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20189500000021

第21章 风中的火鸡

安政5年正月12日,日美两国关于签订条约的谈判如期结束。

对于是否要奏请天皇敕许,川路圣谟与老中松平忠固展开了激烈地争论。松平忠固向来认为奏请天皇纯属多此一举,而川路则不惜以挂印辞官与松平抗争。最终,幕府采纳了川路圣谟和岩濑忠震的建议,决定将谈判的详细经过禀报天皇,请求朝廷敕许批准。仔细想来,不得不说幕府做出的决定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今之帝自继位以来,在下达要求幕府充实国防的诏书之前,朝廷从未插手政治事务,国家的内政外交完全由幕府一手操控。朝廷则是名副其实的“云上之人”完全置身于世俗之外,作用和地位也显得虚无缥缈、似有若无……

这次签订条约之事,虽然免不了先斩后奏的嫌疑,但最终幕府还是做出了奏请朝廷敕许的决定。

其原因当然是因为日本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与此同时,另外两件事让举国上下得以重新反思日本的国体,使得幕府意识到,并关注起朝廷的存在。

首先是祐宫殿下的诞生,其次是皇宫失火被毁。

当时,幕府正疲于应付接踵而至的列强舰队,原本无暇顾及这两件事。但是,受幕府派遣处理此事的当事者们却因此对国家的实质和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日本而言,天皇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可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事件的发生似乎都是“天意”

从事务上来说,无论是皇子的降生还是皇宫的重建,只是遵循先例照章办事而已。可是,这些“先例”之中包含着日本的立国之本,而这些即将被人们遗忘了的“立国之本”让直接负责这两件事务的幕府大臣深有感触。

一个皇子的诞生,他和政治权力并没有任何的牵连。可是,举国上下却为此欢欣鼓舞,这是为什么呢?

天皇居住的皇宫和武家大名居住的城郭意趣相异,风格不同,没有任何战略价值,然而幕府却谨承民意动用大量财力煞费苦心地进行重建,这又是为了什么?

虽然这些事件与封建制度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新皇宫建成之后,主上还驾皇宫,立即将寄养在中山府上的年幼的皇子召回到自己身边,每日带领着皇子伫立在寒冷的霜天雪地之中,虔诚地为国家子民的安泰祈祷。

这件事早已传遍了江户城。无论是已不在人世的阿部伊势守正弘,还是曾经参与过皇子降生庆典的大名以及负责皇宫重建的川路圣谟等官员,都不由自主地对主上备感尊崇。

每当想起主上牵着幼小的祐宫殿下,顶着风霜心无旁骛地潜心祈祷的身姿,他们便会被这庄严肃穆的气氛深深地感染,并因此而反省自躬。

川路圣谟不惜以政治前途作为赌注与松平忠固抗争,便是一种证明。而越前藩的松平庆永率先提出将军的继承人问题,其最直接的原因也与此有关。

天皇置身于政治之外,他的形象在大名的心目中异常威严而神圣。

与此相反,继承了第13代将军职务的家庆之子家定却生来病体羸弱,愚笨无能。

无论从世俗体面而言,还是从政治常识来看,幕府都必须改变目前的状况……于是,松平庆永竭力举荐水户齐昭之子一桥庆喜作为尚无子嗣的家定的继承人,目的就是以此巩固幕府统治的基础。

庆永的提议绝非出于一己私心的阴谋。其实,13代将军家定的确心智并不健全……

嘉永6年(1853年)6月,佩里初次来到日本时,12代将军家庆因惶恐过度导致病情恶化而撒手人寰。家庆原本生有数子,可惜先后相继不幸夭折,最终仅剩下家定一人……

其实,家庆最清楚家定的愚笨。

“犬子愚笨无能,恐难当重任,拜托各位大人费心辅佐……”

家庆没有来得及做出任何决定,留下这几句话便魂归西天了……

幕府阁僚们竭力阻止哈理斯谒见将军,其实这也是一个难言之隐。所幸,家定表现中规中矩,使得仪式顺利举行。

但是,现在家定在后宫养起了火鸡,他一人自得其乐,却苦了那些每天前来觐见的太医和侍臣们。家定此时已年届三十,却依然童心未泯。他无比喜爱各种鸟类,饲养了不少黄莺、黄雀和仙鹤。如果只是养些这样的鸟儿倒也罢了。可是,他不知从哪儿听说有一种叫做“火鸡”的珍禽,便闹着要人去找。

但是,江户城没有一家店铺出售火鸡。侍从只得如实禀报,想不到家定却不肯轻易罢休,命人在日本全国寻找火鸡。

近侍们私下询问了不少地方,终于知道家定的姑母守殿(11代将军家齐之女)锅岛齐正候的夫人养了一只火鸡,便派人讨来献给了家定。

家定第一次见到火鸡,高兴得手舞足蹈。现在,不仅他自己以此为乐,还看着下人炒豆子喂火鸡。不管他遇见谁,都会强迫别人和他一起看火鸡:

“快来,看火鸡,火鸡……”

见到火鸡追着别人奔跑,他在一旁拍手叫好。

水户齐昭在给别人的信函中也曾经写道:

“将军以逐鹅炒豆为乐……”

其实,并非鹅,而是火鸡。幕府官员也常常私下将家定将军的举动与当今之帝的德行进行一番比较。幕府将军家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难以担当起重任。

家定的夫人原本是萨摩藩岛津齐彬的养女,后来又过继给右大臣近卫经熙,并嫁给了家定。但是夫妇两人鲜有男女之交,膝下尚无子女。

这样的事实进一步激发了川路圣谟的民族责任感,他感到为了国家的前途,必须请求主上敕令批准条约。

川路态度坚决,迫使持反对意见的松平忠固做出妥协。老中笔头堀田正睦破例亲自出任进京请命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