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50

第50章 青田石雕创造的传奇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数开海禁,出国经商谋生者日益增多。据民国24年《中国年鉴》(英文版)记载,“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年间,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道光晚期,青田人到俄国彼得堡、明斯克等大城市贩卖青田石雕。

青田位于浙南山区,素称“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只有三四分耕地,难填温饱,然而却产一种石头,是用于雕刻艺术品、篆刻的上等材料。早年青田人为了谋生携石雕漂泊海外。清初,周亮工在《颐古堂别集印人传》里曾记载:“金陵人以冻石(青田石)做花枝及小虫,嬉为妇戏。”

明末清初青田石已名扬域内,被广泛的制成首饰等工艺品进入市场,青田石雕印章更是为国人所熟知。

据《华侨经济年鉴》记载:“清光绪年间,到意大利定居最早为湖北省天门人及浙江省青田人,前者贩卖纸花,后者贩卖青田石雕。”“我国人移殖至中欧者在满清末期即已开始,初期到德国的是浙江青田人及山东省江湖艺人,多沿陆路经西伯利亚、莫斯科到达柏林。”

这些小商贩大多只会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由于语言阻隔,无法与当地人交流。但他们勤劳,重复着在交易中学会的单词,伴以手势,居然生意兴隆。光绪未年,青田县人陈元丰在浙江普陀贩卖石雕,得知西欧人非常喜爱,便携带石雕经海道到法国,获利甚多。亲友闻讯,纷纷前往,销售石雕。或受雇于英法商人,或在伦敦、巴黎开设中国工艺品商店。他们构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侨居欧洲的中国移民的独特风景。

据出生于1908年的文成籍的荷兰老华侨胡克林回忆,小时候在家乡,曾经随人到相邻的青田晃坪去看过一座“大洋楼”,据说此楼的主人本是当地人,后来去了俄罗斯,在那里经商发了大财,娶了俄罗斯的姑娘,还寄钱还乡盖起了这座大洋楼。胡克林本人也是石匠出身,据他回忆,当时有不少手艺出众的石匠、木匠都去参加修建大洋楼。于是,那位青田楼主的发财故事,激发了不少当地人的出国发财的念头。由此掀起了“番邦热”。光绪三十三年(1907),季美楷卖田6担凑银出国,携带两书笼石雕,与两位同乡自上海至旅顺,火车入俄境,历21天到莫斯科。兜售石雕时,俄国人摇摇手说:“这东西早买过。”只好再乘火车到德国柏林,石雕卖完后,再从国内邮寄两次石货。

1908年青田人叶廷芳带着青田石雕和雕刻刀,从陆路经西伯利亚、俄罗斯、东欧于1911年抵达法国,定居巴黎。1911年,青田人王志南,到达法国,居住在巴黎里昂火车站附近,1933年移居荷兰,与广东人简谭合股开设水手馆,代荷兰轮船公司招募中国海员,国内外乡亲往投者甚多,后成为当时荷兰侨界的首富。

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之前,青田石雕声誉日盛。在民国4年(1915年)2月举行的巴拿马世界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共有1200多项产品获奖。青田石雕也在这次博览会上脱颖而出,其中山口石雕艺人周艺山的“松鹤大屏”、“牡丹屏”、“瓜盒”等十二件作品和金兼山的“小屏风”都获得银奖。由此名声大振,引起美国人的浓厚兴趣。方山龙现村吴乾奎、裘山村裘振珊、山口村周艺山、黄松轩、油竹雅番村金美斋等人,先后在美国开设石雕商店,营业颇盛。民国6年,在莫斯科与彼得格勒两地共有青田华侨100多人,贩卖花瓶、小型雕刻品等青田石雕,后因交通困难,货源不继改做皮制品(小皮包)生意。

随着青田石身价倍增,聪明勤劳的青田人终于看到了一条谋生之路。青田人抓住时机,成群结队地飘洋过海到了欧罗巴大地,开始在法国谋生创业。他们就是青田人在欧洲创业的先驱。

1916年一战期间,青田庄乡罗溪读书人郑稼应招募劳工到法国,战后留法经商。

青田地区的出国热,很快就影响到临近的温州地区,尤其是直接与青田毗邻的文成县。

根据温州当地学者章志诚的研究,最迟在19世纪末,已经有温州人步青田人之后把生意做到了欧洲的本土上。据记载,一个姓田的温州人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在德国做起了生意。到1896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二年,他的儿子田和通在德国的生意已经做到十万两银子左右,光利息就有五六千两左右。到光绪三十一年,文成县玉壶区东头乡黄河村村民胡国恒跟随其居住在青田的舅父,由上海渡洋出国,贩卖青田石雕,他们为了谋求生计曾经到过欧洲的好几个国家。到清宣统三年,文成县朱雅乡下龙村的蔡元利北上,取道旅顺满洲里出境,经西伯利亚赴欧洲。就在这一年,蔡元利的老乡蔡声皆经海道赴法国,曾经辗转巴黎、里昂等地。此后,温州人移居欧洲的,日渐增多。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3400多名中国劳工留居法国。其中温州和青田占到了四分之一。1918年12月27日,法国总统给他们颁发国民证、享受公民权利。山口杉树园头村陈绍初,还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勋章一枚。早期陆续赴欧行销青田石雕的“图章客”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赴欧参战的华工,奠定了青田华侨在欧洲的基础。继而,旅欧华侨提携国内亲友到欧洲创业,20年代至30年代成为县人出国的旺盛时期。仅在西欧的青田侨胞,约1万人,其中旅居法国3000多人,荷兰、奥地利、意大利各1000多人,比利时300多人,西班牙300多人,葡萄牙200多人。

20世纪20年代,与青田相邻的文成县,年轻人纷纷结伴出国,稍后,位于温州小平原的白门、丽坋等地,由于地理位置较青田优越,发财的青田人纷纷在那里买房,推动当地在20世纪末刮起了赴欧之风。

另外,由于当地出国的人比较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在温州、上海等地还相继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包客”,这些人祖籍都是温州、青田的,主要负责帮人办理出国手续,其中比较有名的如青田的杨定杰、温州的陈鹤鸣、文成的胡进超等。他们或者开办货栈,或者开办钱庄,名目虽然不一样,却主要负责为乡人办理出国的护照、车票等相关手续,收取的费用从300至500银元不等。这些“包客”的出现,既说明当地出国潮的高涨,也由于“出国手续”成为一项可以买卖的商品,进一步为出国潮推波助澜。

随着温州旅居海外人数的增多,他们在欧洲成立了很多温州或青田同乡会,其宗旨差不多都是:发扬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意识,爱国爱乡,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