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十讲
1632600000028

第28章 军事问题的政治化(3)

)2.合适蜀汉的战略。蜀汉国力最弱是众所周知的,魏延的战略既不适合蜀汉,那么什么战略才适合蜀汉呢?蜀汉靠的是山险,就算兵少,只要堵住山路要口,据险关固守,敌军再多也难有作为。长安附近一片平坦,以蜀汉总兵力都远不如曹魏的情况下,光是占领长安,却没有险山要关可以据守,势必是无法守得住,而且是在不利的平原地带和曹魏硬碰硬大对决,那等于把自己置于死地。蜀汉的国力居三国之末,当时的人口也不多,实在玩不起这种危险动作(刘备的惨败是很惨痛的经验教训)。相反,凉州多山,只要占领险关要道,曹魏兵力再多也难以夺回去。加上蜀中无良马,到了长安平原很难与魏国强大的骑兵对抗。而凉州产良马,如果蜀汉占据凉州,将使蜀汉有更大的力量对抗魏国。这就是诸葛亮舍长安攻凉州的最大原因,也就是诸葛亮制定的蜀汉战略。在当时的环境下,整体兵力不多,战略计划却好高务远,这是兵家大忌。两方比较,魏延的计策远不及诸葛亮的周到安全。而且魏延的计策短视,没有长远的计划,计划偷袭长安后就别无后着。远远不及诸葛亮计划得周全。因此魏延的子午谷之计不值得被采用。

)3.外交战略。孙吴表面上虽是蜀汉的盟国,但是孙吴内部对吴蜀联盟有什么看法呢?蜀汉位于孙吴上游,顺江而下,对孙吴是个威胁。加上荆州问题一直困扰着吴蜀两国。若不是魏国一直对吴蜀两国虎视眈眈,加上诸葛亮专注北伐,孙吴也一直想北上占领魏国的徐州和寿春等地。所以两国一直没有互相攻伐。而很多人也说,如果诸葛亮采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再让孙吴配合出兵,将有很大可能成功消灭魏国。但是孙吴会不会出兵呢?孙吴如果占据徐州、扬州,就是放弃了长江之险与魏国强大的骑兵、步兵集团在广阔的平原上交战。以孙吴善水之兵,弃其长处与北军在北方争雄,能胜利吗?远的不说,当年曹操就是放弃了北军善马之利,与孙吴在南方争霸才遭到赤壁大败。相反,孙吴北上,恐怕也会遭到曹操南下的同样问题。孙吴既然有前车之鉴,能北上冒险吗?孙吴国政是在魏蜀二国中保持平衡,维持三分,蜀汉若成功占领关中,势力大盛,对孙吴的威胁将会加大。蜀汉灭魏之后,一定会顺江而下,灭吴统一。孙吴在这种环境下,很有可能会乘蜀汉无力兼顾益州之际袭取益州,霸据长江上中游,巩固内防。然后与蜀再建同盟,维持三分。而蜀汉若失去益州之地,为了继续进行与魏的斗争,也会忍气吞声接受孙吴的盟约,以免两面受敌。诸葛亮设立攻西凉的战略时就已想到了这一点。因为占据西凉,有险可守,就算益州陷落,起码可以保住蜀汉不亡。如果按照魏延之计占领关中,不攻西凉,一定需要大量兵力防守各处关隘,因为关中乃一平原,险要之处极少,蜀军一定要全军出动,才有可能守住关中。蜀军全军出动,益州必然空虚,若此时孙吴来袭,失去益州在所难免。就算能与吴再建交,也难以保存关中,因为必会受到来自洛阳、西凉两处魏兵的侵袭。因此在外交问题困扰之下,魏延之计根本不是万全之策。

正反两种观点相比较,显然后者更准确一些,因为魏延即使能穿越子午谷拿下长安,以蜀汉的国力,也一时无力消化关中的新领土,所以诸葛亮既要为坚持“复兴汉室”的立国方针而伐魏,又不能急功近利一战耗尽国力,不像刘备那样打赌博式的生死决战,所以他的“无功而返”其实却是一种持重的表现。

)4.人心与时势的较量——征途中的叛乱

强盗逻辑在强盗身上是管用的,于是新的强盗头子司马炎代替旧的强盗头子曹奂,坐在了至高无上的椅子上。

曹魏伐蜀汉时,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很有代表性的恶性事件:二士争功。曹魏的三个伐蜀统帅中,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所以叫“二士争功”;另一个是雍州刺史诸葛绪,表现平平,可以不谈到他。说是“二士争功”,实际却是以大官僚钟繇之子钟会为代表的士族地主和以贫苦出身的邓艾为代表的军功将领之间对政治利益的一场角力。

《三国演义》第119回写道邓艾被擒,当时“钟会与姜维下马入府,见邓艾父子已被缚,会以鞭挞邓艾之首而骂曰:‘养犊小儿,何敢如此!’姜维亦骂曰:‘匹夫行险徼幸,亦有今日耶!’艾亦大骂……”

钟会以为,奉辞伐罪,大兴王者之师,可以轻松平灭蜀汉的疲敝抵抗。而以邓艾的计谋,需要通过阴平小道的崇山峻岭,在与蜀汉军队作战前,先要与猛兽和瘴气搏斗,绕路千里,直取一国首都,在中外战争史上都很少见,如此惊人的计划,也只有邓艾这样出身贫苦、大智大勇的“亡命统帅”才能制定并予实施!饶是钟会足智多谋,也不能理解邓艾战术的精要。

而在邓艾得蜀后,更被姜维、钟会诬陷为有反志,除掉邓艾后,姜维更劝钟会自己谋反,继续分裂蜀汉,结果二人又为监军卫瓘率众魏将所杀,至此,取得蜀汉后曹魏的两大名将邓艾、钟会与蜀汉名将姜维均告殒命,此事也打乱了司马炎的统一计划,导致平吴战役推延多年。

其实,“二士争功”其中还有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

司马炎平定了国内的异己,野心膨胀,开始计划灭蜀。他的手下都反对,只有心腹参谋张华和钟会赞同。钟会是名臣钟繇的小儿子,和蜀汉的马谡一样,都是天才参谋。于是司马炎以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策划灭蜀之役。

魏景元四年,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炎下令,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建造战船,又命孙吴降将唐咨造大海船,作出准备南征孙吴的假象。但实际上,他使邓艾统三万军进攻甘松、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统三万军直插武街、桥头,隔断姜维的东退之路,钟会率领主力十多万,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进攻。再以廷尉卫瓘为诸路监军。

牙门将许仪在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结果跟在后面的钟会还是因为一座木桥年久失修而差点坠马。于是命斩许仪。钟会没有统领大兵团作战的功绩,大概怕被部下看不起,所以杀人立威——许仪是许禇的儿子,连他都给宰了,诸军莫不惊恐,不敢再轻看钟会了。

汉中驻军遵从姜维的方略,纷纷后退,只以监军王含、护军蒋斌各五千人守备汉、乐二城。钟会派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以万人包围两城,自己继续长驱直入。后主刘禅急派大将廖化、张翼等带领主力北援,才走到剑阁,就听说汉中已经没了。汉中天险,不到一个月就尽数丢失,只好据险而守。由此可见蜀汉动作速度之缓慢。

这时候姜维在沓中和邓艾对战,屡受挫折。听说汉中出事,他赶紧脱离战事,东进救援。走到桥头一看不好,诸葛绪已经在这里了。于是他改走孔函谷,做出兜截诸葛绪后路的态势。白痴诸葛绪一害怕,引军后退,就把桥头给让出来了。姜维立刻通过桥头,直下剑阁,和廖化等会合。这恐怕是姜维军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条计策了,声东击西,攻其必救,调动敌军,打开通路,真是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蜀道难行,又多天险关卡,汉军阻住剑阁,钟会无法继续前进。所谓“兵贵胜,不贵久”,再对峙下去没有丝毫好处,钟会一筹莫展,准备退兵了。司马炎苦心筹划的伐蜀战役,眼看就要失败。邓艾是一代将才,知道这次动用兵力太多,才得了一个汉中就回去,根本得不偿失。战争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未得大利就退兵,魏的国力、司马炎的影响力,都会因此大打折扣。他反复苦思之下,提出了“偷袭阴平”之计。

钟会认为此计过于冒险,不肯同意,于是邓艾乃直接上书司马炎,得到批准后,简选精锐,前往阴平。本来他想和诸葛绪共同进兵的,可是诸葛绪认为自己堵截姜维的任务既然已经成为泡影,就应该直趋白水关,和钟会合兵于剑阁之下,因此拒不接受命令。邓艾没办法,只好孤军深入。

从阴平南下,一路上山道险峻,邓艾开山前进七百多里,粮草将尽,才到达江油。驻扎江油的汉军,以为魏人从天而降,大为恐慌,全无战意,守将马邈出降。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大惊,急命诸葛瞻北上防守涪城。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临终的时候,向朝廷要求了几块薄田,让儿子回家种地去,别出来做官。可是诸葛瞻不听,仗着老子的威风,在蜀汉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的实际本领,比老子可差得太多了。当下到了涪城,尚书郎黄崇建议迅速进军,把邓艾拦在山地,寻机歼灭,可是诸葛瞻犹犹豫豫,行动迟缓,等到前军被邓艾击破,他才退守绵竹。邓艾进军绵竹城下,诸葛瞻仗着人多,出城与战。邓艾初战不胜,鼓舞士兵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再度发起总攻,阵斩诸葛瞻、黄崇等人。

刘禅吓慌了。邓艾的大军才到雒城,刘禅就主动请降。当时成都城中还有数万兵马,够一年食用的粮草,刘禅竟然守都没守就出降了。

姜维等人听说诸葛瞻战败的消息,放弃剑阁,退走到郪。这时候,刘禅的诏书也到了,要求各军就地向魏人投降。姜维等拔刀斫石,愤恨不已,可是也没有办法。老窝已经被人端了,还有什么搞头啊?于是姜维向钟会投降。

当初伐蜀计划才定下来,司马炎的另一名亲信、西曹属邵悌就秘密对自己主子说:“钟会这个家伙素有野心,给他这么多兵马很危险啊,不如换人。”司马炎笑了:“因为只有钟会赞成伐蜀,所以派他去,别人连信心都没有,怎么可能打胜呢?你放心吧,钟会若有反意,他依靠谁?北方的将士都想着回家,没有人会跟从他,而若蜀灭,蜀的旧将卒因为亡国而胆丧,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他想造反,只是自取灭亡。”

现在既然蜀汉已经完蛋,钟会在降将姜维的一力撺掇下,果然生了异心。他是伐蜀的主帅,可是偷渡阴平,最先进入成都的却是邓艾,想到回去以后邓艾的功劳会在自己之上,心里非常不爽。正好邓艾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进入成都后就自己拿主意,先斩后奏,干了很多不该干的事情。钟会以此为借口,恶人先告状,上书说邓艾要造反。司马炎立刻统兵向西进发。邵悌问他:“钟会的兵多邓艾好多倍,为什么不叫他就地擒拿邓艾?主公你何必亲自出动呢?”司马炎笑了:“你忘了自己先前对我说的话吗?我这是防备钟会,而非邓艾。不过用人不疑,连贾充问我是否怀疑钟会,我都没把真实心思透露给他,你可千万不要说出去啊!”

司马炎是一代奸雄,时势、人心,全都牢牢掌握在他手中,钟会怎么跟他斗?可是钟会偏不明戏,一方面请监军卫瓘往成都收捕邓艾,一方面又和姜维秘商,准备割据蜀中:“我也要试着当刘备。”姜维这是一条非常狠毒的计策,他偷偷给刘禅写信,说我此计如果成功,或许可以一举除掉邓艾和钟会,恢复我大汉社稷。钟会连自己身边人的阴谋都看不透,怎么能看透远方司马炎那极度深沉的心机?

卫瓘知道钟会想要借刀杀人,自己明明兵少,去捉邓艾,一个不慎就被对方砍掉了,这正好坐实了邓艾的反心。于是他屯在成都城外,先写信给各军将领,宣布捉拿邓艾的命令,声明如敢从逆,一律夷灭三族。诸将都怕了,纷纷前来投降,于是大半夜地把邓艾从床上揪起来,押上了囚车。钟会进入成都,正式开始他的反叛计划。他的计划是:先发动政变,夺取蜀汉故地,然后派姜维统兵五万,出斜谷为前驱,他自己带大军随后。第一战攻克长安,然后骑兵从陆路,步兵从水路,自渭水顺流而下,大概五天时间,步兵可以到达孟津,和骑兵在洛阳城下会师。“如此,天下定矣。”

说得可多简单啊!如此,天下早就一统了,根本轮不到他钟会。要想完成这个空想计划,首先就是要先控制四川;控制四川,首先就要先控制成都。姜维给他出了一条毒计,让他以悼唁刚死掉的魏太后为借口,召集南北诸将齐会朝堂,当堂宣读伪造的太后遗命,讨伐司马氏,有不从者,乱棒打死。其实按姜维的意思,他想打死的岂止是不从者,还包括所有魏将,甚至还包括钟会本人。这条计策够大胆的,但是也够冒险。果然消息泄露,魏将合力杀死了钟会和姜维。

成都城乱成了一锅粥,魏军互相火并,蜀汉的原大臣、将领也被乱兵杀掉好大一批。邓艾的部属趁机去追赶囚车,想要抢回邓艾。卫瓘听到消息,大惊:“当初是我捉拿的邓艾啊,他要是活着回来,我不是很危险吗?”于是派快马抢先追上,砍下了邓艾的首级。

在《三国志》中,邓艾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以及钟会并列一传,被归为叛逆,真是冤枉。他或者有擅权的举动,但是根本没有叛逆的行为。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殒灭了。

司马炎兵到,很快平定了蜀地的混乱局面,并送刘禅到了洛阳。蜀汉从此彻底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