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招之后,还藏一手,这就非同凡响了。藏露结合、进退结合,都是明白人的拿手好戏。过招之道何在?刘墉粗茶淡饭,即使做了高官也是如此。但是平常爱吃零食,尤其喜欢家乡的大枣、核桃。家中几乎不离此。但刘墉性情耿直,从不巴结上官。他在江宁知府智斗总督之事就他有自己的一套过招术。
巧用“避”字诀
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名誉的人,会有预测不到的祸患。窝藏隐埋暗昧之事的人,会有预测不到的祸害。经常忖度他人,诡计多端的人,有预测不到的祸患。
怎样避祸呢?刘伯温提出反其道而行之:诚、明、仁。
诚,是诚实不欺,虽然世间处处都充满尔虞我诈,但不能“以牙还牙”,不能以骗相待。刘伯温说:“如果那样,人世间就没有了信任,人生一世也兴致索然。如以诚相待,欺骗人的人也会终究醒悟,走向诚信。但并非一切诚皆是信,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明”。“明”是心胸坦荡、开阔,用今天的话说,是有良好的心态,心理素质好;“明”的另一含义是洞察事物。因此,“暗”也指愚昧、愚蠢。他详细阐释“明”可避祸时说:“自古以来,那些才能出众的人,常称之为英雄。英就是明啊。所谓‘明’有两种:他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我则可以看到极远的东西,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的东西,我则可以看到精细的东西,这叫精明。此处说的高明,好比是身在一室,所能看到的距离毕竟有限,但是登上高楼看到的就更远了,登上高山的话,看到的就更远了。所说的精明,好比是极为细微之物,用显微镜来观察它,它就会放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了。又好比是粗糙的米,捣两遍的话,就可以除掉全部粗糠,捣上三遍、四遍,那么它就精细白净至极了。
“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天赋,精明则取决于后天的学习所得。我刘氏兄弟如今侥幸居高位,并不是靠天赋,全靠学问来求得精明。好问如同购置显微镜观察事物,好学如同捣击熟透了的米。总而言之,必须心里了如指掌,然后才能说出自己的决断。心里明白再做决断这叫果断,心里不明白就做出决断,这叫武断。对自己武断的事情,产生的危害还不大;对他人武断的事情,就该招来深重的怨恨了。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肯轻易决断,自己的福分才能被保住。”
第三是仁,“仁”是与人为善的意思,指揣度别人时不用阴暗心理。俗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就是诡、是诈,是过于精明。如果处处与人为善,成全他人,自己也就欣欣向善了。在这一点上,他最崇拜孟子,因为孟子提出了“仁”学说。他说:“读《养气》这章,好像对其要义有所领会,希望这一生都敬慕仿效孟子。即使仓卒苟且之时,颠沛流离之际,也有孟夫子的教诲,时刻不离身,或许到死的时候,可能有希望学到他的百分之一。”
刘伯温从《易经》阴阳变化的道理,引申出人一定要为后世着想。他开出了避祸的第一个药方是:“窒塞私欲,经常念及男儿有泪之日;惩禁忿怒,当思考人到绝气之时。”他深痛反思,五十岁时说:“我还不到五十岁,身体就衰败到这种地步,精神也极萎靡。这都是由于天赋资质不足所致,并又百般忧愁摧老和多年精神抑郁得不到快乐而损害了身体,从今以后,每天坚持静坐一次,或许能等于服一剂汤药的疗效。”
他还把养生之道与祸福联系在一起,说:“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个字是最为要紧。调息一定要归海,眼视一定要垂帘,饮食一定要清淡节制,睡眠一定要除去杂念而且恬静。归海,也就是说将气息藏入丹田。海,指气海。垂帘,也就是说眼睛半睁半闭,不全睁开眼睛。虚,是说心中保持虚静,没有思考,腹中虚静而不停滞。牢记这四个字,虽然不是什么医药丹方秘决,但可以祛除疾病。”这是说避祸的方法,也必定是健身之道。
对于“避”字诀的理解,他也有精辟的探讨。刘伯温在《郁离子》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郁离子忧,须麇进曰:“道之不行,命也,夫子何忧乎?”郁离子曰:“非为是也,吾忧夫航沧溟者之无舵工也。夫沧溟波涛之所积也,风雨之所出也,鲸、鲵、蛟、蜃于是乎集,夫其负锋铤而含铓锷者,孰不有所俟?今弗虑也,旦夕有动,子将安所适乎?”须麇曰:“昔者太冥主不周,河泄于其岫且泐,老童过而忧之,谓太冥曰:‘山且泐。’太冥怒,以为妖言。老童退,告诉了他的臣下,其臣亦怒曰:‘山岂有泐科?有天地则有吾山,天地泐,山乃泐耳!’欲兵之,老童愕而走。无几,康回地焉,弗隶又弗防也。康回怒,以头触其山,山之骨皆冰裂,土溃于渊,沮焉。太冥逃,于昆仑之墟不幸客死,其臣皆亡厥家。今吾子之忧,老童也,其若之何?”
戚之次且谓郁离子曰:“子何为其垂垂也与?子非有愿欲于今之人也,这是为什么呢?”郁离子仰天叹曰:“小子焉知予哉!”戚之次且曰:“昔周之娅冶子早丧其父,政属于家僮,沸用贿,于是家日迫,将改父旧。其父之老不可,僮群訽而出之;其母禁之,僮曰:‘老人不知死而弗自靖也。’夫以其父之老与其母之言且不听也,更何况他人之言?忧之何补,祗自痗也。”
郁离子曰:“吾闻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霜也,草虫知之。知之于将萌,而避之于未至,因此有的迁徙有的蛰伏,不虚其知也。今天下无可徙之地可蛰之土矣,是为虫强于人也。《诗经》云乎:‘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鳇匪鲔,潜逃于渊。’言其无所住也。我为何不惴哉?”戚之次且曰:“昔者孔子以天纵之圣而不得行其道,颠沛穷厄无所不至,然亦无往而不自得。不为无益之忧以毁其性也。是故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而已。若夫吉、凶、祸、福,天空司之,吾何为而自孽哉?”
这则寓言的大意是说:
郁离子郁郁寡欢,须麇劝他说:“道义不能通行,这是天命啊,你何必为此而忧虑呢?”郁离子说:“我不是担忧这个,我是担忧那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没有舵手啊。大海是波涛汹涌之地,是狂风暴雨兴起之处,鲸、鲵、蛟、蜃会集在那里,它们的锋刃如短齐,每个都在严阵以待。现在不忧虑,早晚会发生动荡,到那时我将何去何从?”
须麇说:“从前太冥主宰不周山,河水冲进那时的山洞,山石将要裂开了,老童走过这里便为之担心,并告诉太冥说:‘山将要崩裂了。’太冥听完大为恼怒,认为这是妖言。老童退去,又把这话告诉了太冥的侍臣,他的侍臣也大怒道:‘山怎么能崩裂呢?天地在,我们的山就在,只有天崩地裂,山才会崩裂!’便要杀害老童,老童惊愕而逃。不久,康回路过这里,太冥没有清除山的隐患,又未加防护。康回大怒,用头触那山,山的主体都像冰一样崩裂开了,山上的土石坍塌到深渊里,最后那里被阻塞。太冥逃走,后来客死在昆仑山的废墟,侍臣们的家也化为了灰烬。如今您的忧虑,就像那老童的担忧一样,但是又能把它怎么样呢?”
戚之次且对郁离子说:“你衰老得为何这么快呢?你对今人没有什么欲望要求,为什么还那样呢?”
郁离子仰天长叹说:“你不了解我的心思啊!”
戚之次且说:“从前有个叫娅冶的周家后生,很早就死了父亲,他把家政托付给未成年的仆人管理,他们滥用财货,家境因此而日益窘迫,父亲在世时的原观将被改变。他父亲的老仆人不许可,家童们就群起而骂,并要赶老仆出去;娅冶的母亲禁止这样做,家童说:‘老人不知死,就不能自安平静。’他们对娅冶父亲的老仆人和他母亲的话尚且都不听,更何况对关系疏远的外人呢?你只顾忧愁有什么用,只会使自己忧思成疾啊。”
郁离子说:“我听说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就知道它,而在灾祸未到来时就躲避它;所以,有的动物迁移了,有的冬眠入蛰了,它们没有白白地使它们的所知归于无用。如今天下没有可迁移的地方,没有可入蛰的土地了,这是人不如草虫啊。《诗经》不是有这样的诗句么:‘为人不如老鹑,不如老鹰,高飞到天际;为人不如鳇鱼,不如鲔鱼,能潜逃到深渊里。’意思是说鸟鱼有自由,而人却无处去。我怎么能不愁呢?”
戚之次且说:“从前孔子凭上天纵容的圣贤却不能实行他的主张,颠沛流离,穷困艰难,没有不去的地方,但是每到一处都不尽人意。不要让无益的忧虑而毁灭了自己的天性。所以,君子生在世上,也就是应做他所能做到的,不做他所不能做到的罢了。至于那吉、凶、祸、福,是由上天掌握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自找罪受呢?”
天之将雨,穴蚁知之;野之将霜,草虫知之。避害尚且是各种生灵的本能。更何况人呢?人们往往甘于昏庸,不思忧患,且不听忠言,以致大祸临头,无处逃生。如此,确实不如虫蚁,须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反叛,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七国叛军。周亚夫于是亲自上书景帝说:“楚国兵马强悍,作战讲求轻灵快速,若与他正面交锋,则不利于我军,我们须利用梁国来牵制束缚楚军;我们可以通过断绝楚军运粮通道而击败它。”
景帝同意了这一作战计划。周亚夫率军出征,大兵相汇于荥阳。这时吴军正在加紧攻打梁国,梁国局势陷入紧急之中,派人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率军向东北方推进,进驻到昌邑,然后便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此坚守不出。梁王派使者催促周亚夫尽快出战,周亚夫却依然如故,坚守不出,断然拒绝派兵救梁国。梁王上书给景帝说明了这一情况,景帝下诏命令周亚夫尽快出兵解救梁国,但是周亚夫对皇命置若罔闻,依然按兵不动。
周亚夫坚守不出之时,却偷偷派出高侯等将率领轻骑兵悄然无声地奔袭到吴楚军的背后,断绝吴楚军运粮的通道。断绝了军粮的楚兵,饥肠辘辘,便想退军,多次前敌挑战,汉军却始终也不出战。
一天夜里,周亚夫军营中突然发生大乱,汉军不明真相,互相残杀,混战之军打到周亚夫的大帐附近,但是周亚夫依然镇定不惊,躺在大帐中纹丝不动。没过多久,汉军明白真相,惊乱自然也就平息了。吴兵猛攻汉军东南角阵地,周亚夫却派兵加紧防卫西北方阵地。没多久,吴兵果然猛攻汉军西北面阵地。汉军早有防备,因此,吴军未能得逞。
吴楚军士兵食不果腹,惊慌四起,不得不撤出战斗开始溃逃。于是周亚夫率精锐之师奋力追击,大败吴楚联军。吴王刘濞丢下大军不管,只带几千名丁壮兵士仓惶出逃,固守于江南丹徒,妄图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击溃败之敌,叛军被全部俘虏,同时收复了所有叛国的郡县。周亚夫又下令声称“谁能抓住吴王刘濞,赏赐千金”。
一个多月后,南方越人抓住刘濞并将其斩首,拿着刘濞的头来见汉军。周亚夫此次出兵,从守到攻,有七个月之久,而吴楚等国叛军全被扫平。
战争中的守,绝非单纯意义上的被动防守,守的目的在于等待进攻之敌出现疏漏,而后乘机一击,反客为主。
孙子在《孙子兵法?军形篇》中写道:“不可胜者,守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说的是若硬打不能取得胜利,就要防守严密。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极深之地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全自己,取得胜利。战争中的攻守转换,瞬息万变,顺则攻,逆则守,关键在于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刘伯温总结出知彼则攻,知己则守,则把《孙子兵法》又向纵深推进了一步,把攻守上升到知战的境界之上,充分表现出守战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避”字诀,刘伯温在其《百战奇略》中,将它运用于战争,是指导战争的一条重要方针。刘伯温认为:
凡是作战中,所说的防守,是了解自己的结果。若明白自己作战已无获胜的可能,那么我军就应该稳固防守,等待敌军出现破绽劣势之时,我们再反击,这样就可能获胜。兵法上说:知道作战不能获胜就应该全力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