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要回安化小淹省亲祭祖,决定走水路回乡。总督府的官船,是几十吨的江敦子大木船。驾船的舵工、水手,是清一色的下江人。一路上,陶澍的船队风帆高挂,逆水顺风,沿途的地方官员闻讯,揖手相送者可谓络绎不绝。溯水行舟,越长江、过洞庭,不消十多天就驶抵资水尾闾的南湖洲,与益阳境内额手相望。船入洞庭湖时,陶澍早就打算,要在临资水的八字哨停泊,去拜访一位世交好友——王介维和他的父亲。师爷听得明白,再三吩咐舵工,在一个叫羊角的地方要抛锚停憩。
原来,陶澍的父亲陶必铨早年与羊角的一位王姓名士有深交。一年的春节过后,开馆授徒的陶必铨游历至此,一次偶然的机会,结交了为人正直、施恩济贫且疏财仗义的王老先生,成了王府的私塾先生。老先生拔贡出身,家财万贯,有良田四千余亩,是当地的一大富户。他膝下有一子,名叫王介维,与陶澍同庚。陶澍随父就读后,结识了聪颖的王介维,二人亲如手足,不久就结为金兰之好。陶必铨的文才和人品也深得王老夫子的赏识,家境贫寒的陶家父子自然得到王府的多方资助。在王家的一年多里,陶澍读书求学的伙食开销全部被免除,甚至上京科考的盘缠用费,也由他支助。后来,陶必铨回到家乡,对王家念念不忘,时常在乡邻面前提及。尤其是陶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他诰封皇上爱卿,沐浴浩荡皇恩,作为封疆大臣公务缠身,一直无缘与王家父子谋面,但每一次念想起王家对自己早年的恩情,往事仍历历在目,无法释怀。此次省亲,陶澍特地作了布置,并派人发帖报知王家。
王先生闻知两江总督陶澍登门拜访,倍感荣幸,全家上下男女老幼除全力张罗置备外,特地在羊角资江堤岸之下,用麻石修筑起了长长的官码头,堤上新建官亭,路面铺遍毡毯。一时间,府第张灯结彩,当地的官绅名士争相列队相迎。一切安排就绪,只等总督府的船队到来。
九月初八,陶澍的船队迎着和畅的湖风从八字哨一路上行。数日的舟车劳顿,略显疲态的陶澍不知不觉睡着了。待一觉醒来,发现船队已驶抵沙头。此时,陶澍方知误了事,来不及数落师爷,连忙吩咐船工将船掉头返航。师爷一听坏了事,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船入资水,难得碰上九月重阳刮东风,顺风挂水,乘风破浪,被洞庭美景陶醉了的下江师爷一时粗心大意,只顾跟舵工聊天,忘却了船停羊角之事。既然误了事,师爷还是硬着头皮告诉主人:船队体大,此处无掉头之地,且官船只能进不能退。并在陶澍耳边嘀咕,大人新晋两江总督,风扶运程,切莫回船。当下,陶澍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下令继续向益阳城驶去。不到一个时辰,总督府的官船便稳稳当当地停泊在益阳县衙外的大南门码头河下。虽然误了船,但陶澍一心报恩的机缘未误。据说上得益阳城内,受过县内官绅的拜谒后,陶澍还是在益阳知县的陪同下,乘轿返回羊角,亲自登门拜访了恩人王先生一家,并与结拜兄弟王介维叙旧话别。
不过,陶澍千里省亲,还是留下“走羊角抵(递)沙头”的趣谈。
陶澍档案
陶澍(1778—1839),清大臣,著名学者和诗人。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又字云汀,号髯樵,桃花渔者。陶必铨子。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四川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以直言敢谏,善决疑狱,晋给事中。巡视漕运,尽革陋规。出任川东道,调整官盐价格,致私贩绝迹,民受其利。道光元年(1821),调山西按察使,升安徽布政使,三年(1823)升巡抚。在安徽筹赈水灾,纤悉周至,芜湖人建坊以为纪念。五年(1825)调任江苏巡抚,筹划海运,船自吴淞口经月即抵天津,魏源以海运成功“为东南拯弊第一策”。在两省巡抚任内,悉力兴修水利,人民深受其益。十一年(1831)升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力革盐场弊端,创票盐法,并进行多项改革,成效卓著,以积劳成疾,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毅。博学多通,学问功底深厚,工诗文,善于考论名物,辨析学术每能详其本末,述其利弊。有《印心石屋诗文集》、《奏议》、《蜀輶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集辑注》、《靖节年谱考异》、《陶氏世谱》等著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