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28

第28章 内科病证(20)

12月27日四诊:药后诸症继续减轻,小便已利,仍量少,腹痛已愈,纳差无味,浮肿已愈。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制首乌,加桂枝9g,焦山栀6g。6剂,水煎温服。

1987年1月3日五诊:药后白天小便不利,夜间正常,口中无味,他症均愈。脉细濡、革,关尺较大,口苔白腻。

原方去滑石粉,加炙米壳3g,桂枝7g。6剂,水煎温服。

药后小便如常人,他症均除。随访3年,未复发。

例4:雷某,男,74岁。1978年7月14日初诊。自诉:8天前突然尿癃闭,赴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导尿,尿始出。查尿常规:正常。现口苦,口干,纳差,大便可。脉细濡、右弦,关尺较大,舌苔白满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气化不利,膀胱涩热。

诊断:前列腺肥大。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利尿。

处方:茯苓9g,泽泻9g,桂枝6g,炒杭芍9g,粉丹皮9g,广陈皮9g,炒杏仁9g,焦山栀9g,木防己9g,白茅根30g,泽兰30g,海金沙12g。3剂,水煎温服。

7月17日二诊:药后癃闭已开,尿频数,量少,仍口苦咽干,饮水则上腹部不适。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满腻。

上方加知母9g,滑石粉15g。3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三诊:药后诸症均好转,食后有时呕吐。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加滑石粉15g,知母6g。3剂,水煎温服。

7月28日四诊:药后小便已畅利,晨起仍口苦。脉细濡,右稍革,关尺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知母9g,滑石粉15g。3剂,水煎温服。

1978年8月25日来函称:药后诸症均愈。赴某医院复查,前列腺大小正常。

例5:王某,男,65岁。1984年4月9日初诊。自诉:患前列腺肥大十余年,小便淋痛不利,甚则点滴不下。经治疗,时好时差,至今未愈。脉细濡,滞涩,关寸大,舌苔白满腻,舌质胖,边有齿痕。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肺胃不降,膀胱涩热。

诊断:前列腺肥大。

治则:健脾利湿,暖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通淋。

处方:猪苓片15g,泽泻12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泽兰30g,炒蒲黄12g,焦山栀9g,瞿麦9g,炙米壳4g,炒车前子9g,桉树叶5g。5剂,水煎温服。

4月23日二诊:药后诸症均减轻。脉细濡、稍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减法半夏为6g,桉树叶为3g,加海金沙9g。10剂,水煎温服。

9月10日来函称:上方服50余剂,诸症消失。赴某医院复查,前列腺大小正常。

肾结核肾结核多因脾湿肝郁,肾虚不藏,相火泄露,化生湿热,陷于膀胱所致。

【脉证机理】肾与膀胱同主水而司蛰藏,肾温则藏,寒则不藏。膀胱寒则藏,热则不藏。平人君相二火下潜,秘藏于肾,以温癸水,藏令得政,肾脏温暖而膀胱清凉,内温而外清,所以不病肾结核。

临床察验,素患肺痨之人肺气亏竭,而致肾虚,痨虫乘机侵入肾脏,致使肾虚。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痛,甚则痛楚难忍,是病肾结核。肾虚不能行其藏令,三焦相火泄露,陷于膀胱。肾虚阳泄,脾家必湿,而致肝郁,郁而化热,夹脾家之湿,陷于膀胱,膀胱热涩,疏泄不利,故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少、尿黄、尿如米泔,尿道灼热。脾湿肝郁,胆胃必逆,相火外泄,故症见劳热盗汗。脾湿胃逆,化源不开,故症见厌食纳差,肌肤消瘦。脾湿肝郁,肾虚不藏,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补肾,疏肝升陷,化瘀利尿。

【方药】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桂枝9g广陈皮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泽兰30g木防己9g白檀香6—9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桂枝疏肝升陷;广陈皮、炒杏仁清肺气以继水源;炒杜仲补肾强腰止痛;泽兰化瘀利尿;木防己疏肝利水;白檀香清利膀胱湿热。

【加减】腰痛重、持续不止者,加骨碎补9—15g,强筋壮骨,补肾止痛。小便不利、色黄赤者,加滑石粉15g,清肺利尿。小便不利、色清白者,加冬葵子9g,滑窍利尿。尿赤不利者,加焦山栀6—9g,清利膀胱湿热。尿中见脓球者,加桉树叶3—6g,清利湿热去瘀。腰痛不止、脉弦甚者,加阿胶(烊化)9g,疏肝润燥止痛。伴发脊椎结核者,加白胶香3—9g,补肾以强腰。如无白胶香,以路路通15g代之。

【忌宜】忌酒、色、腥荤,以素食为宜,多食植物蛋白更佳。

【按语】肾结核以腰痛、尿痛、尿急、尿频、脓尿为其临床特征,属中医学“肾痨”范畴。治疗以健脾疏肝为主,兼以温肾,清利膀胱湿热。

肾结核常伴发脊椎结核,因肾主骨使然,以上方加白胶香,疗效甚佳。白胶香不仅能治脊椎结核,对其他骨结核均有效。白胶香为路路通之树胶,所以若无白胶香可以路路通代之,唯疗效略差。

五、神经系统疾病

癫狂

癫狂多因土湿木郁,胆胃上逆,痰迷心窍使然。

【脉证机理】平人阴平阳秘,脏气不偏,神清志涵,所以癫狂不作。

由于情志不遂,忧思伤脾,而致脾湿肝郁。湿旺生痰,痰阻气滞,肺胃不降,复因郁怒伤肝,肝气愈郁。肝胆同气,肝郁则胆滞,必克胃土。胃土滞而不降,相火无下行之路,必夹痰上扰心君,痰热蒙闭清窍,神识迷乱,而病癫狂。

凡人一脏之气偏盛,则一脏之志偏见,一脏之声偏发。肝之志怒,其声为呼,心之志喜,其声为笑。脾家湿热素盛之人,心肝之阳偏旺,重因郁怒,肝气愈郁而热愈盛。君相二火,不能潜藏,夹痰热上扰神明,蒙闭清窍,神识迷乱,症见喜怒乖常,躁扰不安,面目红润,登高而呼,笑骂不休,越墙而走,不知饥而少卧寐,二便通调者,是为病狂。《难经》所谓“重阳者狂”是也。

肺之志悲,其声为哭;肾之志恐,其声为呻;脾之志思,其声好歌。脾肾湿寒素旺之人,肺肾之阴偏旺,重因悲恐,肺肾愈虚而寒愈盛。肺气虚弱,不能降敛,肾家虚寒,不能蛰藏,致使相火虚飘,下不根水,扰动心神,神志不清,症见悲恐失正,喜静寡言,不时悲啼,惊悸少眠,面目黄瘦,寝食俱废,溺涩便坚者,是为病癫。《难经》所谓“重阴者癫”是也。

癫者缘于阴旺,狂者缘于阳亢。阳盛则狂生,阴盛则癫作。阴阳胜复,癫者历时而小狂,狂者积日而微癫。所以然者,既病则阴阳俱偏使然。癫狂之根源,均源于湿旺。湿旺则木郁,木郁必克土,土被木贼,中焦郁迫,故症见当脐硬跳,按之疼痛。一旦情志不遂,则脐左跳动愈剧,奔气上冲,神迷志惑,不能自持,而发狂作癫。

(一)狂证

狂者阳亢,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腻,或白腻而涩。

【治则】平胆疏肝,清降肺胃,利气化痰。

【方药】茯苓9g甘草6g黄芩炭9g生杭芍12g粉丹皮9g广橘红12g全瓜蒌12g法半夏9g广郁金9g天门冬9g蜀漆3g朱砂粉3g(分两次冲服)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黄芩炭、生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广橘红、全瓜蒌、广郁金、法半夏清肺化痰,宽胸降逆;天门冬清肺润燥;蜀漆豁痰利窍;朱砂粉镇心安神。

【加减】内热重、登高奔走者,加生大黄9g,以泄内热。内瘀重者,加巴豆霜0.05g,以泄积瘀。兼小癫者,加生龙骨12g,牡蛎粉15g,潜敛浮阳。躁狂伤人者,以鲜生姜1两,捣汁,兑水两倍,口含,喷其面。姜汁入目,因目精疼痛而狂止,而不伤目。

(二)癫证

癫者阴旺,脉现细濡、稍滞,关寸较大、尺微,舌苔白腻。

【治则】健胃和胃,疏肝平胆,清肺理气,化痰利窍。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生龙骨12g牡蛎粉12g炒干姜6g草果仁5g石菖蒲12g朱砂粉(晚上睡前1次服)1.5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广郁金清肺理气,宽胸降逆;生龙骨、牡蛎粉潜敛浮阳;炒干姜温暖中下;草果仁暖中和胃;石菖蒲化痰利窍;朱砂粉镇心安神。

【加减】下寒重者,加制附片9g,温肾以祛寒。惊悸不眠者,加炒枣仁15g,养心安神。上热、舌苔燥腻者,加黄芩炭6—9g,以清相火。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15g,润肠通便。小便不利者,加冬葵子9g,滑窍利尿。兼小狂者,加蜀漆3g,豁痰利窍。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品,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环境宜安静。

【按语】癫狂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癫者,语无伦次,沉默寡言,又名文痴;狂者,狂言妄语,躁扰不宁,动而多怒,又名武痴。

癫狂之根源,缘于中土湿旺,标见停痰,为惊悸之重症。癫起于惊,狂生于悸。治当燥土祛湿,佐以化痰。湿祛则痰无由生,痰去则神宇泰定,阴阳顺接,脏腑和平,可渐而向愈。

【临床医案】

例1:程某,男,33岁。1984年3月15日初诊。自诉:经常头痛,恐惧,已3年。3年前开始,头昏,头木,恐惧,自认为有人用电视遥控自己,失眠,通宵不睡,无缘无故哭笑,有幻觉,妄想,眼珠上翻。曾在某精神病医院住院,确诊为轻度精神分裂症,至今未愈。脉细濡,稍涩,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满厚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心肾不交。

诊断:癫狂。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蛰火潜阳。

处方:茯苓12g,炒白术12g,黄芩炭9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广橘红12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生龙骨12g,牡蛎粉12g,炒干姜6g,砂仁5g,辛夷花6g,山萸肉15g。5剂,水煎温服。

3月20日二诊:其妻代诉:药后仍恐惧,昨晚欲用刀自杀。脉细濡,紧动,关尺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法半夏、黄芩炭,加桂枝9g,炒小茴香9g,补骨脂9g。5剂,水煎温服。

3月24日三诊:仍感头昏,喊叫。脉细弦紧,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枣仁15g,朱砂粉(睡前1次冲服)1.5g。5剂,水煎温服。

3月29日四诊:仍有恐惧感,自认为有人控制自己,不时欲用刀自杀,头昏。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枣仁15g,朱砂粉(睡前1次冲服)1.5g。5剂,水煎温服。

4月3日五诊:药后神志稍清醒,精神好转,胡言乱语减少,有时头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枣仁15g,朱砂粉(睡前1次冲服)1.5g。5剂,水煎温服。

6月24日六诊:其妻来诉:上药服30余剂,基本痊愈,已经上班。

4月3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白某,女,24岁。1979年1月12日初诊。其母代诉:1968年患精神病,经治疗好转。1978年12月25日因生气夜间开始哭闹不休,说笑失常,近1周加重,经治疗,无明显好转。患者乱动,不配合,无法诊脉察舌。

辨证:中气不运,内脏失调,脾虚肝郁,胆胃上逆,二火不藏。

诊断:癫证。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蛰火潜阳。

处方:茯苓9g,甘草6g,黄芩炭9g,炒杭芍9g,熟地9g,广橘红9g,全瓜蒌9g,法半夏9g,广郁金15g,生龙骨12g,牡蛎粉12g,草蔻仁6g,石菖蒲9g,朱砂粉(睡前1次冲服)2g。3剂,水煎温服。

1月16日二诊:患者未来诊,其母代诉:患者服1剂药后即清醒,2剂药后能下地活动,现已能干轻微家务活。

上方继服,3剂,水煎温服。

1月20日三诊:患者神志已正常,自诉心慌头昏,两手发麻,脚心痒,睡眠差。脉细濡、右稍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朱砂粉,加丹参9g。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高某,男,28岁。1986年6月21日初诊。其父代诉:患精神分裂症5年,经治疗,明显好转,犯病次数减少。近又犯病,失眠,骂人,多怒,大便干。脉濡数,两寸关大,舌苔白厚腻,边尖红。

辨证:内脏失调,肝胆郁滞,君相不藏。

诊断:狂证。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潜降二火。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生龙骨9g,牡蛎粉15g,北沙参12g,砂仁5g,肉苁蓉15g,炮干姜4g,朱砂粉(睡前1次冲服)1g。6剂,水煎温服。

10月14日二诊:药后效不显,加之天气热,仍狂躁不安。在某精神病医院住院3个月,今天出院。自诉:头木不舒,他无明显感觉。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黄芩炭、肉苁蓉、炮干姜、朱砂粉,增生龙骨为12g,加银柴胡9g,炙米壳3g,补骨脂6g。6剂,水煎温服。

10月22日三诊:药后头木已愈,睡眠好转。骑自行车来诊。脉细濡、稍弦,右关尺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炒杭芍、肉苁蓉、炮干姜,增生龙骨为12g,加银柴胡9g,炙米壳3g,柏子仁9g,补骨脂9g。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4:侯某,女,15岁。1985年10月21日初诊。其母代诉:患痫证3年余,经常犯病,口吐白沫,昏迷不省人事,甚则叫声如猪如羊,醒后乏困无力。

经多方治疗,无显效。形体消瘦,精神较差。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痫证。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上温下,理气化痰。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槟榔片15g,牡蛎粉15g,补骨脂9g,草果仁5g,煨生姜6g。6剂,水煎温服。

11月1日二诊:药后自感尚可。上月29日犯病1次,5分钟即过。脉细濡、弦大而涩,关寸较盛,舌苔白薄腻。

上方去黄芩炭、粉丹皮,加炒杭芍12g,全当归9g,北沙参9g。10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三诊:未犯病,精神好转。脉细濡,右弦,寸关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黄芩炭、粉丹皮、草果仁,加甘草9g,炒杭芍12g,全当归9g,草蔻仁4g,北沙参12g,柏子仁9g。10剂,水煎温服。

12月9日四诊:1周前犯病1次,较轻微,3分钟即过。

原方去黄芩炭、补骨脂、草果仁,加炒杭芍12g,北沙参12g,砂仁4g,柏子仁9g。10剂,水煎温服。

1986年1月2日五诊:未犯病。脉细濡,右关寸大,稍有牢象,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粉丹皮、补骨脂、草果仁,加炒白术9g,炒杭芍9g,北沙参12g,砂仁5g,白僵蚕9g。10剂,水煎温服。

1月24日六诊:未犯病,体重增加;精神明显好转。脉细濡、稍弦,两寸关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粉丹皮、补骨脂、草果仁,加炒白术9g,炒杭芍9g,北沙参12g,草蔻仁4g,白僵蚕9g,炒山萸肉12g。10剂,水煎温服。

5月7日七诊:未犯病。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粉丹皮、补骨脂、草果仁,加炒白术9g,炒杭芍9g,北沙参12g,草蔻仁4g,白僵蚕9g,炒山萸肉12g。10剂,水煎温服。

1987年3月27日八诊:未犯病,面色红润,基本已愈。脉舌同前。

原方去粉丹皮、补骨脂、草果仁,加炒杭芍12g,北沙参12g,草蔻仁4g,白僵蚕9g,炒山萸肉12g。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侯某,女,18岁。1987年10月30日初诊。自诉:患痫证1年余,经常犯病。曾在某医院治疗,效不显。两月前经麻瑞亭治疗服药1月余,病情好转。近1月来犯病3次。脉细濡,两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虚肝郁,胆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痫证。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上温下,理气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