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祖父朱棣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文韬武略、熟悉政务,为将来治理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朱棣十分欣慰,曾对朱高炽说朱瞻基日后必然是一个太平天子。朱棣之所以传位于朱高炽,与钟爱皇太孙朱瞻基有很大的关系。
经过朱棣的培养,朱瞻基文武全才,在其父仁宗朱高炽于1425年暴亡之后,朱瞻基当上了皇帝,年号“宣德”,开始了自己的治国历程。
宣宗皇帝为何英年早逝
明宣宗是明朝少见的好皇帝,然而,他没做几年皇帝就突然驾崩了。有人说他好色过度而死,但根据现在的史料看,不太像是纵欲过度而死。
宣德九年(1434年),宣宗37岁,这个年龄正是人生黄金岁月。宣宗即位时,已年满27岁,正是一个最好的年龄。他不辜负祖辈们的托付,管理国家、处理政治事务,很有条理,这期间天下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以说得上是国家太平百姓安乐。在他的治理下,社会正在走向繁荣,他的事业也处在辉煌发展的阶段,因此赢得了大臣和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这年十二月,宣宗突然有病,他病到什么程度史书没有记载,但起初他得病时并不严重,还在处理朝中的政治事务,对具体的事做出决定。不过,众位大臣常常向他问好,但病情也不见有什么好转,却有加重势头。据记载:文武群臣第一次问安是在他得病大约三五天之后,集聚在左顺门跪叩请安。三天后,文武群臣又来到左顺门问安,又过了三天,正巧是立春之日,例行的庆贺礼被取消。宣宗连接受群臣贺春礼也免了,可见他病得不轻。于是,群臣又于立春日来到左顺门,再次向皇帝问安。
宣德十年(1435年),春节是一年之始,故被人们视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宫要举行盛大的祝贺活动,皇帝要上大殿,接受百官的祝贺。但宣宗把这个重要的庆贺活动也取消了,而命百官在文华殿向太子举行庆贺礼,这是一个信号,宣宗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但他还可以处理政治事务。正月初三,宣宗自感自己的日子没多少了,便向文武大臣发出一道旨意:“我的病治好的希望不大了,这大概是上天注定的吧!让皇太子继承皇位,众位王公大臣都必须严守祖宗的家训,各王谨守藩国:嗣君(指皇太子)年幼,惟望皇太后朝夕教诲训导,你们文武大臣尽心辅佐,凡家国重务,必须上禀皇太后、皇后,然后去执行。”
宣宗嘱托完这番遗言之后就归天了,年仅37岁。去世以前,宣宗还留下了一份“遗书”,向全国颁布,为的是全国上下都能知道,照他的最后一次旨意去办。遗诏的内容,同他临终前的遗言基本一样,宣宗说:“生死是人之常情,寿命的长短有一定的限度。人的生死要符合自然规律,适合的长短也有极限。(这些)都不能违背。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不能继续光大祖辈的宏图伟业,也不能奉养母亲到终年,心里想到这些,即使死了,于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确实,宣宗离开人间太早,刚要想有所作为,却化成泡影,留下了这份由祖辈们开创,由他来守业的巨大的遗产,给了一个还没成年的孩子。
宣宗死后,他9岁的长子朱祁镇继承了大明江山事业,也就是英宗。他给父亲取庙号为宣宗,埋在了景陵。
宣宗去世后,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评价,说他“心胸开阔,致力于亲孝,与家人相处和睦;朝廷所施行的都遵从法规。特别关心百姓,如果碰到有上报水旱和蝗虫灾害的,便派人前往视察救济。”又说他“爱惜人才,非有大过,常保全之慎”等等。其中难免有溢美之辞,但总的来说,还是符合事实的。
宣宗力行“仁政”,有许多可以被称颂的地方,他鼓励大臣们直言劝谏、驭下宽松,表现出了以宽大、爱惜他人为根本的政治思想。但是,也放纵了一些贪官污吏,该处理的不予处理,仅仅批评一番,至多斥责,也就不再追究。惩治坏人不严厉,留下了祸患,是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代宗为何不愿意登基
在封建社会中,皇位代表着绝对的王权,多少人为了它垂涎三尺,争得你死我活,可是,在明朝居然出了一位不愿登基的皇帝,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钰。
说起来朱祁钰的帝位来得有些突然,按理说朱祁钰是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比英宗小一岁,而且英宗有子,皇位怎么也轮不到朱祁钰头上,可是,运气来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听从宦官王振的蛊惑,冒险亲征进犯的瓦剌也先部,结果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虏。英宗被俘的消息十六日就传到了北京城,局势混乱,人心不安。十八日,为了安定局势,皇太后孙氏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于午门南接见百官,同时立英宗之子朱见浚(又名朱见深)为皇太子。英宗被俘,朱祁钰是监国的不二人选,因为英宗只有他一个弟弟,而且朱见浚年纪太小,难以在国难中承担起拯救大明江山的重任。但是,这时的太后和皇后并没有让朱祁钰即位的意思。让朱祁钰总领事务的诏书是这样写的:“皇帝(英宗)率六军亲征,已命郕王临百官,然庶务久旷,今特敕郕王总其事,群臣悉启王听令。”然后在立太子之时才让郕王监国,诏书说:“迩者贼寇肆虐,毒害生灵。皇帝罹忧宗社,不遑宁处,躬率六师问罪。师徒不成,被留王廷。神器不可无主,兹于皇庶子之人,选贤与长,立见深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百姓,布告天下。”这道诏书中先立太子,后让辅政,也是要断了朱祁钰想当皇帝的心。不过朱祁钰确无此心,但是,在郕王朱祁钰监国期间,发生了“左顺门事件”,使得众大臣不得不重新考虑郕王监国的问题。
出入宫禁
八月二十三日,朱祁钰在午门代理朝政,右都御史陈镒上奏指出王振祸国殃民,应族诛以安民心。原来朝臣普遍认为王振是土木之败的罪魁祸首,所以陈镒此言一出,大家纷纷响应。朱祁钰犹豫不决,只是挥手让他们先退下。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见郕王让百官退下,上前叱骂驱逐朝臣。大家对马顺投靠王振狐假虎威、为虎作伥早已不满,此时见他依旧气焰嚣张,已再无法忍受。户科给事中王站怒火中烧,上前扯住马顺头发,用嘴撕咬,并大声斥责他奸佞小人而罪当诛。群臣蜂拥而上,对马顺拳脚相加,顷刻将他打死在左顺门。随后群臣又索要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在大臣的压力下,二人被人从宫门中推出来,立刻又被大臣们打死,并将三人尸体拖出,陈列于东安门外示众。面对混乱的局势和过激的行为,郕王转身就要回内宫。这时于谦上前拦住郕王,请求他宣布马顺等人论罪当诛,参与殴杀的官员一概不究。朱祁钰恍然大悟,照此宣告,并族诛王振,抄没家产,惩治王振余党。这样,情势才得以安定。
这件事暴露出了朱祁钰年轻、缺少经验的缺陷,但同时朱祁钰的身份也令他不好开口。虽然英宗被也先拘押,朱祁钰掌监国大权,但是朱祁钰倒没有坐上皇位的想法。当时朝廷面临的局势是:英宗被俘,也先率兵虎视眈眈,国家的形势岌岌可危,有着亡国的危险。大臣们认为,郕王朱祁钰监国,终究没有皇帝名分,明朝仍然处于一种国无君主的境况。对明朝而言,这种情况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和人心的稳定。因此,许多大臣提出议立新君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佳选择。当时能够继承皇位的只有两个人,即英宗的长子朱见浚和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按血统名分和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而言,朱见浚应为首选,只是他当时只有3岁,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大臣们一致倾向于拥立朱祁钰。九月,群臣合奏皇太后说:“车驾北狩,皇太子还小,古语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速定大计,以安定国家。”潜台词就是要立朱祁钰。皇太后多方权衡,同意了这一请求。正好英宗也派人回来,传谕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钰接到懿旨后,不喜却惊,躲到自己的府中,不肯出来接受。他清楚,眼前国家处于极度危难之中,情势不定,而且英宗虽然被俘,或许还有返回的一天,那时情景如何,他心中委实难测。这种情况下,于谦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向朱祁钰指出:“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于是,几经避让的郕王朱祁钰不再推辞,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英宗长子朱见浚仍为皇太子。拥立朱祁钰使得也先手中的英宗失去了奇货可居的筹码价值,又使得明朝人心稳定,上下一致,有利于抗敌大局。可以说,于谦等大臣拥立代宗,是出于公心,跟历史上常见的拥立皇帝以邀功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不过,立朱祁钰为帝的同时,为了保持英宗的正统,明朝同时又立英宗长子朱见浚为皇太子,这样一来,就为后来的废立太子埋下了祸根。
景帝易立太子为何未能如愿
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败”被俘前做了十四年皇帝,朝廷内外都有他的一批心腹,有着雄厚的势力。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朱祁镇被释放,回到北京,这时朱祁钰被推戴做皇帝才一年,他怕皇帝的宝座被他哥哥夺回去,所以在东安门举行授受帝位仪式以后,立即把朱祁镇送进南宫禁锢起来,防止朱祁镇和群臣联络进行复辟活动。朱祁钰感到忧虑的另一个问题是皇太子仍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所以一直想废太子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但太子朱见深为太后孙氏所立,年纪尚幼又没有什么过错,景帝想要废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次,他对司礼监太监金英说:“七月初二日,是东宫的生日。”金英马上对答:“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七月初二日是景帝长子朱见济的生日,十一月初二日是太子朱见深的生日,景帝借此从侧面试探周围人的意见。金英在内廷的地位很高,他的回答暗示不同意易储,这也代表大部分人的态度。事实上,不但孙太后那里不会同意,就是景帝的皇后汪氏也反对易立太子。
太监王诚、舒良为朱祁钰出谋,在“易储”前,先对大臣们加官进爵和赏赐金钱,进行笼络,堵住他们的嘴巴。朱祁钰于景泰三年(1452年)正月晋都御史杨善、王文皆为太子太保;四月,赐阁臣陈循、高谷银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钱、商辂各银五十两。赏赐的财物虽然不多,但却是朱祁钰的一种试探,看他们对“易储”问题抱什么态度。被晋爵和赏赐的几个大臣果然都接受了,这说明他们是支持的。正当朱祁钰在逐步笼络和收买大臣时,发生了广西土官都指挥使黄肱上疏建议“易储”事件,加速了更换皇太子的进程。
黄肱是广西思明州土知府黄玥的庶兄,守备浔州。景泰三年(1452年),黄玥以年老致仕,由其子黄钧承袭知府。黄肱阴谋夺取知府的职位,假传上司命令杀了黄玥全家,黄玥家的仆人福童逃出,到巡抚和总兵处告发。巡抚李棠和副总兵武毅经调查属实,立即上报朝廷,并逮捕了黄肱父子。黄肱急忙派心腹千户袁洪携带大量财物到京师去向权臣行贿赂,并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上章请更换太子“永固国本”。朱祁钰看了奏章大喜,说:“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立即下令释放黄肱父子,叫礼部集群臣会议废立太子事。当时参议的大小官员有九十一人,大家心里认为不可,但都不敢直言。司礼监太监兴安大声说:“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签名,尚何迟疑之有!”于是大学士陈循、礼部尚书胡淡以及都御史王文首先签名,接着都一一签了名。
朱祁钰经过逼胁文武群臣联名上奏以后,更换太子终算是名正言顺了。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初二日正式立其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改封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朱祁钰为了巩固皇太子的地位,所置东宫官皆以大臣兼任,王直、胡淡俱为太子太师,陈循、高谷、于谦俱为太子太傅,升仪铭为兵部尚书,与俞士悦、王翱、何文渊俱为太子太保,萧钱、王一宁为太子少师。东宫的这些官员,都兼支二俸,朱祁钰以此来笼络大臣们。
正当一切似乎都在按照景帝设计的路线发展时,然而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却发生了意外。当月,皇太子朱见济因病夭折,史称“怀献太子”,而景帝尚无他子可立,这样皇储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其实景帝更易太子,朝臣就不是非常赞同,只是慑于皇帝的威严没有敢公开反对。怀献太子刚死,大臣们私下就有复立原太子朱见深的主张。景泰五年(1454年)五月,御史钟同上疏论时政,提及请求复立太子事。没过几天,礼部郎中章纶也上疏请复沂王为太子,言辞更加激烈。他指责景帝皇位得于英宗却对英宗十分冷落,在元旦等节日应该带领百官朝谒英宗;原太子朱见深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怀献太子夭折是上天的警告,天命难违,应当复立太子。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景帝见到这份奏章非常恼怒。当时天色已晚,宫门紧闭,景帝命人从门缝中传旨,立即抓捕钟同、章纶,下锦衣卫诏狱。锦衣卫的校尉使用各种酷刑,逼他们说出谁是幕后主谋,是如何交通南宫的,二人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拒绝承认有人主使。谁料到了七月,又有一个南京太常寺卿廖庄上疏请求善待朱见深,以备将来景帝无嗣时沂王即位。次年八月,廖庄因母丧赴京师,在东角门朝见皇帝。景帝记起了他一年前的奏疏,十分生气,当即廷杖八十。有人提醒是钟同、章纶首先提起复储的,景帝命人将狱中的二人各杖一百,还特地预备了大棒子,结果钟同死在了狱中,时年32岁。章纶虽然幸免于难,但被关在锦衣卫狱中,直到英宗复辟才被放出来。
从景泰五年(1454年)五月到景泰六年(1455年)八月,皇储问题在明廷闹得沸沸扬扬,掀起了一场场的风波。自始至终,景帝就没有复立英宗太子的想法,甚至以杖杀大臣的手段来钳制人言。实际上这不能说是皇帝刻薄之类的话,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呢?有些历史学家未免求全责备了。相比于历史上其他杀兄屠侄的皇帝,景帝已经是好得多了。关于太子的问题成了景帝的一块心病,就连在他死时都未能释怀。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下旬,景帝病重。大臣们见景帝病情沉重,不免担心起来,景帝身边的太监甚至暗示皇帝在世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天。十四日,文武大臣商议上疏请景帝“早择元良”,意思就是尽早确立皇储。景帝下诏旨说自己只是偶感风寒,十七日将上朝,“早择元良”不准。因为“择”字不是复立的意思。可见景帝还抱着传给自己儿子的希望。
可惜景帝的算盘没有成功,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夺得了帝位,并让朱见深后来当上了皇帝。我们虽然不能说朱祁钰的儿子一定比宪宗这个败家皇帝强,至少景帝是远胜于其兄英宗的,而没有子嗣的遗憾也只能是景帝心中永远的痛了。
宪宗是怎样迷恋上方术的呢
明宪宗一生干过两件令人费解的事,一件是专情于肥胖的万贵妃,一件是专心于方术。宪宗是怎样迷恋上方术的呢?这里面有三个人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