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20189500000038

第38章 树下的圣泉

俗话常说:家贫出孝子。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物质上的贫穷和精神上的匮乏就一定能够使人变得更加优秀。

权典侍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悖论而已。

正是因为家境贫困,作为一家之主就必须而埋头苦干,养活妻子儿女,维持生计。

如果丈夫踏实勤奋,那么女主人,也就是孩子的母亲也必然以丈夫为榜样,努力地生活着。

权典侍将这句话向前推进了一步:正是由于贫困,夫妇二人才格外的勤勉和认真。孩子们受父母的影响,受到父母坚韧性格的熏陶,才能成为孝子。

于是,权典侍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家贫出孝子”而是只有那些正直专注、精神充实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孝子”

她悄悄地用民间的俗语和现在朝廷的现状做了一番比较。

俗话说得好,“百益孝为先”当然,“孝子”并非指那些盲目遵从父母错误决定的愚孝,而是充满正义感、对国家有益的“行善之人”。

虽然皇宫不同于普通的世俗人家,不过,这样的比较常常令权典侍丝毫不敢懈怠。

如今,皇室在物质上绝对算不上富裕。不仅如此,有一次天皇喝了近卫家供奉的滩酒之后,竟然赞不绝口地说“世上居然有这样的好酒”

天皇俭朴的生活超乎人们的想象。写和歌草稿的纸张正反两面都用,内衣和布袜也是洗洗补补了不知多少回。

天皇赐给臣下的木杯变成了并不昂贵的陶杯,遇到大臣家中红白喜事需要礼金时,天皇也常常暗中向近卫家和九条家请求接济。

权典侍出生于清贫的中山家,可是就连她,对于皇室的凄凉境遇也不免感到伤感和惊诧。

然而,窘迫的生活并没有让天皇对自己作为万民之父的责任和觉悟有任何松懈。

权典侍凝望着每日屹立在大庭中祈祷的天皇,感觉自己对于天皇的心愿早已了然于胸。虽然天皇只是默念着没有出声,但是只要凝神倾听,就仿佛能够听到天皇那响彻于天地之间的朗朗玉音:

“祈求上苍保佑吾国家安宁,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为了帮助国家克服国难,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玉体为代价……还有什么样的感情能够超越这种对国家社稷的真挚深沉的爱呢?

“当今之帝是历代天皇之中少有的明君啊。”

权典侍常常听父亲中山忠能夸赞天皇,她也知道正是由于天皇的圣明和贤德,近卫、三条两位公卿才如此忠诚地为朝廷效力。

不仅如此,岩仓具视等人打着“恢复皇权”的旗号暗中结集了各方力量,其原因也是被天皇恳切真诚的态度所感动……

物质生活的确贫困。

然而,窘困的生活从未使天皇有过丝毫的退缩。

“国家面临着深重的灾难,其原因在于民间的人才因循守旧,受制于旧法,无法有所作为,如同春天刚刚冒出的嫩芽被枯死的大树压迫。只有清除枯树,新生的嫩芽才能茁壮成长。破旧立新,朕身居皇位,责无旁贷。”

有一天,天皇用膳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权典侍至今也忘不了,天皇当时那熠熠生辉的眼神。

正是出于这份责任感,天皇于嘉永2年(1849年)以学习院之名开设了学问所。除了公卿大夫的子弟和家臣之外,无官无位的平民子弟也得到了学习知识和评论时事的机会,从而为后人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其实,清贫中的天皇所做的努力远远不止这些。

权典侍听说,由于近来天皇潜心祈祷,皇后忍不住向天皇最为信赖的德高望重的内大臣三条实万恳求道:

“主上近来每天都在祈祷,以圣体换取国家安宁。长此以往,必定会有损健康。祐宫尚年幼无知,请您劝导主上为了江山社稷,要保重龙体啊!”

三条实万聪明过人,年轻的侍从因此送给他“诸葛孔明”的雅号。

听了皇后的请求,三条立刻前去晋见天皇。不过,请天皇疏于修行显然有失妥当。如果这么建议,肯定会遭到天皇的训斥,说他数典忘祖。于是,三条委婉地说道:

“最近关东对朝廷有所猜疑,监视得紧。请陛下多加注意。”

“这是为何?”

“请恕我直言,陛下每日潜心修行,用心祈祷,幕府派来的宫廷事务统管官怀疑圣上这是为了恢复皇权而诅咒幕府!如果因此造成朝廷和幕府不和,恐怕有违陛下初衷啊!而且,陛下因此而累及玉体,也是臣等之不愿。还是请您暂且休养数日吧!”

听了三条的话,天皇剑眉倒竖,怒斥道:

“你一定是想说我的祈祷还不够真诚吧。身为天皇,因为害怕子民误解而疏于对祖灵和上苍的祈祷。怎么可以容许这样虚伪的行为呢?”

当这件事传到庆子权典侍的耳中时,她对祐宫的管教更加严格了。

对于权典侍而言,只有严格管教祐宫殿下,才是自己对天皇最炽热的爱情和最真诚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