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心想,这样无关痛痒的要来要去,他是不会交出大宝的,索性一语道破,于是说:“陛下恕臣直言。臣以为陛下传大宝,并不妨碍陛下心系社稷。如果陛下以担心天下社稷为由,传禅而不传大宝,天下臣民必有他说,会说陛下念社稷是假,而恋天位是真。”
乾隆皇帝一向标榜自己以天下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念为念,听到刘墉这番话,心里不免一惊,捻着胡须思索片刻,道:“太子会这样想吗?”说完他又紧盯着两人,目光透出威严和疑惑。
刘墉、纪晓岚同声道:“太子做何思想臣等不知,臣等确实是这样想的。”乾隆皇帝不由得捻着胡须,沉默不语。
纪晓岚见事有转机的机会,便又唱起红脸,说:“臣思,陛下乃太上皇,今后太子一切都会听从陛下,望陛下不必多虑。”
刘墉也不停给乾隆施压:“如今百官皆于大殿等待大宝,请陛下速做决定。”
乾隆皇帝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心思已被拆穿,况且,不交出大宝即位大典不能继续进行,必然会被天下臣民说三道四。他悔恨自己做了一件傻事,唉叹一声道:“朕只是不放心社稷,不想惹出如此误解,既如此,二位爱卿就把大宝带走吧!”
大宝是皇上随身携带之物,现在乾隆皇帝把大宝带回了养心殿,刘墉、纪晓岚当然无权携带。纪晓岚灵机一动,道:“陛下,臣以为六十年来,大宝无一时离陛下之身,今陛下随手将大宝带回,实属情理之中。今陛下传禅,若将大宝亲授太子之手,肯定会成为千古美谈的!”
乾隆皇帝一听,觉得这是最体面不过的台阶了,连连称好。
纪晓岚提前一步回到太和殿,另加“传授大宝”一项。永琰按纪晓岚安排,迎于太和殿外,等乾隆皇帝至前,大礼叩拜。随后,父子携手来到御座前,纪晓岚一声“传授大宝!”礼乐齐奏,永琰再跪,乾隆皇帝手捧传国玉玺,放到永琰高过头顶的两只手上。事毕,乾隆皇帝复出殿回宫,永琰接受诸王与百官朝贺,欢呼之声,久久不绝。
从此次波折看来,纪晓岚尽管在乾隆面前“忠”字第一,却不失为“一代谏臣”之称,关键时候显露果断和耿直。
智慧是成功的保证,缺乏智慧的人,一生都是个“小工”;纪晓岚以才智纵横天下,总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这样就很有魅力。
打破常规,不按老一套办事
世界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时代和社会不断变化更新。如果一直照着原来的方式去做,不论做什么都“以不变应万变”,社会在发展,企业却难以为继。
事实证明,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取得别人所不可能取得的成绩的。人们不能发挥创造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心中存在某种局限性观念,有的是存在某种障碍,也有的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创新的各种关系。所以员工要提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必须做到突破许多思维障碍,敢于打破一切常规。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叫沮卫的使者,曾使用相反应对的技巧,救了自己的命。有一年,楚军攻打吴国,吴国势单力弱,吴王派沮卫给楚军送一份厚礼,顺便为了了解一下军情。谁知沮卫给楚兵抓住了,把他绑得紧紧的,说要杀了他,拿来衅鼓。
面对着死亡,沮卫不慌不忙,面无惧色。楚将惊奇地问他:“在你出发前进行过占卜吗?”
“占卜过的。”
“是凶是吉?”楚将望着被五花大绑的沮卫,扬扬得意地问道。
沮卫回答:“大吉。”
“如今就要杀掉你了,还有什么大吉啊!”楚将高声大笑道。
沮卫回答:“吴王派我来,试探你们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你们对我以礼相待,那么,吴国就会放松戒备;如果你们杀了我,还拿我的血衅鼓,吴国一定会百倍警惕。对吴国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吗?”
楚将追问道:“但是你自己完蛋啦,这怎么能说是大吉呢?”
沮卫回答:“我是为家国的前途占卜,并非为我个人。如果杀了我就保全整个国家,对你们有何好处,要是人死了仍有灵魂,那么,我肯定要附在你们的鼓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显灵,让你们的战鼓发不出响声,那这时候你们一定会一败涂地的!”
沮卫所说的每句话都入情入理,铿锵有力,说话时毫无惧色,稳如泰山。楚将听了束手无策,思考再三,总感到杀沮卫衅鼓已无好处,只得长叹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沮卫得以保全自身,靠的是对答如流,但对答如流的前提是他善于听取对方的话,及时抓住中心,判明意图,然后从反面鲜明地答复,威慑对方,并以精辟的分析迫使对方把原有的观点放弃了。
面对全新的局面,人们普遍认定的所谓常规,很可能把你引向末路。苍蝇的成功脱逃,告诉我们置身瞬息万变的环境,我们必须抛弃固有的传统观念,敢于打破常规、不认死理、不怕试错,习惯于在迂回曲折中求索。
某证券公司的散户股民几乎人人赔钱,只有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太太赚了个钵盈盆满,于是大家纷纷向她讨教炒股秘方。她说:“门口的自行车就是我炒股的‘指教’,自行车少、股市萧条的时候我就买股票,自行车多、人人都抢着买股票的时候我就清仓。”实际上,这位老太太不知不觉中运用了逆向思维。在如今理财渠道日趋增多、操作难度相对增大的情况下,巧用逆向思维科学理财,会取得非同一般的收益。
常规思维都是按着事物的正常顺序思考并得出结论的,如果将这顺序倒过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就出现了,它就是反向思维,许多惊心动魄的创意都与反向思维有关。凭借常规我们无法摆脱困境,只有干一些常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尝试,才能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中,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路。
一个人只要打破常规,不按老一套去办事,那么他就总能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上永远保持先进,永远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聪明智慧使人永立不败之地
乾隆皇帝在封建帝王中,称得上较为开明的君主,常以从谏如流自我标榜,致使忠心报国的大臣们,直言敢谏,出现了像刘统勋、裘日修、陈大绶等敢于冒死直谏的一代忠臣,为乾隆时期的政治清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刘统勋已经去世,但由他开创的直谏之风尚存。
正因为如此,乾隆皇帝在决意有些事情时,也会面临一些压力;虽然他可以完全置大臣们的反对意见于不顾,独自决定一切事情,但总需要找出恰当的理由,来说明自己之所以如此的合理性。每每在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大臣为他出谋划策。
民间所传“乾隆发配江南”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情况。
乾隆皇帝心中最敬佩他的祖父康熙帝,事事效法。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想这样。在经历五次南巡后,他念念不忘南方秀丽的水色山光和风雅不俗的人文气象,很想第六次南巡,想到大臣们一定会劝谏,自己又想不出适当的理由,所以将纪晓岚召进宫来,密谈两全齐美之策,既能顺利南下,又能免去大臣们的阻谏,君臣的面子谁也不伤着。
纪晓岚心里清楚:皇上出行,非同寻常,不但耗费大量的财富,给地方百姓加重负担,而且给国家政务带来许多不便,同时也让地方官员穷于应付,苦不堪言。但此时皇上要他出个主意,要他一同来愚弄那些忠正的大臣,此事却非同小可!一旦传扬出去,他将受到全国上下的声讨,恐怕留下千古骂名,甚至可能在朝中文武的死谏之下,皇上也众愿难违,不好应付。到那时,皇上若为平息大臣们的怨气,翻脸不认人,给他定个“妖言惑君”之罪,推出去当了替罪羊,丢官革爵不说,严重时还会身首异处,株连子孙。到时,他是有苦难言……想到这里,他有点不寒而栗了。这个计谋,是献还是不献?倒真让纪晓岚犹豫起来,一时拿不定主意。
回到家中后,纪晓岚坐立不安。皇上对他如此器重,他不能不为皇上出谋划策。但是,事关重大,作为人臣,需要万分慎重。此时此刻,皇上历次南巡的传闻,不停地在他的脑海中闪现起来。纪晓岚考虑再三,感到必须寻个万全之策。
纪晓岚苦思冥想,终于理出个头绪,既然皇上去意已决,那是谁也无法阻挡的。但要给皇上寻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但也不容易。
次日,纪晓岚仍在苦苦思索,恰有一友人来访,向他提及一件事:明代皇陵的一座楠木殿被拆了,这些木料要为清东陵建殿之用。由于这时期楠木实在不好采伐,要想找到明皇陵中所用的那样粗大的,国内更是难寻。这些木料都运到遵化去了。
纪晓岚听说此事,先是一惊。《大清律条》上有明文规定,盗掘陵墓者属要犯,是要发配充军的。如此乱来,那皇家不是自乱朝纲吗?越想,对此事越厌恶。但这事肯定是奉了圣谕的,否则谁有这个胆量?
“有了!”纪晓岚灵机一动,“我何不这样劝谏皇上!”
纪晓岚主意已定,便在第三天早朝之后留了下来单独晋见乾隆皇帝。只听纪晓岚奏道:“吾皇乃圣明天子,自登极以来,文治武功,皆胜往昔。天下安平,万民安乐,皆承圣上隆恩。今万岁年事已高,仍思御临江南,视察海疆,巡检吏政,政躬劳瘁,国运昌盛,臣下感戴圣恩,祈望龙体康健,圣上果欲南巡,当有特别缘由才好。”
说了一大堆,仍未转到正题上,乾隆皇帝有些不耐烦了,说道:“纪爱卿,别绕弯子啦,直接奏上来吧!”
“圣上所命之事,臣已写成奏折,恭请御览!”说着,纪晓岚将事先写好的奏折举过头顶。侍卫人员接过奏折,呈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将奏折放在御案上,脸上始终微笑。展开看时,上面压根没提南巡之事,开始盛赞大清国纲纪严明,定国安邦,恭颂圣上是圣明君主,之后写盗墓案迭起,屡禁不止,奏请朝廷严令地方官府,禁绝盗墓之风。再往下看,竟然指责拆毁明陵园的寝殿堂,疏请追查案首,严明法纪,教化万民。奏折义正辞严,言辞激烈,完全不像纪晓岚平日的奏疏。
乾隆皇帝,脸色由红至白,由白转青,“啪”地一声响,奏折摔在了书案上,龙颜大怒,厉声斥道:“大胆佞臣!朕对你悉心栽培,着意提拔,委以重任,你竟敢胆大包天,无视朕躬,肆意攻讦。大胆纪昀,莫非你长了两个脑袋不成?”
“圣上息怒,微臣纪昀罪该万死!只是臣所奏一折,是受了万岁旨意,才敢这般行事。微臣多次蒙圣上垂怜,万死不敢有辱圣上。恭请圣上明察!”纪晓岚跪在地上,他的声音几乎有些发抖。
“大胆纪昀,朕何曾命你奏上这等胡言!来人!将纪昀拉下去,乱棍轰出!”乾隆皇帝显得很激动。
纪晓岚跪在地上,不由得喊叫起来:“万岁爷,为臣冤枉啊!臣纵有死罪,恭请圣上开恩,容臣禀完口中之言,再死不迟啊!万岁爷容禀啊——”
“你还有什么话要讲?”乾隆皇帝看着纪晓岚哭得可怜,凄凄切切,动了怜悯之心。“万岁爷,微臣想圣上御驾江南,当有特殊缘故,方能免去朝臣议论阻谏,才敢冒死呈奏此折。”
“拆掉明陵殿堂,与朕南巡之事,毫不相干!”乾隆皇帝显得平静了许多,但依然怒气未消。
纪晓岚奏道:“万岁息怒,容臣细细论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疆土之上,莫非圣朝所有。拆殿修陵,乃国之所需,本无需参奏。但《大清律条》是立国纲纪,不容违犯。人偷鸡盗牛,皆定处罚;盗墓毁陵更应依法严惩。今域内盗墓之风盛行,如不及时煞住,无数的古墓将被盗掘一空。其中的财宝古物将遍布于民间,朝廷所收万不及一,让人岂不痛惜!吾主圣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臣方上奏陈情;若明知国利受损,而又闭口不言,才是罪该万死!况且万岁谕命,为臣当为圣上巡幸江南表奏,臣不敢有辱圣命,正是为此事上奏。”
乾隆皇帝亦是聪明之人,一听就知道纪晓岚的用意。虽然以皇帝“犯法”,“发配江南”有失体面,但君臣都明白这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何必要那么认真呢?于是,乾隆顺利地进行了第六次南巡。
在这次南巡中,又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天午后,纪晓岚随着乾隆皇帝出了金山寺,微服来到附近的一个乡村。君臣两人都觉得口渴,便走进一户人家寻茶。这家竹篱柴扉,房屋低矮,不想竟然灶无烟火,衣不遮体,主人面黄饥瘦,几个孩子皮包着骨头,正啼饥号寒。主人见有人进来,有气无力的打了声招呼,便立在一旁,垂泪不语。这幅悲惨情景,真是惨不忍睹!乾隆皇帝这时虽水未沾唇,却也不觉得口渴了,忙问是什么缘故导致身世家境如此凄惨呢?
原来这一带每到汛期,堤防毁坏失修,无所遮拦,江水肆意蔓延,禾稼全部被淹没。颗粒无收赋税又重,所以一家老小难以生活,现在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一家老小只能以野菜充饥。
纪晓岚跟着乾隆皇帝退出院来,正要奏请皇上要官府施以救济,却听皇上道:“纪爱卿,可否带有笔墨?”
纪晓岚知道皇上有走到哪里题字到哪里的嗜好,早在身上带好笔墨预备着,于是回道:“皇帝,笔墨虽然带有,但不曾携带纸张。”
“这也无妨。”乾隆皇帝说道,转身又向送出门来的主人说:“俺给你在门上写几个字,定会有人给你家来送衣食的。”
主人听说,又惊又喜,虽有几分疑惑,但也不妨试一下,所以连声感谢。
纪晓岚磨好墨,乾隆皇帝提笔在手,在柴门的木框上写下一幅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为“日南日北”。主人莫明其妙,但也不在意,由他们写完告辞,自己便回院内了。乾隆皇帝离开这家门前,回头向纪晓岚问道:“爱卿可解其意?”
这副门联,纪晓岚早已猜透,但仍很谦虑地说道:“陛下睿智聪颖,圣谋宏深,为臣才疏学浅,解释如有不当,乞万岁恕罪。”
“你尽管说来,无妨。”
“臣以为联中含缺衣少食,缺东少西,饥寒已极之意,不知妥否?若此,则请陛下施恩。”
乾隆听完点头称好。
回到金山寺行宫,乾隆下诏要地方官对这一带灾情进行察看,施以赈济,加修堤防,并免去三年的钱粮。纪晓岚侍候着皇帝,免不了又称赞一番。
乾隆皇帝用晚膳时,思索着要乘着这满江明月,启程南行,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题目,令纪晓岚、彭元瑞过来,说道:“刚才朕想出一个上联,两位爱卿可对来?”两人齐声恭请皇帝赐教。
只听乾隆皇帝吟道: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扬帆离古寺。
这一联难度确实不小,既有合字,又有拆字,最后一字还要落到首句的末字上。而且乾隆的末句用的是《千家诗》中的一句,彭元瑞正在思考,只听纪晓岚对道: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乾隆听了大加夸奖。彭元瑞见纪晓岚的对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并用了《孟子》中的现成句子,并且规劝皇上之意暗含其中,的确是一副好联,难怪皇上连连称好。彭元瑞想自己也能对得出来,只是不如纪学士灵活,在这方面斗不过他,甘心情愿地认输了。
一路行来,乾隆皇帝看到沿途的风景,时不时出个题目,要纪晓岚来对。比如乾隆皇帝看到岸边乔木葱郁、满山青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纪晓岚就用岸旁人家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乾隆皇帝看到一处池塘的荷叶稠密,含苞欲放的花蕾好像握的红拳,又口出一联道:“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纪晓岚又以岸边挺拔的剑麻对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这一路,吟出了许多佳诗佳对。
凡是头脑灵活之人,总会在最无助、最危难之际,静下心来,想出应对时局的高明之策。用智慧去消除可能出现的死路,才有希望看到自己成功的果实。