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外名人教子经典60篇
20558200000022

第22章 技巧--非标准方法所赢得的(1)

家长教育孩子常用的方式是同孩子讲话,因此,家长的教育水平、教育艺术修养的高低,几乎都要表现在同孩子的讲话中。应注意到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家长要善于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跟孩子讲话。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和问题,家长要多启发、多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寻找答案和自己做主张。

47.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自叙“十五而志于学”,自十五岁起开始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据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而不厌,乡人都赞其“博学”。“三十而立”,自三十岁开始独立地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收徒讲学,颜渊、子路、冉伯牛、子贡、冉有等就是孔子较早的一批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学生的教育家。私学的创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社会政治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等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教子故事:

孔子有一个儿子,出生时正逢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大鲤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以示纪念。伯鱼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但是孔子却并不溺爱他,从小就教导他、督促他要勤奋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了《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育子点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以身作则,身教重于严教;他特别谦虚,“不耻下问”,对学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话;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无私无隐,对待学生从无亲疏厚薄、远近好恶之分,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就体现了他的“平等待人,无私无隐,一视同仁”的精神。

孔子对儿子的教育采用了点拨的方法。点拨法就是家长通过稍加指点、提示、引导,立即使孩子明白道理,从而产生自觉行为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引导孩子的学习,适用于那些基础好、悟性好、自觉性强的孩子。

点拨法重在提示、引导,而不是灌输,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在运用此法时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切实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把握孩子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家长必须要有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要能够成为孩子的老师。

三是“点”要点在点子上,不能乱点,所“点”必须切实利于孩子的进步。如果所指点的知识或问题过高、过于深奥,孩子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那也等于对牛弹琴。

四是“拨”要简明、扼要,解决实际问题,花最少的精力、最少的时间,就能解决孩子的疑难,使孩子明白道理,从而产生自觉的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子小径:

1.即使是独生子女,也不要溺爱娇宠。

2.平时多督促孩子勤奋用功学习。

3.为人应当有爱心,与人和善,重礼仪。

名人教子名言: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卢梭

我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爱默生

只有爱是团结正义与幸福的联系线。不可或缺与完满的契约就以爱为出发点,因为只要相爱,就会产生和平。这普遍的爱,从家庭扩展到国家,从国家扩展到全人类,将是未来幸福社会的唯一法则。

--左拉

48.曹操--“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字孟德,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县)人。祖父腾,东汉大宦官,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操少任侠,性机警,博览群书,尤好读兵书。20岁时举孝廉为郎,历洛阳北部尉、顿丘令,以骑都尉参与镇压颍川黄巾有功,迁济南相。严肃法纪,惩治贪污,而不避贵戚。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率大军南征,准备统一全国,但受挫于赤壁。十六年(211),平定关中、陇右及河西四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建安十八年(213)进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更进为魏王。死后被谥为魏武帝。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地提拔一批才能出众的谋臣猛将;谋略过人,又比较能倾听部下意见;敢于抑制豪强,虽亲戚亦不加宽宥;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故能令行禁止;反对奢华,自奉节俭,蔚成俭朴之风。曹操一生成就很大,他不仅是建安时代政治上的领袖,而且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建安文学的代表。

曹操教子故事: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对子弟也唯才是用。他一共有25个儿子,著名的有三个:即长子曹昂,次子曹丕,三子曹植。曹操对他们都很疼爱,从不偏袒哪一个。

有一年,寿春、汉中、长安这三个地方缺少官员治理。曹操下了一道《诸儿令》,明确告诉儿子们,你们谁去合适,就看你们谁有贤能了。谁有真才实学,心地善良,孝顺父母,我就用谁。三个儿子见父亲不徇私情,唯贤是用,个个好学上进。

长子曹昂一直跟随父亲征战沙场,经受了战火的锻炼和考验。但不幸于公元197年死于一场战役。

次子曹丕,好骑射,善诗文。他像曹操那样,虽在军旅,但手不释卷。曾写诗文百余篇,所作“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曹植,少年英俊,聪明过人,深受曹操宠爱,因此曹操常将三儿曹植带在身边,不离左右。在曹操教育下,曹植精通文武,才华出众。但曹操仍坚持严格教育,对三儿曹植说:“我在23岁时已做了顿丘县令,你现已23岁了,要努力呀!”殷切希望曹植进步。

曹操极爱曹植,欲立曹植为太子。但群臣都认为曹植词多华丽,诚心不如曹丕,废长立幼,要慎重。曹操经过考虑,决定立曹丕为太子。

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国号魏,建都洛阳。曹丕为魏文帝,他不忘父亲的教养之恩,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在曹操的教育下,曹丕、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大,当时他们同父亲一起被称为建安才子。这足以说明,曹操在教子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育子点拨:

曹操下《诸儿令》就是运用目标激励的方法,激励儿子们的行为,使其奋发努力,达到所立的目标。

目标激励法就是根据一定的任务需要激起孩子为之努力奋斗的方法。

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是很好的形容。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来就够得着,那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就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让孩子感觉沮丧。

这个目标如何设定?

第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能力和现实条件有一个正确认识,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在目标设定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决定,这样不仅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也能让孩子更有积极性;

第三,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把握不准,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商量;

第四,可以考虑给孩子设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得着的目标。

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让这个目标在孩子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墙上悬挂的黑板上,或者用彩色纸写了贴在墙上。如果目标有一定的时间限度,那么再给孩子一本“目标日历”,目标应该完成的那一天要被显著地标明。

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在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些什么?不要强求孩子记日记,但鼓励孩子在“目标日历”上写点或画点什么,比如画上一张笑脸。

给孩子找个竞争者。有个竞争者能极大地鼓舞孩子,但是,如何选择竞争者也是个问题,让孩子把某个同学当作竞争者是可以的,但不要把目标订得太高,每次都盯着第一名。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比较熟悉、成绩略好于自己的同学作为竞争对象。同时,要多与孩子交谈,告诉孩子“友谊第一”,不要让孩子滋生对竞争对象的敌意。让孩子自己和自己竞争也是很好的办法。

另外,不要忘了,在小目标实现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看动画片,打电脑游戏,或去肯德基吃饭等。

教子小径:

1.对待孩子应公平待之。

2.让孩子切实地感到通过自己的努力,目标确是可以实现的。

3.在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及时给以鼓励,让他们继续努力。

名人教子名言: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而牺牲的小目标。

--列·托尔斯泰

不要顾忌竞争,谁做事漂亮,他就能够在竞争中取胜。

--亨利·福特

良好的竞争心理,正当的竞争精神,这就是使事业成功与督促个人向上的动力。

--松下幸之助

49.谢安--“圣贤与一般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

谢安简介:

谢安(320-385),陈郡阳夏人。字安石,东晋政治家、书法家。官至侍中宰相。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之一。工书、学真、草书于王羲之,皆入能。谢安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他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高谢人间,啸咏山林”,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20年的奋作争斗。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苻坚携兵百万,大有一举踏平江东之概。谢安临危不惧,要谢石、谢玄力拒,结果淝水一战,大获全胜,给中国战争史写下了以少胜多的辉煌一页。

谢安教子故事:

谢安是东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在40以前,对从政并没有多少兴趣,《晋书》本传说他当时多次婉言谢绝官府请他做官的征聘,经常与王羲之等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回家之后则赋诗著文,抒写胸臆,另一方面,他重视教育子女,倾注了大量精力。

谢安很会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不像有些人那样总是板起面孔来训斥。这一点连他的夫人刘氏也不理解。一天刘氏教儿读书,儿子一时没有学会,她很烦恼,便找到谢安埋怨说:“都是你把孩子惯坏了,从来没见到你教过孩子!”谢安笑着说:“我不是经常教育孩子吗?只是你看不出罢了。”

一次,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谢安把子侄们召集起来,为他们讲解怎样写文章,讲了一会,雪突然大起来了,谢安想,这正可以试一下孩子们的文思,启发他们学会比兴的方法,于是便停止了讲解,高兴地说:“你们看,白雪纷纷何所似?”孩子们立刻拥到厅堂门口,看着飘扬飞舞的雪花,有的想起《诗经》上的“北风其凉,雨雪其滂”的句子,有的想起“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还有的想起《穆天子传》上“北风雨雪,天子游黄台之丘”的句子……但是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一时都没能找到贴切的比喻。

谢安的二哥谢据的长子,名叫胡儿,性格活泼,心直口快,想了一下,觉得雪和盐差不多,于是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他的孩子听后,有的微笑,表示同意;有的摇头,认为比拟不贴切。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谢安,只见谢安手捻胡须,笑而不答。这时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道韫,笑了笑说:“叔叔,我看‘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觉得既十分贴切而又富有新意,连声说:“好!好!”说罢放声大笑,孩子们也向道韫投过来钦慕的目光。谢道韫因此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

还有一次,谢安把子侄们召集起来,询问他们学习《诗经》的情况,最后问:“你们觉得《诗经》中的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说:“我觉得《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最好。”谢安说:“学习《诗经》除了学习这种即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还要从中学习从政治国之道,我看《大雅·抑》中的‘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这两句最好,因为它的意思是说,当政者应该制定宏大的规划,要深谋远虑,并且对此念念不忘。这两句表现了有识之士的深刻见解。”子侄们听后都点头称是。

随后谢安又问:“孩子们,你们认为怎样为人处事才是最好的呢?”子侄们听后很长时间没人回答。后来,谢玄说:“我想,将来应像芝兰玉树一样。生于庭堂之前,亭亭玉立,风采无比。”谢安听后,高兴地说:“你说得好。圣贤与一般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希望你们努力!”这些话使子侄们受到很大鼓舞。

另外,子侄有了过错,谢安也很注意批评的方法。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这在当时是一种浮荡的表现。谢安想教育他改正,但又怕损伤他的自尊心。于是想了个办法,有一次和他开玩笑,打赌比输赢,谢安赢得那个紫罗香囊后就焚掉了,谢玄也懂得了叔父的用意,从此再也不佩带了。

谢家子弟在谢安指导下,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在淝水之战中,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儿子谢琰为辅国将军,二人率晋军冲锋陷阵,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育子点拨:

谢安对子侄们的教育是很有成效的,值得我们学习。从雪花的飘落上,谢安让子侄们开动想像力,对雪花进行比喻,以锻炼他们的文思。又在对《诗经》的阐释中,适时地启发他们明白治国安邦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很容易使人接受,并会有很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