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谋略全集
22108200000023

第23章 根基牢固,成就大事(1)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牢固的地基,才能保证大楼的空间稳定。人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善于借鉴成功经验,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大事。

要善于成功地推销自己

范雎以能言善辩和足智多谋,在战国纵横家中当属一流人物。但是他却长期“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看看范雎是怎样推销自己,从而受到重视,登上历史舞台的。

范雎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必定得到奖赏,有能力的肯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为臣说得有理,就请大王依计试之,臣自信能有益于治道。若明知其利而不行其道,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枉自无用。

“谚语道:‘一般的君王行功论赏,总以好恶而施,而英明的君主却不会这样做,总是赏有功而罚有罪。’如今,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策略上献给大王呢?臣虽鄙贱不足称道,大王又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臣听说周之砥卮、宋之结绿、魏之悬黎、楚之和璞,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最初玉工都不能辨别,历经波折最终才成为天下名器。既然如此,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强盛吗?臣听说善于治家的,在国内招揽人才;善于治国的,更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正由于天下有明君贤主,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有贤士。究其原因,在于昏庸的诸侯们空有眼珠,不能识才,而任人才流失。正如良医能预测生死一样,明主能够洞察事情的成败,有利则为,有害则不为,疑惑不定则尝试而为之。这是尧、舜、禹、汤等圣主也无法更改的原则。

“至关重要的言语,臣不敢写在这里;而一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提。臣内心忧心忡忡,也许是臣的愚昧无知,言语不适大王心意,或许是因推荐臣的人出身低贱,大王认定他们的话不足相信。若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余暇,我将当面进言。”

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非常高兴,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车马去上清范雎。

范雎向秦昭王写的自荐信,先谈论治国的一般道理,再谈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最后再说明白已是真心献计的同时,婉转地要求见面。其实人最怕见面,一见面就具有亲切感、就更容易说服人,一见面好多事就推脱不过。因此一定要争取和要人们见面。这封自荐信的实质目标,就是要达到能够与秦昭王面谈。范雎以他简略而委婉的说辞轻易就达到了这个目的。只要见到了秦王,那么更具体更富有智慧的谋划一定会使秦王折服,会使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得到实现。

人的一生事实上只有一项工作,即推销自己,以自己的才智去换取物质和精神资源。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很多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你要得到资源,就要与对方进行交易——推销自己的资源,换来自己想要的资源。凡是有大成就的人,均为人们对他有大需求的人,而人们之能认可他,在于他能销售自己,使自己价值连城、奇货可居。因此人生在世,学会推销自己是首位的。

学会舍弃眼前利益

有一个青年,他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三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丝毫没有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那块最大的西瓜递给了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着书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青年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不比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就比青年多。

其实,这是个很完美的管理员工的例子,你发现眼前的利益就是最大和最好的,而等到你把事情做完后才发现原来还要耗费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虽然一下子没有那么大的利益,但是做的事情却多得多,总利益也比做一件事情要来得多。这件事就告诉我们,要想使一个企业有大的发展,管理者就要有战略的眼光,要学会放弃,也只有懂得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才能获得长远的大利。

还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位不善于言词的博士生,毕业后拿着电脑专业的博士证书去求职,但没有一家公司聘用他。后来他以退为进,在求职时索性不再出示最高学历证书。不久,有一家电脑公司愿意聘用他,职务是程序设计师,但报酬并不高。这些他并不以为然,在上班时依然十分勤奋认真,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而且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并独立开发出几个具有推广价值的软件,所以受到了长官的赏识,提拔他为副总经理及管理公司的技术开发工作。

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择业之初会希望进入大公司,薪资也相对要求较高,通常较不愿意屈居于小企业,或者低收入,总是害怕埋没自己的才华,难以得到提拔重用。但是,如果能以退为进,放下自己的身段,往“低处”走,找到适合并能充分发挥才华的基层工作,在基层的岗位上努力精进,在接受磨炼和考验的同时,必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假如当你担任服务工作时,遇到客户百般刁难,那你将会怎样面对?你就应该运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策,并适时洞悉客户的需求,体贴客户,如此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深圳有一个农村来的没什么文化的妇女,起初给人当保姆,后来在街头摆小摊儿,卖一个胶卷赚一角钱。她认死理,一个胶卷永远只赚一角,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她开了一家摄影器材店,还是一个胶卷赚一角:市场上一个柯达胶卷卖23元,她卖16元1角,批发量大得惊人,深圳搞摄影的没有不知道她的。外地人的钱包丢在她那儿了,她花了很多长途电话费才找到失主;有时候算错账多收了人家的钱,她火急火燎找到人家还钱;听起来像雷锋,可赚的钱不得了,在深圳,再牛气的摄影商,也得乖乖地去她那儿拿货。

据说有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这些事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一个半文盲妇女和没有文化的砂石老板在一个人精成堆的地方,竟然打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然而,稍加思索,就会觉得事出有因,甚至理所必然:赢在诚实,赢在信誉。“吃亏是福”并不是简单的阿Q精神,而是福祸相依、付出与得到的生活辩证法,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他们懂得在什么时候该舍弃,结果,他们也得到了长远的利益。

总而言之,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学会舍弃眼前利益之时,你就可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有些人比较急功近利,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这种人目光短浅,虽然会暂时表现得相当出色,但是却缺少一种对未来的把握和规划能力,做事只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而只有那些有远大目光,着眼未来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退步,是为了进步

低调退守可以麻痹对手,退守能给人造成已经战败认输的错觉。

当你的强劲对手认为你已经战败认输,就会觉得你已不再能够恐吓到他,不再是他的对手了。而此时,他往往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会把你暂时搁在一边,或者干脆不管你,这样,你就可以养精蓄锐,东山再起。

晋文公重耳千里逃亡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重耳是春秋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在夫人死后,将他最宠爱的骊姬封为夫人。骊姬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并且想阴谋杀害比奚齐年长的公子重耳和夷吾。于是重耳和夷吾分别逃到国外去避难。

公子夷吾在晋献公死后,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于周襄王二年(前650年)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做了十四年国君,患了重病,不能临朝。留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得到这个消息,担心君位被人抢走,乘天黑逃回晋国。晋惠公也担心公子重耳归国抢夺君位,寝食不安,就派了一个叫勃镊的人去刺杀重耳。

重耳逃出晋国之后,一直住在狄国避难,一住就是十二年。晋国有才干的人,像狐毛、狐偃、赵衰、介子推等人全跟从他。大家商量了一下,觉得到齐国去还可以安身。他们饥一顿饱一顿,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到达齐国。

齐桓公听说重耳投奔到来,知道重耳将来是个有作为的人,马上派人来迎接,给他们安排住处,负责接待的人为重耳一行提供车马,送肉送米,招待尤其周到,重耳十分满意。齐恒公为了结交重耳,又把本家的一个美女齐姜嫁给重耳作夫人。重耳异常感激,在齐国前后住了七年。齐桓公在周襄王九年(前643年)死了,齐国的五个公子争夺君位,国势逐步衰落下来,重耳无可奈何,只得离开齐国。

重耳一行人来到楚国,受到楚成王非常隆重的欢迎,楚国用招待国君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待重耳越恭敬,重耳表现得越谦虚。然而,这次,重耳跟住在齐国的时候不一样了,他现在经常想起回晋国这件大事。

有一日,二人谈得正尽兴,楚成王问重耳道:“公子若回到晋国,怎样回报我呢?”重耳说:“珠宝金银,您多的是;异兽珍禽,本为楚地的特产。任何礼物都无法表达我对您的谢意,因此,我真不知道用什么报答您。”楚成王笑着道:“尽管我们什么都有,但你就不想报答我吗?”重耳说:“果真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一定与楚国和睦相处;将来若两国打起仗来,我一定下令晋军退避三舍,来答谢您的恩情。”古时,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向后退九十里。从这以后,楚成王更加器重重耳了。

这时,秦穆公在各处打听重耳的消息,听说他正在楚国,立即派人来接。重耳抵达秦国后,秦穆公热情款待,还把孀居的女儿怀赢嫁给重耳。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秦国大军来到了黄河。秦穆公派公子絷率兵护送重耳过河,自己率兵驻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公子絷护送重耳过河以后,一连攻下好几座城池。晋军大将吕省、欲芮看见秦军势不可挡,又见人心全向着重耳,就和公子絷订立盟约,投降了。晋怀公弃城逃命,过了不久被人杀死。晋国的文武大臣拥护重耳为国君,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晋文公。

晋文公自四十三岁起逃难,至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了,计算起来,在外邦颠沛流离,前后共计有十九年。长时期的流浪生活,使重耳和他手下的那班大臣,既磨炼了意志,又开阔了眼界,更提高了政治才能。重耳做了国君之后,汲取各国经验,用来改革国内政治,安抚人心,晋国很快强盛起来。

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也往往让自己难以掌控,有时,当时机还不很成熟时,若一味朝着目标迈进,就有可能损兵折将,碰一鼻子灰。而如果能够精识时务,在不利的情况下暂时退后一步,避开危势,等待机遇,再伺机而动,就有可能成功。因此,如果不能进时,就退。先退出来,之后再图进取。有时退步,就是为了进步。

缺乏韧劲将一事无成

清代名臣张之洞是一个有雄才大略之人,不但志向远大,而且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在京城做言官时,张之洞接连上了几道极具反响的奏疏,得到了朝野内外的刮目相看。

随着声誉愈佳,张之洞想到的决不是适可而止,他决定因时顺势,行其所宜,发挥自己在进谏方面的优势,针对为政流弊所在和君主之忧,通过上疏,提出处理问题的办法,以解君忧或匡君之不逮,赢得朝廷的赞赏,而使自己得以晋升。

这不失为一种表现自我,展示才能的重要方式。所以张之洞无论是做言官还是任封疆大吏,或单枪匹马,或联袂奋笔,不断递交能在清廷中引起强烈震动的奏疏。

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张之洞怀着维护民族尊严、保护国家利益的报国亡心,坚决抵制外来入侵势力。

19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矛盾渐趋缓和,中外矛盾却越发激烈,边境冲突纷至沓来,日本在东南挑衅,俄国在西北觊觎大清边疆,外敌侵略的事件层出不穷,1864年,在陕西回民起义的带动下,深受清政府高压统治之害的新疆各族人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当地少数民族中的上层封建主也趁势而起,窃据起义领导权,制造民族分裂,相互攻打,新疆陷入混乱的割据局面。

1864年夏,占据喀什噶尔的柯尔克孜族人司迪克伯克六攻英吉沙尔等城,一直不下,于是派回民头目金相印赴邻国浩罕请求支援。浩罕汗阿力木库里派遣帕夏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几年间,阿古柏占领南疆八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自称“毕条勒特汗”。此后,阿古柏在新疆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封建神权统治,使新疆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阿古柏入侵新疆,得到了英国和俄国的拥护。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素有嫌隙。英国扶持阿古伯,是想把他作为阻挡俄国南窥印度的屏障。正在蚕食中亚三汗国的俄国,则竭力拉拢阿古柏,想以其作为加紧侵占新疆的工具。最终,英国在争取阿古柏的战争中占了上风。

1871年,当阿古柏侵略北疆时,蓄谋已久的沙俄悍然出兵侵占伊犁地区,阻遏了日渐向北扩展的英势力。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且又遭受到太平天国、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对阿古柏入侵新疆一事既无力还手,又不敢据理力争。直到伊犁被沙俄占领,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于是调兵遣将,加强防范。但由于其仍处于镇压西北回民起义的过程中,便寄希望于以谈判来处理问题。

1873年,日本侵占台湾,东南海疆防务也吃紧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把西部战场移到东南海防,他认为依照当时清政府的力量,海防和西征难以兼顾,不收复新疆,对大清朝廷来说,伤不了什么元气;而如果海疆失守,那就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了,这是最可怕的。而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坚决反对这种顾此失彼的政策,力主收回新疆。

他认为,如果此时为了节约兵力和军饷,而自疆撤兵,就是自撤藩篱,那么我们兵退一寸,敌人就会进犯一尺,而且关外藩篱一撤,就好像打开了外门,即使我们想闭关自守,但形势也不会允许的,到那时蒙古、陕甘等边境,就一定会时时有敌寇前来侵犯,那时就防不胜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