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单方面的,也许孩子起初不感兴趣,但在父母的引导、鼓励下,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去学习,孩子也可培养出兴趣来。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他是否有能力学习,他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有时间学习,父母有没有能力供孩子学习,都需要父母再三考虑的。
何况,孩子的爱好是随着成长,一再地选择,一再地变更。有个孩子小时候喜欢玩棒球,就嚷着要当棒球国手,他母亲很担心,因为棒球国手连工作都找不到。孩子的父亲就告诉她,孩子的兴趣是会变的,目前他爱打球,可以锻炼身体,也没什么不好的;现在,他很喜欢研究天文,甚至科学知识懂得比大人还多。所以说,孩子的兴趣是很自然地表现出来的,除非是不良的嗜好,否则不要太早指出一条路让孩子走!
教子小径:
1.傅雷虽然盼子成龙心切,但他也没强迫儿子去当作家、翻译家,而是在发现儿子爱好音乐后,决定对儿子进行音乐教育、培养。
2.在傅雷对儿子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他很注意拓宽儿子的知识面。这些都使儿子的音乐基础打得更牢。
名人教子名言:
在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
--奥斯勒
每一个人的进步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要看他的天资、他的兴趣、他的需要、他的才能、他的热情以及他所抓紧的机会。
--卢梭
没有强烈、入迷的兴趣,就没有科学家。
--涅斯米扬诺夫
30.鲁迅--“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简介: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徬徨》、《野草》、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教子故事: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鲁迅认为做父母的应该按孩子的特点施以教育,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同时他反对用粗暴的压服方法和放任自流,娇生惯养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鲁迅有个儿子叫海婴,他对海婴的教育,不仅在感情上,更重要的是在理智上,通过尽职的、合理、科学的教育,把父亲的爱给了海婴。他常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鲁迅常到玩具摊上,给海婴买玩具,一次,他给海婴买了一套木工工具。海婴常常用它敲打钉子,好像小工程师盖房子。海婴小时候非常好问,鲁迅总是循循善诱、耐心地回答,启发孩子的智力。孩子能懂的,便直接告诉他;稍难的,答应以后再慢慢解释给他听。每天晚上,鲁迅总要抽出时间给小海婴讲有趣的故事,如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他还给孩子买童话、游记、动植物故事书;带他逛公园、看马戏等,来丰富孩子的知识。
鲁迅十分尊重和信任孩子,注重说服教育,反对随便打骂。他曾写诗公开申明:“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认为: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所以,鲁迅常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儿子。他生活很俭朴,一绳一纸都要加以爱惜,把它们收拾起来整理好,放在抽斗里备用。小海婴深受父亲的影响,在海婴的抽斗里,收存着绳子、针头线脑等。直到海婴的孩子也都学着这样做,这可说是“鲁迅家风”了。
鲁迅认为,做父母的要不断地用健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教育下一代。使他们知道怎样抵抗,怎样生存,怎样发展,怎样建设。他在《死》一文中,立下遗嘱,特地关照家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育子点拨:
鲁迅主张应该按照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这一点在其儿子海婴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长和父母都十分关注的,下面我们就做家长或父母的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正确指导孩子学习上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做法。
现阶段,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的不断扩大,家长对自己的“独苗苗”不但生活上关心得好,还比较多关心孩子智力的发展,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操心,有些家长爱得法、养得法、教得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不排除有些家长热情有余,方法不当,自然劳而无功,所以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教育好孩子。作为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对孩子唠叨个没完。
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在一旁不停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这孩子怎么不长记忆,总是丢三落四的”,“马上考试了,还不赶紧复习,再考不好,叫我怎么有脸见人”,“我小时候读书很自觉,你怎么不自觉”家长认为孩子自觉性很差,都说说没事。其实,这种不断重复的话,对孩子起不了多少教育督促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逆反心理,形成一种不良习惯--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的因怕家长,一时在你的唠叨下写作业了,但是却是一种敷衍的态度,达不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2.对孩子总是数落。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挺严格的,为激励孩子不断上进,总是讲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你能不能争点气,也得个第一。”“你不好好学,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认为这也是在教育孩子,多说说孩子的短处,比比人家的孩子如何好,会使孩子急起直追。但是错了,孩子听了这些刺激性的话、伤自尊心的话,会感到屈辱、愤怒,助长自卑心理,破罐破摔。反正笨,笨就笨,傻好了,孩子在一番痛苦后,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不中用了,不会再去奋力改变现状。古人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条基本原理,要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3.硬性规定学习指标,达到有奖。
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缺少办法,把工厂企业单位规定的生产指标方法搬来用,要求孩子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考试成绩,进入前三名奖给什么,前五名奖什么,前十名奖什么,考不好,罚什么(不看电视,不出门玩,还有挨打等),孩子为了多得奖避免罚,必然努力去做。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单纯以物质奖励。惩罚的办法来鼓励孩子学好,不是都能奏效的。有的孩子为达到家长的规定,想出了坏点子:与班上同学达成协议,帮着完成作业,考好的成绩,把家长的奖金分给他一半。这也就是单纯用奖励的办法激励出的一种结果。所以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性,启发孩子自觉性,教育孩子好学上进,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即使孩子一时学习上不去,也不可单以奖励方法“吊胃口”,当然适当奖励还是可以的,比如:奖适合孩子看的书、一支笔等。
4.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学习搞疲劳战术。
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抓孩子的学习,认为像训练运动员一样,苦练多练才能出成绩。于是,要求孩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除孩子学校学习外,还另找习题,卷子、参考书等,追加许多“家庭作业”。结果,孩子被搞得疲惫不堪,学习效率差,还会产生厌倦情绪,学习不再是令人感到有趣、兴奋和向往的智力活动,学习是脑力劳动,良好有效的学习规律应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孩子适当的玩,也是一种休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成绩优异的孩子,并没有学得那么苦、那么累。
以上都是家长们没注意到自己孩子的特点,而盲目求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应当引起家长或父母们的重视。
教子小径:
1.鲁迅认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所以他经常给海婴买玩具。
2.鲁迅对于海婴的好问,总是循循善诱,耐心解答,启发孩子的智力。
3.鲁迅总要抽出一些时间给海婴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丰富孩子的知识。
名人教子名言:
智力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像短距离竞赛一样,有的人从起跑就冲刺,有的人最后冲刺,也有的人分步冲刺。因此每个人的成就就有先有后。
--张焕庭
正确的教育青年,并不在于见不同作家的形形色色的词句、名言、见解来充塞青年的头脑,而在于发展他们的理解事物的能力,使这种能力像一个活的泉眼一样能流出一道水流。
--夸美纽斯
不要教儿童以科学,而是要他们自己去发现科学。如果任意地教他,以教师的权威代替儿童理性的活动,则儿童理性停止活动,而成为他人意见的玩物。
--卢梭
31.沈钧儒--“一个人要有热情!”
沈钧儒简介: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生于江苏苏州,祖籍浙江嘉兴。中国同盟会会员。1942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委,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副主席、第一副主席,1955年2月张澜主席逝世,沈钧儒任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代理主席。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6年2月,在民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在担任民盟第三届中央委员会主席期间,于1963年6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沈钧儒教子故事:
沈钧儒对子女的教育上从不责打或叱骂,也从不疾言厉色,总是温和地善言教导。他曾在《家庭新论》中写道:“儿童既是家庭中很为重要的分子,那么教育儿童的责任,自然是非常重大,至于教育的方法,向来的家庭,不是一切放任,便是无理由的压服,当然都是不可行的。”他还特别强调父母应该尽力改造儿童的环境。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在他身教重于言教的带动下,在他的家里,旧社会中上阶层家庭中的一些恶习从来没有市场。在他的以身示范和教导下,他的5个子女都不吸烟喝酒。沈钧儒对工作积极负责,很忙,经常每晚工作到深夜,但是他从不晚起。他家中陈设简单朴素,墙上只挂些字画之类,没有令人感觉铺张奢华的东西。房里扫地、揩拭桌椅等杂务,他总爱自己动手,不指使仆人。这种以身作则的示范,使他的子女都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沈钧儒是个非常富有感情的人。他热爱祖国,在家庭中,他热爱妻子、儿女,尽力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他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把子女培养成人、成才,好为建设一个强盛中国出力。他经常认真地教导自己的孩子们。
有一次,他对儿子沈谅说:“一个人要有热情!”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遇到别人有困难时,应该无私地给予帮助:见到别人受到无理欺凌时,应该挺身而出打抱不平。这种热情,还应该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对广大人民的爱,对国家的爱。在沈钧儒身上,这种事例确实也很多:他在上海执行律师职务时期,常为政治犯或为冤狱犯任义务辩护,因此被誉为“政治律师”;他爱护和帮助青年,政治上关心他们的进步,竭尽自己之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936年,沈钧儒的儿子沈谅初出国求学,做父亲的常写信勉励儿子。一次在信中他给儿子专门讲了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个读书人,藏有一只名贵的古瓯,非常珍爱。有一天,不慎失手,将古瓯弄掉地上摔碎了。他看都不看一眼就走开了。有人怪之,问他为何不屑一顾,他回答说:“瓯已碎矣,顾之何益!”他在信中特别强调“凡已竟如此,没有办法之事,皆不必放在心头。”再三鼓励儿子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沈老也非常关心儿子的日常生活。他在信中问儿子说:“在中国的朋友常通讯否?柏林最近有无发现可交之友?我生平嗜好朋友,觉得与好友谈话,极可借以为解除烦闷之助,汝以为如何?”在紧接其后的一封信中,他特意叮嘱儿子说:“汝谓,在此殊感生活单调,我意必须物色好友及获得愿看而且好看之书籍,极为重要。我在羁押中三月以来能坦然无不快之觉者,对于自己问心无愧,固是一因,而同拘数友性情学问颇相投契,而得到数种自己认为必须阅读之书籍,借以开拓心胸,解除枯寂,尤为得力之至也。”
沈老的5个子女中,有4个学的都是科学技术。他总是鼓励孩子们专心钻研所学的专业。他早年留学日本,亲眼看到通过明治维新富强起来的岛国,深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科技人才。孩子们求学期间,要求他购买科技书籍,总是有求必应。他曾在信中嘱托在德上学的小儿子说:如看到工作中用得着的好书,不要错过机会,否则会后悔不及。在他的指点下,儿子是很爱买书的,只要是对来日工作有用的,往往不惜重金购买。
1946年离国10年的沈谅回国,沈老与儿子热烈拥抱,并及时勉励儿子千万不可沉湎在美满的小家庭生活中,而忘却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他的教导一直激励着儿子奋发上进。
育子点拨:
沈钧儒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品质上、生活上、学习上等,都可见沈老对子女的关爱。
下面,我们仅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乐于助人上给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在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那些乐于助人、热情开朗、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孩子更容易很快地融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被他的新伙伴所接纳,从而感到轻松、快乐;相反的,那些对人冷漠,不善于关心别人,对人缺乏同情心的孩子,总是终日郁郁寡欢,感到紧张孤独。
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其实也就是在帮助孩子获得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温暖的一缕阳光,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发自肺腑的温暖与关爱,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爱。这种善良的情感与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就开始细心地培养,否则难有成效。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教育孩子从身边发生的小事做起,处处注意帮助别人,替别人着想,不求回报,并以此为乐,使其最终获得一颗善良的心。
1.告诉孩子帮助他人的好处。
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关心他人,竭尽全力地去帮助别人,会使人变得慷慨;帮助别人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时常为他人着想,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快乐起来,等等。类似的道理,可以结合父母自身的经历或借助一些童话故事,多向孩子讲述一些。
2.帮助孩子了解别人在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如何去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