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19623800000051

第51章 智慧管理与特色推进策略(3)

6.社区实践。

学校在调查中发现,周边的社区居民反映:学生在校园内不乱扔杂物,一走出校门,就开始有乱扔现象。对此,学校组织各班走进社区,做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开展“我为社区添新绿”“做清洁小卫士”“建设社区我参与”等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礼仪行为。

7.总结经验。

组织教师总结关于礼仪教育的经验,选择较好的班级向全校介绍经验,让各班级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礼仪教育的顺利开展。

经过近几年来的礼仪教育,校园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师生相处友好、和谐、轻松、愉快。人人都有了竞争意识:我礼仪,我快乐;我礼仪,我自豪!校园呈现出文明、积极、奋发的景象,礼仪真正走进了校园,住进了每一位走中人的心中。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下一代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给社会带来贡献。”一个学校的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的浸润、渗透,是没有痕迹、随处弥漫的细致,是全校师生的幸福发展、和谐共处。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办学理念前提下,“礼仪教育”的办学特色之路漫长而修远,相信走中人会在辛勤付出中,永守这盏希望之灯。

(魏世春 王均)

温暖关爱 培育未来——九龙坡区西彭镇第三小学“关爱教育”推进策略

“由于姐姐要上大学,爸爸妈妈为了维持生计,不得已外出打工,而我,则被他们‘无情’地送到学校住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曾经,为了父母不能亲自参加我的家长会,我与爸爸妈妈有过争吵;曾经,过年的时候,我会站在门口看很久,很久……曾经,我会在睡梦中喊着‘妈妈’哭醒。后来,老师成了我的‘爱心妈妈’,给予我特别的关爱。学校开展了好多有趣的活动,让我快乐地成长。在‘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中,我们寝室获了一等奖,我好高兴,因为这里面有我的一份功劳。在留守儿童集体生日Party上,红红的蜡烛照亮了黑夜,也温暖了我们的心。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为我的童年画上了一道靓丽的色彩,现在的我,活泼、开朗、阳光、大方,我正用灿烂的笑容告诉大家: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我是一个幸福、快乐的留守儿童!”

这是重庆市西彭镇第三小学一个五年级学生在作文里写到的片段,真实地再现了学校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快乐生活。西彭镇第三小学是九龙坡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约占学生总数的35%。学校在“温暖、关爱、培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民生工程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以“关爱教育”为办学特色,保障留守儿童幸福成长,让所有孩子的学校生活充满阳光。

一、改善条件,创设留守儿童温馨家园

在教育城乡统筹标准化建设中,学校主动向教委争取建设寄宿制小学校。在原校舍3000平方米的基础上,新扩建了1100平方米,并新修了塑胶运动场4000平方米,同时还将原校舍一并改造装修。现在,学校有了基本的功能教室,区教委还积极为学校配备了各种设施设备,使办学条件逐渐标准化。教学楼里安装了150台电脑、22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机,运动场上添置了篮球架、乒乓球台、攀爬架等体育设施设备,以此丰富住校生的课余生活。尤其是学校建起了远程教育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电视闭路系统、电话内网系统,亲情电话室、视频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寝室、办公室都有电话、网络,留守儿童随时能够和自己的父母电话联系、视频聊天,进行亲情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留守儿童对父母亲情的需求。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住宿的问题,区教委还投资,建成了学生阳光公寓,免费为学生提供了220套生活用品,如:铺盖、枕头、水桶、面盆、口盅、毛巾等,公寓房间内还配置了沙发、衣柜、图书架、电视、电脑、电话、饮水机、电风扇、烤火炉、热水器、浴霸等设施给学生免费使用,为学生的住宿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学生到校住宿,学校不仅不收住宿费、设备费、水电费、晚自习补习费等,还让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国家生活补助每人每年1500元,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还免收所有生活费。学校安排4名生活老师负责住校生的饮食起居和生活指导,教给他们如何洗衣、刷牙、洗浴、整理房间、与人交往等一些生活常识。每天晚上安排5名教师免费辅导学生家庭作业,安排1名干部通夜值班,了解住校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各种问题,让留守儿童在学校能温馨生活、快乐学习。

经过老师细心周到的服务和管理,孩子们在学校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孩子们得到了培养、教育和锻炼。孩子们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会洗衣服了,每天能把自己的床铺和房间整理干净、整洁了,基本形成了勤劳、爱美的好习惯。寄宿生活对学生性格培养也有好处,有几个内向的留守儿童学生,经过住校,长期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生活,性格变得开朗、活泼了,善于和别人交往了。现在住读的学生很习惯学校生活,有的家长说,孩子周末也不愿回家,都想在校过双休日了。学校对住校生的管理和服务周到细致,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让留守儿童家长放心外出务工。

二、建立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常态化

(一)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管理制度

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学校安排专门的领导和干部负责该项工作,制定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如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沟通交流制度、家访制度、亲情连线制度等,确保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二)积极建设留守儿童活动阵地

一是设立了亲情视频聊天室和亲情电话室。留守儿童和住校生在课余时间(如中午、下午放学后和晚上)可以在亲情视频聊天室与父母“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免费与父母进行电话交流沟通。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文体娱乐室、图书阅览室。每套学生宿舍配置了电视,设置了图书角,还开放运动场,发放运动器材,积极组织留守学生开展课余文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室。安排学生特别喜欢的教师为“知心姐姐”,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心理咨询室门外还挂放了“心灵之约”倾诉信箱,学生可随时投递书信进行交流、沟通。

(三)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结对活动

学校47名教师全部分到各班,与各班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个教师重点结对帮扶1名留守儿童;党员、干部还要重点帮扶1名特困留守儿童。校警、保安也结对帮扶了1名留守儿童。各班还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帮助、关心留守儿童,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有知心朋友。同时,学校还动员教职工、社会爱心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或“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共同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节庆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利用各种节假日、纪念日、科技艺体节、运动会等,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一方面,学校通过慰问、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活动让留守儿童不会孤单。学校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老师们平时经常将留守儿童带到自己的家里,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寒假期间,学校组织老师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家访,慰问留守儿童,给予贫困留守儿童家庭补助。临近春节时,学校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游园、包汤圆比赛等活动,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好评。

(五)做好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展1次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培训时将学校平时编印的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的资料发给家长,供家长学习、借鉴。每年春节后组织返乡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学校教师还利用QQ与家长进行网上聊天,交流家教方面的知识,以及孩子在校的一些学习、生活情况。

(六)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学校建立了贫困学生入园、入学资助制度,确保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失学。学校每年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达30万元。二是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爱心基金。近两年学校筹集了4000多元,用于慰问帮扶贫困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三是建立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预防和制止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恶性案件发生。学校和校警还开展了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七)开展留守儿童课题研究

从2008年起,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现状及策略研究”这一区级课题的研究。通过研究,学校找到了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照顾培养措施。三年来,学校清洁卫生、校园普通话、学生文明礼仪、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留守儿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运动会、普通话、演讲比赛、卡拉OK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时多次获奖。

三、抓住机遇,营造关爱留守儿童舆论氛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重庆市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和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议也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学校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规范留守儿童工作,提高留守儿童管理教育水平。2010年11月30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等10余家市级媒体集中到学校采访留守儿童工作。2010年12月1日,这几家报纸纷纷报道了学校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经验,并在全市范围内产生良好反响。2010年12月28日,西彭镇第三小学代表九龙坡区迎接重庆市“民生十条”工作检查组的检查,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赞扬。2011年元宵节,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区委副书记潘平,团市委、团区委等相关部门领导在学校开展了与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代表喜闹元宵活动。暑假里,市教委副主任钟燕、副区长汪平等领导到校慰问学校留守儿童,关心孩子们的假期生活。2011年9月,市委副书记张轩在全市留守儿童工作汇报会上与学校留守儿童代表亲切交谈,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西彭镇第三小学打造九龙坡区西部寄宿制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的特色日益彰显,影响逐步扩大。更重要的是,校园里时时可见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处处可见孩子们快乐的身影……

留守儿童的培养和照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深感此项工作做得还不够,很多工作也感到力不从心,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物质、资金和各种活动的组织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温暖、关爱、培育”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将更加努力地做好留守儿童各项工作,用最真诚的心温暖、关爱、培育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不断进步,在全社会的呵护下愉快学习、健康成长,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爱留守儿童”这一民生工程的落实贡献出应尽的力量。

(杨德长 付培 江涂敏)

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岩精神代代传——九龙坡区铜罐驿小学“红岩主题文化”推进策略

重庆市铜罐驿小学是重庆市红岩精神教育基地,九龙坡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学校以“小萝卜头”形象为载体,先后聘请《红岩》小说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老人、“小萝卜头”的五哥宋振镛、“11·27”脱险志士孙重为校外辅导员,坚持开展以红岩精神为主题的传统教育活动。从1987年至今的二十多年中,学校一直坚持不懈,已有较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于2011年被九龙坡区教委命名为“红岩革命传统教育特色学校”。

一、“红岩主题文化”的特色理念

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结合当前发展的实际,学校提炼出了“红岩主题文化”的办学理念,以此引领学校的发展。

(一)学校办学理念

“主题文化熏陶人,主体发展教育人,主动学习成就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其中“主题文化熏陶人”是宏观层面的办学理念,是要以红岩精神这个主题来影响师生,将红岩精神作为校园精神的灵魂;“主体发展教育人”是中观层面的学校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主动学习成就人”是微观层面的学生发展理念,是让学生以“小萝卜头”为榜样,不怕困难,主动学习,不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