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15

第15章 寻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历史上所提到的丝绸之路,是对当时中国同西方所有国家来往通道的一个统称,事实上,丝绸之路并非仅仅存在一条。除了被世人所熟知的,以洛阳、长安为起始点,向西的陆地交通之外,还有一条以泉州、广州为起始点,经由海路抵达西方各国的路线,即海上丝绸之路,一条因地域所限而成就的商业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道路。

做为古代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可谓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延伸,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所趋。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少平原而多山脉,交通不便,这就造成了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内地往来困难。所以,当地商人便积极寻求海上发展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其起点在中国的福建泉州和广州,这是古代中国同他国交通贸易与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细数海上丝绸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至三国南朝(220~589年)时期开始发展,在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发展至鼎盛,到明、清时期(1368~1840年)渐趋转变,这也是人类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

作为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从汉朝开始就渐成气候。秦、汉时期,虽然海上“丝绸之路”尚处于开发阶段,但它却有力地揭开了中国此后航向远洋发展的帷幕。

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自曰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无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黄支之南,有已不程国,汉之驿使自此还矣。”

当时西汉王朝派出驿使所率领的船队,沿着由民间贸易开发出来的海上航线,抵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东南海岸以及斯里兰卡等地。到了公元前1世纪,由中国所生产并远销西方的丝绸已经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最珍贵的衣料,其中有一部分衣料就是经由海上“丝路”运抵地中海东岸的。与此同时,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宝石以及琉璃器等货物也从海路输入至中国沿海及内地。隋唐之时,海上通道与陆上通道一样,依然承担着大宗货物即丝绸的运输,因此大家便将这条与陆路相对的、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贸易渠道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瓷器逐渐取代丝绸成为主要的出口运输货物,所以,人们也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与此同时,还由于从西方各国输入大量的香料作为商品,因此海上丝路也被称之为“海上香料之路”。

其实,细细考察,海上丝绸之路要比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久远。

因为除泉州航线外,历史上还有重要的东海起航线与南海起航线。

东海起航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末周初时期,公元前1112年,周灭商时,武王封箕子前往朝鲜。箕子从中国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一部分人走水路到达朝鲜,教当地居民田蚕织作。而中国的养蚕、缫丝以及织绸技术由这条航海道路传至朝鲜半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兵吞六国之际,落败的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秦朝的苦役而携带蚕种以及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远赴朝鲜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而中日两国之间一向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在我国东海一带有一条左旋海流通过日本,交往非常方便。徐福东渡和鉴真东渡都是经由这条海路的,日本在隋唐派来的大量遣唐使,也是循着这条海上文化丝绸之路来往中日两国的。

如果说东海起航线是一条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话,那么,南海起航线则更重于经济的交往。

作为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南海丝路是古代中国同外国交通贸易以及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中国沿海的城市广州,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南海丝绸之路。

公元3世纪30年代,广州已经开始取代徐闻、合浦,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到了唐宋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口,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东方港口。由广州经南海和印度洋,抵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更是当时世界上距离最长的远洋航线。一直到了元代,广州这个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才逐渐被泉州替代,但其仍旧承担着大量的外贸进出口任务,是中国第二大港,依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被人们使用。中国在明朝和清朝初年推行海禁,更使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现如今,在广州市内各地,还保存着将近20多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比如,建于隋朝开皇十四年的南海神庙,是古人扬帆出海之前必须要祭拜的海神庙。历代皇帝都曾派人前往祭海,并留有很多御碑,至今仍能看到。而始建于东晋的光孝寺,它不但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翻译圣地之一。而著名的华林寺,更是印度名僧达摩的西来初地,而今已成为佛教禅宗传入中国的源头。另外,与广州有关的中外文化、经济交往的古迹比比皆是,如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足见广州作为对外交往的港口当年是如何的繁盛。目前,广州市相关部门正在组织人员,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几千年来,由中国人所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中西方的友好交往,为中外各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至今仍被世界各国人民传为佳话。不论名称如何改变,永远不变的,是这条道路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