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42

第42章 废奴运动与古巴华工的血泪

随着世界废奴呼声的高涨,前往美洲的黑奴大量减少,殖民古巴的西班牙当局面临劳工荒,许多甘蔗园、榨糖厂、矿井甚至家务等都无人来做。西班牙当局决定引进替代性劳力,起初决定引进白人,但在1791年爆发了海地革命,引起恐慌,引进白人劳工的决定也失败了。正在愁苦之际,从东方传来了消息。

这时,在遥远的中国,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兴起,中国民不聊生。西班牙当局听说英国资本家已经开始运送大量华工到英属牙买加、巴巴多斯和特立尼达作苦力。古巴奴隶主也上报请求引进“来自用棍棒管理之国的子孙”。

“哈瓦那促进经济和殖民皇家委员会”在当局的支持下,1844年派人到中国东南沿海考察,随后委托“苏卢埃塔大人公司”和“英国伦敦公司”在厦门招募华工。1846年,英国人已在厦门修建了大量板房作准备。猎头者人称“猪仔头”,他们谎称“大吕宋”(菲律宾)招工,利用诱惑、威逼、绑架的手段把一批批华工装船运走。贩卖之野蛮引起了厦门等地民众暴动,致使驻厦门的西班牙领事向国王报告了“诱拐”的情景。

那是一场国际联手的大贩卖,被买卖的是“签合同”的奴隶。

有一份由广东籍同胞吴生1866年(同治五年)签立于澳门的合同。合同中规定立约人在自到岸无疾病上工之日或疾病治愈8天之后开始的8年内,必须为持有此合同的任何主人做一切指定的劳动,每天12小时,周日休息,但做家务的可以超过此时间限制。主人每天须给劳作者8盎司腌肉和2磅半白薯作为口粮(约合半斤腌肉、2斤半白薯)。预支给劳工的轮船舱位等费用将从前期工资中扣除。与此对应的还有一份由雇主代理人签立的西班牙文版合同。西班牙文版本中的pesetas espanolas到了中文版里变成了“吕宋银”。

像西班牙王室冠冕堂皇的“西印度法”一样,即使是如此苛刻的华工合同也没有能得到执行。1847年6月3日,悬挂西班牙国旗的双桅帆船“奥坎多”号运载206名华工从厦门出发,于131天后到达哈瓦那。9天之后,英国三桅船“阿吉尔”号又以123天的航程运来了365个华工。他们都被关进雷格拉关押黑奴的大棚屋。

虽然西班牙是雇主,但主要操作和得利的是英国——这个利用鸦片把中国逼上半殖民地道路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1847年到1853年,15艘贩运“劳力”的船只中,4艘为西班牙船,11艘为英国船。为了使变相的人口贩卖合法化,英国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在《北京条约》续约第5款中写上:

订约互换以后,大清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后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具准予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家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据统计,从1853年到1873年,有约13万中国苦力被贩运到古巴,超过当时古巴人口十分之一,其中13%死于途中。这只是古巴一国,南北美洲其他地点未统计在内。

华工实为奴隶。每个华工被卖给糖厂主人的价格为170比索,人贩子所花费的成本为50比索,每个华工每个月的“工资”为4比索!而这些签约“华奴未干满(8年)合约前丧生者居70%”。

直至古巴契约华工的悲惨遭遇引起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清政府才于1874年委派特使陈兰彬前往古巴调查华工待遇。陈兰彬在古巴各地共录得口供1176纸,又收得1165名华工单独或联名禀帖85张,并据此向总理衙门提供了华工在古巴遭受各种非人待遇、被迫害致死的调查报告,清政府对西班牙提出抗议,并将报告分送各国驻京使馆。终于1875年正式停止了华工贩卖。

华工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逃亡——与残存的印第安人一起,与潜藏的摩里斯科人一起,与非洲的黑奴一起。在古巴1868年开始的第一次独立战争中,已经出现由华人组成的团、营。华人“芒比”(Mambi,古巴历史上对独立战争中起义者的专称)个个骁勇出众,坚贞不屈,其中有前太平军的战士,英勇事迹被何塞·马蒂的战友贡萨洛·德格萨达记录在《中国人与古巴的独立》一书中,但他们都没有准确的中国名字,只有甘蔗园主强加的西班牙名字,或者含混的西班牙语注音姓名。正像一位作家所写的那样:“他们为古巴独立,慷慨地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不留名的鲜血。他们不抱任何追求个人名利的欲望,也不企求得到感谢的花束。”

早在妥协的1878年《桑洪协议》中,就有了“给黑奴及华工自由”的条款。这样的特殊地位是华人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得的,这样的付出生命是由惨无人道的压迫造成的。古巴与中国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度,由被压迫者的国际主义缔造了最初的友谊。

如今,华人已经成了古巴人口的三大来源之一。华工不仅留下了饮食文化、民间习俗,还留下了宗教文化。华人的存在甚至进入了古巴口语,比如用“这是中国人干的活”来比喻一项工作所需要的非凡细致和耐心。

在哈瓦那著名大街利内亚(Linea)道边,有一座高耸的圆柱形黑色花岗岩纪念碑(古巴独立战争华人战士纪念碑),上面铭刻着一句话:

在古巴,没有一个中国人当过逃兵;在古巴,没有一个中国人当过叛徒。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纪念碑,这不是一句惯常的赞辞。这是许多无名中国人为中国赢来的尊严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