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49

第49章 从“船员”到“侨民”

近代欧洲华侨,主要是19世纪以后移入的。但同其他各洲相比,欧洲华侨人数甚少。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早,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水平高,剩余劳动力充足,不需要运入华工补充劳动力市场;二是欧洲与中国相隔遥远,旅途极不方便。华工大规模运入欧洲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英、法、俄等国急需大量劳力进行军工生产或开挖军事工程,这期间共有23万华工被招往欧洲,他们主要是东北、华北地区的劳力。

19世纪中叶,新生资本主义的欧洲列强,虎视眈眈的看上了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自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贫弱的中国就成了西方各国蚕食的对象,而中国人向外移民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从“船员”到“侨民”,是19世纪中叶之后,中国人进入欧洲的主要途径。清政府在西方国家的逼迫下,签署了种种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的劳动力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当时,西方列强以五个通商口岸为据点,以澳门、香港、厦门为贩卖华工出海的中转站,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一船又一船的华工苦力被运往东南亚、运往北美、运往非洲,去蛮荒之处开垦土地,去深山莽林里修建铁路。然而,欧洲本土既没有大的种植园,也没有铁路需要修建。因此,除了19世纪末,沙皇为了修筑链接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之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并没有直接从中国输入大批的劳动力。但是,欧洲从事远洋劳动力运输的公司,早就盯上了“物美价廉”的华工,于是,一批批的招募他们,充当水手。欧洲最早招募中国人做远洋水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

华人是继印度人之后,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远洋航船的亚裔群体。

东印度公司于何年何月开始招募中国水手的,已不可考。但1782年7月27日伦敦《晨报》上的一则消息,则透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消息说:

在东伦敦斯泰尼号上发生了一起斗殴事件,有中国人卷入其中。

这是关于伦敦有中国水手的最早的记录。

其后,有关亚裔以及中国水手在伦敦港区的生活状况,在报刊上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披露。按照常理,外籍水手因故停留在英国港区时,雇主应该提供必要的食宿。然而,出于对亚裔种族的歧视,公司雇主竟然极不负责地将其安置在废弃的大兵营内。这群栖身于破败不堪的军营中的华人水手,身无分文,既不懂英语,更不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只能任由雇主摆布。因此生活无望,故极易发生争斗,这就是频频见诸报纸的“亚裔水手事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已经有不少华人充当东印度公司的水手,还有一部分人定居伦敦,引起了当局的关注。到了20世纪初,欧洲海员已经团结起来,有组织、有领导的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斗争。

由于在欧洲远洋公司工作的船员,每年三百多天都是在洋人的船只上度过,于是,就有人称他们为“半华侨”。

然而,这些早期远洋水手们与欧洲华侨史更为接近的关系是,当他们随其工作的船只抵达欧洲港口城市的时候,渐渐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留居那里,身份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由于船期更改无法续约,被动留居;有的是由于个人的病痛,无法再度远航,不得已而滞留当地;也有的是听从先前留居此地的同乡友人的劝说,不愿再往大洋冒险,主动上岸。况且,由于在欧洲港口上船所得工资比中国本土要高许多,许多人仅仅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工资,当航船抵达欧洲港口时就下船,以图得到更好机会。一旦他们不再出海远航,他们就得想办法在欧洲的土地上谋生。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就从“船员”变成了“移民”,成为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劳工群体,成为最早定居西方的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