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在看待问题时,要多看光明和积极的一面,这样才能让自己发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加乐观向上,从而也增加了克服挫折的勇气、希望和信心,即使在遇到一些不平的事时也不会只顾冲动地发泄,而不顾及后果。
最后,要学会正确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当这种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很好的宣泄时,就很容易冲动地去做一些不顾后果的事情。这个时候,就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将这种不良的情绪发泄出去。例如,找朋友喝茶聊天,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并从中找寻自己的精神安慰和寄托,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平复,切莫因一时冲动迷失了自我。
7.不为小事忧虑
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我们有时因为太过要求完美,所以在小事细节上也花费大量的精力,也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觉得辛苦,产生忧虑。只要我们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再纠缠那些无谓的小事,那么我们就能从忧虑中脱离出来。
大事还是小事通常以我们的重视程度为标准来进行区分。有时我们难以客观判断,抓不住事情的主体,就只能在细节小事上打转,进而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情。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就难以再在其他事情上花费过多精力,可能事情的结果就会和自己所期待的产生偏差。
从前有一个帝王,他潜心向佛,在他即位之后,他就开始着手于对境内所有的寺庙的修葺。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围绕着谁来修葺寺庙这个问题,大臣们展开了讨论。
最后留下了两个队伍,一边是普通的僧人,另一边是一个优秀的装修队。帝王感到选择比较困难,就向大家征询意见,最后讨论出了一个方法,就是让两边对两个寺庙进行修葺,以最后的结果来做定论。
两边都展开了工程,一边的装修队要了很多名贵的材料和金银,还要了很多种颜料。而另一边,僧人们的要求就简单多了,他们要了最简单的打扫工具。然后两边都开始了自己的工程。
过了不长的时间,僧人们的队伍就完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装修队也完工了,人们先观赏了装修队的工程,工人们做得非常精致、非常精细,雕梁画栋,一切都是崭新的,完全没有了曾经寺庙的样子,就连柱子上也雕上了精美的图案,并且在柱子上还镀了金。除了精美以外,人们没有了其他的评价。
然后人们又来到了僧人们“装修”的寺院,刚刚进去,人们就被里面肃穆的气氛感染、影响了。原来僧人没有做任何的装修,他们只是扫去了灰尘,恢复了寺庙的本来面目,虽然寺庙并非崭新的,但是人们却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心也随之静了下来。结果一致评论后,僧人们在全国展开了寺庙的修复工作。
虽然说细节决定一切,但并不代表我们只着眼于细节,这样就可能像装修队一样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如果因为过于纠缠小事而耽误了大事,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将没有任何意义。有时小事是异常琐碎的,总是和这些事情纠缠,势必会让我们感到烦躁和忧虑。摒弃那些无谓的小事,才能将自己从忧虑当中解放出来。
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变得越来越忙碌。我们要想抓住幸福,就要学会抓住重点,只着眼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这些而抱怨的话,只能让自己远离幸福。
有一名年轻人,他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生活对于他来说,痛苦远远大于乐趣。他每天都会有很多烦恼,并且为这些事情忧虑不已。
在早上上班的时候,坐公交车的年轻人总会异常小心自己的鞋子不被踩到,没有座位的时候就站在座位边上时刻注意着哪个人哪一站会下车,当那个人有下车意向的时候,他就开始忧虑,因为担心别人会抢走这个自己已经守了很久的座位。
到了公司工作的时候,年轻人也总是过度注意经理的言行,他总觉得领导的每一句话都有着领导的意思,即使经理随便开句玩笑,也会让他思考揣摩好久,他总是试图去了解经理的意思。约客户见面的时候,他又会一直看表,因为他怕客户不来,怕失去客户。每当客户迟到的时候,就看到他在那里皱着眉头看表,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结果呢?即使年轻人小心翼翼,但是很多不快还是找上了他。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因为过于注意自己的鞋子不被踩到,被小偷钻了空子偷了钱包;因为注意抢座位,不小心撞倒了要下车的老人;在公司因为过于关注经理的脸色,使得工作进展不顺利,最终离开了他的工作岗位;等客户的时候因为不停看表让客户误会他等得不耐烦,觉得他不懂礼貌,合作也告吹了。
故事中的年轻人因为过于在意无谓的小事,所以使得结果很糟糕。为什么要因为那些无谓的小事而焦躁不已呢?忧虑对自己的伤害有很多,我们完全没必要为了一点点小事而纠缠不休、忧虑不已。
生活是忙碌的,我们做不到马不停蹄地赶路,更没有精力去应对所有的问题,不要太过纠结一句话、一点琐碎,平和一点儿,给自己一点儿空间,让自己能够有时间去享受生活,有机会感悟人生。
8.心平如水,从容如月
心静决定心境。
心静自然凉,人们难以控制天气,但是心态却可以。生活当中,像天气一样难以控制的事情有很多,这时我们就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争取平和些,才能消除内心的烦忧。心平气则静,心态好一些,凡事看淡一些,才能做到真正的从容。
可以想象,炎炎夏日,蛙鸣蝉叫,总是让我们感到心烦气躁,但是到了夜凉如水的晚上,心头的烦躁好像就能缓和一些。我们的心也分为两面,一面是夏日的太阳,一面是淡如水的月亮,只有如月般从容,才能消除心底的烦躁和忧虑。环境在于我们怎样去感受,如果只沉浸于自己的安然中,自然不会受环境影响,反之,如果太过注意周围的环境,就只能让自己产生忧虑和烦躁。
从前在一个庙里有很多小和尚,因为年龄小,所以很难保持安静,住持是慈祥的,对这些小和尚的管教并不严厉,他希望他们能够自己悟出道理,而不是通过自己强制地传授。小和尚们每天在不坐禅的时候都在寺院中唧唧喳喳,打扫的时候也会玩闹起来。
有一个入寺比较早的小和尚,年龄稍大,此时的他,已经习惯于坐禅的生活,他曾经厌恶喧嚣,才选得此地出家,也正是这样才能够让他远离喧嚣,过上平静如水的生活。但是这些小和尚打乱了他的内心,他在坐禅的时候总能听到那些小和尚的喧哗和笑闹。虽然他很想教训他们,但是住持曾经告诉他要慈悲为怀,宽容待人,与世无争。没有办法,为了留得一方清净,他只能选择到寺庙外的树林中坐禅。
有一天,住持在小和尚坐禅的时候来到了树林,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坐禅,小和尚便一五一十地说了。
小和尚说:“因为这里难得清净,寺院中的小和尚实在是太过吵闹了,为了修禅,我只能找得一方清净。”
住持笑了笑,问他:“这里的蝉鸣没有吵到你吗?”
小和尚答:“不去注意就不会影响到我。”
住持微微一笑,反问他:“那么你觉得小和尚的吵闹和蝉鸣有什么区别呢?”听完住持的话,小和尚恍然大悟。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到树林中坐禅了。
主持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取决我们心境的并非是客观的环境,而是我们自身。在意周围的环境,就会被周围环境所影响,从容一些,就能忽视那些让我们烦躁忧虑的环境。
如果我们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难以做到从容,那么即使处于再安静的环境,我们也只会感到烦闷,这种情绪持续发展就会成为忧虑。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波动,只有从自己本身出发,做到从容,才能收获心中向往的安然。
有一个女孩异常容易焦躁,这经常使得她的气质大打折扣。每当她焦躁的时候,就会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变得非常冲动,从而致使她周围的空气都像改变了一样。每到夏天的时候,她的焦躁就会更胜以往,这样的季节让她非常反感。
午睡时,女孩会被蝉鸣影响得睡不着,晚上又会感觉燥热,有时越想安静下来就越是听到规律的表针走动的声音,这些都成为了影响她睡眠的因素。越是安静的环境,她越是容易听到各种声音,这让她难以入睡。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生活,她感觉自己有些神经衰弱了。
有一天,女孩的朋友约她一起出去玩,她想,反正回到家里也是睡不着,不如就去放松一下好了。他们选择到酒吧去消遣,那里异常喧哗,大家疯狂地跳着舞,音乐的声音大得震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这段时间实在是太缺少睡眠了,也或者是放轻松了,这个女孩渐渐沉入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不一会儿竟然在沙发上睡着了。
耳边震耳的音乐没能成为影响她的因素,直到最后朋友叫她,她才从睡梦中醒过来。真是奇迹,这竟然是她睡得最舒服的一次。由此,这个女孩也领悟到了,环境并非是影响自己的因素,影响自己的是自己焦躁的内心。从那之后,女孩下班后就给自己减压,从容地面对生活,也是从那时开始,她每天都可以安然入睡了。
从容一些,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困扰。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佛,远离世间的烦恼,并非是佛所处的环境没有烦恼,而是因为佛的心已经脱离了情绪的控制,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了烦扰,生活自然能够恬淡而幸福。我们缺少的,就是佛的从容。
世上没有绝对的安静,越是安静的环境,声音反而越容易凸显出来。只要我们能够不在意,那么怎样的客观环境就不再是影响我们心情的因素了。放宽自己的心,如月一般从容淡定,放下不必要的忧虑,自然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