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茯苓9g,甘草6g,黄芩炭9g,炒杭芍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槟榔片12g,牡蛎粉15g,制香附4g,白蔻仁5g,炙米壳3g,炮干姜4g。10剂,水煎温服。
12月4日二诊:上方服20剂,未犯病。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制香附,增槟榔片为15g,减炙米壳为2g,加北沙参15g。10剂,水煎温服。
1988年3月10日来函称:上方服30余剂,一直未犯病,纳食、二便、精神均正常。
例6:曾某,男,21岁。1986年8月26日初诊。自诉:近3年来,经常头晕,甚则昏倒,不省人事,右手发麻。在某医院检查,脑功能、血压等均正常,屡经治疗,效不显,仍经常犯病。脉细濡促,关寸大,舌苔白满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下逆,浊阴不降。
诊断:痫证。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潜敛浮阳。
处方:茯苓9g,甘草9g,全当归9g,黄芩炭9g,制首乌20,炒杭芍12g,广橘红9g,法半夏9g,广郁金9g,槟榔片15g,牡蛎粉15g,北沙参12g,草果仁5g,煨生姜6g,炒杏仁9g。5剂,水煎温服。
8月30日二诊:药后自感尚可,未犯病。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甘草,增制首乌为30g,牡蛎粉为20g,加炒白术9g,天花粉15g。5剂,水煎温服。
12月8日来函称:间断服上方,一直未犯病,无明显不适。
例7:聂某,男,23岁。1984年1月7日初诊。自诉:头痛伴抽搐,半年余,曾就诊于某医院,未确诊。经治疗,效不显,仍不时头痛、抽搐,纳差口渴。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满腻。
辨证:肺热不敛,胆胃上逆,筋脉不柔。
诊断:痫证。
治则:平胆和胃,疏肝清肺,调和营卫。处方:银柴胡9g,黄芩炭9g,炒杭芍9g,制首乌20g,天花粉15g,法半夏9g,粉葛根9g,生甘草9g,鲜生姜6g,大枣4枚。2剂,水煎温服。
1月8日二诊:药后头痛、抽搐明显减轻,口渴已止,纳食增加。昨晚犯病两次,后来又犯病1次,但很轻,仍未大便。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根稍厚。
上方去大枣,加广橘红9g,炒杏仁9g。2剂,水煎温服。
1月11日三诊: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昨晚犯病1次,纳食、睡眠均好。脉细濡,右关寸大,舌苔白薄、根厚腻。
原方去粉葛根、大枣,减银柴胡为7g,天花粉为12g,甘草为6g,加茯苓12g,广橘红9g,炒杏仁9g,辛夷花6g,牡蛎粉15g,北沙参15g,砂仁4g。3剂,水煎温服。
1月17日四诊: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近几天因劳累又加重。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银柴胡、天花粉、粉葛根、大枣,减甘草为6g,加茯苓12g,广橘红12g,炒杏仁9g,辛夷花6g,牡蛎粉15g,北沙参12g,砂仁4g。3剂,水煎温服。
4月6日五诊:上方服30余剂,头痛、抽搐一直未犯,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已痊愈。停药。
随访3年,未见犯病。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系因素秉肝气燥盛、外被风邪感袭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中气健旺,肝木不郁,气血充盈,卫外密固,风邪无由侵入,所以不患面神经麻痹。
素秉肝气燥盛之人,疏泄过旺,汗溺伤津,营郁外发,致使卫外不固。重因劳累或情志不舒,则肝气愈郁。当此之时,若被邪风感袭,则伤卫气而遏营血,闭皮毛而阻脉络,不得汗解以宣泄,内不得入于里,外不得越于表,随其正气偏虚而中之,瘀于颜面或左或右,壅塞不通。患侧经络不用而弛缓,健侧经络畅通反拘急,患侧为健侧所牵引,故而口眼斜,或左或右,麻木不仁,是病面神经麻痹。《金匮要略》所云“贼风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即系指此。此症系广义中风之一种,系在经在络,轻而浅者。经络瘀阻,故症见患侧麻木,甚则不仁,或不时抖动,或见头昏闷痛,耳鸣重听。经络弛缓不用,故见患侧目不能瞑,而致流泪羞明,口不能闭,而致涎水自流,难纳水谷。
1.左侧麻痹左侧为病系因木燥血瘀,风邪外束,经络瘀阻,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祛风透表,通经活络。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全当归9g桂枝6g制首乌15g威灵仙6—9g净蝉衣15g鲜生姜9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桂枝、炒杭芍、全当归、制首乌疏肝通经,活血润燥;威灵仙祛风通络;净蝉衣透表祛风;鲜生姜解表和胃。
【加减】患侧无汗、麻木、表不透者,加青浮萍9—12g,通经透表。口眼"斜重、抖动、麻木、重听者,加白僵蚕9g,通经活络,疏肝息风。冬月天寒、表闭不开者,加鲜葱根(后下)3枚,通阳解表。
2.右侧麻痹右侧为病系因金燥气滞,经络瘀阻,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或白满腻。
【治则】清肺理气,和胃降逆,祛风通络。
【方药】紫苏叶9g甘草6g炒杭芍9g全当归9g制首乌15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双钩藤12g丹参15g北沙参12g青浮萍12g净蝉衣15g鲜生姜9g
水煎温服。
【方解】紫苏叶、甘草理气解表,和胃顺气;炒杭芍、全当归、制首乌濡肝息风;北沙参、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和胃降逆;丹参、双钩藤通经活络化瘀;净蝉衣祛风解表;青浮萍通经透表;鲜生姜解表和胃。
【加减】肝木过燥、口眼斜重者,加阿胶9g,以助当归、杭芍药、首乌濡肝息风之力。口眼斜重、抖动、麻木不仁者,加白僵蚕9g,通经活络以息风。
冬月天寒、表闭不开者,加鲜葱根(后下)3枚,通阳解表。
【外治法】
1.麝香如麦粒大,酒研备用。老葱白五茎,绞汁,兑3枚鸡蛋清,调匀备用。先用酒擦洗患侧,继涂麝香,后涂葱白蛋清汁,每晚睡前涂1次。每次涂前,均需热敷患侧,并用温开水将患侧洗净。少洗脸,尤其勿用凉水洗脸。
2.麝香如麦粒大,酒研备用。活黑鳝数条,备用。先用酒擦洗患侧,再涂麝香,后将黑鳝尾剪掉,其体流血,速将其血涂于患侧。待血停止后,再剪去1寸,又流血,继续涂抹患侧;直剪至肛门,旋剪旋涂,血流尽为止。每晚睡前涂1次。每次涂前,均需用温开水将患侧洗净。
【忌宜】避风,保暖,忌食辣椒及大热之品。
【按语】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炎,中医学谓之“吊眩风”。本病之成因,内因肝燥,外感风邪。肝主风,肝燥必风动,所以治疗当以濡肝息风为主。荆芥、防风、秦艽等风药偏燥,反悖病机,不宜用;蜈蚣、全蝎、白附子燥烈有毒,更不宜用。用之效也不显,反有燥烈伤肝之弊。
肝燥多因脾湿而致肝郁,肝郁化热而成者,治当健脾利湿以疏肝。上方用云茯苓、甘草即是此意,乃仲景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者是也。
【临床医案】
例1:高某,男,49岁。1983年6月4日初诊。自诉:右侧面神经麻痹,1月余。4月28日晚突然头痛,呼吸困难。脑电图提示:脑血管张力明显增高,眼底动脉硬化。查血:胆固醇280mg%。自感面部不适,进而右侧面瘫,口向左斜,右眼不能闭,头昏闷。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脉细濡,较沉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上逆,经络瘀阻。
诊断:右侧面神经麻痹。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通经活络,祛风解表。
处方:茯苓9g,甘草9g,炒杭芍15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净蝉衣15g,路路通15g,丹参12g,青浮萍9g,草蔻仁5g,鲜生姜6g。5剂,水煎温服。
6月11日二诊:药后右侧面部自感好转,歪斜较前减轻,身体发热,头昏闷,心烦。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继服。5剂,水煎温服。
7月20日三诊:上方服20剂,面瘫基本痊愈,闭眼、闭嘴、说笑均已正常,仍感头昏闷,心烦,手心发热,乏困无力,出汗,舌燥,多梦。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继服。5剂,水煎温服。
9月8日四诊:面神经麻痹已痊愈。有时胸部不适,头昏。血压:130/88mmHg。脉细濡,关寸较大,偶现代象,舌苔白腻。
原方去净蝉衣、青浮萍,加柏子仁9g,北沙参12g。5剂,水煎温服。
药后诸症均除。
例2:孙某,男,38岁。1977年12月9日初诊。自诉:因劳累汗出,感冒风寒,致使右侧口眼斜,目不能闭,泪水常流,口不能合,涎水自出,咽下困难,颜面右侧麻木,头闷痛,重听,鼻头、舌、人中向左歪。经某医院针灸、西药(不详)治疗1周,无效。脉浮缓,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薄。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营卫不和,经络瘀阻。
诊断:右侧面神经麻痹。
治则:健脾疏肝,清肺降胃,调和营卫,祛风解表。
处方:紫苏叶9g,甘草6g,炒白芍12g,全当归9g,制首乌15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双钩藤12g,丹参15g,北沙参12g,青浮萍12g,净蝉衣15g,鲜生姜9g,鲜葱根3枚。5剂,水煎温服。
外治法:麝香如麦粒大,酒研。老葱白五茎,绞汁,以鸡蛋清三枚调匀。
先以酒洗患侧,再涂麝香,后涂葱白蛋清汁。每晚睡前涂1次。
嘱配合针灸。
12月14日二诊:药后面瘫明显好转,其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
上方去鲜葱根。5剂,水煎温服。外治法、针灸继用。
12月20日三诊:药后面瘫基本痊愈,他无明显不适。脉舌同前。
原方去鲜葱根。5剂,水煎温服。外治法、针灸继用。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例3:王某,男,42岁。1969年3月2日初诊。自诉:半月前感冒风寒,致使左侧口眼斜,涎水自流,麻木重听。经针灸、西药(不详)治疗,效不显。脉沉细、较弦,关尺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湿肝郁,营卫不和,经络瘀阻。
诊断:左侧面神经麻痹。
治则:健脾疏肝,通经活络,调和营卫,祛风解表。
处方:茯苓9g,甘草6g,桂枝6g,全当归9g,炒白芍12g,制首乌15g,威灵仙6g,净蝉衣15g,鲜生姜9g。6剂,水煎温服。
外治法:麝香如麦粒大,酒研;活黄鳝数条。先以酒洗患侧,再涂麝香,后将黄鳝尾剪掉,其体流血,速将其血涂于患侧,旋剪旋涂,直剪至肛门,血流尽为止。每晚睡前涂1次。
3月8日二诊:药后面瘫明显好转,重听已除。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薄。
上方继服。6剂,水煎温服。继用外治法。
3月15日三诊:药后面瘫基本已愈,麻木已除。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桂枝,加法半夏9g。6剂,水煎温服。继用外治法。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例4:闫某,女,39岁。1985年9月18日初诊。自诉:左侧面神经麻痹10余日,经针灸、西药(不详)治疗,效不显。脉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脾虚肝郁,营卫不和,经络瘀阻。
诊断:左侧面神经麻痹。
治则:健脾疏肝,调和营卫,通经活络,祛风解表。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制首乌20g,川芎9g,广陈皮9g,炒杏仁9g,丹参15g,青浮萍9g,净蝉衣15g,白僵蚕9g,蒲公英15g,威灵仙6g,煨生姜9g,麝香(吞服)0.2g。3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二诊:药后面瘫好转。脉舌同前。
上方去麝香。5剂,水煎温服。
9月28日三诊:药后面瘫基本已愈,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尺略大,舌苔白薄。
原方去麝香、威灵仙,加全当归9g。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六、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因脾肾虚寒,中气不健,化源不足,肝脾不升,肺胃不降,阳浮于上,阴沉于下,气血生化匮乏所致。
【脉证机理】黄元御曰:“血源于肾,统于脾,藏于肝,注于心。气源于胃,藏于肺,纳于肾。肾主骨,骨生髓,髓为血之源。”《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水土温暖,中气健运,化源充足,生化畅荣,则气血充旺。肝主血,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以温暖升发为性。水土温暖,则肝木升发而血不郁。肺主气,以清肃降敛为性,胃气顺降,则肺金降敛而气不逆。木荣而金肃,则脾行其统摄之权,气血循经而不妄行。
气血充旺,依经循行,清升浊降,阴平阳秘,所以不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诸般劳损而致脾肾虚寒,中气不健,化源不足,气血生化匮乏,脾虚不能统血,血不循经而妄行,症见面色无华,心慌气短,神疲乏力,诸般出血,是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肝藏魂,心藏神。魂为神之初气,脾肾虚寒,中气不健,不能生长肝木,致使木弱魂虚,无以济神,故症见精神不振,虚乏健忘,纳差运迟。肝藏血而华色,化源不足,气虚血少,故症见面色萎黄无华,口唇浅淡。
肝主疏泄,脾肾虚寒,肝木郁陷,疏泄不藏,故症见月经量多,经色浅淡。肝脾郁陷,阴络伤,血溢于内,故便血。肺胃不降,气虚不敛,心阳虚浮,故症见心慌心悸,气短失眠,虚弦盗汗,少气懒言。君相二火虚浮,不能下潜以温癸水,而致肾寒,故症见腰腿酸困无力,腰脊恶风畏寒,稍劳则虚喘自汗,多梦遗精,腰痛耳鸣。
胆胃上逆,虚热上浮,故口臭口干,牙龈肿胀。肺虚不敛,虚火刑肺,阳络伤,血溢于外,故鼻衄、肌衄、齿衄。阳浮于外而不归根,故手足烦热。气虚不能行血,血瘀肌肤,故瘀斑青紫。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来势凶猛,虚阳上浮,故脉现浮滑、促动、关寸大,舌苔白薄腻,舌质淡,或有瘀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气虚血少,故脉现细濡、滑动,关寸大,舌苔薄腻,舌质淡。脉稍现涩象者乃气虽虚而尚能摄血之诊,为佳象。脉滞涩者多系白血病。
【治则】健脾暖肾,滋肝养血,益气和胃,敛肺降逆,益精填髓。
【方药】茯苓12g焦白术12g炒赤芍12g生地炭9g全当归12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党参15g山萸肉15g北沙参12g补骨脂9—12g砂仁6g白茅根15g鹿角胶(烊化)9—12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以开化源;炒赤芍、生地炭、全当归养血滋肝;北沙参、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炒杜仲、补骨脂补肾壮阳;党参补益气血;砂仁醒脾行瘀;白茅根清肺止血;山萸肉敛肺止汗,补肾潜阳;鹿角胶益精填髓,补血止衄。
【加减】肺热不重、血色素低者,改广橘红为肉桂4—6g,暖肾温经,疏肝荣血。白细胞过低,反复发热者,去党参,加红参9g,益气生津,以退虚热,或以生黄芪60g代之。肺气虚、反复鼻衄或鼻衄不止者,加柏叶炭12g,或加大蓟炭12—15g,清肺敛肺止血。齿衄者,加山榆炭9g,敛肺止血。月经过多者,加棕榈炭12g,炒莲房12g,止血调经。衄血、便血、月经过多均可加田三七粉(分两次冲服)3g,化瘀止血。上热过重者,改炒赤芍为黄芩炭9g,以清相火;但应适可而止,不能久服,以防苦寒败胃而致除中。脉沉、稍弦、精神不振者,加川芎9g,疏肝行血,以济心神。下寒重者,加炒干姜6—9g,温暖中下。失眠梦多者,加炒枣仁15g,敛神魂以安眠。遗精者,加生龙骨12g,牡蛎粉12g,敛精藏神以止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