻。

方药:茯苓9g,炒白术9g,炒杭药9g,粉丹皮9g,肉桂5g,党参12g,赤石脂12g,炒干姜6g,肉蔻4g,炙米壳4g,乌梅3枚。3剂,水煎温服。

4月15日二诊:药后思食,仍呕吐泛酸,四肢欠温。脉细濡,右关寸略大,舌尖红,苔薄白。

上方加川黄连5g。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三诊:服药两剂后,呕吐、脘痛已止,大便正常,思食善饥,日食6两,精神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加川黄连3g。10剂,水煎温服。

5月31日四诊:复学3周,精神、食纳均佳,日进食0.75kg,二便正常,体重43.5kg。脉细濡,关寸较大,苔白腻。

原方加川黄连3g。10剂,水煎温服。

7月12日五诊:精神、食纳均佳,二便正常,体重48.5kg。脉细濡,关寸较大,苔白腻。

乌梅丸2盒,每次1丸,每日2次,以善后。

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丛某,男,70岁。1987年9月28日初诊。自诉:腹泻,每天3—4次,纳差,胃脘时胀,乏困无力,半年。经中西医治疗,效不显。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肾寒,肝气下陷,大肠失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泻泄。

治则:健脾温肾,和胃疏肝,肠止泻。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桂枝6g,党参15g,赤石脂12g,炮干姜6g,炙米壳3g,白蔻仁4g,补骨脂9g。6剂,水煎温服。

10月12日二诊:药后自感尚可。脉舌同前。

上方去泽泻,增桂枝为9g,白蔻仁为5g,加甘草6g,法半夏6g。6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三诊:药后平稳,因天冷,昨天又腹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党参、白蔻仁,增桂枝为9g,炮干姜为9g,加甘草6g,红人参(另煎)5g,肉蔻3g,炒苍术12g。5剂,水煎温服。

1988年1月5日四诊:日前在某医院住院1个月,腹泻已止,仍肠鸣。脉细濡,左关尺大,舌根稍满腻。

原方去泽泻、党参、炮干姜,增桂枝为9g,炙米壳为5g,加炒白术9g,红参(另煎)6g,炒干姜6g,石菖蒲9g。6剂,水煎温服。

3月23日五诊:近来每天大便两次,较稀,仍肠鸣,腹不舒。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党参,增炮干姜为9g,白蔻仁为6g,加焦白术9g,红参(另煎)6g,炒苍术12g。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朱某,女,35岁。1988年2月24日初诊。自诉:患鸡鸣泻5年,日泻5—10次,纳差消瘦,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黄连素、抗生素即止,然旋又犯病,至今未愈。脉细濡,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肾虚寒,肝脾下陷,大肠失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泄泻。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涩肠止泻。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肉桂4g,党参15g,赤石脂12g,炮干姜9g,白蔻仁4g,炙米壳4g,补骨脂9g,法半夏9g。6剂,水煎温服。

3月2日二诊:药后腹泻好转,日4次,胃脘仍胀,消化欠佳。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泽泻、肉桂、白蔻仁,增茯苓为12g,赤石脂为15g,加焦白术9g,桂枝9g,砂仁16g,炒苍术12g。6剂,水煎温服。

3月18日三诊:药后腹泻明显好转,日两次,胃脘嘈杂不舒,口苦。脉细濡、稍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肉桂、补骨脂,增赤石脂为15g,白蔻仁为5g,加炒白术9g,桂枝8g,炒苍术12g,川黄连3g。6剂,水煎温服。

5月10日四诊:一直服上药,大便已正常,纳食一般,嘈杂已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

乌梅丸两盒,每次1丸,每日3次,以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