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35

第35章 外科病证(2)

8月3日方加粉葛根9g。6剂,水煎温服。

8月29日十一诊:上方服12剂,自感尚好。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改粉丹皮为川芎12g,加生黄芪30g,粉葛根9g。5剂,水煎温服。

9月14日十二诊:眼睁闭灵活,纳佳,呼吸正常,二便调,四肢有力。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粉丹皮,加川芎16g,生黄芪30g,增石菖蒲为15g。5剂,水煎温服。

10月7日十三诊:现肢体有力,眼球欠灵活,夜甚,余症同前。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粉丹皮,加川芎15g,生黄芪30g,增石菖蒲为15g。5剂,水煎温服。

12月12日十四诊:四肢有力,眼睁闭灵活,下午头昏,颈部稍软。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粉丹皮,加川芎9g,生黄芪30g,辛夷花9g,增菖蒲为12g。3剂,水煎温服。

12月24日十五诊:上药服10剂,头昏已除,他症均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粉丹皮,加川芎15g,生黄芪30g,增石菖蒲为15g。10剂,水煎温服。

1979年5月6日十六诊:上方服60余剂,诸症均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

1978年12月24日方加粉葛根9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系因风伤卫气,遏闭营血,营热内郁,发于肌表所致。

【脉证机理】本病起于内有湿蕴,外感风邪。风伤卫气,卫气敛闭,遏逼营阴,营郁化热。营热外发,透出肌表,而现红色斑点,形似丘疹之状,高起顽硬,大小不等,压之疼痛,有时作痒,是病结节性红斑。脾湿肝郁,陷而不升,故多发于下肢膝踝之间,夜间痛重。木郁风动,筋脉不柔,可见步履蹇跛。外因风邪入侵,内因脾土湿盛,故属历节范畴,多兼见历节诸症。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涩,关尺较大,舌苔白腻。若上有虚热者,阳气上浮,则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痛重者,脉现弦涩之象。

【治则】濡肝息风,清肺理气,调营解表,行瘀止痛。

【方药】桂枝9g生白术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全当归9g知母9g炒杏仁9g土茯苓2g青浮萍12g鲜生姜9g大枣4枚【方解】桂枝疏肝升陷;生白术和胃健脾;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活血化瘀,润肝息风;土茯苓强筋壮骨,利湿化瘀;青浮萍通经解表,活血化瘀;知母、炒杏仁清润肺气;鲜生姜和胃降逆,发散解表;大枣补脾生血。

【加减】血瘀痛重者,加丹参15g,延胡索6—9g,化瘀止痛。上热头昏者,加黄芩炭6—9g,以清相火。皮肤瘙痒、搔之出血者,加威灵仙3—6g,祛风止痒。下寒者,加制附片6—9g,暖肾止痛。关节肿痛者,加青风藤3—6g,疏利关节,祛风止痛。表不固、汗多者,加生黄芪15—30g,固表止汗。

外洗法:嫩桑枝250g,鲜槐枝500g(或蒺藜蔓500g)。

上两味,煎汤外洗,加热再洗,日3次。洗后用纱布裹患处以避风。用治踝部红斑最捷。

【忌宜】忌食辣椒及大热之品,忌烟酒,避风。

【按语】结节性红斑中医学谓之红斑,属“历节”范畴。其主症为红斑高起,压之顽硬疼痛,多发于膝踝之间,夜间烦热作痛,黎明热退痛减,经久不愈。个别患者痛痒兼作,难以入眠。患此者多系女性,男性少见。痛为血瘀,不通则痛;痒为气滞,不畅则痒,气滞血瘀,经络壅阻,所以痛痒兼作。气滞重者,痒重而痛轻;血瘀重者,痛重而痒轻。阴郁则发热,阳郁则汗出,患此者多见夜间烦热,而不汗出,故多系阴郁。虽红肿高起,烦热频作,甚者搔之流血水,但不化脓,故非为阳盛血热之疮疡,而系风湿为患,所以用桂芍知母汤加减治之。去麻黄之辛散,重用浮萍,祛风热而达表郁,并加濡肝息风之品,活血化瘀,以善其后。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荨麻疹、过敏性紫癜

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系因营卫不和、瘀于腠理发于肌表所致。

【脉证机理】肺主卫气,肝主营血,平人肺气肃降,肝血升发,营卫调和,卫气敛固,实肌表而固腠理,营血畅达,充脉络而温分肉,表气和调而不郁,所以病荨麻疹、过敏性紫癜。

感于露风,或因饮食不适,情志不遂,而致卫气闭敛,内遏营血。营郁不得外发,郁而生热,而愈欲外发。卫欲闭而营欲发,闭而不秘,发而不透,郁于腠理,轻而浅者,则皮腠隐现疹点而瘙痒,是病荨麻疹。重而深者,皮肤出现紫色斑块,或伴见痒痛,是病紫癜。二者症虽不同,病机则一,均由于营卫之郁滞,所以一并论述。《金匮要略》云:“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抟,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此论极似荨麻疹。痒者责在卫气之郁闭,痛者责在营血不通。

营郁日久,内热蕴积,蒸血腐肉,则作疮疡。既成疮疡,非但在肌表腠理,而且深在肌肉,甚则伤筋动骨,内连脏腑,不唯表气之郁,里气亦伤。病已入里,治也另当别论。

(一)荨麻疹

荨麻疹系轻而浅者,以卫气闭郁为主,故瘙痒甚。卫闭则营郁,营郁则愈欲外发,营卫抟于肌表,故全身隐现散在疹点。脉现细濡,浮稍数,关寸大,舌苔白薄。

【治则】清肺理气,调和营卫,润血祛风。

【方药】紫苏叶9g甘草6g炒杭芍9g粉丹皮9g生地9g青浮萍9g炒杏仁9g大枣4枚煨生姜6g水煎温服。

【方解】紫苏叶、青浮萍、炒杏仁清肺理气,调卫祛风;炒杭芍、粉丹皮、生地滋肝调营,化瘀消疹;甘草、大枣调和营卫;煨生姜通经达表。

【加减】卫气闭敛太过、瘙痒甚者,加荆芥6g,防风6g,泄卫止痒。体胖湿盛、脉浮大而涩者,加木防己9g,利尿泄湿。过敏性体质稍感风寒即感冒,感冒即发疹,反复发作,久久不愈者,加炒乳香9g,脱敏以止痒。

(二)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系深而重者,以卫气敛闭太过,营血不能外达,瘀于肌腠,故疹点密集成片,色紫暗不鲜,高起皮肤,连缀成片,大小不一,反复发作,俗称瘀血斑。肝气郁陷,故紫斑多见于下肢,以女性多见,男子甚少。脉现细濡,涩,关尺大,或关寸大,舌苔白淡腻。

【治则】疏肝达郁,调和营卫,化瘀消斑。

【方药】桂枝9g生甘草6g生杭芍9g粉丹皮9g全当归9g川芎9g丹参15g青浮萍12g煨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温服。

【方解】桂枝疏肝达郁;生杭芍、粉丹皮、全当归、川芎、丹参疏肝活血,化瘀消斑;青浮萍调卫达表;生甘草、大枣调和营卫;煨生姜和胃达表。

【加减】下肢痛者,加路路通12g,鸡血藤12g,活血通络,祛风止痛。气虚者,加生黄芪15—30g,补气固表。

【忌宜】忌风寒湿冷刺激,去除过敏原,忌食燥热食品。

【按语】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然病位均在腠理肌表,轻则为荨麻疹,重则为过敏性紫癜,病机相似,治亦相近。

治此二症应先去其过敏原,疗效方佳。如搔则起疹,移时消失者,多因蛔虫引起,当首先祛虫,虫去则疹自瘥。后用上方调之,可数剂而愈。因其他因素引起者,亦然。

【临床医案】

例1:陈某,男,20岁。1986年8月26日初诊。自诉:患胃溃疡数年,久治不愈。两月前因吐血、便血,行胃次全切除术,术中输血1000ml。术后恢复尚可,唯全身起荨麻疹,瘙痒难忍。脉细濡、稍促,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肺胃不和,营卫不调,气血瘀滞。

诊断:荨麻疹。

治则:清肺和胃,调和营卫,理气和血。

处方:紫苏叶9g,炒杏仁9g,炒杭芍9g,·214·青浮萍9g,泽兰15g,粉丹皮9g,干生地9g,甘草6g,煨生姜6g,北沙参9g,生黄芪12g,生首乌15g。5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二诊:药后脉症好转。

上方加草红花6g。5剂,水煎温服。

10月22日三诊:药后痒疹基本痊愈。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兰、北沙参、制首乌,加桂枝5g,砂仁4g。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2:张某,男,57岁。1987年4月20日初诊。自诉:双下肢出大片紫癜3月余,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曾用激素等药治疗,效不显,仍反复发作,融合成片,上至臀部及上肢。脉濡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营卫不和,气滞血瘀。

诊断:过敏性紫癜。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营卫,化瘀消斑。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青浮萍9g,鲜生姜6g,北沙参9g,大红枣4枚。3剂,水煎温服。

4月24日二诊:药后紫癜明显消退。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上方去鲜生姜、大枣,增制首乌为30g,北沙参为15g,加泽兰15g,夏枯草9g,白茅根9g,白蔻仁4g。5剂,水煎温服。

5月11日三诊:药后紫癜已愈,他无明显不适。脉舌同前。

原方去鲜生姜、大枣,增制首乌为30g,北沙参为15g,加泽兰15g,炙五味子9g,白蔻仁4g,嫩桑枝15g,白茅根7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3:李某,男,14岁。1977年8月29日初诊。其母代诉:阵发性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发热心慌,全身发斑,出丘疹,瘙痒3天。经治疗,效不显。

脉细濡、稍数,两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肺胃失调,营卫不和,气血壅滞。

诊断:癞风。

治则:清肺和胃,调和营卫,凉血化瘀。

处方:紫苏叶9g,炒杏仁9g,炒杭芍9g,生地9g,粉丹皮9g,炒乳香9g,青浮萍12g,全当归9g,柴胡9g,黄芩炭6g,甘草6g,鲜生姜9g。5剂,水煎温服。9月4日二诊:药后丘疹明显消退,发热已除。脉细濡、稍数,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4:陈某,女,55岁。1980年7月26日初诊。自诉:全身皮肤发痒,起脓疱两年,加重半年。从1978年开始,全身发痒,今年春节后起脓疱,溃破后流黄水,反复发作不已。犯病每先从两下肢起,后蔓延到腹背及两上肢。服中药治疗,痒减轻,脓疱减少,纳可,大便两天1次。久不痊愈。脉细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营卫不和,肺胃失调,气血瘀滞。

诊断:癞风。

治则:调和营卫,清肺和胃,活血化瘀。

处方:紫苏叶12g,炒杏仁9g,炒杭芍12g,粉丹皮12g,干生地15g,生黄芩15g,青浮萍12g,汉防己9g,生甘草6g,苦桔梗9g,鲜生姜9g,丹参12g。

5剂,水煎温服。

8月5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脓疱减少,仍发痒。近两天感冒,咽喉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纳可,口苦,大便两天1次。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减汉防己为6g。5剂,水煎温服。

8月16日三诊:药后诸症减轻,感冒已愈,脓疱亦已消失,仍感身痒,口苦口干,食纳无味。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汉防己,加嫩桑枝15g。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5:刘某,女,51岁。1987年10月5日初诊。自诉:左上半身起疱疹,瘙痒,半年余。经治疗,稍有好转,仍反复发作。脉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肺胃失调,营卫不和,气血瘀滞。

诊断:癞风。

治则:清肺和胃,调和营卫,活血化瘀。

处方:紫苏叶9g,炒杏仁9g,炒杭芍15g,粉丹皮9g,青浮萍9g,生地12g,生黄芪12g,甘草6g,鲜生姜4g。3剂,水煎温服。

桉树叶100g,煎汤外洗。

10月14日二诊:药后疱疹大半消退,有时仍痒。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紫苏叶、粉丹皮、生地、生黄芪,减炒杭芍为12g,加茯苓9g,制首乌30g,全当归9g,广陈皮9g,法半夏9g,党参15g,北沙参12g,炒杜仲9g,白蔻仁4g。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瘿瘤

瘿瘤系因脾湿胃逆,甲木不降,肺气壅滞,阳不潜藏,气血结聚于脖颈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胃冲和,肝胆调畅,清升浊降,肝血温升而不瘀,肺气清降而不滞,相火下蛰于水脏,上清下温,故瘿瘤不作。

由于水中缺碘,饥饱劳逸不均,情志不遂,致使土湿木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胃土上逆,碍甲木下行之路,相火必逆,刑克肺金,致使肺不降敛,浊阴上逆,壅于脖颈,久则气血结聚,顽硬壅肿,而成瘿瘤。足少阳胆经行于颈之两侧,胆气上逆,壅滞不畅,故症见脖颈憋胀变粗,颈侧疼痛,缺盆胀满。相火不藏,冲逆于上,故症见头目昏闷,咽干口苦,心烦易怒,甚则目睛突出。胆胃燥热,故多食善饥,而日渐消瘦。浊阴上逆,气血结聚,故脉现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和胃,平胆疏肝,清肺降逆,软坚化瘀。

【方药】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9g粉丹皮9g陈枳壳9g全瓜蒌9g法半夏9g昆布15g海藻15g蒲公英18g川射干9g草果仁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黄芩炭平胆疏肝;陈枳壳、全瓜蒌、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昆布、海藻软坚化瘀;蒲公英、川射干解毒消瘿,清利咽喉;草果仁开胃顺气。

【加减】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9g,苦桔梗12g,清利咽喉。心动过速者,改粉丹皮为生地炭9g,润燥凉血止悸。两目突出者,加牡蛎粉30g,潜阳安神。

【忌宜】忌食辛辣食品及姜、桂之类,忌酒,宜食含碘多之海带等食品;保持情志舒畅。

【按语】瘿瘤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患。

单纯性甲状腺肿系因缺碘而导致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大之疾患,多因水土影响,致使脾湿胃逆,相火不藏,浊阴逆升,抟结于脖颈所致。若迁延失治,或因情志抑郁,致使相火亢旺,灼伤营阴,可成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以潜降浮阳、软坚散结为主。

化瘀散结之品以海藻、昆布为佳。《神农本草经》谓:“海藻主瘿瘤、颈下核。”近代科学证明,海藻、昆布均含有丰富的碘质。前贤虽不知此,然证之临床,知其对瘿瘤有卓效。历代医家一直沿用,已两千余年。

验之临床,单纯用碘剂,或单纯用含碘丰富的中药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有的疗效并不理想。通过辨证,将含碘质多的药物伍于复方之中,疗效甚为理想,有的甚至疗效卓著。

【临床医案】

例1:王某,女,30岁。1982年11月20日初诊。自诉:左侧甲状腺肿大1周。1周前因生气,左侧甲状腺逐渐肿大至3cm×3cm。诊断为甲状腺瘤,建议手术。本人不愿手术,故寻求中医治疗。心烦,心慌,精神紧张,右侧甲状腺冷温相间结节。脉细濡,右弦,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气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瘿瘤。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破滞,化瘀消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