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全集
20751200000022

第22章 好生活需要好心绪(7)

有比赚钱更快乐的事情

有一个普通的妇女,最初只是因为不能让家门口是一片黄沙而去植树,然后承租了几万亩沙漠,想让沙漠变为绿洲。她就那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沙漠上植树,植树,还是植树。她可能做梦都没想到,她有朝一日会成为千万富婆。但是,她的确成了千万富婆,单是国际上某个组织奖励给她的钱,就能让我们普通人吓一大跳。她还会在那片沙漠上生活下去,继续植她的树,她心里只有她的树,而没有想她挣多少钱。

钱在生活中并不是决定一切的,金钱有时的确不是那么重要的。也许你现在没有太多的金钱,但是即便是有限的收入,只要你会合理运用,它同样可以带给你享受。一笔有限的收入有两种安排法:一种是精打细算地将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虑进去,虽然事事顾全了,但最终仍然毫无收获;另一种是把钱花在那些能使你幸福的东西上,用辛勤劳动挣来的钱,买回自己心爱的东西、满足孩子的一个美好的心愿,这也是很值得去做的,因为这体现了我们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金钱和权力固然可以换取许多可以享受的东西,可是不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许多东西当它太容易得到的时候,也便失却了它本有的韵味。

当你拥有了太多东西的时候,必然有一种东西要减少,那就是你的健康和寿命!

很多人都在拼命地为赚钱而活着,他们的生活总是达不到他们所要求的那种“完美”。他们已经很有钱了,可总还有比他们更有钱的;他们已经生活得很不错了,可比他们生活好的仍大有人在,这样比来比去,成功者也就沦为了失败者,人家失败了,还有几百万,自己是所谓的成功者,却不过只有几十万元。这样一比,反而觉得耻辱,根本高兴不起来。天长日久,就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问题,于是他们总是快乐不起来。

失去快乐的根源不在于跟他人相比,而主要取决于你跟别人比什么,如果比金钱、权力和荣誉等的话,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有好日子过,因为比来比去,你总不会是第一。这就会使你痛苦,使你无端地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这打击来自你的内心。因此,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已经开始了比欢乐,比长寿,比轻松,比谁活得更自在,比谁能找回人生的一些基本要素,以便好好地活在这个世上。这是一种内心的调整,也是一种根本有效的调整。

有的人认为有了名誉和权力,自己就幸福了。事实上,名誉和权力并不意味着开心,因为你总是把成功定义在获得更高的职位与权力上,可是永远都会有人比你职位更高,权力更大;永远都会有人比你更有名,所以你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其实人生无需太多的金钱与职位,钱再多,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房子再大,每个人睡觉时都只能占一张床,为钱而贪,钱多成兽,钱可能铺成陷阱,钱可能垒就悬崖;职不专而位多,帽子太厚顶不起,图那么多虚名干啥?平平常常才是真。

汉德·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那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

“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我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骄傲的。”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莱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就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如痴如醉,用他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听众来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

黑人的话让神父又想起5年前他主持过的一次临终忏悔。那是位富翁,住在里士本区,他的忏悔竟然和这位黑人流浪汉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它们。这种爱好与工作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还赚了大笔的钱,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白天的经历和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莱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后来,泰莱神父的这两条生活信条,被许多美国人信奉——的确,人生如此,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仿佛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考虑快乐的问题,我们以为挣钱是快乐的,其实错了。我们一天天地去挣钱,可能挣到了许多钱,我们用它购买了房子、车子,用它去购物、去吃喝,但我们却不一定生活得快乐。

悲观多半来源于自发性的夸大事实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没有一刻的平静,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情绪乐观的人也有不幸与烦恼,有时思想被消极情绪占领,或哀叹嗟悔、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今天挨老板骂了,就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太差;明天和女朋友吵架了,就觉得世上没人理解自己;偶尔和朋友闹点不愉快,又觉得自己以前的真诚友好都白费了,结果没有一天心情愉快。

有时,你感到莫名的悲伤,世界变得那样灰暗,连嘴里都有一种苦涩。

从往事的追忆中传来的钟声在身畔悠然回荡,却激不起内心一丝欢乐,生命竟如此无奈。明朗晴空,你走在满是行人和鲜花的街上,却丝毫感受不到勃勃生机,心中全是忧伤。夜深人静时,你辗转难眠,往事历历在目,脑中却是虚无和空荡。电视剧或新闻报道,都能勾起你对伤心往事的回忆;而别人洋洋自得的交谈闲聊,则会增添你的烦恼和沮丧。电台里播放的音乐节目,会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唤起你痛苦的回忆;某次宴会的点菜,某次朋友聚会,某个熟悉的场景,或者街上的陌生人、模特儿、衣服的款式、医院、公园、影院或学校都会让你触景生情。

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总存在一些消极想法,并且会使我们感觉到不快乐呢?这是由于那些悲观情绪把你的生活彻底扭曲了。这种自发性的想法一整天都在运作,你不断在头脑中和自己无声对话,解释情境或评判别人。这种自我对话,可能是一连串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如“我永远无法如期完成这计划”、“我知道自己会说错话”、“没有人是可以信任的”。

悲观想法有时是一种认知的扭曲,它具备以下特征:

(1)夸大,“我是没办法做任何事——我的婚姻快完了。”在你狂野地高估你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低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没任何证据就妄下结论,还自以为是。

(2)忽视积极面,“晚餐当然还不错,但我把饭烧焦了。”你较容易记得事情的消极面,或以消极方法看待积极的事情,用以证明你负面的自我印象是正确的。

(3)自我化,“我变胖了,所以开会时大家一直看我。”你喜欢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想,事实就难免被你扭曲。

(4)不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想法。“我若没选上委员会主席,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5)过度类化,“没人喜欢我……我失去所有的朋友……什么事都不对……”

(6)妄下结论。这种扭曲有两部分,一是揣测心理:“他不理我,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二是未卜先知:“医生不告诉我检查结果,我一定真的病了。”

你该看得出来,消极的想法多半是夸大或扭曲事实,多半是自发性的,并非经过你的理性和事物逻辑所下的结论。事实上,就某方面来说,它们根本称不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