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茯苓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炒枳壳9g,全瓜蒌12g,法半夏9g,蒲公英18g,海藻15g,昆布15g,半枝莲12g。3剂,水煎温服。
11月23日二诊:药后无明显变化。脉细濡、稍紧,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北沙参15g。5剂,水煎温服。
11月30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可,瘿瘤变软缩小,现已基本触摸不到。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牡蛎粉15g。5剂,水煎温服。
12月9日四诊:瘿瘤已缩小至黄豆大小,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稍弦紧,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牡蛎粉15g,增炒杭芍为15g。5剂,水煎温服。
12月25日五诊:上方服10剂,瘿瘤触之稍有感觉,软,大如绿豆。脉细濡,右稍滞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增炒杭芍为15g,炒枳壳为12g,加牡蛎粉15g。5剂,水煎温服。
1983年1月20日六诊:现无明显不适,瘿瘤已不明显,有时心烦。脉细濡稍数,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牡蛎粉12g。5剂,水煎温服。
2月7日七诊:药后平稳,瘿瘤已触摸不到,有时心烦,心慌,行经腹痛,他无不适。脉细濡、右弦,关寸稍弱,舌苔白腻。
原方增炒杭芍为15g,减海藻为12g,昆布为12g,加北沙参9g,草果仁5g。
5剂,水煎温服。
药尽诸症均愈,至今未复发。
例2:李某,女,45岁。1978年10月27日初诊。自诉:颈部发热疼痛10余日,某医院诊断为左侧甲状腺瘤,约2cm×4cm,建议手术治疗。本人不愿手术,故求中医治疗。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气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瘿瘤。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破滞,化瘀消瘿。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9g,粉丹皮9g,炒枳壳9g,全瓜蒌9g,法半夏9g,昆布15g,海藻15g,蒲公英18g,山豆根9g,草果仁6g。
3剂,水煎温服。
10月30日二诊:药后病情平稳。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川射干9g,苦桔梗9g。3剂,水煎温服。
11月3日三诊:药后症状稍有减轻,纳差,梦多。脉细濡,两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川射干9g,苦桔梗15g。3剂,水煎温服。
11月7日四诊:药后甲状腺肿块较前明显缩小,近感恶心。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苦桔梗9g。3剂,水煎温服。
11月11日五诊:颈部肿块继续缩小,约1cm×2cm,不红不痛,食饮咽下不畅。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苦桔梗15g。3剂,水煎温服。
11月23日六诊:上方服6剂,甲状腺肿块已消失。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苦桔梗15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瘰疬
瘰疬系脾虚肝郁,胃气不降,肺金不敛,胆火上逆,浊阴壅滞于上所致。
【脉证机理】足阳明经行身之前,足太阳经行身之后,足少阳经行身之侧。
足少阳胆,属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起目之外眦,上抵耳后,循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膈而行胁肋。相火循经下行,藏于肾脏,以温癸水。中气健旺,脾胃冲和,胃土右转,肺气降敛,胆火宁谧,潜于肾脏,而不逆升,所以不病瘰疬。
由于劳伤中气,或因情志不舒,或痨虫乘袭,致使脾虚肝郁,肺胃上逆,不能降敛,则胆木逆升,经气壅遏,化生相火,刑灼肺金,肺气壅滞,瘀热抟结于耳后两侧,下至缺盆,顽肿磊硬,瘰瘰成串,是病瘰疬。
相火升炎,壅滞经络,故初起耳后两侧烧灼。肝主筋,肝胆同气,火热伤阴,筋脉蜷屈壅肿,故症见颈侧渐而肿起,磊落历碌,顽硬坚实,重者大如鸡卵,甚至其大如拳。若自缺盆而至腋下瘰瘰如串,形如马刀之状者,谓之马刀。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多坚硬而不溃,不红不热,肿而不痛。重者溃烂,脓水浅淡,状如粉浆,极难愈合。中气不健,故多伴见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脾虚肝郁,故情志抑郁。胆火上炎,可兼见失眠。初起推之移动,无根,属阳,易治;后期推之不动,有根,属阴,难治。中气不健,肝胆郁滞,故脉现细濡、稍弦,两寸关大,舌白腻,或黄腻。
【治则】平胆疏肝,宽胸降逆,通经活血,化瘀消肿。
【方药】茯苓9g黄芩炭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15—20g鹅枳实9g全瓜蒌9g法半夏9g苦桔梗9g蒲公英18—25g青浮萍9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健脾调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泻火,润血疏肝;鹅枳实、全瓜蒌、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蒲公英、苦桔梗、清浮萍通经活络,化瘀消肿。
【加减】左侧重、口苦者,加柴胡9g,疏肝平胆行瘀。肿块硬大者,加昆布15g,海藻15g,软坚化瘀消肿。失眠、肿块硬大者,加昆布15g,海藻15g,牡蛎粉15g,软坚散结,镇惊安眠。胃热口臭者,加粉葛根9g,清胃去热。肺热气逆者,加浙贝母9g,清肺降逆。已溃者,内服三七粉3g,或外搽“育红膏”,或外贴“拔毒膏”,化瘀解毒以敛口。
【忌宜】忌食宿根菜,无鳞鱼,天鹅肉(大雁肉),鸡、鹅、鸭肉,及一切发物。宜食营养丰富、含钙质多之食品,及骨髓汤。
【按语】瘰疬即淋巴结核。此方主要治疗颈淋巴结核。其状肿大不平,累累如串珠,有的大如拳,可使头颈强迫性向健侧歪斜,多系肺胃不降、胆火逆升、瘀热壅遏所致。病在足少阳、足厥阴两经。未溃者,用上方治疗,效果尚佳。
因其病在筋而不在肉,所以较之诸疮为难愈。若已溃烂,俗名老鼠疮,多系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虚,下寒日剧所致。久不敛口,可因阳败土崩而危及生命,不可大意。
何首乌有消肿功能,上方重用制首乌、蒲公英,两者相辅相成,效果甚佳。
【临床医案】
例1:付某,女,33岁。1978年12月11日初诊。自诉:右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1周,颌下如核桃大,颈部如栗子大,不痛,活动。脉濡虚涩,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瘰疬。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泄相火,化瘀散结。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15g,炒枳壳9g,全瓜蒌12g,法半夏9g,昆布9g,粉葛根12g,蒲公英18g,苦桔梗9g,草果仁6g。3剂,水煎温服。
12月17日二诊:药后见效。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泽泻,加大青叶6g。3剂,水煎温服。
1979年1月10日三诊:药后肿块缩小,压之不痛。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加大青叶9g,炒桃仁12g。5剂,水煎温服。
2月12日四诊:药后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已缩小如栗子大。脉细濡,右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加川射干9g,大青叶6g。3剂,水煎温服。
2月27日五诊:药后右颌下淋巴结肿继续缩小,颈部淋巴结已消失。脉细濡、缓,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桃仁12g,大青叶6g,川射干9g。5剂,水煎温服。
3月21日六诊:药后病情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大青叶9g,炒桃仁12g,增蒲公英为30g。10剂,水煎温服。
4月15日七诊:药后右颌下淋巴结继续缩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大青叶6g,炒桃仁12g,青浮萍12g,增蒲公英为30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例2:李某,女,44岁。1987年8月2日初诊。自诉:双耳下肿痛半年余,某医院诊断为耳下淋巴结核。经治疗,无显效。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黏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气滞血瘀。
诊断:瘰疬。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化瘀散结。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广橘红9g,全瓜蒌12g,法半夏9g,广郁金9g,苦桔梗9g,北沙参15g,半枝莲9g,白蔻仁4g。6剂,水煎温服。
8月9日二诊:药后病情平稳。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北沙参,增白蔻仁为5g,减炒杭芍为9g,加牡蛎粉15g,煨生姜4g。
6剂,水煎温服。
8月23日三诊:药后肿块已消大半。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北沙参、白蔻仁,减炒杭芍为9g,加牡蛎粉15g,草果仁g,嫩桑枝9g,煨生姜3g。10剂,水煎温服。
9月3日四诊:药后肿块明显缩小。脉细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黄芩炭、北沙参,增白蔻仁为5g,加甘草6g,粉丹皮9g,牡蛎粉15g,煨生姜4g,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
10月24日五诊:上方服20剂,胀块已不明显,他症已除。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9月3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3:刘某,男,60岁。1976年9月4日初诊。自诉:近10天来,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打呃儿。大便正常,左耳下淋巴结肿大,病理切片正常。脉细濡、右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气滞血瘀。
诊断:瘰疬。
治则:平胆和胃,理气降逆,化瘀散结。
处方:柴胡9g,黄芩炭9g,炒杭芍9g,粉丹皮9g,炒枳壳9g,炒杏仁9g,粉葛根9g,蚤休9g,法半夏9g,蒲公英9g,半枝莲12g,草蔻仁6g。3剂,水煎温服。
9月9日二诊:药后食欲好转,淋巴结有所缩小,大便正常,小便多。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上方增蒲公英为15g。5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三诊:药后淋巴结明显缩小,大便正常,小便频。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麦门冬9g,增蒲公英为15g。5剂,水煎温服。
10月4日四诊:药后淋巴结继续缩小,仍感全身无力,纳食可,大便正常,尿频,腰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麦门冬12g。5剂,水煎温服。
上方服20余剂,痊愈。
肠痈
肠痈系因饮食不节,肝郁化热,内陷肠腑,蒸腐血肉所致。
【脉证机理】因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或因劳累,或因急行奔走,或因寒温不适,内伤脾胃,肝气郁陷肠腑,郁而化热,蒸腐血肉,症见右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则病肠痈,甚则化生痈脓。
肠痈初起,因邪热上扰,致使营卫不和,症见发热恶寒,形似外感。肝气郁陷,疏泄不遂,攻冲激荡,故症见满腹作痛,游走不定。肝胆同气,肝郁则胆逆,胆逆则横克戌土,胃失和降,故症见恶心呕吐,或右上腹作痛。继则因肝郁化热,气滞血瘀,而致右少腹肿痞作痛,痛处不移。肝主筋,肝气郁滞,化热伤津,筋失濡润,因而拘急,故症见右腿屈曲则痛缓,伸则牵引痛重。热极蒸腐血肉,化生痈脓,故症见腹皮紧急,按之濡软。肝郁化热,故脉现细数而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舌质红。脓成则热势益剧,故脉现洪数。
【治则】清利肠腑,凉血消肿,化瘀排脓。
【方药】生大黄9g粉丹皮9g生桃仁15g芒硝(后下)9g桉树叶5g败酱草15g冬瓜籽(研)15g水煎温服。
【方解】生大黄、芒硝清利肠腑,凉血退热;桉树叶、生桃仁、粉丹皮、冬瓜籽、败酱草清热凉血,消肿排脓。
【加减】肠痈初起呕吐者,增生大黄为15g,清泄内热,而止呕吐。脓成,湿寒明显者,加生苡仁30g,利湿消滞,或酌加制附片3—6g,祛寒散结。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肥甘厚味。以软食为宜,保持大便通利。
【按语】肠痈包括阑尾炎等疾患。
阑尾炎有急、慢性之分,有不化脓、化脓甚则穿孔之别。急性化脓者,起病急骤,热象明显,变化迅速,用上方治疗。若有穿孔先兆,或已穿孔,引起腹膜炎者,应及时手术或用西药治疗。慢性者,起病较缓,热象不显,反复发作,以右下腹疼痛为主。治以健脾和胃,疏肝止痛,佐以清利肠腑湿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者也可出现明显热象,甚则化脓穿孔,不可忽视。当此之时,仍需按急性阑尾炎处理。
桉树叶杀菌消炎,效果甚佳,急性、慢性均宜,实为治疗阑尾炎之良药,效在蒲公英、金银花之上。
【临床医案】
例1:张某,男,54岁。1984年11月1日初诊。自诉:阑尾手术后半年余,恢复尚可,唯右少腹疼痛,大便时干时稀。经治疗,效不显。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瘀阻。
诊断:阑尾手术后遗症。
治则:健脾疏肝,通利大肠,化瘀止痛。
处方:茯苓9g,甘草6g,桂枝6g,炒杭芍9g,粉丹皮9g,泽兰30g,广陈皮9g,炒杏仁9g,砂仁5g,延胡索6g,桉树叶3g,冬瓜仁20g。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二诊:右少腹疼痛减轻,大便明显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上方去广陈皮、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g,加制首乌20g,炙米壳3g。3剂,水煎温服。
11月29日三诊:药后腹痛已愈,大便正常。脉舌同前。
原方去广陈皮、桉树叶、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g,减泽兰为20g,加制首乌20g,炙米壳3g。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2:仲某,男,20岁。1978年9月21日初诊。自诉:腹泻两年余,每日2—3次,呈黄色稀便,伴腹痛腹胀,遇寒则加重。查大便常规:黄色软便,见有鞭虫卵。脉沉细濡,两关独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木郁陷,化生肠虫。
诊断:鞭虫。
治则:清利肠腑,杀虫止痛。
处方:槟榔90g,雷丸片9g。1剂,水煎温服。
9月25日二诊:药后腹泻两次,腹痛明显好转。未注意大便中是否有虫。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处方:茯苓4g,甘草6g,炒杭芍9g,粉丹皮9g,肉桂6g,党参9克,赤石脂9g,炒干姜6g,炙米壳6g。3剂,水煎温服。
9月29日三诊:药后腹泻腹痛已愈。查大便常规:正常,未见虫卵。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9月25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疝
疝系因中下虚寒,肝木郁陷,下冲少腹,结于阴囊所致。
【脉证机理】此症多因情志不舒,加之外感寒湿之邪,致使肝脾郁陷,盘瘀少腹,结于阴囊而成。症见阴囊或左或右坚硬坠痛,牵引少腹,拘急疼痛,因疼痛而致步履艰难,或见大便干结难下,阴囊湿冷。脉现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温暖中下,疏肝升陷,化瘀软坚。
【方药】桂枝9g阿胶9g荔枝核9—12g全当归9g炒小茴香9g大茴香1—3g炒橘核9—12g水煎温服。
【方解】炒小茴香、大茴香温暖中下;桂枝、阿胶、全当归疏肝升陷;荔枝核、炒橘核疏肝止痛,化瘀软坚。
【加减】大便干结难下者,加肉苁蓉15—30g,炒麻仁9g,润肠通便。
【忌宜】忌食辣椒、酒,切忌房劳,避免大热、大寒刺激。
【按语】疝为七疝之一,以阴囊偏坠、拘急疼痛为特征。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灵枢·经脉》云:
“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大夫疝……是肝所生病者。”故疝气与肝之关系至为密切,多系中下虚寒、肝气郁陷所致。疝为七疝之一,多系睾丸炎等疾患,用上方治疗,效果甚佳。
此症有因久病遗精、白浊而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