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37

第37章 妇科病证(1)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先期、崩漏、月经后错和月经闭结。

血生于脾,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二脉。脾统血,喜燥而恶湿。肾藏精,其性闭蛰,主冲任二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暖,生发之令畅,则肝木条达,月经调畅,盈缩按时;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则肝气郁陷,疏泄不遂,冲任失调,则月经病作。疏泄太过,则月事先期而至,甚则崩漏不止;疏泄不及,则月事后期方来,甚则闭结而断绝;肝肾阴旺,则经血凝瘀,紫黑成块,腐败不鲜,甚则绝产不生,以致亡身殒命。故治疗妇科疾患首在调经。

太过与不及虽缘于脾湿肾寒,肝气郁陷,亦缘于肺胃降敛之失常。所以然者,脾胃同属中土,互为表里,互相既济。脾湿则胃逆,胃逆则肺无降路,故肺胃降敛失常。降敛不及,则肝气疏泄愈甚;降敛太过,则肝气郁遏愈加。

治宜溯本求源,首当健运中州,以资经血化生之源,疏肝理气,以调经期之不准,温肾潜阳,以固其根本。

妇人之质有异于男子,病则多宜培补疏调,最忌寒凉伐泄。先哲仲景示以温经之法,可谓治疗妇科病之准绳。遵先哲之垂训,视其脏气之偏而慎调之,虽不能尽愈妇科诸疾,也当能瘥愈过半,非难为之事也。

(一)月经先期、崩漏

【脉证机理】月经先期为崩漏之先兆,崩漏为先期之剧者。肝木疏泄过旺,肺金收敛不及,则月经先期而至,或淋沥不止;肝木疏泄太过,肺金不能收敛,则病血崩。究其根源,均系中气虚败,肾家虚寒。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血统摄于肝脾,气藏纳于肺肾。中气虚弱,则肝木郁陷而愈欲疏泄,木愈泄而金愈敛,气虚收敛不及,则月经先期而至,或淋沥不止(漏经),或梗塞不利;木但能泄而金不能敛,则月经滂沛流溢,而病血崩。肾家虚寒,故见经色淡薄。阳虚寒凝,故见月经暗红,或紫黑成块。

腰为肾之府,肾寒,故症见腰膝疼痛,酸软无力。肺肾气虚,不能潜藏,则虚阳上浮,故症见头目晕眩,心慌气短,面色白。阳虚欲绝,则症见面色苍白,手足逆冷。

1.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系因肝木疏泄过旺,肺气收敛不及所致,故脉现细濡弦,关寸大,舌苔白薄,或白腻。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敛肺,调经止血。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赤芍12g全当归12g肉桂6g党参15g炒杏仁12g法半夏9g炒杜仲12g棕榈炭12g莲房炭12g炒干姜6g草蔻仁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调中;炒赤芍、全当归疏肝养血;炒杏仁清肺理气;党参补气止血;法半夏和胃潜阳;炒杜仲温阳补肾;棕榈炭、莲房炭调经止血;肉桂、草蔻仁、炒干姜温暖中下。

【加减】淋沥不止者,加阿胶(烊化)9—12g,濡肝止漏。腹痛者,加炙米壳3—5g,温暖中下止痛。大便初干、腹痛者,加肉苁蓉15g,延胡索9g,润燥通便,疏肝止痛。大便初干、胃酸多者,加炒麻仁9—15g,乌贼骨9g,滑肠通便,疏肝和中。气滞者,加广橘红9g,清肺理气。小便不利者,加炒蒲黄15g,化瘀止血利尿。创伤、小腹痛者,加泽兰15—30g,降真香9g,化瘀扶伤止痛。淋沥不止、紫黑成块者,加三七粉(分两次冲服)3g,化瘀止血。

2.崩漏

崩漏系因肝木疏泄太过,气虚至极,金不收敛所致,故脉现细濡、稍促动,关寸大,或关尺大,或虚大而芤,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肺温肾,气血双补,调经止崩。

【方药】茯苓15g甘草6g炒赤芍15g生地炭15g全当归15g炙黄芪30g炒杏仁12g棕榈炭12g莲房炭12g煨生姜9g阿胶(烊化)12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缓中;炒赤芍、全当归、生地炭、阿胶补血润肝止血;炙黄芪补气固脱;炒杏仁清肺调气;棕榈炭、莲房炭调经止血;煨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气虚者,加红参9g,或加党参15g,益气补虚摄血。腹痛者,加炙米壳3—6g,延胡索6—9g,温暖中下,疏肝止痛。脉两寸大、尺微者,加法半夏9g,降逆潜阳。脉关寸大、下寒者,加肉桂4—6g,温肾潜阳。脉关尺大、欲脱者,加桂枝6—9g,升提肝气防脱。舌苔燥腻者,加北沙参15g,清肺润燥。

尿不利而黄者,加炒蒲黄15g,化瘀止血利尿。创伤、出血过多者,加刘寄奴6—9g,三七粉1.5—3g(分两次冲服),扶伤止血。出血不止者,立即输液或输血,以扶正固脱。

【忌宜】忌生冷,避寒凉。以食营养性高、宜消化食品为宜。

【按语】月经先期与崩漏均属脾肾虚寒,风木郁冲,疏泄太过,气虚不敛所致。崩症或见上有虚热,但切不可为此标症所惑,本末倒置,径用寒凉伐泄,祸及患者于反掌之间。崩症见有欲脱之征兆者,立即输液或输血,以救其危急。

鲜生姜达表发汗,煨生姜和胃降逆,所以鲜生姜用于辛温解表,内伤杂病,胃气上逆者,用煨生姜以降胃气之冲逆。

(二)月经后错、月经闭结

【脉证机理】月经后错为闭结之先兆,闭结为后错之剧者。肝气郁遏,疏泄不畅,肺气敛闭,则月经衍期而至,或结涩不畅;肺气敛闭不启,肝气不能疏泄,则月经闭结。究其根源,均系中下虚寒,肝胆郁热。

肝胆同气,乙木郁陷,则甲木必逆。郁陷则下热生,逆冲则上热作,甚则盗汗出。热则经脉燔蒸,营阴暗耗,汗出则亡其阳。肺气敛闭,肝郁疏泄不利,故症见经来结涩不利,血色暗红,或紫黑成块,小腹下坠不适,甚则闭结不通。

相火上逆,故症见头目晕眩,胸闷气短,心烦易怒,或见夜热骨蒸盗汗。肝郁胆逆之源,缘于中气之虚,肾家之寒。脾虚则湿增而不运化,胃虚则失其顺降之常,中虚不调,升降不遂,必致肝木郁陷,胆木上逆。胃气不降,君相二火下无降路,不能潜藏,必致肾寒,故症见腰膝酸困无力,积瘀日久,月经方来,或来时腹痛腰酸,艰涩不利。

1.月经后错

月经后错系因肺气敛闭,肝气疏泄不畅所致,故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或见细濡,稍涩,关尺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活血通经。

【方药】茯苓9g甘草6g桂枝6g粉丹皮9g川芎9g陈枳壳9g炒桃仁9—15g法半夏9g泽兰20g丹参15g石菖蒲9g川牛膝9—12g砂仁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桂枝、粉丹皮、川芎疏肝平胆,通经活血;陈枳壳宽胸利气;炒桃仁破血行瘀;法半夏和胃降逆;泽兰、丹参活血行瘀;川牛膝通经行血;砂仁、石菖蒲暖中行瘀。

【加减】上热头痛、脉现寸大者,加黄芩炭6—9g,清相火而止头痛。腹痛重者,加延胡索9g,全当归9g,疏肝止痛。中下湿寒者,加炒干姜3—6g,温暖中下,以祛湿寒。脾肾湿寒、肝郁腹痛、脉弦者,去川芎,增桂枝为9g,温阳疏肝,升陷止痛。中气不足者,加党参12g,或加红参6g,补益中气。肾寒、性机能衰退者,加石楠叶15—20g,温肾兴阳。

2.月经闭结

月经闭结系因肺气敛闭不启,肝木不能疏泄所致,故脉现细濡,稍涩,关寸大,偶现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行瘀。

【方药】茯苓9g甘草6g桂枝6g粉丹皮9g川芎9g鹅枳实9g法半夏9g广郁金9g泽兰叶30g炒桃仁9—15g丹参30g草红花9g川牛膝12g石菖蒲9g砂仁6g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桂枝、粉丹皮、川芎疏肝平胆,通经活血;鹅枳实、广郁金利气宽胸;法半夏和胃降逆;炒桃仁、草红花破血行瘀,通经开闭;泽兰、丹参活血行瘀;川牛膝通经活血;砂仁、石菖蒲暖中行瘀。

【加减】骨蒸夜热、舌苔黄腻者,去桂枝,加柴胡9g,清泄肝胆以退热,加熟地9—12g,滋润肝血以除蒸。面色枯槁、目下青黑者,加茜草根15g,活血化瘀通经。小腹有痞块、压之硬痛者,加京三棱9g,蓬莪术9g,破结化瘀消。

下寒、白带多而清稀者,加蛇床子6g,补肾止带。

【忌宜】忌食大辛、大热之品。

【按语】月经后错与闭结其本为脾肾湿寒,其标为肝胆燥热,所以不可见其燥热闭结,而辄用凉营泄热之品,用则脾阳颓败,中气愈虚,病反难愈。

茜草根少用止血,多用活血化瘀。【临床医案】

例1:韩某,女,36岁。1988年3月12日初诊。自诉:月经提前,20天左右来潮1次,量多,色黑有块,10天左右方罢,甚至淋沥不尽,心烦眠差,已近半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仍量多,淋沥不尽,小腹隐痛。脉濡,尺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疏泄不藏。

诊断:月经量多,月经先期。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调经止血。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砂仁5g,炙米壳3g,棕榈炭12g,炒莲房12g,牡蛎粉15g,阿胶(分冲)9g,炮干姜4g,三七粉(分冲)3g。5剂,水煎温服。

3月19日二诊:药后淋沥已止。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根厚。

上方去炙米壳、炮干姜,加白茅根9g。5剂,水煎温服。

3月26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可,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阿胶、炮干姜,减制首乌为20g,炙米壳为2g,加甘草6g。5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四诊:月经昨日来潮,量中等,色不黑,腹不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月经也罢,无其他明显不适。随访3年,未犯病。

例2:张某,女,38岁。1988年1月7日初诊。自诉:头晕,心慌,腰腿痛,白带多,月经来潮时腹痛,量多,色黑有块,淋沥不断,十余日不尽,右大腿面痛,当脐跳动,大便初干,已数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脉细濡、涩,两关偏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精血不藏。

诊断:月经量多,带下。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调经止带。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9g,制首乌30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炒芡实12g,牡蛎粉15g,炒苍术12g,棕榈炭12g,砂仁9g,延胡索9g,补骨脂9g。10剂,水煎温服。

1月18日二诊:药后淋沥已止,带下也好转,腰痛减轻,右大腿面仍痛,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棕榈炭,减砂仁为6g,加桂枝4g。10剂,水煎温服。

2月3日三诊:药后白带已正常,腿痛已愈。月经前天来潮,量较多,色不黑,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2月23日来函称:上方服5剂月经已罢,药尽诸症痊愈。

例3:姜某,女,16岁。1984年7月4日初诊。其母代诉:其女去年月经初潮,20天左右来潮1次,量多,色黑有块,小腹隐痛。经治疗,效不显,仍月经提前,量多。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疏泄不藏。

诊断:月经先期,月经量多。

治则:健脾疏肝,调经止血。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赤芍12g,全当归12g,制首乌20g,广陈皮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棕榈炭12g,炒莲房12g,牡蛎粉12g,炒干姜5g。5剂,水煎温服。

7月10日二诊:药后月经已止,另有脱发数年。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炒赤芍、炒杜仲、棕榈炭、炒莲房、牡蛎粉,增制首乌为30g,炒干姜为6g,减全当归为9g,加黄芩炭9g,炒杭芍9g,法半夏9g,砂仁6g,旱莲草9g。5剂,水煎温服。

7月15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可,脱发有所减轻,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7月10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药后脱发明显减轻。昨日月经来潮,量中等,色不黑,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加旱莲草9g。10剂,水煎温服。

10月25日其母来函称:上方服4剂月经即罢。近几个月月经正常。

例4:韩某,女,47岁。1987年11月27日初诊。自诉:月经过多,紫黑成块,淋沥不尽,右胁下及背痛,胃脘嘈杂不适,脾大二指,半年余。某医院以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无效。脉细濡,滞涩,不柔,关寸大,舌苔燥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不降,疏泄不藏。

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暖下止血。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2g,制首乌20g,粉丹皮9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棕榈炭12g,牡蛎粉12g,制香附3g,炙米壳3g,刘寄奴9g,炮干姜4g,三七粉(分两次冲服)3g。6剂,水煎温服。

12月4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月经已止。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刘寄奴,增制首乌为30g,加砂仁6g,炒苍术15g。10剂,水煎温服。

12月20日三诊:药后好转,脉舌同前。

原方去泽泻、制首乌、法半夏、制香附、刘寄奴,增牡蛎粉为15g,加甘草6g,全当归9g,桂枝6g,炒苍术15g,砂仁6g,延胡索9g。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5:任某,女,42岁。1986年11月23日初诊。自诉:月经量多,色黑有块,经期正常,头昏,头痛,心慌,胃痛吞酸,白带过多,腰痛,全身痛,天阴则前阴发痒,已数年。多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脉细濡,左关、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上热下寒,精血不藏。

诊断:月经量多,带下。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上温下,调经止带。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延胡索9g,牡蛎粉15g,炒干姜6g,砂仁6g,炒芡实12g,棕榈炭12g。10剂,水煎温服。

12月16日二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头痛亦减轻。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黄芩炭、棕榈炭,加粉丹皮9g,桂枝6g。10剂,水煎温服。

12月28日三诊:药后白带已正常,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改黄芩炭为粉丹皮9g,加炙米壳3g。10剂,水煎温服。

1987年4月2日来函称:药后诸症均愈。

例6:李某,女,34岁。1984年12月22日初诊。自诉:眩晕,腰痛,月经量少,白带多,数年。经治疗,时好时差。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上逆,肾寒不藏。

诊断:月经不调,带下。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温肾潜阳,敛精止带。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炒芡实12g,牡蛎粉15g,北沙参12g,草蔻仁4g,泽兰20g,补骨脂9g。5剂,水煎温服。

1985年1月8日二诊:药后诸症均减轻。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上方去甘草,加泽泻9g。5剂,水煎温服。

上方服10剂,诸症均愈。

痛经

【脉证机理】痛经分经前腹痛、行经腹痛和经后腹痛,均系肝木疏泄不遂、刑克脾土使然。经前腹痛多伴有月经错后,经后腹痛多伴有月经提前。

(一)经前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