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32

第32章 内科病证(24)

处方:茯苓9g,炒白术9g,炒赤芍15g,制首乌20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党参30g,法半夏9g,北沙参12g,补骨脂9g,砂仁6g,青浮萍9g,阿胶(烊化)9g。5剂,水煎温服。

6月8日二诊:药后好转,齿衄减轻。脉舌同前。

上方去党参,减砂仁为5g,加生黄芪20g。6剂,水煎温服。

8月26日三诊:一直服上方,紫斑基本已愈,鼻衄已止,牙龈间或出血。

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当归、党参,减砂仁为4g,加粉丹皮9g,广郁金9g,刘寄奴6g。6剂,水煎温服。

10月10日四诊:齿衄已止,近来白带多,小便不利,某医院诊断为肾盂肾炎。脉细濡,稍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白术、首乌、当归、党参、补骨脂、阿胶,减砂仁为4g,加泽泻9g,生地炭12g,粉丹皮9g,炒芡实12g,牡蛎粉15g,炙米壳3g,白檀香5g。5剂,水煎温服。

10月22日五诊,药后白带已除,小便已正常,未出紫斑。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10月10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七、内科杂病

阳痿

阳痿系因肾寒脾湿,肝木郁陷不能升发所致。

【脉证机理】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平人水土温暖,故肝木条达,而不郁陷,生气畅旺,所以不病阳痿。

纵欲无度及手淫,或因思虑过度,或因恐惧不释而伤肾,致使肾寒脾虚,肝木郁陷,不能升发,生气不足,而见阴茎痿软不举,是病阳痿。阳虚肾寒,故症见面色白,腰膝酸软。肾寒脾湿,生气不足,故症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或面色萎黄。二火不潜,肾家虚寒,故症见卧寐易惊,精神紧张。肾生肝,肝藏魂,肝生心,心藏神,水寒土湿,肝木郁陷,魂虚无以济神,故症见头目昏朦不清,怔忡健忘,纳差运迟,或见腹胀。脾肾湿寒,肝木郁陷,故脉现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健脾疏肝,滋益精血,补肾壮阳。

【方药】茯苓9g泽泻9g桂枝9g炒杭芍9g全当归9g阳起石12g淫羊藿15g枸杞12g砂仁6g锁阳15g补骨脂9g阿胶(烊化)9g

水煎温服【方解】茯苓、泽泻健脾渗湿;桂枝、炒杭芍、全当归、阿胶养血疏肝升陷;枸杞、阳起石、淫羊藿、锁阳、补骨脂补肾壮阳;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精神疲困、倦怠无力、脊背畏寒者,加巴戟天12g,金毛狗脊15g,温阳补肾,壮腰填髓。早泄者,加炙米壳5g,温肾锁阳。阴茎痿软不举者,加仙茅6g,补肾兴阳。阳强不倒,脉现细濡、弦,关尺大者,去补骨脂,加炒小茴香9g,荔枝核9g,炒橘核9g,甘松9g,疏肝升陷。

【忌宜】忌生冷、寒凉,以营养丰富之食品为宜。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志舒畅。

【按语】阳痿属性神经衰弱范畴,以阴茎痿软不举为特征。其成因系脾湿肾寒,肝木郁陷。肝主筋,阴茎为诸筋之所聚,名宗筋,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故阴茎痿软不举。治疗以健脾疏肝为主,兼补肾阳。世医多以补肾滋阴为主,鲜见用疏肝升陷之品者。滋阴伐阳,致使水旺土湿,肝木愈陷,阳痿不唯不愈,遗泄反而愈加。

仙茅有小毒,当慎用。其功能兴阳而不敛阳,兼有早泄者禁用,用之则早泄愈加。

【临床医案】

姚某,男,30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自诉:阳痿3年,性欲淡漠,数月勉强同房,痿软难入,一触即泄,大汗淋漓,致使夫妻感情不和,苦恼不堪。

屡经治疗,效不显,仍阳痿不举,经常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慌气短,乏困无力。血压:94/54mmHg。脉细濡、稍弱,关寸略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肾虚寒,清阳不升,肺虚不敛。

诊断:阳痿,早泄。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清肺敛精。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粉丹皮9g,广陈皮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桂枝6g,炙五味子9g,天花粉12g,淫羊藿12g,阳起石12g,枸杞9g,北沙参15g,阿胶(烊化)9g。6剂,水煎温服。

6月6日二诊:药后病情有所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粉丹皮、天花粉、炙五味子,加白蔻仁4g,白茅根9g,牡蛎粉15g。

10剂,水煎温服。

8月24日三诊:上方服30余剂,阳痿、早泄明显好转,自汗、盗汗已愈。

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6月6日方加北沙参15g。10剂,水煎温服。

10月2日四诊:上方服20余剂,阳痿、早泄已不明显,纳食增加,精力已较充沛。脉细濡,关寸尺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天花粉,加补骨脂12g。10剂,水煎温服。

11月21日五诊:上药服20剂,早泄已愈,阳痿已不明显,无其他明显不适。血压:100/70mmHg,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天花粉、炙五味子,加补骨脂12g,改桂枝为肉桂3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遗精

遗精系因脾肾俱虚,肝郁风动,疏泄太过,肺不能敛,肾不能藏所致。

【脉证机理】恣情纵欲,思虑过度,伤及心肝、脾、肾,致使脾肾俱虚,木郁风动,疏泄太过,相火逆升,刑逼肺金,肺金不敛,君相二火,不能密藏,致使肾寒,精关不固,而病遗精。

相火不密,妄动刑肺,致使肺金虚热,不能敛降,脾肾虚寒,故症见头晕目眩,咳嗽吐痰,耳鸣腰酸,卧寐不宁,神疲乏力。夜半阴尽阳生,阳生则动,然肾家虚寒,不能生木,脾虚不能长木,致使木郁风动,故而梦交。肝木疏泄,肾不蛰藏,故而梦遗。久病脾肾虚寒,不能生长肝木,生气不旺,故症见面色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腰酸困痛,时而滑精,甚则耳闻亵语,或目见美色,而致神驰精流。脾肾俱虚,相火浮动,肺热不敛,故脉现细濡,关寸大,尺微,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降逆,清肺理气,敛精藏神。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粉丹皮9g肉桂4—5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补骨脂6—9g生龙骨12g牡蛎粉15g山柰6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平胆;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肉桂温中暖下;炒杜仲、补骨脂补肾壮阳,强腰止痛;生龙骨、牡蛎粉蛰火潜阳,敛精藏神;山柰敛精止遗。

【加减】消化不良者,加草蔻仁4—6g,暖脾行瘀,以助消化。梦惊、耳鸣者,加炙米壳3—5g,暖下潜阳。胃酸多者,改牡蛎粉为乌贼骨9g,疏肝和胃。

肝郁脉弦者,去肉桂,加制首乌20g,润肝升陷。尿道灼热、尿意不尽者,去补骨脂,加白檀香6g,清利膀胱湿热。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g,润燥利便。肾寒滑精,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薄者,加炒小茴香6—9g,骨碎补12g,暖肾强腰,固本止遗,或加金樱子15—20g,补肾涩精。溺下白浊者,加炒芡实12g,补肾敛精。下焦湿热、尿浊色黄者,去补骨脂、肉桂,加制首乌20g,川萆9—12g,车前草12g,润血疏肝,清利膀胱湿热,分清化浊。

【忌宜】忌生冷寒凉,勿仰身睡觉。以营养丰富之食品为宜,宜侧身睡觉。

【按语】遗精包括梦遗、滑精。梦与女交而遗精者,谓之梦遗;不因梦感,而精自出者,或目见美色,耳闻亵语,则精遂自流者,谓之滑精。

遗精首伤肾阴,然精液流溢,肾之温气亦随之亡失,所以继伤肾阳,久则肾之阴阳俱虚,而以肾阳虚为主,上焦虚热,中下虚寒。所以《金匮要略》云: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遗精之作因脾肾虚寒,肝木郁陷,疏泄不藏,精关不固,相火升泄,肺家虚热不敛。治疗以健脾温肾为主,兼清肺家虚热,蛰藏浮动之虚阳,以复上清下温之常,则滑遗自可向愈。

【临床医案】

陈某,男,35岁。1985年12月3日初诊。自诉:遗精数年,每因梦见美色、劳累即遗精,头昏目眩,乏困无力。屡经治疗,效不显。泛酸吞酸,脘腹时痛,曾做胃肠钡透,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肾寒,肝气郁陷,肺胃不降。

诊断:遗精。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清降肺胃。

处方:茯苓12g,炒白术12g,炒杭芍12g,粉丹皮9g,桂枝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砂仁6g,生龙骨12g,牡蛎粉15g,炒干姜6g,延胡索9g。5剂,水煎温服。

12月9日二诊:药后梦遗有所好转,仍吐酸水。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广橘红、牡蛎粉、延胡索,减茯苓为9g,炒白术为9g,炒杭芍为9g,加广陈皮9g,乌贼骨9g,炙米壳3g,党参15g。5剂,水煎温服。

1986年1月21日三诊:上方服20剂,梦遗大减,吐酸水已愈,纳食增加,精力明显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1985年12月9日方加补骨脂12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系因中气不健,浊阴上逆,相火升炎,填塞耳窍所致。

【脉证机理】耳者,清阳之门户,清虚则善闻,滞塞则重听,甚则耳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因之耳为肾官,亦为心官。

所以然者,心肾同属少阴。平人心火下蛰,以温肾水,肾水上承,以济心火,心肾交泰,水火既济,下温而上清。上清则气机畅利,浊阴悉降,耳窍虚灵,故耳聪而善听。下温则精血充盈,清阳上达,耳窍空灵,声入耳通,故巨细必闻,所以耳以一窍而并官心肾也。心肾交泰之权在于中焦脾胃,脾升则肾肝随之亦升,胃降则心肺随之亦降。肝藏魂,心藏神,魂者神之初气;肺藏魄,肾藏精,魄者精之始基。平人水土温暖,肝木条达而不郁,清阳升发而神旺,肺气清肃而不滞,浊阴悉降而精盈,是以不病耳鸣、耳聋。

由于内外感伤,房室过度,耗伤真元,致使脾肾两虚,不能生长肝木。肝主生,生气不旺,清阳不升,因而魂神俱虚,而病左耳鸣,甚则耳聋。脾虚肝郁,必致胆胃上逆,肺失降敛,精魄俱虚,浊阴填塞耳窍,而病右耳鸣,甚则耳聋。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肺为水之上源,亦为髓之上源,肾为髓之下源,肺不降敛,魄虚无以化精,髓源不足,髓海空虚,则两耳俱鸣,甚则俱聋。《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综其所因,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清阳下陷,浊阴上逆,填塞孔窍,虚灵障蔽,而致耳鸣耳聋,重听不闻。病虽在耳窍,而溯其本源,实因中土不健使然。脾虚肝郁,浊阴上逆,故脉现细濡弦,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黄腻。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上温下。

【方药】茯苓9g甘草6g黄芩炭9g炒杭芍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全瓜蒌9g法半夏9g广郁金9g生龙骨12g牡蛎粉12g北沙参12g石菖蒲9g草蔻仁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黄芩炭、炒杭芍、制首乌平胆疏肝;北沙参、广橘红、全瓜蒌、广郁金、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草蔻仁、石菖蒲暖中化瘀,交通阴阳;生龙骨、牡蛎粉蛰火潜阳,敛精藏神。

【加减】肾寒者,加补骨脂9g,温肾以祛寒。阳气浮动者,加炙米壳3—5g,温中暖下,以潜浮阳。

【忌宜】忌烟酒,节房欲,以居处清静、清心寡欲为宜。

【按语】耳鸣、耳聋既是多种疾病中两个不同的症状,也是两个不同的病名。名虽为二,实为一症,仅程度不同而已,轻则耳鸣,重则耳聋。属症状者,治其本病,耳鸣、耳聋随之并愈。属疾病者,多系肾虚,清阳不升,浊气上逆,填塞耳窍使然;治疗以降浊为主,升清为辅。清降肺胃,蛰藏上逆之相火,复其上清下温之常,则耳窍空灵,声入耳通,而耳鸣、耳聋遂愈。若系外伤等因素所致者,病因不同,治亦另当别论。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升泄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胃燥湿不偏,相互既济,因而脾胃调和,肝胆不郁,相火蛰潜,上清下温,所以不病内伤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