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子点拨:
卢梭的这个“自然后果惩罚法”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作自受”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有不少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采用这种方法纠正孩子的过失,教育孩子最简便省事,效果也比较好。下面,我们就来论述一下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问题等。采用“自然后果惩罚法”的教育法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不姑息放任,不袒护偏私。通过孩子自己的过失所得到的自然惩罚,使之能体验到行为过失带来的不良后果,不是人为的、另外给予的惩罚,孩子较能接受得了,抵触情绪小,能够从不快、痛苦中引起反省,促使其改正过失。
现在很多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时间,这些毛病与家长的娇惯有很大的关系。如爱睡懒觉的孩子大多是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早晨父母呼叫一遍不醒,呼叫两遍不起,等家长叫了第三遍才起来,一看表才知道不早了,于是家长帮孩子急急忙忙穿衣服,准备书包等,甚至连早饭也来不及吃就走了。家长这样做,实际上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而且还会助长孩子养成依赖家长的懒习惯。其实,家长可以这样实验一下:在孩子的床头放一个小闹钟,并向他申明不再来催促他起床,早晨闹钟响就自己起床。假如起床晚了就没有时间吃早饭,假如拖拉的时间多了就会上学迟到,就会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如果你的孩子能按家长的要求做,那么他就会逐步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否则,就会因睡懒觉、不按时起床而受到“惩罚”--吃不上早饭、迟到、受批评。一旦孩子尝到了耽误时间的苦果,心里就自然不舒服,自然会吸收教训,今后重犯的可能性就少了。当然,在特殊情况下,要特殊对待了。
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要有损孩子的身体健康。
有些孩子行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虽然会使他们感受到痛苦;但一定要注意,“自然后果”不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促使孩子从痛苦中得到教训,受到教育,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而不是为了家长出气。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就会失去教育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能感情用事,要极力克制自己无益、甚至有害的感情冲动,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随时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反映,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2.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运用这一方法是要使孩子感受到不愉快,有时也会产生羞辱之心,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要特别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是他们上进的动力,是精神支柱。如果孩子丧失了自尊心,就会破罐破摔,情绪低落,不求上进,这对改正孩子的过错是不利的。
3.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区别对待。
运用这个方法时,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区别对待。有的孩子的情绪、意志坚强一些,有的脆弱一些。有的孩子对这些惩罚满不在乎,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比如玩具坏了不给买我不玩;衣服撕破了不给换,我就穿破的,在思想上不起什么刺激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此类孩子最好不采用这种教育方法。有的孩子则与此正好相反,对于“自然后果的惩罚“反应极为强烈,心理上受到的刺激过大,这时家长就要注意观察,掌握好火候,运用一般的批评教育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必非得采用这种教育方法。
教子小径:
1.当卢梭给孩子买完玩具后,孩子玩了不几天就把玩具毁坏了,后来孩子再要玩具时,卢梭和妻子形成一致意见,没买给孩子。这样就使儿子感受到了自己当初毁坏玩具的后果,以后再也不那样做了。
名人教子名言:
如果我们每年根治一个恶德,不久我们就成为完人了。
--肯比斯
恶习的最主要坏处是:它贬抑了一个人的价值。
--卓宾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富兰克林
59.马克·吐温--应注意孩子在一些琐碎事情上流露出来的情感
马克·吐温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来门斯,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那一年正好是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保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作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小哈克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教子故事:
马克·吐温有3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对女儿的教育也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着乐观、幽默的情趣。
马克·吐温深爱着自己的女儿,从女儿刚刚开始懂事起,他就常常让她们坐在自己椅子的扶手上,给她们讲各种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父亲即兴杜撰的,而题目要由女儿来规定。女儿苏西和克拉拉常常不假思索地随便拿起一本画册,让爸爸就上面的一个人物或动物编一个故事,她们还故意用小手遮住画面的其他部分,不让爸爸产生联想。这当然难不住爸爸了,他毕竟是一个大作家呀。马克·吐温往往不费吹灰之力就演绎出一大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来。有时,女儿在出题时还对故事中的主角一无所知,而当故事讲完后就已经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
在马克·吐温的家庭里,始终充满着和睦融洽、欢快愉悦的气氛,父母和女儿之间保持着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父亲从来不摆一家之长的架子,也从不板着面孔教训女儿。
马克·吐温对女儿的爱是特殊而细腻的,他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把视线深入到女儿的心灵深处。平时,他非常注意女儿在一些琐碎事情上流露出来的情感,并且用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下来,他觉得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心理特征,也可以加深父女之间感情的交流。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无独有偶,上行下效,苏西稍大一些竟然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把对父亲的观察偷偷地写在本子上,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要为父亲写传记。这当然瞒不过父亲的眼睛,马克·吐温知道这件事后,这位享誉世界的作家比听到任何人的赞扬都要高兴。为了给女儿以帮助又不使她察觉,马克·吐温常常在女儿面前故意表现自己,说一些妙趣横生的话,目的是给女儿的写作提供素材。时间长了,聪明的女儿识破了爸爸的用意,当马克·吐温又一次发表精彩“演说”时,女儿悄悄贴在妈妈耳边说:“爸爸是因为我给他写传记,才说这些话的,你看他多神气啊!”
“传记”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们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我们有爸爸、妈妈、吉思、克拉拉和我。我写的是爸爸,要写他并不难,因为他是性格非常突出的人,他是我遇见过的或者希望遇见的最可爱的人,”
为了帮助女儿提高写作水平,马克·吐温动了不少脑筋,他经常请女儿做自己的“编辑”,请女儿为自己的书稿提出修改意见。马克·吐温故意在书稿中加入一些不够恰当或比较粗糙的部分,当女儿对这些内容提出异议或进行删改时,他就同女儿进行争辩,或者央求女儿“笔下留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爸爸“被迫”接受女儿的意见,当然,对女儿在修改中加入的部分,马克·吐温最后只能是“忍痛割爱”,不过,这就不能让女儿知道了。
在马克·吐温的精心指导下,苏西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他为父亲撰写的传记,语言质朴流畅,词汇丰富,显示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她不仅如实地记述了爸爸的优点,而且不加掩饰地写下对爸爸的批评,用马克·吐温的话说:“是个忠实的历史学家。”这对一个尚未成年而又极爱她的父亲的孩子来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苏西很有文学天赋,又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她也许能够成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出可以与爸爸媲美的文学作品,这是她的理想,也是父母寄于她的厚望,但最终未能实现--病魔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她所留给世界的,只是埋藏在父母心底的深情思念。
育子点拨:
马克·吐温以作家独有的感情爱着自己的子女,以他独有的方式教育、培养着子女,尤其是他对子女微细心理的把握确实令人佩服。下面,我们就做父母和家长如何观察、了解孩子的精神、心理世界来谈一谈。
一位母亲打电话给心理咨询热线:“请你们务必帮帮我,我和孩子已经成了仇人了,我应该怎么办?”
原来,这位母亲有一个18岁的儿子,孩子小时候是很听话的,后来孩子长大了,就渐渐与母亲说不到一块了,变成经常争吵。比如:孩子高考没上线,在家补习功课,为了复习时间的安排问题,母子俩的意见不一致,于是发生了争吵;每次孩子看电视,都会遭到母亲的干预。总之,“战火”不断。后来儿子一气之下干脆离家出走,过了几天,找了个理由又回来了。
几天之后,母子又争吵起来了,儿子一气之下将母亲喜欢看的杂志烧了,把母亲精心培育的心爱的花草砸了个稀巴烂。
母亲对儿子说:“我们待你这样好,你生活是这样的幸福,怎么还天天找我们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