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外名人教子经典60篇
20558200000013

第13章 细节--成就事情不可缺少的基础(1)

教子应从细节抓起。可以这么说,从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父母教育孩子必须从小事抓起,长期坚持。习惯的养成,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件件都是大事。

27.曾国藩--“戒骄须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1872),清一代名臣,湘军首领,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原任京官司,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迅速兴起时,奉旨在湖南办团练,创建湘军,与胡林翼、左宗棠等共筹破敌之策。造战船、建水师、与太平军苦战。后升任两江总督,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于1872年在南京病故,谥文正。

曾国藩教子故事:

曾国藩在读书或做人方面 ,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他对儿女说,我在朝做官20年,不敢稍稍沾染一些官宦习气,饮食起居,都坚守着清贫朴素的家风,不敢放纵。平时虽然军务繁忙,但曾国藩从不间断读书、写字、研究学问。对待亲戚、朋友、邻里,他从来都是“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这些做法无不潜移默化教育着他的儿女们。

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对于女儿和新嫁进门的媳妇,曾国藩也要求她们不要因为是富贵子女就不乐于操作,一定要经常下厨房做饭,纺纱织布,勤于劳动不要懒惰。

曾国藩的次子纪鸿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他料到自己官爵显赫,儿子到省城后难免会有巴结讨好的小人,于是及时写信教儿子考完试之后马上回来,对人要恭谦,交友要谨慎。曾国藩的这种教子思想是很可取的。

他在教育儿子时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做官,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于劳苦,既能过富裕安乐的生活,也可以过艰苦节俭的日子,这就是君子。凡是当官的人家,由俭变成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返回俭朴就难了。年纪还小的人,切切不可贪恋奢华,不可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大家小家,也无论是士农工商,只要勤苦俭约,没有不兴旺的,而骄奢倦怠,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要早起,不要失去高祖所创立的家业。人在少壮时没有不付出艰辛而能成就事业的。

由于曾国藩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都长大成才,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学贯中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中俄伊犁谈判中,他毫不屈服,捍卫了民族利益。次子曾纪鸿,虽不幸早逝,但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成就。

育子点拨:

曾国藩在修身、为人处世、治家、为官等各个方面都善于做子弟的表率。可以说,曾国藩处处注意为子弟做榜样,凡是要求儿辈做到的都要求自己先做到。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要求诸弟都为子女作榜样。总之,曾国藩教子总是从自身做起,带动夫人、诸弟,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子弟营建健康成长的环境,并对子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熏陶作用。

曾国藩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应该说是教育子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身作则法就是通过自己的良好言行,有针对性地影响对方,使其通过心灵内部体验达到信服对方或仿效的教子方法。

以身作则法之所以能影响、打动人心,使之仿效,首先在于这个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以身作则法,一般是指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他人、引导他人。这种以行动对人进行教育、影响的方法通常又称为“身教”,“身教”是相对于“言教”而言的。言教固然也能影响人、启发人,但必须辅之以身教。如果只言教不身教,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比如:让自己的孩子替你拿样什么东西,应该说:“×××(孩子名),请你帮妈妈去拿×××,好吗?”当她/他帮你拿来之后要说:“谢谢你了!”一般来说,孩子听见你的“谢谢”后,都会很高兴的,更重要的是,让她/他不会对你产生一种家长式的恐惧感,让她感觉到妈妈其实还是她/他的朋友、愿意和妈妈说说话、愿意做妈妈的小帮手。反之,如果当时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女儿说:“×××(孩子名),快去帮妈妈拿×××。”就算这次女儿是帮你去拿了,但日复一日,她一定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到那时,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不利呀。

教子小径:

1.曾国藩教育子女不得谋求特殊化,要戒骄戒躁。

2.他要求子孙要读书明理,帮助他人。

3.他教育子女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名人教子名言:

高傲是在自视比他人优越的错觉中产生的喜悦。

--斯宾诺莎

你必须努力战胜懒怠。坐在软毛上,卧在被褥下,就没有美名可传颂。

--但丁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28.丰子恺--“光‘热爱’,还不够,还要‘亲近’他们,和他们共同生活。”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绿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漫画全集》。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

丰子恺教子故事:

丰子恺是一个十分热爱孩子又善于教育孩子的人。他对孩子倾注了深厚、真切的感情,真可说得上是“儿女情长”、“舐犊情深”了。

对于孩子的教育、培育,丰子恺先生的体会首先是“热爱”他们。他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了还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但是,光“热爱”,还不够,还要“亲近”他们,和他们共同生活。

丰子恺先生孩子多,家里帮手少,他就当“兼母之父”,常常抱孩子,喂吃饭,唱小曲哄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甚至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坐在小凳子上“乘火车”。正是由于“热爱”和“亲近”孩子们,使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在孩子们眼里,他不再是严厉的父亲,而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知心朋友,他的言语、行动,孩子都喜欢,也容易接受,这就为教育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丰子恺从不用“主观”和“粗暴”替代“热爱”和“亲近”,即使孩子们做错了事,他也总是和颜悦色地开导、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人为地给孩子们造成心理压力,不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

有一次,开明书店送来几册新出版的毛边《音乐入门》,丰子恺先生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来,他的儿子瞻瞻侧着头,站在桌边默默地看。后来,丰子恺有事外出了,瞻瞻就从书架上拿了一本连史纸印的《楚辞》,把它裁破了十几页。丰子恺回家时,瞻瞻得意地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了!”丰子恺一见就大声斥责了瞻瞻,把孩子吓哭了。事后,丰子恺心里感到十分内疚地对孩子说:“瞻瞻,这在你是何等成功的大事,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哼’字喊得你哭了,你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吧。”从此,丰子恺先生再也不随便训斥孩子了。

育子点拨:

一个成年人保持点童心,“热爱”和“亲近”他们,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很有益处的。这正是丰子恺先生教育孩子的一个可贵之处。

在下面的文字里,我们将对家长保持一颗童心的重要性进行一些论述。在生活中,如果做父母的仔细观察,肯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向父母询问的往往是“大”问题,例如:天有没有边?人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外星人?等等。其中有些问题甚至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还是未解之谜。而我们成人所关心的往往是“小”问题:鸡蛋多少钱一斤?张三什么时候退休?李四“麻艺”怎么样?等等。

但是只对“小”问题感兴趣的成人却拥有“话语霸权”,于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孩子们所关心的那些“大”问题是“瞎胡闹”,经常冷眼对之。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一般来说,孩子特别珍视他们的这些天真的梦想。幻想对于孩子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是一种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当人们受到暗示认为自己将成为一个大人物的时候,就对自己产生了正面的暗示,长此以往就会在自己的心目中固化,形成一种正面的自我意象,最后就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获得了成功。

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得出的结论却是:没有一点天真的情感以及幻想的人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有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自己还拟了一个标题:苍蝇是从哪里来的?小作者在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中说:

有一次摘下一个花朵,看见里面有许多小小的苍蝇,以他认为苍蝇是从花里钻出来的。老师对这篇作文大加赞赏,这个小学生受到了鼓励,在后来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但是大部分“胡思乱想”的儿童却不能像这个小作者这样幸运了。即使在目前,很多人往往将这种作文视作胡思乱想,因为很多父母是不懂得这种类“古怪”的想法的宝贵之处的。而在西方国家,这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事实上,想像力是人类智慧的第一缕曙光,缺少幻想的人生是苍白的!

然而孩子的想像力却常常遭到大人的嘲笑!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孩子的想像力就是在成人的误解中消失的!因此说,作为父母和家长,在如何对待孩子上,应保持一颗可爱的童心,尊重孩子的一些所谓的天真的想法,以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健康成长。

教子小径:

1.在生活中,丰子恺经常抱孩子们,喂他们,和他们一起玩,从而赢得孩子们的心,为更好地教育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如果孩子们做错了事,他也是动理晓情,和颜悦色地开导、教育他们。而从不对他们粗暴地发怒。

名人教子名言:

想像力安排好了一切;它造就了美、正义和幸福,而幸福则是世上的一切。

--帕斯卡

没有想像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

--波德莱尔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家的天梯。

--歌德

29.傅雷--处处留心孩子的兴趣、爱好

傅雷简介: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傅雷教子故事:

傅雷有个儿子叫傅聪,他对儿子傅聪从小的教育十分严格,常常是冷酷、苛刻得不近人情。傅聪刚刚懂事,还不到入学年龄,他便为儿子自编教材,不许他外出玩耍,只把他关在房子里,教他用功读书。

尽管傅雷爱子心切,望子成龙,可是他并不越俎代庖,以自己的爱好代替儿子的兴趣。傅雷擅长文学、外语,留学法国时专攻美术史,他却没有强迫儿子去当作家、翻译家或画家。

傅雷处处留心儿子的兴趣、爱好。有几次,他发觉幼小的傅聪爱听古典音乐,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决定让儿子学音乐。

傅聪7岁时,妈妈朱梅馥卖掉自己的首饰,为他买了一架钢琴,决心把傅聪“定向”培养成为钢琴家。在培养儿子学钢琴的同时,傅雷又很注意拓宽儿子的知识面,特别是文学修养。傅聪的语文课本,是傅雷亲自编选、亲笔用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好的。内容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这些从小打下的基础,使傅聪受益不浅。

傅聪出国后,从1954年到1966年的12年中,傅雷夫妇一共给傅聪写了300多封长信,殷切希望儿子在远离亲人、客居国外的情况下,时时、事事都要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他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努力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高尚的艺术家。

育子点拨:

如今,傅聪已成为国际上一流的钢琴家、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兼职教授,应该说这与傅雷当年留心儿子的兴趣、爱好,在儿子身上舍得智力投资、尊重儿子意愿分不开的。

在下面的文字中,我们仅就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一些论述。

在现实的一些家庭里,可以发现这么一种现象:每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父母往往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或许是因为这些父母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太深,认为与孩子平等的交流“不成体统”?那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如果经常到公共的“网吧”去上网,肯定会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十几岁的男孩、女孩在那里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聊天。不了解内情的人都认为他们被“网”在聊天室里的原因是“网恋”。这当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是通过仔细观察,也有不少的少男少女在网上谈论的都是一些很健康话题,如互相倾诉学习、生活上的苦恼等。而这些话题他们应该是可以和父母谈论的,但是为什么要选择那个虚拟的世界呢?

可见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存在一定的隔膜的。我们认为这种隔膜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用很功利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学习各种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