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34

第34章 外科病证(1)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系因风寒湿邪,伤于筋骨肌肉使然。

【脉证机理】平人正气充旺,气血调畅,卫固于外,营守于内,表里调和,风寒湿邪无由侵入,故风湿性关节炎弗作。

由于劳伤中气,脾湿增而胃气滞,纳食减而运化迟,化源不足,气血虚弱,腠理空疏,卫外不固。一旦汗出当风,或居处寒冷,或淋雨入水,则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膝踝者,众水之?壑,诸筋之会聚,风寒湿邪入侵,则游走筋骨之间,痹着于诸节肌肉,致使痹痛遍历筋骨诸节肌肉,是病风湿性关节炎。《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系指此。足之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肝肾之升,赖乎脾土之升。劳伤中气,脾湿不运,肝肾亦郁而不升。癸水不升,则肾家寒,不生乙木,肝木郁动而风作。脾主肉,肾主骨,肝主筋,湿淫则伤肉,寒淫则伤骨,风淫则伤筋。风寒湿邪合伤于三阴之经,故症见筋骨痹痛,遍历诸节,肌肉疼痛,甚则小关节肿胀变形。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乃地下之浊邪,所伤在下,故痹痛多在腰股膝踝,痹着不移,痛楚难耐,《素问·痹论》所谓“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是也。风为阳邪,善行走窜,故而全身疼痛,游走不定,手、足、腕、踝、肘、肩、膝、髂诸节尤剧,《素问·痹论》所谓“风气盛者为行痹”是也。脾肾湿寒,肝木郁陷,胆胃必逆,故症见心慌气短,纳差消瘦,午后身热,或见自汗。脾湿肾寒,肝木郁遏,故脉现细濡,稍涩,或稍弦紧,关寸大,或关尺大。湿盛则脉偏濡涩,寒盛则脉偏沉紧,风盛则脉偏弦数,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暖肾行瘀,活血通络,化瘀止痛。

【方药】土茯苓15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204·法半夏9g炒杜仲12g丹参15g鸡血藤12g路路通12g青浮萍9g补骨脂9g

水煎温服。

【方解】土茯苓、泽泻培脾渗湿,强筋壮骨;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疏肝行瘀,活血止痛;炒杜仲、补骨脂温阳补肾,壮腰止痛;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丹参、鸡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经,化瘀止痛;青浮萍疏通经络,利湿消肿。

【加减】疼痛重者,加炙米壳5g,暖下止痛。脉现关尺大、稍弦者,去法半夏,加桂枝6—9g,疏肝升陷。脉现濡涩、下肢肿痛重者,加汉防己9g,或加怀牛膝6—9g,利湿消肿,行瘀止痛。风湿热、四肢不肿、关节疼痛、时而发热汗出、脉沉紧者,加生黄芪30—60g,补气止痛。坐骨神经痛者,去丹参,加炒乳香9g,通经止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脉现细濡、关尺大者,去粉丹皮、全当归、法半夏,加桂枝9g,川芎9g,疏肝升陷,通经止痛,或径用“桂芍知母汤”加全当归9g,丹参15g治之。

【忌宜】居处忌潮湿,宜温暖;忌房劳;宜食营养性高之饮食。

【按语】风湿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历节”范畴,《内经》名“痹”,以疼痛遍历诸节为特征。

风湿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之作,内因正气之虚,外因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正气之虚,系因肝、脾、肾三脏虚寒,外邪之入,舍于筋骨肌肉,故治疗首当温暖中下,培补正气,实表以绝邪气入侵之门径,通经活血,以止疼痛。

【临床医案】

例1:尹某,男14岁。1976年9月27日初诊。其母代诉:因住防震棚感受寒湿,发热1周,头昏,心慌,出汗,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左足跟部疼痛,不能行走。血沉:57mm/h,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脉细沉紧,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上逆,经络瘀阻。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通络,利湿消肿。

处方:土茯苓12g,泽泻9g,炒杭芍9g,生地炭9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9g,法半夏9g,青浮萍15g,鸡血藤12g,路路通9g,秦艽9g,木防己9g,生姜9g。3剂,水煎温服。

9月30日二诊:药后腿肿胀减轻,黎明前仍汗多,左目红涩疼痛,左臂活动不灵,纳食稍增,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沉涩,右紧,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北沙参12g。5剂,水煎温服。

10月4日三诊:药后腿痛减轻,左膝外侧仍肿痛。脉细濡,不柔,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北沙参12g,去木防己,加丹参12g。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四诊:药后诸症减轻,关节仍肿胀疼痛,夜间灼热,双臂伸不直,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濡,稍紧,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丹参12g。5剂,水煎温服。

10月21日五诊:仍纳差,夜间出汗,夜间自觉全身发热,腿仍痛,脚后跟不能着地,二便调。脉沉细,稍紧,关寸略显,舌苔白腻。

原方去青浮萍,加丹参15g,北沙参9g。5剂,水煎温服。

10月29日六诊:仍纳差,心慌,口干,喜热饮,腿肿痛时轻时重,脚后跟不能着地,夜间发热,二便调。脉细濡,沉涩,关寸略显,舌苔白腻。

原方加丹参15g。5剂,水煎温服。

11月4日七诊:下肢关节仍肿,纳差。查血沉:18mm/h。脉细濡,关寸略大、稍紧,舌苔白薄。

原方改青浮萍为丹参15g,加草蔻仁6g。5剂,水煎温服。

11月11日八诊:药后关节疼痛减轻,仍肿胀,屈伸时疼痛,纳差。脉沉细濡,关寸大,稍紧,舌苔白腻。

原方去青浮萍,加丹参15g,补骨脂9g。5剂,水煎温服。

11月18日九诊:药后膝关节疼痛已愈,夜间出汗好转,心慌减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丹参15g,补骨脂9g,去青浮萍。5剂,水煎温服。

11月25日十诊:左腿关节又痛。脉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淡腻。

原方去木防己、青浮萍,加桂枝6g,丹参12g,补骨脂9g。5剂,水煎温服。

12月2日十一诊:左脚后跟痛,左小腿痛,时轻时重,纳可,二便调。脉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木防己、青浮萍,加桂枝6g,补骨脂9g,丹参15g,炙米壳3g。5剂,水煎温服。

12月16日十二诊:关节疼痛肿胀已愈,仅感右脚跟痛,右膝压痛,精神好转,纳食增加,无其他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木防己、青浮萍,加桂枝6g,补骨脂9g,丹参15g,炙米壳4.5g,改土茯苓为茯苓12g。5剂,水煎温服。

1977年3月24日十三诊:间断服上药,诸症基本痊愈,活动自如。查血沉:5mm/h。脉舌同前。

1976年12月16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8月6日走访,自感无明显不适,可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及劳动。至今未见复发。

例2:冯某,女,56岁。1987年7月2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十余年,风湿性关节炎5年。经多方治疗,效不显,仍头晕,关节疼痛日剧,不能屈曲。

血压:160/120mmHg。脉濡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血瘀阻。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眩晕。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暖下行瘀。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陈皮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泽兰20g,鸡血藤12g,路路通12g,砂仁6g,炙米壳3g,鲜生姜6g,夏枯草12g,青浮萍9g。5剂,水煎温服。

7月20日二诊:药后自感尚好。血压:144/90mmHg。查血沉:45mm/h。

脉细濡,稍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广陈皮、鲜生姜,加广橘红9g,补骨脂9g。10剂,水煎温服。

8月7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血压:160/96mmHg,血沉:24mm/h。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粉丹皮、广陈皮、泽兰、鸡血藤、砂仁、鲜生姜,增制首乌为30g,加川芎9g,广橘红9g,丹参20g,决明子15g,白蔻仁5g,北沙参12g。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王某,男,20岁。1988年5月10日初诊。自诉: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两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近半年来,下肢肌肉萎缩酸痛,遗精,睾丸湿痒。

脉细濡、稍弦,左关、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下虚寒,肝气下陷,经络瘀阻。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遗精。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化瘀止痛。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制首乌30g,桂枝6g,生龙骨12g,牡蛎粉15g,丹参20g,砂仁4g,炙米壳3g,鸡血藤12g,路路通12g,橘核9g,炒小茴香6g,荔枝核9g。5剂,水煎温服。5月23日二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茯苓、甘草、生龙骨、砂仁、橘核、炒小茴香,增炒杭芍为12g,鸡血藤为15g,加土茯苓15g,泽泻9g,粉丹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青浮萍9g,补骨脂9g,北沙参15g。5剂,水煎温服。

6月2日三诊:上方服23剂,关节痛、睾丸湿痒均减轻,行走蹇跛,肌肉仍萎缩。脉细濡、数,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茯苓、甘草、生龙骨、牡蛎粉、砂仁、橘核、炒小茴香、荔枝核,增炒杭芍为12g,制首乌为40g,丹参为30g,鸡血藤为15g,路路通为15g,加土茯苓20g,炒白术12g,生地炭12g,炒杏仁9g,炒杜仲12g,青浮萍9g,补骨脂12g,北沙参20g,炒苍术12g。10剂,水煎温服。

8月30日四诊:上方服20剂,脉证均好转。

原方去甘草、橘核、炒小茴香、荔枝核,减牡蛎粉为12g,加炒白术9g,广陈皮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炮干姜5g。5剂,水煎温服。

1989年3月6日来函称:上方服30剂,诸症均愈。

例4:李某,男,33岁。1978年9月19日初诊。自诉:四肢困软、疼痛、发凉6年余。某医院以周期性瘫痪治疗,无效。现每遇天阴下雨则加重,耳鸣,纳可,二便调。脉濡、两尺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经络瘀阻。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化瘀止痛。

处方:土茯苓15,泽泻9g,桂枝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全当归9g,川芎15g,丹参15g,木防己9g,泽兰30g,补骨脂9g,路路通12g,青浮萍15g,煨生姜9g。5剂,水煎温服。

9月23日二诊:药后病情稳定。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炙米壳6g。5剂,水煎温服。

9月28日三诊:药后下肢疼痛已愈,仍发凉,乏困,夜间汗多,便溏。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炙米壳6g,增丹参为20g。5剂,水煎温服。

10月6日四诊:药后已能弃杖步行来医院就诊,阴雨天肢体仍发凉。脉细濡,关寸较大,右尺涩,舌苔白淡腻。

原方加炙米壳6g,增丹参为20g。3剂,水煎温服。

10月9日五诊:药后行动自如,下肢仍发凉乏困。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10月6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10月12日六诊:药后下肢发软减轻,已稍有力,活动自如,夜汗减少,大便仍溏,每日2—3次,下肢发凉。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增丹参为30g,加炙米壳6g。3剂,水煎温服。

10月14日七诊:下肢仍发凉,他症基本消失。脉细濡,关寸较大,右尺涩,舌苔白薄腻。

原方增丹参为30g,加炙米壳6g。10剂,水煎温服。

10月21日八诊:下肢发凉减轻,现已不受天阴下雨影响,腿已能抬平。脉细濡,关尺大,尺稍涩,舌苔白薄。

原方增丹参30g,加炙米壳6g。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黄某,男,42岁。1978年3月14日初诊。其妻代诉:患者两腿困,重滞,步履维艰,言语謇涩,吐字不清,约两年,食纳、二便正常。在当地治疗,效不显。赴西安某医院就诊,诊断为侧索硬化症,颈椎病。脉细濡,涩浑,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气滞血瘀。

诊断:历节,侧索硬化症。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清肺理气,化瘀通络。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9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辛夷花9g,天花粉9g,丹参12g,草蔻仁6g,煨生姜9g。3剂,水煎温服。

3月20日二诊:药后无明显效果,尿急尿频。脉细濡,滞浑,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半枝莲12g。3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三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仍感下肢困倦不柔,步履艰难,易惊,左胁下疼痛。脉细濡,尺实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泽兰30g,半枝莲15g。3剂,水煎温服。

4月27日四诊:上方服13剂,仍感两下肢困乏无力,行走两腿沉重,言语不利,睡眠差,心怯易惊,食纳可。脉细濡、滞涩,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石菖蒲9g,牡蛎粉12g。5剂,水煎温服。

6月10日五诊:上方服16剂,语謇较前明显好转,余症同前。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石菖蒲12g,木防己9g。3剂,水煎温服。

7月7日六诊:上方服23剂,诸症均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两尺涩,舌苔白腻。

原方加石菖蒲15g,木防己9g,增丹参为15g。5剂,水煎温服。

8月11日七诊:上方服30剂,精神明显好转,反应灵敏,吐字清晰,步履灵活有力,并能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纳食、睡眠、二便均正常。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增丹参为30g,加木防己9g,石菖蒲15g。10剂,水煎温服。回原籍工作。

例6:任某,男,45岁。1978年5月27日初诊。自诉:眼睛睁不开,四肢无力,张口无力,饮食困难,半年余,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经多方治疗,效不显。脉细、促动,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气滞血瘀。

诊断:历节,重症肌无力。

治则:健脾疏肝,清肺降胃,和中调瘀。

处方:茯苓9g,焦白术9g,全当归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丹参12g,炒草蔻仁6g,石菖蒲9g,炙米壳6g,炒苍术9g。3剂,水煎温服。

5月30日二诊:药后诸症稍有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柏子仁9g。3剂,水煎温服。

6月9日三诊:上方服6剂,右眼已稍能睁大,左眼仍如故,晨起病轻,午后依然,仍项肌无力,吞咽仍无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牡蛎粉12g,柏子仁9g。3剂,水煎温服。

6月13日四诊:药后平稳。昨天下午3时许,呼吸困难,经肌注新斯的明缓解,颈项无力,张口困难。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柴胡9g,柏子仁9g。3剂,水煎温服。

6月16日五诊:每服药1小时后,呼吸均匀,腹肌较有力,过后依然,项肌仍无力。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柴胡9g,柏子仁9g。3剂,水煎温服。

7月7日六诊:上方服15剂后症状平稳,仍项肌无力,下午较甚,饮食、睡眠、二便均可。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加桂枝6g,柏子仁9g。6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七诊:上药服13剂,症状平稳,呼吸、食纳均好,余症无明显变化。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桂枝9g,生黄芪30g,改丹皮为川芎9g。3剂,水煎温服。

7月27日八诊:药后好转,自感全身较前有力,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淡腻。

原方改粉丹皮为制首乌12g,加桂枝9g,生黄芪30g,川芎15g。3剂,水煎温服。

8月3日九诊:药后睁眼较前好转,晨起双目干涩,口干,余可。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

原方去粉丹皮,加软柴胡9g,生黄芪30g,川芎15g。6剂,水煎温服。

8月10日十诊:药后眨眼已愈,睁眼已如常人,自感臂力明显增加,每天午后头昏,颈软无力。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