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谋略全集
22108200000033

第33章 收敛锋芒,静水深流(2)

这时,韩信派使向刘邦请示,要做齐地的假王(假是代理的意思)。刘邦想到当前自己正处于艰苦阶段,请韩信前来支援,他却要当齐王,不由发怒,骂之不绝。这时,身边张良赶忙拉了他一下,向他提示眼下正值用人之际,不可因此而伤了和气,于是他又马上换了口气:“男子汉大丈夫率兵奋虞,立了大功,做什么假王,要做就做真王!”他立即派张良带着齐王印绶去给韩信加官晋爵。

韩信做了齐王后,带兵直击垓下,与刘邦等军把项羽包围了起来,最终导致项羽失败自刎。刘邦本要大怒,经人提示,他又忍了,想到小不忍则乱大谋,眼下正值胜负未分之时,应当以和为贵,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四、和亲之忍。刘邦一统天下,做了大汉皇帝,匈奴侵境,他为扬国威,亲率大军北上以拒匈奴。谁知,匈奴不仅善于作战而且计谋也多,设计将刘邦困于白登山,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由于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抑制匈奴,于是,刘敬建议可用和亲之策,刘邦以为不可行,天朝大邦向番夷部落和亲求和,有失朝威,咽不下这口气,可又打不过,只好用了刘敬之策,从后宫挑了宗室之女,送予匈奴和亲,这样,边疆才得以稳住,使边塞人民免受刀兵之苦。在这件事上刘邦又忍了,起初不同意,可后来听了刘敬言之有理,也就应了。以和亲来平定天下,这也不失为高明之策,如果刘邦不忍再怒而兴师,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出现白登被困的惨况。

当然,我们每个人遇到的状况都不一样,因此,什么事该忍,什么事不该忍,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当你的形势比人弱时,你必须忍!

所谓形势比人弱,是指客观环境对你不利,如在公司里受到上司的辱骂、排斥;对目前工作环境不满意,但是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自己好不容易做个小生意,却受到客户的刁难;想创业,却资本不够;好好走在街上,却无缘无故被人欺……

一旦你处于弱势,就很难施展自己的空间,仿佛困兽一般。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常由着自己的性情,顺着自己的情绪行事,如被人羞辱了,干脆就和他们干一架;被老板骂了,干脆就拍他桌子,摔他东西,之后自动走人!不敢说这么做就会毁了人的一生,因为人生的事很难说,有时甚至会“因祸得福”!

但没有忍性,肯定会给你的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不能忍的人“因祸得福”者并不多,大部分人都不甚如意,总是到了中年才会感叹地说:“那时真是年轻气盛啊!”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忍的人命运不好,而是说他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骂,而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可人性丛林中,欺人之兽,到处都有!所以常常形势还没好转,他就垮了。

因此,当你身处困境、碰到难题时,想想你的远大目标吧!为了自己的远大目标,一切都可以忍!千万别为了解一时之气而丢掉长远目标。

浙江的吉利集团,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他们固执己见,坚持“造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车”的理念,应该称得上是中国企业的“另类”。

从1998年造出第一辆自有品牌汽车起一直到2001年11月,吉利才拿到生产许可证。在未拿到许可证的数年之间内内外人士总是对他们冷嘲热讽,为了不被他们的言语所击败,吉利掌门李书福一方面利用各种场合宣誓“请国家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又充分发挥善于“钻空子”的智慧:两轴三厢五座的轿车不让民企做,我先做两厢的。于是有了“美日”车。

几年下来,吉利凭其弱小的臂膀,承担起了冲击由三大汽车厂商,以及10万元以上车价构筑的中国汽车产业传统格局的重任。据吉利提供的数据,吉利车的市场份额2001年达3.5%、2002年约至5%。

《周易?系辞下》中说:“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大意是生存之道,屈伸交替。软虫为了求得伸展而收缩。龙蛇为了保全自身而蛰伏。

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你能忍一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后即使碰到再大的问题也能忍受,也自然能忍到最好的时机再把问题解决,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要想造成突然性,那就必须藏而不露。

当时机不成熟时,一定要隐藏起自己的真实目的和其他行动,不能有半点露迹,这样,敌人就会对你掉以轻心,为将来一击而胜敌人、一举成功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藏而不露是反戈一击、一举破敌的重要策略。

西汉元帝死后,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即汉成帝。汉成帝极其荒淫,即位以后,朝廷的大权逐步落入外戚手中。成帝的母亲即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除了一个早死之外,其他七个都被封为侯。其中最大的王凤还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

王凤掌握大权之后,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奢侈。只有一个侄儿王莽,因为他父亲死得早,没有那种骄奢的习气。他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节省俭约。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

王凤死后,他的大司马一职前后被两个兄弟接替,后来王莽做了大司马。王莽很注意招揽人才,有些读书人慕名而来,他都收留并欢迎。

汉成帝死了后,不出十年,换了两个皇帝——哀帝和平帝。汉平帝即位时,年方九岁,国家大事都由大司马王莽做主。有些吹捧王莽的人都说王莽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请太皇太后王政君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封赏。后来,经大臣们一再劝说,他只接受了封号,退了封地。

公元2年,中原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因长年来,贵族、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剥削农民,逢到灾荒,老百姓无法生活,都躁动起来。

为了缓和老百姓对朝廷和官吏的愤恨,王莽建议大家节约粮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一百万钱,三十顷地,用以救济灾民。他这样一起头,有些贵族、大臣也只能拿出一部分以表尽责。

太皇太后把新野的两万多顷地赏给王莽,王莽又推辞了。

王莽还派八个心腹大臣分头到各地观察风土人情。他们到处宣传王莽不肯接受新野封地一事,说王莽如何虚心,如何谦让。当时,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并土地的豪强,一听王莽连封给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好人。

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据说,朝廷里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平民上书请求加封王莽的人共有四十八万多人。还有人收集了各种歌颂王莽的文章,一共有三万多字。王莽的威望越来越高。

王莽越是被别人吹捧,汉平帝越觉得王莽可怕、可恨。王莽不准平帝的母亲留在身边,还把他舅家的人杀光。汉平帝渐渐大了,有时候就在背地里说些埋怨愤恨之类的话。

有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上寿。王莽准备了一杯毒酒,亲自奉上。汉平帝没有怀疑,接过来喝了。第二天,宫里传出话来,汉平帝得了重病,没有几天就死了。王莽遂虚情假意地大哭了一场。汉平帝死的时候才十四岁,因为还未生子,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孩为皇太子,叫做孺子婴。王莽自称“假皇帝”,即代理皇帝。

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劝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觉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于是,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不再推让了。王莽向太皇太后讨要汉朝皇帝的玉玺。王政君这才如梦初醒,不肯交出玉玺。后来被逼得没法子,愤恨得将玉玺摔落在地。

公元八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改国号为新。

斯坎德培忍辱负重,一朝起义光复祖国。

14世纪末,欧亚地区的强国土耳其入侵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第勃拉地区的领主卡斯特里奥蒂被逼无奈,只好臣服于土耳其人。为了表明自己对土耳其的忠诚,他在1423年将自己四个儿子中的三个送往土耳其的首都埃地尔内作为人质。

被送去三个儿子中有一个名叫乔治。乔治精力旺盛,机智超凡,他很快引起了苏丹的注意,并受到了苏丹的器重,被送进宫廷学校学习。苏丹为他起了个斯坎德培的名字,并让他加入穆斯林教。斯坎德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土耳其军事学校,并参加了土耳其军队对外国的出征。在战斗中,他表现出众,赢得了苏丹的信任,并获得了贵族的封号。1438年,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二世封他为被征服的阿尔巴尼亚着名要塞克鲁雅的领主——苏巴什。

但是,从内心深处来讲,斯坎德培却恨透了土耳其苏丹。他韬光养晦,长期栖身敌巢,骗取信任,以等待有朝一日突然反戈,光复祖国。

斯坎德培深知,若想要重建国家,必须做长期、认真、谨慎、细致的准备,抓住最佳时机一举成功,而绝不能轻举妄动。否则的话,将功亏一篑,全盘皆输。为此,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他广泛地联络当地的原阿尔巴尼亚公国的大众们,同时秘密地和不满土耳其人的邻国威尼斯共和国和腊古扎共和国取得联系。1440年,斯坎德培被调往第勃拉地区任最高长官。这期间,他继续秘密地进行准备,并秘密联系邻近的那不勒斯和匈牙利。

在斯坎德培任第勃拉长官期间,被征服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对压迫掠夺他们的土耳其人愈来愈仇恨,他们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农民们屡次恳请斯坎德培带领他们起来反抗攻打土耳其人。但是,斯坎德培没有答应他们的恳求,他继续装作全心全意效忠于土耳其苏丹。斯坎德培知道,时机还未成熟,如果仓促起事,那么二十年之功,就会毁于一旦。他仍然不动声色地忍受、等待,甘愿承受着本国人民的误解。

1443年秋天,期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到了。这前一年,匈牙利人在领导人胡尼亚迪的率领下攻打土耳其人,取得重大战果。胡尼亚迪计划在下一年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把土耳其人彻底赶出匈牙利国土。

为此,他联络了巴尔干半岛的各个国家,与他们结成同盟。胡尼亚迪派人与斯坎德培联系共抗土耳其。光复阿尔巴尼亚的国际有利形势已初步形成。同时,反对土耳其的罗马教皇也不断地施压于阿尔巴尼亚的封建主们,要他们一见匈牙利军队向南推进就立即拿起武器。封建主们迫于教皇的压力也加快准备。阿尔巴尼亚反对土耳其的国内形势也逐步形成。

这时,土耳其苏丹十分恐惧匈牙利军队的进攻,他把自己的军事力量大部分集结在多瑙河边以阻挡匈军,只有很少士兵驻守阿尔巴尼亚。

1443年11月3日,匈牙利军队跨过多瑙河,直逼尼什城,土耳其部队士气动摇,土军总司令巴夏下令土军后撤,千载难逢的时机终于等到了。斯坎德培在土军撤退的一片混乱中,率领仅由300名阿尔巴尼亚人组成的骑兵队伍从前线回调,直逼第勃拉,发动起义。

第勃拉的阿尔巴尼亚人热烈响应斯坎德培。斯坎德培决定乘土军暂时晕头转向之际,即土军尚未明白过来、调集援军之前,出其不意地把国内所有要塞都拿到手中。他把第一个目标选在克鲁雅。

克鲁雅是一个战略要地,地势险要,即使用军事行动也很难攻破。斯坎德培率军到达克鲁雅城下,他知道城中土军还未得知自己起义的消息,于是决定利用自己还是苏丹宠将的身份,诈开城门,他派人进城,送上一道假命令,城内土军赶紧打开城门,让斯坎德培部队入城。当天夜间,斯坎德培便将隐藏在森林中的大批部队偷偷放入城中,突然袭击城中土军。土军惊慌之下,束手被歼。斯坎德培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克鲁雅要塞,城内所有守军也被他消灭。

斯坎德培继续进攻,各地阿尔巴尼亚人民群起响应,开始了反对土耳其人奴役的武装大起义。由于斯坎德培长期隐蔽的准备和选择了良好的时机,起义十分顺利。土耳其人万没料到斯坎德培的举动,一时手无足措,连遭重创。1443年11月8日,斯坎德培在克鲁雅宣布阿尔巴尼亚公国恢复自由。他在克鲁雅白色的城堡上升起了阿尔巴尼亚的国旗——红底上一只黑色双头鹰。

1457年,土耳其八万精兵在久经沙场的土耳其将领叶佛列诺扎指挥下向阿尔巴尼亚进发。此时,阿尔巴尼亚正处于较为严峻的环境之中。欧洲的盟国大都自顾不暇,无法援救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封建领主也开始反对斯坎德培;有些阿军将领临阵投降土耳其。

斯坎德培临危不乱,他制定了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下打败敌人的计策。他分散、急蔽了自己的部队,不让敌人发现,瞅准时机突然进攻,猛击敌人一下,就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土耳其大军急切地想与阿军决战,企图一战定乾坤。然而,斯坎德培却不断神出鬼没地消耗着敌人的有生力量,从不与敌人做正面交锋。土军对此非常恼火,焦躁不安。

斯坎德培知道,土耳其人非常害怕自己,把自己看成是阿尔巴尼亚抵抗力量的象征。因此,他决定利用土耳其人这一心态,设计迷战,诱骗敌军。

于是,他躲藏起来,同时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他领导的部队已土崩瓦解,还说他为了保住脑袋已藏入深山老林,再也不敢出头露面。致使这些谣言连土耳其军队总司令和他的侄子也相信了,深信斯坎德培已不会再起任何作用了。土耳其军队欣喜若狂地庆祝阿尔巴尼亚的被征服。

然而,就在土耳其人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克鲁雅附近的阿尔蒲莱纳平原上欢庆自己的胜利之时,斯坎德培率领阿尔巴尼亚大军从天而降,包围了慌作一团的土耳其人。这一仗彻底击溃了土军,也俘虏数千名军士。

阿尔蒲莱纳战斗一举使阿尔巴尼亚的危境得到扭转,不仅使土耳人备受打击,也打击了那些动摇和背叛的封建主,驱散了对斯坎德培政权命运的任何怀疑和猜测,阿尔巴尼亚人和自己的领袖在国际上更受尊敬。

在自己的国家被敌军侵占,自己又是人质的情况下,为了光复祖国,斯坎德培决定采用韬光养晦的策略。一方面,他积极准备起义,另一方面,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因为他非常清楚,如果起义不能一举成功,那么,不仅自己多年的心血要白费,多年坚持的理想也不能实现,而且,也不能维护民族的尊严,光复伟大的祖国。因而,他必须进行突然性的攻击,一举成功。所以,他做到了屈辱自己,假装顺从,做到了隐忍。虽然他受到了国内人民的误解,可事实上,若他做不到深藏不露,那么后来的起义也就不会一举成功。

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孙子认为,在作战中,获胜的法宝是对敌要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即要在敌人无准备时乘势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袭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会让敌人在没有任何防备下手无足措,难以应付,丢盔弃甲,大败而归。突然对敌人发起进攻,即使不能彻底打败敌人,也会让其大伤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